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1答辩.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318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1答辩.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 1答辩.docx

第二单元1答辩

备注:

第二单元民风民俗

6北京的春节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学习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

1、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的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古都北京,过起春节来更是京味十足。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老舍共同去感受北京的春节。

备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课文自学情况:

⑴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⑵出示本课需会写的生词集体认读。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

按顺序说一说。

腊月→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默读课文,思考:

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5、春节像一场大戏,在腊八粥的浓香中悄悄的拉开了序幕,请同学们速读浏览,按照年前、过年、结束的顺序找出相应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

(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体会北京春节的热闹、浓烈的画面

⑴交流过节时重点写了哪几个日子?

不同时间都有那些风俗习惯?

文章按时间顺序,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

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

过小年大扫除

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

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

备注:

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

1.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除夕。

“除夕真热闹”

(1)人们活动: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味、色、音: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

3.正月初一。

人们的活动

(1)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

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

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灯的数量多:

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

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引导想象:

还会有哪些花灯呢?

除了灯,还有什么?

二、阅读全文,领悟写法。

1、先默读课文,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⑴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默读思考:

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

三、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春节印象:

写一篇关于春节的习作。

备注:

2、春节建议:

春节怎么过,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5、节日集锦:

除了春节,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下来。

四、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教学反思:

 

备注:

7*藏戏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鼻祖、传奇、咆哮、旷野、吉祥、柔顺、象征、妖魔、恐怖、一无所有、哄堂大笑、能歌善舞、赞叹不已、身无分文、两面三刀、别无所求、随心所欲”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

它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久远的戏剧之一。

藏戏艺术,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诺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萨雯蚌》《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智美更登》《苏吉尼玛》八大剧目已成经典,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瑰奇神异,深受藏族人民喜爱。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

1、阅读课前导语,明确自读要求。

2、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

读后划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读懂的词语。

4、速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些段讲了藏戏的形成,哪些段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1-3段藏戏的特点4-7段讲的是藏戏的形成,8-19段讲的是藏戏的艺术特色。

三、自主研读4-7段,感受藏戏形成的神奇。

1、自由读4-7段,思考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备注:

以弱抗强的传奇:

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

创造奇迹的传奇:

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

艺术的传奇:

四、自主研读8-19段,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1、出示研读主题:

①()的面具;②()的舞台;③()的演唱风格;要求: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读内容,反复阅读相关段落,把藏戏的主要特点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概括出来。

2、交流研读结果,说说你是从哪知道的。

⑴面具:

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⑵舞台:

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⑶演唱:

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4、对照开头,体会写法。

⑴再读8-19段,请你试着用几句话概括藏戏的特色。

⑵指名读1-3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概括的?

⑶评一评这样开头的好处。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

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教学反思:

 

备注: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读读记记“骚扰、偏僻、魅力、清风徐来、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遮天盖地、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3.学习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识民居。

1、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两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读后划出不懂的词句。

2、先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不懂的词句,再同桌交流。

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竹篾、遮天盖地

3、再读课文,把读不通顺、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4、默读课文,思考: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

5、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并分别用一个词形容它们给你留下的印象。

梳理整理:

客家民居──世界民居奇葩,傣家竹楼──绿色之家。

三、自主研读,小组合作梳理。

备注:

1、研读要求如下:

⑴研究内容: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客家民居为什么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

从建筑成因、建筑材料、形状结构、文化内涵几方面思考,傣家竹楼与众不同之处在哪?

⑵研读方法:

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读后整理。

四、集体交流,感受民居特色。

1、交流“客家民居”特点。

建筑成因

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

建筑材料

石灰,糯米饭鸡蛋清土竹片木条

形状结构

营垒式住宅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内涵

和睦相处,勤俭持家

2、交流“傣家竹楼”特点。

建筑成因

亚热带,地温高,利于防止酷热和湿气

建筑材料

形状结构

正方形,分上下两层

文化内涵

五、体会说明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

作者介绍民居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主要的说明方法列举如下:

⑴列数字:

“……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

”(具体可感)

⑵打比方:

“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形象直观)

⑶引用资料:

“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充实具体)

备注:

⑷举例子:

“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真实可信)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8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教学反思:

 

备注:

9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3.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

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

热爱土地;4小节:

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

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

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

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

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备注:

歌:

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

“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

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⑴第1小节:

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⑵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

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⑶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他们天生爱花。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⑷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

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

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9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备注:

 

备注:

口语交际•习作二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灿烂的人类文化中,民俗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常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

同学们随同作者一起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共同领略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但单元为我们呈现的只是民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畅所欲言,谈谈你所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吧。

二、分组交流

1、出示交流主题:

节日习俗、地方服饰、特色饮食、独特民居、民间工艺品。

交流提示如下:

①说说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

②把民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认真倾听组员的讲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及时询问。

2、根据组员的建议,修改自己的介绍材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交流

1、根据交流主题,每组推荐2—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2、听的同学认真倾听,听后组织评议。

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议:

备注:

⑴主题是否明确,特点是否突出;⑵内容是否具体充实;

⑶表达是否流畅;⑷语言是否简洁。

四、激发情感,由说到写。

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第二课时习作

一、编写提纲

1、引导学生根据提示编写习作提纲。

提示:

⑴要介绍的民俗是什么?

⑵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加以介绍?

⑶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

⑷根据其特点,你打算拟订什么题目?

2、学生自由编写提纲。

3、小组内根据编写提示,互提建议,修改提纲。

二、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初步修改。

1、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把习作中语句不通的地方和错别字修改过来。

2、小组内互读互听习作的重点部分,提出习作中表达不够清楚和不够具体的地方,并提出修改建议。

3、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完善习作。

 

备注:

回顾•拓展二

教学目标:

⒈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⒉交流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收获。

⒊拓展课文内容,了解不同文体表达民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感受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会并归纳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介绍民风、民俗的好作品,体会到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⑴第一个交流的内容是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

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

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

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

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三、总结。

第二课时

一、引入并板书课题。

二、学习“日积月累”:

⒈自由读一读,要求:

读通读顺。

⒉指名读一读,正音。

⒊同位互相读一读,体会大致的含义。

备注:

⒋师简要讲解

两首古诗:

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⒍试着背诵。

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