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6011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教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命教育论文.docx

《生命教育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教育论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命教育论文.docx

生命教育论文

生命教育:

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

吴增强

近年来,生命教育开始逐渐受到学校的关注,这是现代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向。

生命教育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

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尤其是在当前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意义更为重要。

生命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问题

生命教育的兴起,缘于社会环境变化对于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

急剧的社会变迁使青少年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为广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智慧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离异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不断出现,使得处境不利学生也逐渐增加;再加上升学的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等,使得部分青少年学生厌学情绪日益增长,价值观念模糊、生命意识肤浅。

我们近期对40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与价值观念的负面反映值得重视。

49.8%的初中生和61.4%的高中生相信“有人能够死而复生”,而只有4.9%的四年级小学生和7.0%的五年级小学生相信这一点;40%的初中生不相信“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而高中生只有20%不相信。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生命观反而越来越模糊,值得我们深思。

此外,青少年性观念开放、性越轨行为增多。

校园暴力、离家出走、网络沉迷等事件也频频发生。

从深层次分析这些问题,发现不少青少年学生漠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对现代教育的反思

开展生命教育紧迫性的另一个背景,缘自于对现代学校教育的深刻反思。

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就以生命哲学的视野,批判传统教育学是“没有人的教育学理论”。

他在《什么是教育学》中写道:

“以德国赫尔巴特、瓦茨、车勒和英国的斯宾塞等为代表的十八世纪教育学,与当代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目的发生了全面冲突,这一冲突表征在对教育目标、原则、课程价值进行评价的焦点上。

今天,赫尔巴特教育学已经促成了极端的倾向,即不考虑民族的差异性,以及国家对现存学校制度的需求而树立一个死板的模式,这种教育哲学理论上的失误使学校的教育陷入危险境地。

在当今学校教育这一狭窄而死寂的领域,令人惊讶地又重演了18世纪没有人的教育的悲剧。

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而要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展开对那种今天仍然钳制着我们的教育学的批判,这愈来愈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①

历史往往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反思20世纪的教育,同样感受到这种“没有人的教育”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学校依然是以大工业生产的模式运行着,划一的教育目标、划一的课程、划一的评价标准,把人制造成标准化的“教育商品”。

学生在学校里经受着机械的训练,而自主精神与创造精神却在日益丧失。

升学主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学校,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

“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政策,离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我们的教育侧重于选拔精英,每一项教育内容和教育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一部分人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②这使得教育的根本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受得极大的制约。

功利主义的教育只教学生如何活下去,却不与学生一起探讨生命意义和目的,使得教育脱离了生命的本原。

人的全面发展是身体、心智、精神的和谐发展。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积极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说,生命教育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命教育的界定与内涵

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

对于生命教育的界定,有多种不同的提法。

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广义的界定,即一切与学生生命有关的教育都称之为生命教育,如果从这个角度讲,素质教育就是基于生命的教育,也可以称之为生命与教育;一是狭义的界定,即针对学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而开展的有针对性的生命教育。

近年来港台地区开展的生命教育、发达国家开展的生命健康教育都是属于后一种。

我们在上海地区中小学开展的生命教育也是属于后一种。

因此,从狭义的生命教育出发,界定如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对于这个概念的含义说明如下:

其一,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是生命教育的目标。

它是从生理、心理和伦理三个层面关怀学生的生命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关怀和尊重他人的生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其二,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生命的历程中进行的,一个健全的生命是在社会、在自然、在内心自我之中获得养料和力量,继而成长和发展的。

生命向内探索构成了生命与自我的关系,生命向外探索构成了生命与社会的关系和生命与自然的关系。

对生命的理解、珍爱、关怀、敬畏与欣赏是在生命与自我、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这三种关系中得以体现。

因此,生命教育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生命历程中的这三种和谐关系。

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身体是人的自然自我,心理是人的精神自我,我们既要重视精神的生命,又要重视自然的生命。

生命与自我的和谐,是指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青少年学生处于心理上的“第二次断乳”。

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冲突是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成长课题,顺利地解决这个危机,会使青少年变得更加成熟和社会化。

大量研究和事实表明,自我认同感较好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体验到较强的自尊和自信,热爱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自我认同感较差的学生,却常常体验自卑和沮丧,他们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被人排斥,对于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模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生命没有价值。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和体验开始丰富了、深化了。

他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生命,而且感受着社会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

他们不断地在内心追问自己:

人为什么而活着?

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何在?

他们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对生命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理解。

实践告诉我们,人对生命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内心的自我信念,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个体,往往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积极的自我意识与信念。

生命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生命关怀的意识和技能以及生命成长的反思能力、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积极探索精神,等等,使之心智不断成熟,建立个体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

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个体生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自然人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社会人。

人的社会化是生命历程的社会性基础,个体生命融和于社会之中,生命才会有意义,生活才会更精彩。

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一是学会与人相处,二是学会生存。

学会与人相处是一种生命智慧和伦理规范。

学会与人相处,首先要学会关心、学会爱,包括关心弱势群体、伤残孤寡老人。

有了关心、有了爱,就会尊重他人的生命,就不会伤害他人的生命。

目前不少校园暴力事件、伤害事故从反面给了我们以警示。

其次要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心情与感受。

再次是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并在与人为善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

例如,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等,帮助中学生避免受到性伤害,防止性骚扰,学会应对敲诈、恐吓等应激事件的技能。

学会生存。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我们既要让学生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变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更新,让生命不断顺应变革的社会。

又要增强学生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意志力,要让青少年学生珍爱生命,远离黄、赌、毒,预防爱滋病,以及应对突发灾变的能力。

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自然界养育着人类的生命,人的生命与自然息息共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生命教育应该帮助学生理解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进而理解个体与人类的和谐关系,懂得关心人类的危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现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世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地球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

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批评道,与人文精神背离的单向度的科学知识增长,不过是表明人类的“天真”从“幼稚”走向“深刻”,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常紧张。

科学知识作为工具理性,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借助于科学知识,人“不仅支配着他身体内的物质力量,而且还支配着自然中的物质力量,并能利用这种力量。

”当人过度地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就会破坏自然,自然就不再是人类的“母亲”,而是成了人的奴隶,人不再是自然的伙伴,而是自然的主人。

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不断恶化,最终也将导致人类的毁灭。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是为了让人的生命活得更加健康与美丽。

生命教育的实施

生命教育的实施,我们要在总体上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

生命是生物性和精神性的统一,既需要作科学的研究,也需要作人文的解读。

所有与生命有关的科学内容,都应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避免作纯理性知识的传授。

所有与生命有关的人文内容,都应有科学和理性依据,不能作伪科学的传播。

认知与体验相结合。

生命教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人生。

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

生命教育既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发展性目标,也有防止禁止毒品、防止性传播疾病、防止自杀和各类事故等的预防性目标,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青少年学生危机问题进行科学的干预。

预防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好的预防,而合理、有效的干预也是发展的重要条件,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

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资源相整合。

生命教育不是另起炉灶,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

学校在课程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落实生命教育的同时,要通过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积极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子女健康的生活习惯、与人和睦相处的技能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的互动互补效应,为整体推进生命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注释

①邹进:

《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45页

②袁贵仁:

《素质教育:

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5期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我校扎实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课活动2011-3-31    学生的进步离不开教育,而班会课则为班主任老师提供了固定的教育时机和重要的教育途径。

鉴于近阶段我市各地涉及中小学生安全事件频发的态势,学校结合近段情况以及启动的“校园综治宣传月”活动方案,以“三生教育”为切入点,充分地发挥主题班会课的教育功能,扎实地开展“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课教育活动。

本次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课活动,以“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为主题,历时3周。

全校6个年段共72个教学班全参加。

在活动中,各个班级准备均较充分,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的主题。

大多数班级从安全、感恩、文明行为以及学生的责任感等方面选择突破口;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主题,同时采取了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育中去体验、去感悟、深化教育主题。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核心也是要求。

通过“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课的开展,学生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会了一些生存的本领,领悟了做事的基本道理,更加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更加有信心和责任感。

2013年05月16日,园区心理健康教育教研中心组在胜浦实验小学组织举办了“依托心理课堂,促进自主德育”园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展示研讨活动。

园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小学组成员和部分心理骨干老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中,来自胜浦实验小学的沈晓萍老师和青剑湖学校的王敏芳老师分别展示了两堂高质量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沈老师通过游戏体验等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并带领学生从删减生命愿望中体验失去之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同时沈老师又利用危机干预的相关理念来帮助学生从生命负能量转换成生命正能量。

最后制定一天的微日志更是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实际生活。

王老师以“关爱”为主题,以故事,爱心卡,视频等多种形式给予孩子体验,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分享中获得成长,更从蝴蝶效应的视频中理解了关爱需要传递。

展示课后,园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的张磊和苏志芳老师分别做了精彩的点评。

同时,所有听课老师也踊跃发言,畅谈了自己的听课收获。

此次优质课展示活动,以心理课堂为依托,扎实对学生进行自主德育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形成良好的自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同时我们也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不断探索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为园区教育作出贡献。

苏州工业园区2013年园区自主德育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课评比结果揭晓

各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高中和职校:

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区自主德育三生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根据教育局的指示精神,教师发展中心协同教育局在近期先后举办了园区各个学段的自主德育三生教育主题班会课评比活动。

经过评委们认真评定,现将结果公布如下:

(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高中职校组:

一等奖(2名)

苏大附中顾毓凡园区二中陈利昌

二等奖(4名)

苏大附中袁亚平星海实验中学季康

西交附中钱静工技校褚亚谨

初中组:

一等奖(5名)

星湾学校王頔菲东沙湖学校彭雪梅园区一中周杰

星港学校孙洁金鸡湖学校刘欣

二等奖(10名)

景城学校陆霁婵星海实验中学李秋斜塘学校钱素芳

唯亭学校丁奇明娄葑学校曾淑莲园区十中郭玲玉

园区六中苏春芳园区五中蒋晓蓉青剑湖学校赵雪

莲花学校彭晓春

小学组:

一等奖(7名)

星海小学刘莹星湾学校赵静翰林小学周洪宪

跨塘实小朱建英星港学校吴伟二实小陈茜雯

娄葑实小卢伟玲

二等奖(14名)

胜浦实小邵哲文萃小学肖红车坊实小罗静

唯亭学校顾苏婷莲花学校俞叶青剑湖学校高美婧

金鸡湖学校苏静萍凤凰小学顾军景城学校向文丽

方舟小学韩丽萍唯亭实小顾郁艳新城花园朱鸣珍

斜塘学校盛月清娄葑学校李佳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二〇一四年一月二十日

三生教育

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三生教育”的概念是学校德育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

1基本内涵

2主要内容

3教育目的

4基本思路

5基本方法

基本内涵

编辑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生教育相关书籍

三生教育相关书籍

主要内容

编辑

以“三生教育”为学校德育的抓手,以“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德育工作涵盖在“三生教育”之中,将学生的教育,师德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在“三生教育”概念中,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德育活动,打造出学校的德育品牌。

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

生命教育,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

生命教育的研究涉及生命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尤其是优化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环境等等。

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以及教职员工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学,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使教职员工更加珍惜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

三生教育“雏鹰行动”.

三生教育“雏鹰行动”.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生活教育具有六大特点: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

学校的生活教育从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入手,从教师和学生的走路、吃饭、说话、交往、感恩等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珍惜生活,珍爱生活的家庭和集体,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成长。

生态教育,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意识的总和。

“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工作,“三生教育”真切地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

三生教育手抄报内容

三生教育手抄报内容

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3

教育目的

编辑

1、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

三生教育

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2、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三生教育演讲比赛

3、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的真谛,能够处理好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当前在校学生们正面临着人生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时代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三生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对于引导和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4

基本思路

编辑

组织形式:

要组建由专任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方面人士、学生代表等组成的“三生教育”教学团队,共同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分工合作问题,以及各方面力量的统筹协调问题。

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班、团、队活动和专题讲座、小组学习、个人自学等结合的有效形式,着力实现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认知教育与行为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有条件的学校由多位教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专题教学,以及由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协同开展教学。

具体教学方法:

根据“三生教育”基本方法的要求,以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根本,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基础,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为核心,以加强实践环节、促进知行统一为关键,不断创新具体教学方法。

要彻底改变单一灌输式、简单说服式、被动接受式、整齐划一式的方法,提倡启发式、互动式、因材施教式、主动发现式、渗透教育式、分类分层式的方法。

要大力推行主体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说理教育法、情境陶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疏导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具体方法。

考核评价方法:

要根据学段特点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确定“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建立多元的“三生教育”评价体系。

对“三生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又要关注方法,更要重视过程;既要强调终结性评价,又要强调诊断性评价,更要重视形成性评价;既要突出评价指标的多样化,又要突出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更要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5

基本方法

实施“三生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等。

1、主体教育是指要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受教育者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把教育的过程和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行为实践的过程统一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实现自身的教育利益

2、认知教育是指要根据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规律,着眼于知行统一,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意义、目的、内容、方法等晓之以理,为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3、行为教育是指要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教师和家长首先就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就要增强生存意识、保护生存环境、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与创造能力,就要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从而用自身的行为给学生作出示范、树立榜样,以此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京华时报讯(记者张然)昨天,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研讨暨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中小学阶段自杀率最高为初中。

目前,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

根据搜集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自杀案例79例,蓝皮书分析指出,中小学阶段自杀率最高为初中,学生自杀根本原因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

尽管“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在中国自杀研究中是个常见的命题,然而蓝皮书指出,中小学阶段男生自杀现象却较为突出,比例高于女生;比照年龄和年级能够发现,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自杀率开始攀升,其中初中最高,高中次之。

从自杀成因来看,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包括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四个主要类别。

蓝皮书指出,中小学生的自杀并不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根本原因还在于高度应试的教育制度。

如师生冲突类中,在分数指挥棒下,老师被“成绩指标”压迫,导致教师的压力焦虑症,这种压力最终传导至学生,使他们成为最终的受害者;家庭冲突导致的中小学生自杀案例中,首要因素还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