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3635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教案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会认“崛、范”8个生字,会写“肃、晰”13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默读课文。

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4.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1.能把几件事串联起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继续练习默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2.能用因果关系的方式练习表达。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

(重点)

2.默读课文。

知道课文讲了几件事,并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

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

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

师:

请看这个“志”字,上“士”下“心”。

在我们中华名族的传统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或是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人才能称为“士”。

而“志”就是“士”经过用“心”的思考立下的志向。

说说你小时候立下的志向吧。

(我要当医生。

我要当航天员……)

师:

很好。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

“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背景介绍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

要求: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崛起、模范、魏校长、清晰、当效此生、淮安、疑惑不解、训斥

(重点指导生字:

崛:

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qū”;

魏:

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wěi”;

晰:

“晰”和“析”是形近字,都读“xī”;

淮:

“淮”和“准”是形近字,不要读成“zhǔn”;

惑:

“惑”和“或”是形近字,都读“huó”)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

崛(jué)斥(chì)。

注意韵母易读错:

崛(jué)魏(wèi)淮(huái)惑(huó)。

注意声调易读错:

斥(chì)。

(2)学习多音字:

难(nánnàn)

读句子,找发现。

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读一读:

两位老人的生活很困难(nán),不幸的是唯一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有遇难(nàn)了。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抱负是兴起的意思。

崛起清楚。

清晰远大的志向。

租借胸襟。

沉郁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胸怀低沉郁闷。

训斥现在指执行巡逻任务的警察,主要负责维护治安;

旧时指警察。

巡警训诫和斥责。

有志者当效此生有志气的同学都应当学习周恩来。

此生:

指周恩来。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默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写了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了自己的心迹的故事。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先写(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最后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使他体会到了伯父话中的含义,以及立下大志的原因)。

(建议:

此环节没有什么意义,应理清段落结构。

四、学习“会写字”

肃、晰、振、胸、怀、赞、效、疑、惑、凡、顾、训、斥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晰、振、胸、怀、疑、训”都属于“左窄右宽”;“效、顾”属于“左宽右窄”“赞、惑”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都是上大下小。

“肃、凡、斥”就单一结构的字,书写时注音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赞、疑、惑”和独体字“肃”,学生练写。

肃:

一竖贯穿上边扁框,先写外围左撇右竖,再写里边短撇和点。

赞:

上宽下窄,两个先字要紧凑、左边先字下横往上拉、最后一笔变为竖提。

惑:

整体要写紧凑,上边是戈字、左边没有一撇,里边口字下边有一提、稍长。

疑:

左下半部与“颖”字地左下半部区分开。

一个是“矢”,一个是“禾”。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初步感受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2.能借助查资料的方法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树立远大理想和社会责任意识。

(重点)

3.学习作者因果关系的表达(构段)方式。

(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

课件

页码

一、课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对,有疑问了,先做好标注,然后尝试解决疑问。

请问,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可以怎么办?

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还可以询问,查资料,弄明白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文章,就读出滋味来了。

还有些实在不能理解的地方,课后再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用谈话的形式导入新课,在交流中进入文本。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默读课文,思考:

想一想课文写了几件事?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写了三件事,说明了周恩来感到“中华不振”)

4.把几件事串联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尝试概括主要内容。

(一)自读,学习第一个故事

1.充分自读

师:

接下来我们先尝试读读第一个故事。

读书还是要讲方法,请看两个小要求。

①读得通顺;

②读出疑问

在这些有疑问的地方,画上“?

2.尝试质疑,解疑

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

学生提出疑问。

(为什么一下车,伯父就要说“不要随便去玩”)

(为什么伯父会说“免得惹出麻烦没地方说理”,到底有什么“麻烦”呢?

(为何伯父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呢?

师:

谁找到了下文中写到的“麻烦”是什么?

(简单介绍了周恩来的出生、他十二岁来到沈阳和社会背景)

师:

请大家读第一个故事,看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悬念。

(课件出示12)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

“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为什么不能去呢?

这一处“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两个反问句,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让人不明白。

到底是为什么?

对于爱问问题的周恩来来说急于想知道答案。

“那又是为什么呢?

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他说的是“中华不振”。

还有这一段话都是写疑问“他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

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板书:

疑惑:

中华不振)

师:

是啊,这么多问题,几乎都没有直接回答,这就是吊胃口,为的就是吸引大家继续读。

阅读就是一种不断的探索。

3.读出滋味。

分角色齐读。

(二)自学第二个故事

1.接下来,请大家自己尝试读读第二个故事。

提出的疑问,小伙伴们自己来互相帮助解答。

2.这个故事的结尾说“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现在你体会到了么?

(中华不振就是我们总是被帝国主义列强欺负。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委屈都没人管。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不敢帮助中国人。

(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里,生活很困难,而洋人却过得很好,还欺负人。

3.体会得真好。

还记得在第一个故事中,作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而在这个故事中,作者好像回答了第一个故事中设置的悬念,这就是呼应。

呼应,就让两个小故事链接在一起拉。

我们可以把两个故事连在一起读,你会发现,第一个故事好像一个导火线,一个药引子,引出第二个故事。

而如果直接写第二个故事,就没那么打动人,你的理解也不会那样到位啦。

请大家再自由读读,感受一下作者的写法。

生读第一、二两个故事。

4.第二个故事也有独特的写法,我给大家出示一组,你尝试着发现。

①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

②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

第一句中写到的巡警是“热闹非凡”,而中国的妇女在“哭诉”。

同在一片中国的土地上,而中国人和洋人,本国领土和租界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发差,如此的不同。

我倒要问问:

这是为什么?

(中华不振。

)(板书:

目睹:

中华不振)

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让你也产生强烈的感受——中华不振。

来,试一试,再找出这样写的地方。

③“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这句话中妇女希望巡警为她撑腰,可是巡警却把她训斥一通。

(撑腰,训斥,形成对比。

(原本中国巡警应该为中国人撑腰,因为是洋人轧死了中国人,可是巡警不但不为她撑腰,还训斥他。

非常不讲道理!

(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太弱,被欺负,所以巡警也狗仗人势。

师:

说得好,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大家只能劝劝这个不幸的妇女。

原本大家要帮忙,但是却不敢帮忙,只能劝。

大家也很无奈,因为中华不振。

(抓住“握紧拳头”和“劝劝”这对矛盾来读,你会读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你会体验到中华不振,国民怒不敢言的无奈。

生读第二故事。

(三)自学第三个故事

1.第三个故事,就让大家自学,还是从疑问入手,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自己学习后我们来交流。

生自读学习。

2.我们来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吧。

(这里也有对比。

比如同学的发言:

有的说:

“为明理而读书。

”有的说:

“为做官而读书。

”也有的说:

“为挣钱而读书。

”“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的发言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一样,周恩来说得好。

3.不仅仅是好,应该说是说得精彩,说得让人心振奋。

再看看,作者写这个故事,有没有吊了一些胃口呢?

一下子就直接说出周恩来的志向么?

(不是,也有吊胃口。

之前写了同学的发言就是。

(还写了“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也是在铺垫。

4.这个故事和之前的故事之间,怎么联系起来呢?

(因果关系)

用因果关系的方式,把这三个故事串起来讲一讲。

(板书:

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中华不振,所以要振兴中华,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原来,“振兴中华”就是串联这个故事的一条线索啊。

现在,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读一读,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过程,试着去体会他当时的心里感受。

(板书:

博大胸怀远大理想)

生自由读第三个故事。

四、拓展运用。

1.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

想一想,注意说清楚理由。

2.现在请你再次慎重地立下自己的志向。

(书写志向。

3.如果要写出你的立志故事,你会怎么安排,怎么设想?

(我也会用几个小故事来说。

4.如果用几个小故事说,一定要注意故事之间的关系,顺序。

不要各自独立,自说自话。

几个故事能讲清楚来龙去脉就好,不要凑字数。

有时候,听故事的人就喜欢听个关键哦!

5.在写其中一个故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可以把积累的词用上。

(可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把要写的主要内容突出出来。

【设计意图:

本案为“写作本位”的阅读教学设计。

在第二和第三个故事的学习中,以儿童自读自悟的形式展开。

不仅关注故事本身的教与学,更关注儿童从故事的阅读学习中,学习写故事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故事写作中去。

读与写的结合,就在运用和练习中实践,提升。

五、课堂小结

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

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课文中出现了“租借”“中华不振”等词语,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结合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理解周恩来立下如此志向的原因。

(教材课后题第2题。

七、课后作业(选做)

1.推荐阅读有关故事,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板书设计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

中华不振博大胸怀

周恩来目睹:

中国人被欺凌

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教学是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

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

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

中华不振。

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

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

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

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

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不足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