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5813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信息化2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信息化2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信息化2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信息化2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信息化2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信息化20.docx

《教育信息化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化20.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信息化20.docx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

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

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

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

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

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

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

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

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

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

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

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

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

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很显

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

将难以奏效。

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

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

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事,但教育的基础

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

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

不同于以信息技术

(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

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

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

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

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

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

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

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

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

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

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

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

建设更加智能、

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

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

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

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在思想观念方面,尽管教育领域内部就信息技术对教育有着革命性影响已有

共识,但应当以信息技术重构教育流程的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信息

化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互联网”的阶段,正确理解“互联网+教育”尚待时日。

在体制机制方面,顺应信息化规律、释放信息技术活力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模

式还远未确立,人们更多的时候是在用信息技术来巩固原有的管理逻辑。

在人力资源方面,以“数据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2.0,将更需要数据领域

的人才,也更需要教师具备“数据素养”。

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牢记使命,抓住机遇,进入一个既要提速又要

提质、既要创新又要普惠、既要均衡又要充分的2.0版发展时期,在发展和完善

自身的同时,真正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

教育信息化2.0的颠覆与创新

2017年末,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我国将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

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教育制度变革的内生要素,推动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

划。

可以说,教育信息化2.0将为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重要指引。

那么,教

育信息化2.0与1.0有何本质区别?

高校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有何重点工作?

西

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杨宗凯特为本刊撰文,总结教育信息化1.0的阶段性特点,

展望教育信息化2.0的内涵及其未来发展。

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

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十年

发展提出了两个阶段的构想,201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重点是建设、应用,2016

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重点是融合、创新。

经过前期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基

本度过了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信息技术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得到广泛应

用,但尚未引发教育的深层变革。

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

实验室成立会暨教育大数据应用研讨会上指出,以“十九大”的召开为标志,教育

信息化从以“教育信息化”为重点的1.0时代进入到以“信息化教育”为重点的2.0

时代,并且从教育资源、教师能力、发展动力三个方面阐述了其中的重要转变。

总体上,2.0时代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

教育品质,构建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

教育信息化1.0时代重点关注量变,强调应用驱动、融合发展。

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倒逼教育信息化发

展。

在教育信息化1.0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逐步受到重视,各地在逐步完

善的硬件设施基础上,打破原有“批量生产”式的流水线教学模式,推进信息技术

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初步形成数字资源

服务体系。

例如国家层面,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基础建设水平,鼓励信息化支持下

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提供符合信息化课程标准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在地区和学校

层面,提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水平,培养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

导力,积极推动示范学校的创建,信息化教育的雏形开始显现。

教育信息化2.0时代重点关注质变,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

进入2.0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是成为与教育

共生的融合的整体。

教育信息化2.0不仅改变了物理环境、学习内容等教学形态、

流程、模式上的变化,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致力于实现人的现

代化。

从人才培养模式上看,教育信息化2.0借助远程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

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实现随时、随地、随需学习。

教育系统上看,教育信息化2.0致力于构建面向全社会的新型教育生态,促进学

习型社会的建设,形成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教育服务功能上看,利用信

息技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创新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

从教育管理上看,科学布局构建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

总体上就是要推动由“教育信息化”向“信息化教育”

的转型发展,构建全新的教育生态,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2.1时代高校的四大任务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于“化”,即技术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

对于高校而言,

教育信息化2.0意味着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赋予教育信

息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固然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

技能,但更需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协作沟通能力、自主学习与发展

能力等一系列新型特质,人才培养的宗旨应该是能力先于知识,而不是知识先于

能力。

因此,2.0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点在于全面创设以学习者为

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通过基于大数据的高度精确的过程化评价,实现差异化

教学和个性化学习,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研

究型教学。

比如:

在课程设置方面,实施严格规范的形成性学业成绩评价体系,

并突破高校围墙实现开放式共享;在教学空间方面,推进物理空间、资源空间、

社交空间深度融合,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学情诊断、学习规划、精准教学等智能化

服务。

第二,科学研究范式创新。

在1.0阶段,基于互联网的科研文献资源和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在我国高校已经比较普遍,信息化科研管理系统也在很多高校

得到实际应用,信息技术为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并未彻底改变

高校科研活动的基本范式。

进入2.0阶段,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变得越来越普遍,传统的基于科学实验的实验

型科研、基于模型归纳的理论型科研、基于模拟仿真的计算型科研范式将逐步过

渡到基于大数据的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科研中的

深度利用将成为常态,高校科研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将随之发生重大改变。

第三,学校管理方式创新。

进入2.0阶段,高校管理创新的步伐必然大

大加快,再造利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将成为高校管

理方式改革的主要动力。

在机构设置方面,高校管理体系将逐步由传统的科层式

组织管理体系过渡到更加扁平化、更加灵活开放的治理体系。

在管理业务方面,

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管理业务流程重组将更为普遍,大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

能技术的新型业务流程将会取代传统流程,管理效率将会大幅度提升。

在决策支

持方面,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支持将在高校管理中大量采用,越来越多的管理决策

将依赖于“数据说话”。

在师生服务方面,更加灵活、更具个性的服务将会得以广

泛实现,数字校园的建设和利用水平将逐步从“自动化”向“智能化”发展。

第四,高校育人文化重塑。

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必将导致高校育人

文化的重塑,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将极大缓解,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良性互

动将更加普遍,互联网、自媒体等平台使师生互动更加频繁、高效,传统的以知

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的育人文化将逐步弱化,教学相长、师生共助的文化理念

将深入人心。

总之,信息技术不仅为教育治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以实现教育治理的“流程再造”。

从构建教

育内部的结构和优化外部的环境两个方面入手,教育信息化2.0带来的是整个教

育生态的重构,颠覆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终致力于实现教育的

现代化。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2.0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发展

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水平,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

重要抓手。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

人工智能将引发“零点革命”

人工智能将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机器革命?

有人说是前者,

也有人说是后者。

但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给出的答案是,零点革命。

在12月16日由长江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智库网和中国教育智库联盟联合

主办的首届“教育智库与教育治理50人圆桌论坛”上,杜占元以《人工智能与未

来教育变革》为题发表主旨演讲,给出了他的前瞻性见解。

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

作为主管教育信息化的教育部领导,杜占元首先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

信息化取得巨大成就、成效总体超出预期的秘诀,也就是“一个核心理念”和“两个

基本方针”。

其中,核心理念是,推动信息技术和教育实践的深度融合。

而第一个基本方针是,从应用切入深度融合,而非技术驱动;

第二个基本方针则是机制创新,调动全社会力量特别是产业界力量,推动教

育信息化发展。

“我们是基本上在没有中央专项经费的基础上取得的成绩,像校园宽带接入基

本都是依靠产业界的投入和支持。

那么,这些经验在教育部将要实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中,还能适用吗?

杜占元认为,如果说教育信息化1.0是引入外部变量的话,那么,2.0就是

要把这些外生变量转化成内生变量。

在此过程中,要做好3项重点工作:

从专用资源向大资源转变;

从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也就是说,

要从小培养;

要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构建“互联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

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杜占元认为,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人工智能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度变革

杜占元将演讲的主要精力,都放到分析“人工智能必将加速引发未来教育的深

度变革”部分。

他认为,信息时代与人工智能时代存在本质区别,信息技术可被看做工业技

术的顶峰,是由机器革命延伸而来,“但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超越这个顶峰,成为

新的革命的起点,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

他还给这个新革命起了个名字,叫“零点革命”。

为什么叫零点?

杜占元解释,因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智能,所以人类的诞生

起点是智能,人工智能也可以被视为回到原点的革命,只不过人类的智能是由大

自然进化引发的结果,而人工智能则是人为回到原点。

对人工智能的地位进行重新界定后,他又进而回答了关于人工智能和教育之

间的3个关键命题。

人工智能能否替代教师?

前段时间,有研究人士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被人工智能“淘汰”的概率,

其中,教师的被淘汰概率是0.4%。

看上去教师拥有自身难以被机器简单替代的

独特性。

“但未必考虑到人工智能深度发展的影响。

”杜占元认为,上述预测是建立在未来

人工智能停留在通用和基本机器人的假设基础上,如果智能化推动了个性化,诞

生个性化机器人的话,“我们将看到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杜占元大胆预测,也许若干年后,智能助理将成为可能,相当于我们身边会

有高度个性化、智能化的机器人助理,届时,教师行业也将是另一个景象,“人机

结合可能将是我们迎接智能时代最普遍的形式。

《纽约客》封面:

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

沦为了流落街头的弱者图片来源:

搜狐

人工智能将对学习产生什么影响?

因为3:

0完胜世界冠军柯洁,人工智能AlphaGo名满天下,但新一代的

AlphaGoZero又以100:

0的成绩,战胜了AlphaGo。

更令人吃惊的是,原来的AlphaGo需要与人类专家进行成千上万次对弈才

能“学会”战胜围棋大师,但AlphabetZero则截然不同,它仅仅通过自学就能战

胜强大的AlphaGo。

接着,又有专家预测,迁移学习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突破口。

据媒体报道,“迁

移学习”类似中国成语里的“触类旁通,”就是机器将在一个领域学习掌握的技巧、

经验和能力,迁移到一个新的有一定关联的领域里再应用,这样在新领域里,它

就能省去大规模数据训练,只需一小部分数据就能迅速“成才”。

“像这些新进展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在面对新技术发展时,可能有很多重大问

题去思考。

”杜占元预测,人工智能不仅将替代人的智能,还将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对于学习而言,就比如精准记忆,我们还需要像以前那样吗?

如果机器能够思考,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未来,假如机器都能思考了,教育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呢?

杜占元

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机器都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了,那么没有自主学习

能力的学生,将很难适应,那时,还要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提出问题的能力。

机器虽然在未来也可以提问,但可能只是模仿人类的

问题,而非那些深层次、由好奇心驱使而提出的问题。

人际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是机器很难替代的领域,其中,最核心的素养

是人类的情绪控制能力和对对方情感的判断能力,学生需要学习这些,而非单纯

了解心理知识。

创新思维能力。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第五,谋划未来的能力。

不少伟人的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擅于深谋远虑,

站得高看得远,但这也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小结

在演讲最后,杜占元表示,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变革还远没有显现出来,“甚

至很多变革我们可能还远远没有认识到。

从他本人观察来看,面临的挑战要大于以往任何时候,他认为,要想迎接好

“零点革命”的挑战,就需要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等多方协同。

为此,他呼吁,能有更多的各界人士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

他也

提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制定一个专门的经费渠道给教育科学领域研究,

希望通过自然科学手段推动教育科学、人才培养、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