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534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docx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复习进程

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日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三个周期以上者。

月经过多:

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以30~50ml为适宜,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月经过少:

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两天,甚至点滴即净者。

经期延长: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至淋漓半月方尽者。

经间期出血:

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

崩漏:

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尽,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闭经:

女子年逾16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以建立后又中断六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

痛经:

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

带下病:

指带下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多:

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及局部症状者。

带下过少:

指带下量明显减少,导致阴中干涩痒痛,甚至阴部萎缩者。

恶阻:

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倦怠,甚至食入即吐者。

妊娠腹痛:

妊娠期,因胞脉阻滞或失养,发生小腹疼痛者。

异位妊娠:

凡孕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发育。

胎漏:

妊娠期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时出时至,或淋漓不断,而无腰痛,腹痛,小腹下坠者。

胎动不安:

妊娠期间出现腰痛,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现者。

胎萎不长:

妊娠四五个月后,孕妇腹形与宫体增大明显小于正常妊娠月份,胎儿存活而生长迟缓者。

胎死不下:

胎死腹中,历时过久,不能自行产出者。

子满:

妊娠5~6个月后出现腹大异常,胸膈满闷,甚则全身俱肿,喘息不得卧者。

子肿:

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肢体面目肿胀者。

子晕:

妊娠期出现以头晕目眩,状若眩冒为主症,甚至眩晕欲厥。

子嗽:

妊娠期间,咳嗽不已。

产后血晕:

产妇分娩后突然头晕眼花,不能起坐,或心胸满闷,恶心呕吐,痰涌气急,心烦不安,甚则神昏口噤,不省人事。

(可与西医产后出血,羊水栓塞互参)

产后痉病:

产褥期内,突然发生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者。

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然高热寒战,并伴有其它症状者。

病名首见宋代《妇人大全良方》

病因:

感染邪毒,外感,血瘀,血虚

产后腹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小腹疼痛。

其中因淤血引起者,称儿枕痛。

宋代《妇人大全良方》首次提出“儿枕腹痛”。

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产后小便不通:

新产后,产妇发生排便困难,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闭塞不同,小腹胀急疼痛者。

又称产后癃闭

鉴别诊断

产后小便淋痛:

两者均有产后排尿困难。

产后小便淋痛以小便频急涩痛欲出未尽为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

产后小便不通为点滴而下,或闭塞不通,但无尿痛,尿常规检查无异常。

产后小便淋痛:

产后出现尿频尿急,淋漓涩痛。

产后身痛: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者者。

产后恶露不绝:

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

1.主要病机为冲任为病,气血运行失常。

2.证治分类

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血瘀证:

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血热证:

保阴煎加益母草、七叶一枝花、贯众

 

妊娠病:

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

病因病机:

阴血虚脾肾虚冲气上逆气滞

治疗原则:

以胎元正常与否为前提。

胎元正常者,宜治病与安胎并举。

安胎之法,以补肾健脾,调理气血为主。

妊娠期用药原则:

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及一切有毒之品,都应慎用或禁用。

产后病:

产妇在产褥期内发生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

产褥期:

从胎盘娩出至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孕前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产后,亦称产褥期,一般约需六周。

产后三病:

病痉,病郁冒,大便难。

产后三冲:

冲心,冲胃,冲肺。

产后三急:

呕吐,盗汗,泄泻。

产后病的病因病机:

亡血伤津元气受损淤血内阻外感六淫或饮食房劳所伤

“多虚多淤”

产后三审:

即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

产后病的治疗原则:

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

产后三禁:

即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

一.月经病

1.月经先期

1.1.气虚证

1.1.1脾气虚证:

补中益气汤

补中参草术归陈,芪得升柴用更神;

升阳举陷功独擅,气虚发热亦堪斟。

1.1.2肾气虚证:

固阴煎

景岳书中固阴煎,三补人参远志兼;

炙草菟丝五味子,益肾固冲调经先。

1,2血热证

1.2.1阳盛血热症:

清经散

水火太旺清经散,地骨白芍茯苓丹;

熟地青蒿黄柏并,先期量多服之安。

1.2.2阴虚血热证:

两地汤(两地胶芍麦玄参)

火旺水亏两地汤,芍药元参生地黄;

地骨阿胶麦冬肉,先期量少效非常。

1.2.3肝郁血热证:

丹栀逍遥散

逍遥散用芍归柴,苓术甘草姜薄皆;

解郁疏肝脾亦理,丹栀加入热能排。

2.月经后期

2.1肾虚证:

当归地黄饮

景岳当归地黄饮,山萸山药杜仲引;

再加牛膝炙甘草,滋肾养血通经灵。

2.2血虚证:

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用山药,山萸熟地加枸杞;

当归杜仲人参草,滋补肝肾益血气。

2.3血寒证

2.3.1虚寒证:

温经汤《金匮要略》

温经汤用桂萸芎,归芍丹皮姜夏冬;

参草阿胶调气血,暖宫祛瘀在温通。

2.3.2实寒证: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妇人良方温经汤,川芎牛膝人参当;

桂芍莪术丹皮草,温经行滞效力彰。

2.4气滞证:

乌药汤

乌药汤中当归草,香附木香五药找。

3月经先后无定期

3.1肝郁证:

逍遥散

3.2肾虚证:

固阴煎

3.3肝郁肾虚:

定经汤

定经汤用归地芍,菟丝茯苓及山药;

柴胡芥穗疏肝气,月经无定期之好。

4月经过多

4.1气虚证:

举元煎

景岳书中举元煎,参芪炙草升术添;

升阳举陷摄气血,血崩血脱服之敛。

4.2血热证:

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

保阴煎中两地芩,柏草芍药续断行;

经来量多并烦渴,清热凉血功效灵。

4.3血瘀证:

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失笑蒲黄五灵同,祛瘀止痛建奇功。

5.月经过少

5.1肾虚证:

归肾丸

景岳书中归肾丸,杜仲枸杞菟丝含;

三补茯苓当归合,调经益肾治同源。

5.2血虚证:

滋血汤

滋血汤中含四物,参芪茯苓山药入。

5.3血瘀证:

桃红四物汤

5.4痰湿证:

苍附导痰汤

苍附导痰叶氏方,陈苓夏草南星姜;

川芎神曲枳壳当,痰浊经闭此方商。

6.经期延长

6.1气虚证:

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6.2血热证

6.2.1虚热证:

两地汤

6.2.2湿热证:

固经丸

固经丸用椿根皮,芩柏归芍香附依;

滋阴清热起沉疴,崩中漏下此方宜。

6.3血瘀证:

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7经间期出血

7.1肾阴虚证:

两地汤

7.2湿热证:

清肝止琳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清肝止淋当归芍,生地丹柏大红枣;

黑豆牛膝香附配,亦可方中加阿胶。

7.3血瘀证:

逐瘀止血汤

逐瘀止血生地黄,桃仁赤芍生大黄;

枳壳丹皮当归尾,龟板醋制共合方。

8崩漏

8.1脾虚证:

固本止崩汤

固本止崩熟地归,参术黑姜与黄芪;

血崩昏暗晕在地,急服此方解虚危。

8.2肾虚证

8.2.1肾气虚证: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加减苁蓉菟丝子,熟地当归覆盆子;

艾叶寄生枸杞子,固冲止血益肾气。

8.2.2肾阳虚证:

右归丸加党参、黄芪、三七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萸肉菟丝归;

杜仲鹿角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8.2.3肾阴虚证:

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左归丸=三补+枸、菟、鹿、龟、牛

8.3血热证

8.3.1虚热证:

上下相资汤

崩漏虚热用人参,沙参玄参麦冬存;

玉竹五味车前子,熟地枣皮牛膝增。

8.3.2实热证:

清热固经汤

清热固经栀芩榆,生地地骨藕节榈;

龟板牡蛎阿胶草,经血淋漓此方与。

8.4血瘀证:

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瘀阻胞宫桑仁仙,灵脂益母柏三茜;

三泻三炭滑石通,萆薢加入效当先。

9闭经

9.1气血虚弱:

人参养荣汤

人参养荣十全陈,五味远至去川芎。

9.2肾气亏虚:

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9.3阴虚血燥:

加减一阴煎

景岳加减一阴煎,三地知芍麦甘草。

9.4气滞血瘀:

血府逐瘀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9.5痰湿阻滞:

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汤加当归、川芎

10痛经

10.1气滞血瘀证:

膈下逐瘀汤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10.2寒凝血瘀证: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小茴香,延胡没药芎归姜;

官桂赤芍蒲黄脂,经黯腹痛急煎尝。

10.3湿热瘀阻证:

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苡仁、败酱草

清热调血四连丹,桃红莪术香附延。

10.4气血虚弱证:

圣愈汤

四物汤加参芪

10.5肾气亏虚证:

益肾调肝汤

调肝汤

益肾调肝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添;

地芍归艾益母草,补肾养血效果好。

经后腹痛调肝汤,山药阿胶草萸当;

白芍巴戟共七味,疏肝止痛效非常。

11月经前后诸证

11.1经行乳房胀痛

11.1.1肝气郁结证:

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11.1.2肝肾亏虚证:

一贯煎加麦芽、鸡内金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简便记忆:

一贯沙枸,当地零麦。

11.2经行头痛

11.2.1肝火证:

羚角钩藤汤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茯神鲜地黄;

贝草竹茹同芍药,肝热生风急煎尝。

11.2.2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赤芍川芎酒大黄,表里痛经第一方。

11.2.3血虚证:

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11.3经行感冒

11.3.1风寒证:

荆穗四物汤

11.3.2风热证: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凉解表轻疏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11.3.3肝入少阳证: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11.4经行发热

11.4.1肝肾阴虚证:

蒿芩地丹四物汤

11.4.2血气虚弱证:

补中益气汤

11.4.3瘀热壅阻证:

血府逐瘀汤加丹皮

11.5经行身痛

11.5.1血虚证:

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11.5.2血瘀证:

趁痛散

趁痛归芪术甘草,桂心独活薤白炒;

温中散寒生姜加,牛膝壮腰疗效好。

11.6经行口糜

11.6.1阴虚火旺证:

知柏地黄汤加蒲黄、田七

11.6.2胃热熏蒸证: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11.7经行泄泻

11.7.1脾虚证: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薏砂仁,甘桔淮山扁豆陈,

再加莲子枣汤送,健脾渗湿此方珍。

11.7.2肾虚证:

健固汤

健固人参用五钱,白术一两苓三钱;

薏米三钱巴戟五,经前泄泻十剂安。

11.8经行浮肿

11.8.1脾肾阳虚证:

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11.8.2气滞血瘀证:

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八物汤中有四物,延胡川楝槟榔木。

11.9经行风疹块

11.9.1血虚证:

当归饮子

当归饮子用四物,首乌防芥兼祛风;

疏肝泄风用白藜,芪草扶正益气凶。

11.9.2风热证:

消风散

消风散中用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