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人教新课标.docx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人教新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人教新课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人教新课标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5翠鸟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六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
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
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
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
“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
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
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
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
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
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
”“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
”“我们进行小组比赛读”。
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
”“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
”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
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
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此外,让学生以画见悟,画出情趣。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
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
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
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另外,我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写出兴趣。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
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
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
叶圣陶曾经说过:
“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
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
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
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
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
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
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
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
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
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
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
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
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燕子专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
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
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
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
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
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
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
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
《新课标》要求: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
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
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
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
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
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
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
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
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
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
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
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
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
“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
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
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六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爱护周围环境”为主题。
训练的重点也是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燕子专列》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表现了“爱护周围环境”的主题。
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
在开课时,先由《小燕子》的儿歌激趣导入。
根据课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专列”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着重弄清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
通过交流,从两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
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小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
2、瑞士政府是如何救助小燕子的?
3、居民们为小燕子做了什么?
4、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笔画出描写居民救助小燕子动作的词,找出描写小贝蒂的句子来加深理解。
还针对文中的“瑞士政府呼吁广大居民寻找小燕子”的有关内容,专门创设了拓展练习:
1、请你替瑞士政府写一则告示。
2、学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谁(瑞士政府、小贝蒂、广大居民、小燕子)说些什么?
3、你还知道人和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感人的故事?
从学生的发言和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理解很不错,并能从中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
学生的拓展练习也写得很不错,现摘录几篇:
广大居民:
因为天气突变,许多小燕子面临死亡,请你们赶快去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车站,我们会用火车送它们去温暖的地方。
(连家安)
各位居民:
天气太冷了,燕子都被冻僵了,大家快把冻僵的燕子送到车站(蔡依依)
广大居民:
因当地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广大居民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张天琪)
广大居民:
燕子已经面临着危机,如果你们想让燕子好起来,就立刻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吧!
(吴萌硕)
贝蒂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一个人救了那么多的燕子,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岩平)
我想对瑞士的广大居民说,你们为了救小燕子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马文玺)
我想对瑞士政府说,你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能保护小燕子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我们也会象你一样保护小动物。
(吴萌硕)
我想对小燕子说,谢谢大家帮助我,我会好好地报答你们。
(贺百成)
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想借助《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因为没有找到磁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这个感人的故事。
另外,让学生说说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来,只能让学生课下去搜集。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下年级的一篇课文,文本中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
由于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才能促使他们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
我在教《燕子专列》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会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方法目标:
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
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首先在课堂上聚焦“困难”。
孩子们在第一次朗读时,只能很表面地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在能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他们从主观上找找自己觉得最让燕子感到困难的是什么?
在学生说的同时,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
例如:
“气温骤降”这个词语以2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气温降得快,降得突然。
“长途跋涉”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飞过了……飞过了……还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中体会到燕子飞行路途的遥远以及燕子的辛苦劳累。
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燕子遇到的困难,燕子的可怜,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同情心,学生边理解边读,朗读水平有层次地获得了提高。
在聚焦“救护”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让学生看图想象她的动作、语言,体会她对小燕子的珍爱,学习居民们救助燕子时,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人纷纷走出了家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角色反复朗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一句,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居民们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不怕困难。
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
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
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字词的理解的确是读好课文的关键。
比较遗憾的是:
1、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
特别是到了后面
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
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
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
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
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
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
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
上完本节课后,感觉自己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导入自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再加上老师动情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再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
会长途飞行的燕子,怎么需要坐专列呢?
自然就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重研读感悟。
在上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麻烦”来进行教学,燕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让学生先划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遍感受感受。
在学生体会理解“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
”这一句时,让学生重点理解“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两个词,在学生自主感悟后,我借助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中。
当播完这段视频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小燕子的处境如此艰难,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让学生的情感心弦得到拨动,感情得以勃发,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悯之心。
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在理解“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濒临死亡。
”这一句中,让学生理解体会“长途跋涉”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想象燕子会飞过哪些地方?
又告诉他们燕子要飞5000公里,平均每天要飞一百多公里,让学生体会到燕子长途跋涉的艰辛。
“饥寒交迫”这个词语。
学生理解的很好。
有的学生能联系前文来理解:
“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是捕食害虫的能手,现在昆虫都死了,燕子找不到食物,再加上天气寒冷,这就是饥寒交迫。
”理解得非常到位。
不足之处:
1、在学习生字和新词的时候,“麻烦”这个词语比较难读,因为烦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不好。
虽然多次正音,但还是有学生轻声读得不到位。
2、在理解“呼吁”的意思后,让学生代表政府写几句呼吁的话,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改成:
“如果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或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你会怎么呼吁?
”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了早先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节制地砍伐树木,用来盖房、造犁、做家具……然而,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越来越少。
一个雨水奇多的季节,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向了何方,从此无影无踪。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极深。
课文中写的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吗?
那个小村庄就是我们可爱的地球,村庄里的村民就是愚昧无知的人类,村庄的命运也许就是地球的命运。
现在,因为人们乱砍滥伐,大片大片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而沙漠却以疯狂的速度不断扩大。
树木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抵挡风沙。
可是森林被砍,山洪暴发,各种灾难接锺而至。
再说,没有了森林,动物也就没有了家园,面临灭绝,人类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现在,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可缺乏的是行动!
那么这一切能改变吗?
我可以肯定地说,能!
首先,要想使森林资源不缺乏就要种树。
可光种也没用啊,人们砍的比种的还快呢,所以还要使人们意识到砍树的危害——课文中的洪灾不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吗?
再有一点就是要节约用纸,因为纸的用途很广,但因价格低廉,所以人们很不注意节约。
别看一张纸不起眼,如果每个人一天浪费一张纸,全世界60亿人,就是60亿张纸,差不多有几十棵树,一年就要浪费掉一片森林,多么巨大的数字。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都来节约用纸。
为了可爱的地球不会有和小村庄一样的命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生活在荒漠中,请大家保护森林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
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
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
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
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
”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
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
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
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
”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
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
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
“你家想干什么?
”学生们说出了“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
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
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
我又说:
“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
”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
”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
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
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
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
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
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课件。
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
“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
“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
”“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
”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
”“我还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
“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
”学生踊跃回答:
“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了。
”“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
”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我趁热打铁:
“同学们,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
”我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
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讲授,先听课文或看课文视频——再说说你听懂或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渎课文,自己解决一些问题——再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这段意思画出来(树林减少,裸露土地扩大,树桩遍地皆是,树林成了房子,家具、工具柴烟)不出所料,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很好的体现了人们无知地肆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
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创作的意图和感受。
新课程理念强调:
尊重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张扬,珍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多元化”和“独特体验”。
而这些需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