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4452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7.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自然辩证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docx

《自然辩证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docx

自然辩证法

一、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2、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

3、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体系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自然辩证法创立的社会条件

2、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3、自然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贡献(自然辩证法的重大意义)

4、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自然辩证法

2、自然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技术哲学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二、自然观的发展

(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科学技术基础

1、古希腊罗马哲学对自然的认识

2、中国古代哲学对自然的认识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3、古代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作用

(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技术发展

1、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产生的思想条件和历史条件

2、16~18世纪的科学技术革命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特点(产生的必然性、特点、历史作用)

(三)19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1、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方法论的特点(唯物主义、实验分析、系统辩证)

三、物质运动的自然图景

(一)人类对物质运动认识的发展

1、自然界的物质性

2、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3、现代科技对物质运动形式认识的发展

(二)宇宙的起源和发展

1、宇宙模型的发展

(三)星系和恒星的起源和发展

(四)地球的起源与发展

(五)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四、自然界的系统性

(一)系统是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1、系统的涵义(系统的定义)

2、系统的基本范畴及其关系(要素、结构、环境、功能;B=f(E,C,S))

3、系统的基本类型(孤立、封闭、开放;有序、无序;自然、人工、复合;黑、灰、白;平衡、近平衡、远离平衡)

(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征

1、系统的整体性

2、系统的动态性(稳定、涨落,动态、定态)

3、系统的层次性(等级性、多元性;构成性、相干性;间断性、连续性;上下因果链)

4、系统的自组织性(自组织意味着创新;耗散结构理论)

(三)对自然系统层次划分的哲学思考

1、人们对自然界层次认识的发展

2、物质系统层次与结合能

3、层次划分是否无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系统层次关系式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物质层次是无限可分)

五、自然系统演化的规律性

(一)自然系统演化的一般特点

1、自然演化的不可逆性(可逆与不可逆;不可逆性是自然界事物的基本属性;时间箭头;不可逆性在自然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2、系统是有序和无序的辩证统一(有序和无序及其辩证关系;熵)

3、系统演化是对称和对称破缺的辩证统一

4、系统演化是进化和退化的辩证统一

(二)系统进化的根据和条件

1、开放系统是系统进化的基本前提(开放和远离平衡是系统进化的必要条件;熵增与熵减)

2、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根据(相干性、非均匀性)

3、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涨落体现了系统演化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三)混沌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的可能道路

1、混沌的基本特征(对初始条件敏感;“奇异吸引子”;分形)

2、系统演化到混沌的可能道路(倍周期分叉;阵法混沌;茹勒-泰肯道路)

(四)自然系统演化的循环性

1、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普遍性(“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循环)

2、自然界循环发展形式的多样性(质上的多样性、循环阶段和周期长短的多样性、循环所需特定条件的多样性)

3、循环的不可逆性和无限性(周期终点和起点状态存在差异)

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p126

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表现)

2、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关系(主体与客体关系;实践是人和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关系)

3、人工自然——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自然的划分;人工自然的意义)

(二)生态自然观的产生和发展

1、人类实践活动是影响自然系统的重要因素(人类活动对社会和环境影响的两重性)

2、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问题的产生;反思;全球生态问题)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三)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核心思想、目标、基本内容)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途径

3、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原因;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战略的实施)

七、科学认识和科技方法

(一)科学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科学认识是科学实践的能动反映

2、科学认识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科学实践三要素)

3、科学抽象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

(二)科学技术方法的特点和作用

1、科学技术方法的涵义和特点(狭义、广义)

2、科学技术方法的总体结构(三类)

3、科学技术方法的作用(三个方面)

(三)科学技术活动的基本过程

1、科学活动、技术活动与技术创新活动(三种活动实现过程;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区别)

2、科学方法与技术方法的关系

八、科学问题和科研选题

(一)科学问题

1、科学问题的含义

2、问题的类型(科学与非科学;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待解与已解;常规与反常)

(二)科学问题的作用

1、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

2、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问题起着评价理论的作用

(三)科学选题及其选题原则

1、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三大来源)

2、科研课题与选题

3、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九、科学事实及其获取途径

(一)科学事实及其作用

1、科学事实含义及特征(客观事实、经验事实、科学事实;相互间关系)

2、科学事实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二)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1、科学观察方法(特点、原则;作用、局限性)

2、科学实验方法(概念、作用)

3、模拟实验方法

(三)观察实验中的若干哲学问题

1、“观察渗透理论”(理论指导科学观察,理论对科学观察进行分析与改造)

2、观察的客观性(主张观察具有客观性的依据)

3、科学发现的机遇(特点、类型、如何发现机遇)p209

一十、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

(一)科学假说的形成

1、科学假说的特点和作用

2、科学假说的形成(四点原则:

解释性、对应性、可检验性、简单性)

3、科学假说的类型

(二)科学假说的检验和评价

1、科学假说检验的必要性和复杂性

2、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逻辑分析是实践检验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证实与证伪(作用、相互关系)

4、科学假说的评价(评价标准)

(三)科学理论的构建和演变

1、科学理论的逻辑建构(科学理论结构、构造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原则)

2、科学理论的修改和淘汰

一十一、创新科学理论的基本思维方法

(一)科学抽象

1、科学抽象及其相关因素(现象与本质)

2、科学抽象一般过程(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

(二)科学认识的逻辑方法

1、分析与综合(分析方法、综合方法;相互关系)

2、归纳法与演绎法(客观基础、作用、局限性)

3、比较方法和类比推理(客观基础、作用、局限性)

4、理想实验(含义、客观基础;不能脱离主观臆想;认识功能)p257

5、数学方法(特点、作用)

(三)科学认识的非逻辑方法

1、形象思维(特点、作用)

2、直觉思维(特点、作用;灵感)

一十二、技术实践和技术方法

(一)技术方法概述

1、技术方法的特点与分类(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分类)

2、技术活动的基本程序

(二)技术实践的选题阶段

1、需求与技术目标的确立

2、技术预测及其方法(三种)

3、技术评估及其方法

(三)技术实践的构思阶段

1、技术构思与发明创造

2、发明的涵义(广义与狭义;专利的三个条件)

3、构思发明方案的创新思维方法

(四)技术实践的设计与验证阶段

1、设计的涵义及其作用

2、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原则

3、设计方法的发展

4、技术试验的特点与程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的关系)

一十三、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属性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1、科学的本质和特征(三个内涵、科学分界的不同观点)

2、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3、科学技术的基本社会属性(两点社会属性:

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一般社会生产力)

4、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学科分化;学科综合;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

(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

1、逻辑实证主义累积式的发展模式

2、证伪注意跳跃式的发展模式

3、历史主义的科学革命模式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和社会规范

1、科学家队伍的职业化

2、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科学活动组织形式)

3、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和科学精神(社会规范-4个规则;默顿规范;专利制度;科学精神意义作用)p318

一十四、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

1、科学实践是科学认识的基础和动力(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是基本矛盾;相互关系)

2、科学认识对科学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3、科学认识与科学实践的矛盾在技术活动中的表现(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技术规范与技术实践的矛盾)

(二)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1、不同科学观点、不同学派产生的原因

2、科学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

6、各种观点争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繁荣科技事业

(三)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1、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2、创新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

3、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四)科学技术的分化与综合

1、学科分化与综合的具体形式(两种分化形式)

2、学科分化与综合推动科技发展(分化与综合辩证统一的表现)

(五)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是自然科学发展的规律

2、科学和技术发展在时间上的不平衡性

3、科学技术发展在区域上的不平衡性

一十五、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

1、社会生产的需要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因)

2、社会生产的供给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社会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制约

1、社会制度对科技发展的制约作用

2、不同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影响的分析(具体表现)

(三)社会意识形态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1、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相互关系)

2、道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3、教育和文化传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推动科技,文化影响科技)

(四)社会科技能力和科研体制

1、社会科技能力的含义及其形成(微观和技能力、宏观科技能力;组成要素)

2、社会科技能力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各要素的作用;社会科技能力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技体制对科技发展的作用(含义;类型;基本属性)

4、科技能力和科技体制在科技发展中的辩证关系(体制制约能力;体制是科技落实的保证)

一十六、技术创新与高科技产业化

(一)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1、创新概念和理论的提出(熊彼特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2、技术创新的涵义

3、技术创新的类型与方式(三种范畴;五种方式;四种类型)

4、技术创新的三种基本模式

5、技术创新的一般过程

(二)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1、自主创新的含义与意义

2、自主创新的类型

3、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家创新体系(创新型国家内涵;国家创新体系四大部分)

4、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高技术产业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2、高技术创新的三大要素

3、技术创新与经济全球化(重要契机)

一十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评分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

1、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对生产力的渗透与促进的表现;科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科技改变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功能)

3、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和政治格局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

1、科技的社会价值

2、西方科学技术价值观简评(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二者辩证关系)

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价值观(科技实现条件;马主义科技价值观内容)

4、生态伦理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三)两种文化和新的联盟

1、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

2、“两种文化”的争论(人文文化、科学文化)

3、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联盟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

然而,这一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的运动式推进,不仅有使技术创新沦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可能,从而使人对技术创新本身发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消除这种心理的途径是营造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企业真正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在于全国总动员)。

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进的结果能有多少“干货”,令人心存疑虑。

疑虑不仅源自于“运动式”的推进本身,更源自媒体上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

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

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

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这一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

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

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对技术开发已有太久的隔离。

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至今犹存。

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

对技术开发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

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

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

当然,对知识积累和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

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

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

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

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

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

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

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危害性。

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

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

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应用。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

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

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

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应用创新与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

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

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

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

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

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

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

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

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

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

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

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

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现实的。

这里说“可能”二字,是因为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简单的相加,不是1+1=2,而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相加后的整体,是1+1>2的加法。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

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

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

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

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

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

技术创新正是这个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

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

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

根据当前的情况,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政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主开发为主,面对的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与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式赶超。

目前国内城市主要通过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来完成国家的技术赶超工作,政府通过政策等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的集聚来孵化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

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

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

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

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

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即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

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