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6517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届江西省上饶县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上饶县2017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满分60分)

1.费孝通说: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的性质……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他描绘的中国乡土社会组织体系是                 

A.“家国同构”理想的表现B.宗法制度文化的反映

C.“三纲五常”原则的体现D.分封制森严等级的反映

2.“晋之宗家祁傒孙、叔向子,相恶于君。

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各令其子为大夫。

晋益弱,六卿皆大。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晋国已经被六卿所灭B.郡县制已经取代分封制

C.政治和血缘纽带加强D.宗法制在晋国受到挑战

3.《吕氏春秋》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纣故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B.商纣因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4.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                 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                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5.汉武帝时对刺史的职权有明确规定,即“奉诏六条察州”,其中有“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

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B.打击地方高级官员执法不公

C.打击地方高级官员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子弟不守法

6.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B.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7.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8.“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9.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

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

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C.君主有效地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10.管子曰:

“若岁凶旱水泆(溢),民失本,则修宫室台榭,以前无狗后无彘者(指穷人)为庸(指佣工)。

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

”其倡导的经济理念是

A.重农抑商,以固民本B.农商并重,以均贫富

C.国家调控,以工代赈 D.开源节流,与民休息

11.“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2.欧阳修上书说:

“京城今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祥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相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影响政府管理

13.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

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14.“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不无流弊。

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15.“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

”作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裁的。

由此可见 

A.明清以前中国政治体现了民主的特征

B.秦汉的朝议制度最能表明当时皇帝并非专制

C.丞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政治专制独裁

D.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相对于以前发生了质变

16.清朝张廷玉《明史·食货志一》中记载,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

其后庄田遍郡县。

给事中齐庄言:

“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

”这表明

A.皇室兼并土地加剧社会矛盾B.皇室已成为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C.明朝时期自耕农的生活困苦D.这是引发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17.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 B.道家  C.法家D.兵家

18.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

“一则治,异则乱。

”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

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19.东汉王充的《论衡》中记载:

“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

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付与知,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

”对作者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相信“天人合一”说B.宣传“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宣传“君权神授”的思想D.反对“天人感应”说

20.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

“(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

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

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下列最符合李贽原意的是    

A.统治者必须以果断的措施实现自己的政策

B.李斯作为宰相,其所作所为无可厚非

C.思想上的统一必须服务于政治的统一

D.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是历史的必然

21.“评价太平天国,不能非此即彼。

无论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和结果如何,无论洪秀全其人如何,也不能反过来说大清就是好的,大清的镇压是正义的,大清不需要被革命。

”这一观点认为对太平天国运动应该

A.遵从革命史观来评价B.功过折中进行评价

C.结合事实作具体分析D.主要肯定其反清意义

22.以下卡片资料摘自中国近代某文件,该文件的颁布

    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义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A.为结束专制独裁统治扫清了障碍 B.正式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C.预示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终结  D.为共和政体提供了法律保障

23.“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A.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B.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C.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

24.《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

25.日本军方战史关于二战时期中日军队作战情况的报告里写道:

“热带森林内的战斗,原本是我军的特长,但在障碍物和猛烈的追击炮火面前,则无法发挥威力,无论在哪一战场,都是由于敌人逐次渗透到侧背而被迫撤退。

特别是由于敌机独占战场上空,发挥强大威力……经常出现战况逆转。

”材料中的“敌人”是指 

A.在华北敌后抗击日军的八路军B.淞沪会战中的国民革命军队

C.海南岛的中共琼崖抗日游击队D.中国入缅作战的远征军

26.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

“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

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27.毛泽东在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

“抗日战争的进行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中,国民党居于领导与基干的地位……统一战线以国共两党为基础,而两党中又以国民党为主干,我们承认这个事实。

”对以上材料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承认和拥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放弃了在抗战中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作用

C.相持阶段的到来促使中国共产党加紧和国民党全面合作

D.中国共产党这一政策消除了国共两党的矛盾

28.清政府在1904年正式颁布《商人通例》与《公司律》。

《商人通例》简明扼要地界定了商人的身份和他们的权利、义务;而《公司律》则首次规定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合资公司、合资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四种。

这反映出

A.晚清政府制定了完备的经济法规 B.商人权利和公司制度法律化趋向

C.清政府放弃抑商政策鼓励其发展D.清朝末年商人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29.1933年《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段时事评论: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材料说明当时的中国  

①受到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       ②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

③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④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30.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

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

”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

其原因不包括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31.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

“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

”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A.推进文学革命  B.提倡自由平等C.弘扬传统文化 D.否定西方文化

32.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中说: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出自《礼记·礼运篇》——编者),这几句话确可以代表社会主义底神髓。

”这说明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原因之一是

A.社会主义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主张

B.社会主义在苏俄取得胜利

C.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源自《礼记·礼运篇》

D.社会主义主张与《礼记·礼运篇》中的一些主张相似

33.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

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8年或者1975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

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B.“文革”期间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C.新时期法制建设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

D.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于1953年制定,当时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选举法》规定:

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各省(选民主要是农村人口)按每80万人选代表1人,直辖市和人口在50万以上的省辖市按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这一规定              

A.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

B.突出了工人阶级在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

C.为进行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D.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有序转移

35.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

“如果台湾归还中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

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问题也可以留待以后谈。

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C.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36.有学者认为: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参加万隆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

D.参加日内瓦会

37.周恩来多次指出:

“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

”这主要是因为                

A.中苏两国制度的性质相同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

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

38.上海合作组织首任秘书长张德广指出:

“(上海合作组织)在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而多元的地区实现了区域合作的历史性突破……是欧亚地缘政治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迁。

”下列有关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正确的是      

A.以经济先行、全面合作为特征B.是以中俄两国为主导的区域同盟

C.成员国之间是结伴而不结盟的关系D.是一个封闭性的军事合作组织

39.1956年,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即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国家市场三者为主体,而以个体经营、自由生产、自由市场三者为补充。

陈云的这一观点                  

A.是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有效举措

B.是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经验的全面总结

C.是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来源

D.是新中国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的有益探索

40.1956年1月2日,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市长宣布:

“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

这一伟大胜利是我国人民的胜利。

”“伟大胜利”的原因是  

A.“一五”计划实现B.统购统销政策实施

C.上海工商业改造完成D.土地改革完成

二、非选择题(40分)

41.(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

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

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

“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目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

”……1918年7月到1919年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

……直至1920年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

(8分)

 

42.(12分)(节选)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

他像其父辈那样广招天下贤士而尊宠之,大办稷下学宫。

“开第康庄之衢”,修起“高门大屋”,授之“上大夫”之号。

勉其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吸纳他们有关治国的建议和看法。

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多达“数百千人”。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五行家、纵横家、兵家等各种学术流派,都曾活跃在稷下舞台上。

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长安建立太学。

最初太学中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

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

据材料,概括从战国到汉代思想主流的变化,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影响。

(12分)

 

43.(8分)材料  大危机刚爆发的时候,胡佛总统立即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竭力说服企业界的领袖们,自愿地不降低工资和物价。

他要求联邦储备银行为企业界借款提供方便。

此外,根据胡佛的建议,国会对公共工程也增加了拨款。

联邦政府提高了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度补贴,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1930年在科罗拉多河动工。

胡佛一再召集企业界的领袖们开会敦促他们稳定物价,但他却只在私下提意见而不愿公开干预。

他虽然提出对各州的公共工程提供联邦补贴,但又坚决主张和维护传统的预算收支平衡的原则,以避免联邦政府出现财政赤字,并一再运用总统否决权来阻止有关法案的通过。

在胡佛看来,美国的主要企业“是建立在健全的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其经济体制和结构总的来看始终运转得很好,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调整”。

总之,在整个反危机过程中,他常常不得不用自己的一只手,去收回他的另一只手所给予的东西,以致使自己的某些责任和承诺变成一纸空文。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佛反危机的措施。

(4分)

 

2017届高三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C

C

B

D

D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C

B

C

A

C

B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B

C

D

D

A

B

A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C

D

A

B

C

A

C

C

D

C

41.

(1)态度:

不准备认真履行条约。

(2分)原因:

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不强;统治集团的天朝上国思想。

(4分)

(2)变化:

由坚决抵制外夷到尊重并崇拜外夷,并采取合作政策。

(2分)影响:

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逐步加强;洋务运动兴起。

(4分)

(3)原因:

借十月革命俄国局势混乱,停止支付对俄国的赔款;苏俄处于内战,为摆脱国际孤立,争取北洋政府的支持,主动示好,表示放弃旧俄在华的一切特权。

(4分)认识:

近代中国外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性;能逐步与国际法接轨,抓住国际形势的变动,积极开展外交。

(4分,紧扣材料,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42.

(1)变化:

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分)

影响: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

文化上,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束缚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8分)

43.

(1)措施:

扶助企业,稳定工资和物价;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

(4分)

(2)评价:

胡佛反危机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经济危机,有助于社会和经济的局部恢复与发展;为罗斯福新政提供借鉴。

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对经济干预力度小,导致经济形势恶化,政府失信于民。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