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905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docx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

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

发展“夜经济”,打造城市新名片

正文:

来吧,带你点亮“夜”态北京!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句话叫“别睡了,起来嗨”,虽然这只是句网络流行语,但是反映了现在北京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北京是一个拥有近3000万人口的超级城市,24小时不眠不休,这个城市的正常运行,有赖于很多人在夜间付出艰辛劳动,当然也有很多昼伏夜出的“夜猫子”。

所谓“夜间经济”,是指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发生的经济文化活动.如今北京快节奏的生活节奏使得这个城市的“生物钟”也变得更晚。

有些加班族下班时已是深夜,想找个酒馆卸去一天的疲惫;有些人约上三五知己,撸串唱歌;有些人期待看一场文艺表演,陶冶情操等。

各式各样的消费需求汇集成北京夜间经济这个大主体,多元化的消费方式会促进消费升级转型,让更多的北京居民和外来游客感受“夜京城”的魅力!

01 北京“夜经济”消费瓶颈有待突破

从最新的一组数据显示,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多年排名全国城市前两位。

而在人均收入方面,北京市人均GDP将首次超过2万美元。

在夜间生活丰富度上,北京酒吧、24小时书店、各类演出市场,都是北京的深夜消费的主阵地。

但与之相悖的是,北京的夜间经济活跃度并不高。

北京作为全国加班最多的城市,而据饿了么及其他外卖平台夜宵时段订单量排名,在夜宵外卖方面的消费数据北京却仅排名全国第六。

并且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截至2018年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以便利店数量、24小时便利店的比例等为指标排名,北京仅排名全国第七。

多位受访者认为,北京的24小时便利店密度远不如上海、杭州等城市,夜宵、大排档的丰富程度也比不上很多沿海城市。

北京作为国际一线经济城市,夜间消费的规模与便利是远远不够的。

相比本地居民,游客对北京的夜感受要更浅。

一位旅游业内人士表示,来京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除了景区门票、酒店餐饮、旅游购物外,夜间的文艺演出等都是有待开发的消费点。

本网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来京旅游外地的游客,他们都表示被北京夜晚的灯光璀璨所吸引,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配套设施像厕所,便利店等不太完善,而且整条街缺乏北京特色,不管是小吃、商店都过于商业化。

“遛了一条街没啥子吸引人的”一位成都的游客说到“听说这条街十点钟商铺就关了,在成都有些街上的才刚开门!

”他还认为,看似北京晚上灯火通明人也很多,但缺少能体现出老北京文化气息的元素和氛围。

前门大栅栏的商家说:

很多游客来大栅栏只是冲着这几家老字号来的,等到十点左右一关门,街上也就没什么人了,夏天还好点,冬天七八点钟就空巷了。

她还说要是没有吸引力,哪个游客会来你这儿旅游消费。

其次,交通也是影响夜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无论地铁线路的运营时间,还是夜间公交的线路和班次的数量,都落后于一些国外大城市。

夜间出行难,打车难一直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里屯是北京夜店酒吧的聚集地,每天凌晨两点到四点是打车高峰期。

但很多人表示根本没有出租车可打,网约车在这个时点也很难约到,像滴滴快车,排号甚至到几百号之后了。

而地铁公交早已关闭。

为了快点回家,只能打街边停的黑车,既不安全价格也要高出很多。

可以看出在夜间经济方面北京还是比一些南方城市落后的。

02

北京“夜猫子”的春天来了

在不少人看来,夜间经济无非就是“啤酒烤串加唱歌”。

事实上,夜间经济的内涵远比“吃吃喝喝”丰富得多。

夜间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延长营业时间阶段、多业态的粗放经营阶段和集约化经营阶段。

夜间经济已经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

举一个例子:

2018年伦敦市的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将达300亿英镑!

伦敦的夜间经济主要由酒吧、饭店、音乐厅、剧院等组成,夜间经济和城市文化氛围有密切的关联。

遍布大街小巷的酒吧、俱乐部是这座注重“酒吧文化”的城市发展夜间经济的主力军,酒吧成为英国人一天忙碌工作后去休闲场所的首选,为他们提供了畅所欲言、结交朋友的机会。

而发掘城市特色文化的优势,开发了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建设是伦敦夜间经济成功的关键。

夜间经济在我国也是飞速发展,上海天津西安相继推出政策。

北京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即是首都,也是国家的文化和政治中心。

更需要发展一些具有北京特色的夜间经济。

在今年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

北京市政府推出十三条具体措施。

着力发展“时尚活力型、商旅文体融合发展型、便民服务型”夜间经济形态,营造开放、有序、活跃的夜间经济环境,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夜京城”消费品牌,助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按照北京市商务局的部署,在不久的将来。

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打造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分别围绕古都风貌、活力时尚、高端引领、跨界融合等主题,大力发展具有创新引领和品牌吸引力的夜经济消费业态,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在蓝色港湾、簋街、郎园、食宝街、荟聚、奥林匹克公园等,打造首批“夜京城”商圈,形成“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经济消费氛围,提升夜经济消费品质,辐射热点地区消费者;在上地、五道口、方庄、鲁谷、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培育首批“夜京城”生活圈,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便利居民夜间消费。

在指定的地方还可以定期深夜食堂美食节、灯光节等夜间主题活动;或者还可以参加戏曲、相声、电影、歌剧、音乐、读书等主题鲜明的文化休闲活动。

在交通方面,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做好地铁运输服务保障工作;在“夜京城”地标和重点商圈等区域周边,做好地面公交运输基础保障,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引导出租车企业和网约车平台加强重点区域的夜间车辆调配,未来包括1、2号线等诸多地铁线路运营时间将延长,36条夜间线路缩短发车间隔。

这些措施无不切中夜间交通出行的痛点。

完美的将“夜京城”三圈无缝连接起来,使北京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吃喝玩乐更加快速便捷。

“无规矩不成方圆”北京市政府还将建立夜间经济协调推进机制。

设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负责统筹协调本级夜间经济发展。

鼓励“夜京城”地标、商圈和生活圈相关企业成立商会等社会组织,全面推进本区域夜间经济工作,引导行业自律发展。

建立“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动态评估机制。

03

“夜经济”:

细节决定成败

从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逐渐从投资和工业生产为主转变为消费和服务业为主。

,夜间经济将对我国一些城市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总的来看,夜间经济可以提高设施使用率、激发文化创造、增加社会就业、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带动区域发展。

去年年底以来,天津、上海、成都等大城市相继出台举措,专门支持夜间经济发展。

此外,山东济南提出要“丰富夜间经济消费业态”;甘肃兰州提出要打造“深夜食堂”,推出“夜间让利”购物活动……

对于北京而言,要打造“夜京城”,做好夜间经济这篇大文章,将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

首当其冲的压力来自于城市管理。

随着夜间经济的繁荣,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将大量增加,城市交通、环境、安全等带来管理压力和责任对北京市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要从旧的管理模式中取长补短,建立新的思维和模式。

如果固步自封,就难以满足夜间经济发展的需要!

夜间经济,不能只搞“灯光秀”,不做“文化秀”。

在发展过程中,北京应以挖掘城市精神文化内核作为着力点,满足市民与游客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要注重培养具有北京特色的夜生活文化,塑造北京独特的夜生活文化品质。

发展夜间经济不仅是一道经济命题,更是一道治理考题。

有些地区政府为了搞好夜间经济“胡子眉毛一把抓”,从而忽略了投资者和居民的感受。

所以发展夜间经济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空穴来风,务必提高政策举措的科学性、精准性与稳定性,让投资者对政策举措有稳定的预期和信心。

夜间经济既是经济发展之道,也是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管理部门要在做好治安、噪音管理和环境清洁、食品安全、交通管理的基础上,尽可能引导当地结合自身文化历史特点,突出特色,引导利用互联信息技术、打造适合不同人群的现代夜间经济,让夜生活品位更高、质量更高、趣味更多。

为何四大直辖市纷纷发力“夜经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也从白天正经严肃的A面切换到夜晚绚丽多姿的B面,上演着属于“夜经济”的故事。

7月12日,北京市官方在解读最新印发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时表示,为更好地服务夜间经济发展,方便市民夜间出行,地铁1号线、2号线每年5月到10月将延长运营时间。

7月15日,上海黄浦区大光明影院举行“上海首批24小时影院启动仪式”,至此,上海真正意义上拥有了“跨零点影院”,属于“不夜城”的精彩再度加码。

发力“夜经济”,北京、上海在行动,而天津、重庆也不落后,2018年11月,天津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而更早的2014年6月,重庆市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夜市经济的意见》。

“夜经济”已成为以四大直辖市为代表的大中城市推动区域经济活跃的重要措施。

那么,回到现象根本,为何四大直辖市纷纷发力“夜经济”?

本期前瞻经济学人“明知故问”栏目深度聚焦。

“夜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学概念,一般是晚6点至次日6点城市特定地段各种合法商业经营活动的总称。

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伦敦,为的是改善当时伦敦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

但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夜经济”的出现远早于此。

100年前的“夜上海”,十里洋场恍若昨日;800年前的大宋,“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元宵灯会盛况依稀可见。

而今,大中城市再度聚焦“夜经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一、夜经济可以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作为“夜经济”概念的诞生地,英国早在1995年就正式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2004-2016年的12年间,伦敦夜间经济创造了超过10万个新工作岗位,2017年伦敦市夜间经济收入达263亿英镑,预计到2030年这一收入将达300亿英镑。

对于当下国人来说,“夜经济”可能更容易与“夜生活”相关联,认为夜间经济就是酒吧经济、夜店经济、夜市经济,但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夜经济”不过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与“日间经济”相对应,已经由早期的灯光夜市转变为包括“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消费市场,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银联商务大数据旅游消费监测中心发布的《2019年“五一”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统计数据为例,2017-2019年,全国游客夜间旅游参与度逐年提高、消费逐步走旺。

2019年的“五一”黄金周,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占到全天的29.92%,夜间旅游已成为游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而济南大学201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点亮济南夜经济,引领现代大都市消费经济发展》发现,城市中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

报告整合多方媒体报道数据指出,上海夜间商业销售额占白天的62%,重庆2/3以上的餐饮营业收入发生在夜间,广州服务业产值的55%是夜间消费的贡献。

正因如此,四大直辖市才纷纷重视起“夜经济”,将“夜经济”纳入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而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不仅是四大直辖市,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主要城市都出台有相关政策文件对“夜经济”予以支持。

二、人是“夜经济”的基础

“夜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四大直辖市以及大中城市成为重要推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城市有“人”---“人”是发展“夜经济”的基础。

经数据核实,截至2019年5月,重庆以3562.31万常住人口排名我国城市常住人口总数的第一位,上海和北京以超2000万的常住人口紧随其后,天津则以1556.87万位列第6。

常住人口的繁盛是四大直辖市发展“夜经济”的基础,而年轻人,尤其是“996”的年轻人,更是其中的关键。

根据滴滴出行《2017年城市交通出行报告》的数据,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下班时间普遍较晚,对应各商圈的夜间活跃度普遍较高,在21点之前,北上广深与二线城市的商圈活跃度还有来有往,而到了21点之后,北上广深已经将二线城市远远甩在身后。

当然,商业设施也是“夜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刺激年轻人消费的根本。

相关调研显示,2019年中国年轻女性熬夜选择的外出场所中,78%选择电影院,67%选择酒吧或KTV。

除了这些典型的传统娱乐场所外,24小时便利店、不打烊书店等,也成为年轻人夜间活动的重要场所。

而《2017中国夜经济产业报告》数据显示,四大直辖市的酒吧门店数都进入到了前15位,其中上海、北京更是名列前三,重庆位列第六,而天津虽然在酒吧门店数数量上仅位列第12,但以216.99元的酒吧客单价超过深圳和北京排第一位,“夜经济”发展潜力十足。

三、“夜经济”背后:

城市安全感最重要

对于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让“夜经济”成为四大直辖市促进经济增长的共同选择,而强有力的人口基础以及成熟商业环境支持,让“夜经济”能够在四大直辖市落地发展。

但在“夜经济”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前,四大直辖市还面临新的挑战。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夜经济”的发展不仅与城市的商业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也与提供城市公共服务的部门有关,一座城市的治安状况,绝对是夜生活品质的必需品。

而根据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公共安全感蓝皮书:

中国城市公共安全感调查报告(2018)》,除广州外,全国超大城市的公众安全感整体表现不佳。

而四大直辖市中,仅天津进入全国前10,北京市位列全国第20位,重庆市位列全国第23位,上海市位列全国第24位。

《公共安全感蓝皮书2018》中所提出的“公共安全感”,涵盖城市自然安全、治安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卫生安全、生态安全、公共场所设施安全、社会保障安全、信息安全等9个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层面的衡量指标。

有评论指出,造成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感指数偏低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譬如房价高、生活成本大、工作节奏快等,都会让大城市的居民更加焦虑,生活安全感总体不高。

而在前瞻产业研究院看来,大城市公众安全感普遍偏低,其实短期内有利于“夜经济”的发展,大城市给人们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缺失,通过夜间活动的放松,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抚慰,正好填补了大城市打拼的人们寂寞孤独的情感空洞,有利于排解内心压力,维护社会秩序。

但是,从长远来看,城市发展最终是谋求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安全感偏低的情况若长期存在,最终还是会对居民生活造成负面效应,以四大直辖市和一线城市为首的大中城市在发展“夜经济”的同时,应当构建更为合理的城市生活空间。

“夜经济”在各地兴起 促进消费“再升级”

2019年07月26日14:

25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6.3%,其中消费的贡献率超过60%,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伴随各地“夜经济”的兴起,中国消费正在实现“再升级”。

  灯光漫秀、音乐盛典,万人观演艺;花车市集、鲜啤名吃,熙攘游购娱……天津五大道曾是近代中国城市夜间照明最完善的街区之一,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作为天津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五大道夜市开街2个月客流量超90万人次,总收入同比增长40%以上,市民多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商家多了扩大收益的新机会。

  去年年底以来,天津、上海、北京等中国大城市相继出台了相关举措,专门支持夜间经济发展。

“夜间经济正在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王小广说。

  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银联商务联合实验室数据显示,2019年“五一”,游客夜间消费金额占到全天的29.92%,夜间旅游已成为游客感知当地文化、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上海晚6点以后的消费已达其日间消费的近二分之一,他们调查的657家旅游企业中,有80%都愿意增加其在夜间旅游的投入,“中国发展夜间经济,人民群众有期待,工商企业有动力,政府有积极性。

  夜间经济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通常指晚6时至次日早6时发生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购物、餐饮、旅游、学习、娱乐、休闲等。

在中国,夜间经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起步,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夜间消费的需求也水涨船高。

  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繁华地区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戴连明说,不同于20年前以餐饮为主的“夜市儿”,当前中国发展的“夜经济”需要将休闲与美食、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打造多种体验场景,实现消费“再升级”。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夜经济”中,各地均结合自身特点推出多种“花样”消费场景,收获良好的反响。

以刚刚开业的天津首个室内夜市“老门口儿”为例,这里通过单车、青砖、红瓦、灯笼、老式邮局、煤炉等实景,将人们记忆中的天津完整搬进室内,摆脱了时间、天气的困扰,开业前10天平均每天客流量约7万人次,日收入约320万元。

  入驻“老门口儿”的哏都青年相声剧场负责人孙弢表示,在这个复古的夜市中,相声这门传统艺术也从当代的茶馆中被拉回到了百姓身边,让消费者可以一站式体验多种娱乐。

  王小广认为,中国城市在过去几十年中迅速扩张,受房价高、通勤时间长、网络便捷等因素影响,老的城市中心面临下班后缺乏人气与活力的困境,“要吸引人、留住人,实现城市发展的‘再中心化’,就要从供给侧发力,做好制度性和政策性安排,提升服务品质。

  记者梳理多地出台的支持夜间经济发展举措了解到,最大限度地增强服务的可达性,是当前中国“夜经济”的一大特点。

如天津提出推动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商场延长营业时间,引导“7-11”“全时”等企业建设24小时便利店;上海允许有条件的酒吧街开展有规范的“外摆位”试点,尝试建设分时制步行街;北京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并对3000座以下的演出场所的营业性演出给予一定比例的低票价补贴……

  “新开的几个夜市里经常有音乐会、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可以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商场超市也都延长了营业时间,让市民享受到了更多的便利。

”25岁的天津市民王艺潼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夜经济”的拉动下,中国各地夜间消费虽已实现迅速增长和升级,但依然有着巨大潜力可供开发。

  戴斌表示,仍以旅游业为例,2018年中国旅游总收入已接近6万亿元,但这些消费大部分仍发生在白天,晚间只有住宿和部分娱乐消费。

“晚6点至10点是夜间消费的黄金4小时,如果将这个时间段的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出来,按照10%的增量计算,全国每年就将增加约6000亿元的旅游收入。

”戴斌说。

(记者王明浩李鲲天津报道)

多地打造“不夜城”专家三招助力“夜经济”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夜生活”逐渐成为市民追求的时尚生活方式。

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接连推出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新规,“夜经济”呈现出商圈发展、“旅游+文化”、“文化+美食”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专家认为,面对人们日趋多样性的夜间消费需求,各地的夜经济也面临同质化严重、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需从完善配套设施、结合本地文化和创造良好产业环境三个方面推进夜经济发展。

多地发布新规打造“不夜城”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学习,纷纷离开工作地点和学校,地铁公交也随之进入“晚高峰”时段,一切看起来都很平常。

但与几年前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是着急赶回家休息睡觉,而是赶往各个夜市、夜间景点、夜店等娱乐场所,开始自己的“夜生活”,夜间消费正逐渐成为人们的刚性需求。

中国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战冬梅表示,夜间游市场潜力巨大,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夜间消费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旅游研究院3月发布的《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中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国内夜间总体消费金额、笔数分别达全日消费量的28.5%、25.7%,其中,游客消费占比近三成。

携程、驴妈妈等旅游平台的夜游产品的订单也都在稳步增长。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推动夜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2017年11月,南京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年8月,成都市印发《加快建设国际消费城市行动计划》;2018年11月,《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2019年4月,《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北京市也于7月发布《北京市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和《通州区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工作方案》,同时拉动主城区和副中心的夜经济发展……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上海、北京作为国际化都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繁荣,不仅能带动国内就业并推动旅游业发展,也有利于打通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多元文化交汇共融;对国内其他城市也有明显的引领示范作用,在拓展消费空间、引导消费升级方面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通过延长餐饮娱乐与休闲购物等场所的营业时间,可以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同时,时间上的错位,可以让很多潜在的劳动力在夜间上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此外,通过对城市夜景的打造,也能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升城市的形象与友好度。

夜经济形成多元化发展趋势

逛夜市、赏夜景、吃夜宵……日渐多元化的夜经济,也使得城市经济更加繁荣。

多地借助夜经济政策东风,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观光、旅游、交通等有机结合,形成多元业态发展的格局,在推进消费升级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吸引力。

模式一:

多元商圈盘活经济。

天津西站地区的红桥区运河新天地夜市,抓住夜经济新规推出的机遇,将15个经营萧条的独栋建筑,变成以夜市为核心的“夜经济”商圈。

天津市红桥区商务局副局长王健说,运河新天地夜市是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突出特色餐饮业态的精品美食街区。

同时,还设有时尚商品、儿童游乐、极限运动、音乐喷泉、运河文化广场等服务业态和观光景点。

红桥区副区长徐卫京介绍,夜市自5月18日开街以来,平均每日客流超2万人次,32个小吃商户日均营业额超过20万元,夜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也对周边区域产生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夜市为核心的“夜经济”商圈初步形成。

模式二:

消费升级带动夜间旅游发展。

华灯初上时,乘坐浦江游船,是打开“夜上海”的一种独特方式。

泛游浦江之上,温婉流动的江水与现代建筑的倒影相结合,在江南特有的温柔中藏着现代化的科技感,让人们感受属于上海这座国际大城市的独特魅力。

上海浦江游览集团副总经理洪朝辉说。

居民消费升级倒逼企业加强创新,促进企业供给多元化。

过去消费者夜游黄浦江主要是看风景,现在他们有了更多需求,如选项丰富的美食、精致的伴手礼、方便的服务设施及友好的服务人员,以及一些演出或庆典活动等。

目前,上海共有34艘游船经营黄浦江游览项目,年客流量300万人次以上,暑期旅游高峰的日均客流量逾1万人次。

模式三:

“美食+文化”的新夜市。

今年5月1日起,位于北京前门阿里山广场的啤酒花园试营业,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个建立在古老地段的年轻夜市就聚集了充足的人气。

据阿里山广场运营负责人赵宇介绍,阿里山广场啤酒花园的全称是“大前门里小酒馆”,在夜市的小舞台上还会有非遗的传承人表演皮影,小提琴演奏等文化表演。

未来这里还会举办与北京、前门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展出老前门的旧影像等;结合年轻人的喜好,做各种有趣的快闪活动。

赵宇表示,这两个多月里,前来夜市消费的人群中80%以上是北京市民,多数是年轻人。

6月份的销售额是5月的1.8倍,估计7、8月份随着暑期的来临还将带来销售高峰。

三方面着力助推夜经济发展

随着夜间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各地的夜经济也凸显夜间消费项目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同质化严重、配套服务不足等问题。

专家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夜经济发展。

第一,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安全便利的“不夜城”。

随着夜经济发展,各个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