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规.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244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班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班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班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班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规.docx

《班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规.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规.docx

班规

制定班规案例故事

栗勇

一、班规究竟谁说了算?

  俗话说: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班规对一个班集体来说自然必不可少。

刚被委任为班主任后,栗老师头脑中马上想到的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古训,他决定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来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和良好风气的形成。

因为找到了班级管理的思路,对即将开展的班主任工作,栗老师充满了信心。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和明察暗访,考虑到班级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栗老师煞费苦心拟制的一份长达60条近3000多字的班规终于出炉了。

它内容详尽——学习,纪律,劳动,卫生等等无所不包,而且措辞严密,没有漏洞,这应该是一份不错的制度吧?

栗老师暗自想到。

  为保证制度落实,栗老师给每个同学都复印了一份班规,要求学生首先自学,又利用班会课时间集中学习了2次,两三个礼拜过去了,按说学生应该接受的差不多了,班级面貌也该焕然一新了吧!

可结果却令栗老师大跌眼镜,不仅没有出现想象中的大好局面,就连常规的仪表检查都接连遭到扣分,其余的如自行车摆放、值日卫生、课堂纪律等就更不用提了,在年级都倒数了。

  为什么有了规矩之后反倒还不如从前?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栗老师拿出班规反复琢磨,虽然都是“七不准、八禁止”之类的条条框框,但每一条都要求到位呀!

再说了,学生的行为如果不被规范,课堂和学习的秩序如何保证?

学生之所以不接纳,是因为他们还小,认识不到制度的重要性,应该加强教育。

苦苦思索之后,栗老师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定下基调之后,栗老师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

利用晨会时间让学生拿出班规,栗老师亲自做了解读,并再三强调其意义和重要性。

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导。

但效果并不好,许多学生明显心不在焉,有的脸上写着无可奈何,还有的更是把抵触和厌烦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

晨会结束后的当天,栗老师就收到了一张匿名的纸条,上面写着几个疑问:

  

(一)谁的班规?

谁说了算?

老师在定规矩时,考虑过同学们的心愿吗?

  

(二)班规内容太多,谁能全部记得住?

难道还要天天随身携带来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班规全部是不准,不许之类的条款,显得冷冰冰的不近人情。

而且有些要求太高,普通同学难以做到,怎么办?

  看到纸条,栗老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又一次班会课来临了,栗老师走进班里,再次让大家拿出班规,教室里立刻发出不满的声音。

栗老师不慌不忙说:

“此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大家的主人翁意识,看一看有哪些班规需要改进?

不适合的,就予以删减。

  如同平静的水面投下石子一样,学生们将信将疑地看着栗老师,栗老师接受了大家疑虑的目光,肯定地点点头。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起来了。

有人说第三款的第二条必须简化;有人说第四款的第一条已经过时,应该删掉。

听着大家七嘴八舌互不相让,栗老师趁机宣布两项任务:

一是每人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为班级设计一条班规,大家择日交流。

二是每组挑一个同学组成“班规建设委员会”,由他们征集大家意见,决定讨论修订日程。

  自从那天开始,班里的气氛就变得十分活跃,设计什么样的班规成为同学们下课之后最热门的话题。

两周后,“班级班规建设委员会”负责人通知栗老师下周一利用班会课表决新班规。

带着疑惑和一些担忧的复杂心情,栗老师旁听了此次表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新班规虽然条款减少了,却更为实际和有操作性了,例如其中的一条是针对值日生的,“拖把洗干净,以提起不滴水为宜”,原来,他们听说最近其他班接连发生了湿地滑倒的现象,就进行了专门调查,调查结果是湿地滑倒主要原因在于值日学生怕弄脏手从而导致拖把攥不干净,针对这种现象做出了明确要求。

有的规矩则充满了孩子们才想得出的灵气。

如为了防止学生迟到,他们组织了“根据地”(根据居住地域结成小团体),利用电话、楼下叫喊等“招法”进行帮“困”。

  新班规顺利通过了,因为是全班同学共同劳动的结晶,遵守新班规也成为了每位同学的自觉行动。

两个月下来,全班竟然没有发生一起违反新班规的行为,班级的各项工作也很快走在全年级十个平行班的前列。

二、班规应该管老师吗?

  日子在风平浪静中很快过去了,转眼到了第二学期。

按照班级建设委员会的要求,新学期需要重新讨论班规修订问题,表示认可的同学就在承诺书上签名通过。

等到收上来一看,栗老师发现一个问题:

上面只有50名学生的签名,张强、王易两人没有签。

这是为什么呢?

  放学后,栗老师把他们单独留了下来:

“张强、王易,今天你们为什么不签名呀?

是不是发现《班规》上有什么问题?

”两人低头不语。

为了减轻他俩心里的紧张,栗老师给他们分别搬了一张凳子,让他们坐在对面,继续说:

“我相信你们有自己的想法,你俩比其他同学更心细,更关心班级。

有什么建议,尽管提出来。

只要在理,对班级建设有利,我们可以再次修改《班规》!

  他俩见栗老师颇有诚意,就放松了些,你推推我,我推推你,可还是谁也不肯先开口。

栗老师又开导说:

“放心,就算是对我有意见也没有关系,可以直接提!

”听到这句话,两人相互对视了一眼,张强吞吞吐吐地开口了:

“老师,我们确实是对您有意见……”栗老师愣住了,但马上平复了一下情绪:

“什么意见?

”“您平时总说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老师也是班集体的一员,可《班规》全用来约束我们,没有一条约束老师的,我们觉得有点不公平。

”王易补充道。

  栗老师一听,现在的学生真够胆大的,竟然想约束起老师了!

可学生说得也不无道理,《班规》既应体现出学生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应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制约,特别是学生对班主任的合理制约。

因为任何人都是有弱点的,任何人都需要制约。

于是栗老师表扬了他们,答应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讨论,两个孩子满意地走了。

  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栗老师将这个意见提了出来。

班里分成了两派,有赞同王易和张强观点的,建议专门增加一项限制老师的内容。

并且列举出若干条:

(1)上课拖堂三分钟以上;

(2)错误批评同学;(3)未经学生许可占用自习课;(4)在校内抽烟或中午喝酒(不含星期天)……也有嫌他俩多事的,更有的同学根本不相信这能够实行,质疑到:

“就算班主任同意,任课老师同意吗?

”再说了,同学违反制度可以惩罚做卫生或写检查,老师违反了怎么办?

谁来监督或处罚老师?

  听到大家的议论,栗老师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同学们说的不无道理,但怎么跟其他老师说这个问题?

就算自己没意见,别的老师也会这么想吗?

根据他的了解,同学们列出的这些条分明是有所指的,有的老师确实经常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或大课间,有的老师习惯拖堂,也有的老师不太注意,在教室里抽过烟,可自己仅仅是个班主任,并不是校长,能够跟课任同事提要求?

班规究竟该不该管老师呢?

综合评析:

一、[回放案例]

栗老师和班规的故事真可谓是一波三折:

接班之初,栗老师就敏感地意识到了制度的重要性,因而想到了通过班规建设来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应该说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人管人还是制度管人?

  但在接下来的实践中,栗老师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什么样的制度才能管人?

或者说,制度来自于谁?

制度制定的过程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由于对这些的疏忽,栗老师精心制定出的,详尽而且规范的制度在执行之初就遭到了同学们的软抵抗,因为未能经过民主参与而制定的班规,表面上看起来是“法治”,骨子里却仍然是“人治”,因为它只代表制订者本人一厢情愿的单方面要求,即使能够得到执行,也是标准的“他律”而并非“自律”。

所幸的是,同学们的抗议引起了栗老师的思考,大家不仅提出了班规制定的权力归属的问题,还提出了内容设定上的问题-繁文缛节还是简约实用?

条目太多记不住怎么办?

价值趋向的问题-重在约束还是重在激励?

全是不许和不准,到底应该怎么做?

  栗老师开始改变策略,让同学们以主人翁的精神来参与班规制定,这个改变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结果。

同学们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班规的建设中,创造性地改进了班规,并且做到了真正意义的自律。

  新学期,栗老师又遇到了新挑战,这个挑战将栗老师和班规的故事退到了戏剧化的高潮部分。

有学生提出,班规不仅应该约束学生,同时也应该约束老师,因为师生之间不是民主平等的吗?

老师凭什么可以超越规则之外呢?

这不公平!

建议修订班规,增加对包括班主任老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约束条文。

栗老师为难了,怎么办?

二、[深入案例]

回顾班规建设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栗老师做法的诸多可取之处:

  

(一)首先坚持制度管人,重视制度建设工作,接班之初即着手制定班规。

  

(二)在制度执行不力的时候,认真听取学生意见,改变了自己关于制度建设的理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活动空间给学生,不仅让每个学生为班级提一条切实可行的班规,为制度建设献计献策,而且成立了班级建设委员会,把制定和仲裁的权利都充分交给了学生,体现出民主,参与,平等现代教育理念。

  (三)尤其值得肯定的是,栗老师在布置任务时是深思熟虑的,他并没有让学生当时提交,而是让大家先充分思考,再择日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机会,这样征集上来的班规,当然是比较成熟的,是理性的思考而不是感性的冲动。

也更具有操作性和人文气息。

  栗老师可以改进的地方:

案例中并没有详细描述这次由班规建设委员会组织的讨论到底是什么样的,值得注意的是,栗老师在这次表决中是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出席的,仿佛是被动等待自己制定的班规的最后命运,这个场景和一开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开始是老师说了算,此刻是学生说了算,究竟是谁说了算呢?

   

(一)栗老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引导,使制度制定的过程更加民主和科学化。

实行民主参与制定班规,不是简单地停留于只是让学生在纸面上一人写一条班规的建议,或者说小组拿出一个小组意见的汇总,需要老师做深入的研究,了解学生制定的规则每一个字面上背后隐含着学生的价值趋向。

再来发挥老师的作用,形成一个大家能达成共识的班规,这样我们在守班规的时候,就会更自主,更自觉一些。

这样班规才能起到它的作用,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通过班规的制定,通过班规的遵守,最终能提升我们所有学生的自管自育的能力。

(二)注重沟通,请课任教师作为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班规修订的讨论中。

  栗老师可以精心设计一次关于班规的主题班会,邀请其他老师也参加,让同学们充分准备,在班会上讨论关于制度制定的若干问题,比如谁来定?

约束谁?

内容多少合适?

要求高低相宜等等。

无论是全体课任老师还是同学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陈述意见背后的理由。

比如拖堂问题,占用自习课问题,老师无非也是想抓紧时间让同学学习,只是误用了错误的方式,有了这个过程,可以进一步增加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再经过双方的协商,最终制定出合理合情的制度来。

栗老师在这个活动中,不仅避免了直接面对同事提要求的尴尬和为难,也真正体现了班主任桥梁纽带的地位和作用。

三、[超越案例]

  案例栗老师和班规的故事经过多视角,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分析,经过理论和实践双方的聚焦碰撞,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一)关于制度的本质和价值。

  制度的本质是契约,意味着双方的认可,不仅代表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代表学生对自己的承诺。

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不是为了管住乃至管死学生,使得学生无所作为,丧失生命的灵动和自由,而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

因而应该努力使制度建设的过程成为美好生命的培育过程。

  规章制度,要努力把单项制约变成一种正面鼓励和双向约定契约。

 

(二)关于制度制定的过程。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制度建设过程中都应有自己的权力。

从教师的角度,他代表国家或学校提要求,这是职责赋予他的权力和义务,从学生的角度看,他要求规则的以人为本,要求参与到规则制定中,表达自己的权力也值得支持。

所以合理的规则制定过程应该是充满民主氛围的互动协商的过程,而不是彼此权力的让渡。

 (三)关于班主任的定位

  班主任是一个“教育型的管理者”。

管理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育人为先是应该秉承的教育理念。

所以制度管理的最终不是用他律来强行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通过规范的强化和认同,通过民主管理的过程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进行将行为内化,形成自律。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一员,因而也是契约约定的双方之一,应该收到限制和同样遵守约定,但同时又是老师,因该发挥权威的教育和引领作用。

这两者相互补充。

  (四)关于班级生活

  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

教育是生活,学校是社会。

作为学生成长最重要社会背景环境。

民主参与和管理的班级生活实际上是民主社会公民生活的演练。

所以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民主管理,培养其民主意识与行为能力

班规的执行力——栗老师和班规的故事(续)

当然,只有制定和没有执行是不行的。

制定了班规的评分表格之后,班规量化工作正式开始。

第一周的值日班长主要由班委会成员担任,接下去全班同学轮流任职。

班规实行了一个月后,栗老师和几名班委同时发现,轮流值日固然体现了民主和参与的精神,但是有些同学管理的能力和勇气不足,使得有些时候值日班长名存实亡。

因此,在班委会成员的一致通过后,由全体同学共同选举出五位固定的值日班长,从周一到周五固定值日。

并且班规中进一步明确了值日班长的职责和每日应该到位的时间。

果然,在固定的值日班长管理之下,班规的效果进一步的发挥出来了。

每周五都会由中队组织委员对一周班规的情况和各位同学的得分作以汇报。

然而,一段时间过后,栗老师又发现,单一的汇报和点评力度上仍不够,尤其是不足以提醒个别行为规范和习惯较差的同学,班规的得分并不能够给予其应有的警示,而得分最高的同学也没有在班里发生带动作用。

基于这一点召开班委会,并由班委会同学带头在全班讨论,如何奖励及提醒班规评分中最高和最低的同学。

最终有同学建议,给每周总分的前三名同学以班级的名义给家长发一封表扬信,以示鼓励。

而得分最低的几名同学我会找其谈话,必要时与家长取得联系。

这样,每次当几封红通通的表扬信发到同学手中的时候,栗老师总能够看到最高分同学脸上的欣喜表情和其他同学羡慕的神情,而同时宣布最低分后鲜明的对比也使班规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受到了一定的触动。

下学期开学,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栗老师抓住了学生们努力上进的势头,对班规又做了改进。

为了更好的发挥班级自我管理的作用和树立班委会的威信,每周班规得分最低的几名同学由班委会开会讨论指出其本周的优点长处和身上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总结,署班委会的名发给学生本人,并且要求有家长签字。

同时,受到其他老师的启发,学期班规的评分与期末学生的德育得分挂钩,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班规的重视。

两个月后,栗老师又发现了一个问题。

好像不知不觉中,班规在同学们的眼里不如以前那样重要了,班里慢慢开始又有了一些学生打闹和上课违纪现象。

开始栗老师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叫到无人处慢慢谈谈询问;或会瞅他几眼,过去站一会儿以示提醒……但是,一段时间后,栗老师渐渐地感觉这样的宽容常常只是让他们的自觉保持几分钟短时间而已,并不能真正起到长期的效用。

在反思自己教育方式的同时,栗老师想起了这样一句话: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对违反规矩的同学,必须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意识到这种行为对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危害,要让他们知道,违反了班级纪律就必须接受班级的惩罚,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违纪行为负责。

但是,怎样的惩罚既能让学生们接受,又能起到真正的警示和鼓励作用呢?

思索良久,栗老师还是让孩子们民主讨论决定。

一周后和学生们共同协商制定了本班的“惩戒制度”,里面详细规定了各种违纪行为和落后表现应该受到的惩罚。

这个制度实行后,班级纪律明显好转。

但是不久,问题又出现了。

一天晚饭后,班长气呼呼地跑到办公室找栗老师,还没开口先委屈地流了泪。

栗老师赶紧安慰道:

“哭解决不了问题。

有什么问题告诉老师。

”从她啜泣的话中,栗老师知道了事情的原因。

原来,赵伟同学上课看小说被任课教师当堂没收。

课后,班长依据“班级惩戒制度”对其进行处罚。

按照班级惩戒制度,上课看小说应该是“绕操场跑5圈,加深认识,促进反省。

”但是,魏帅同学说,前几天刚扭了脚跑不动,“以写(心理说明书和学习倡议书)代跑”。

班长认为不合规定,不同意,而赵伟以脚病为由坚决不跑,两人就争执起来。

栗老师调查后得知,赵伟没有撒谎,的确脚伤不久。

强制执行确实不近人情,有些武断。

怎么办?

经过师生一番讨论后,新的惩戒制度终于诞生。

它和原来细则不同的是,违纪行为所对应的惩罚措施不再只有一条,而是有相对并列的若干条构成。

如果学生违纪,那么他可以根据自己情况从相应的惩诫措施中进行选择后,再去执行。

例如,某学生上晚自习时和同桌吵闹,扰乱课堂纪律。

则值日班长根据班规,很快就会开出“惩戒通知单”:

惩戒通知单

  XX同学:

今晚自习上课时,你和XX大声吵闹,不仅耽误了自己学习,而且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

你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我们的班规第20条,为使你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错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请从以下几条惩戒方式中选择一条,并在纪律检查委员会监督下认真接受惩戒。

  

(1)、说明情况,向大家公开道歉,争取同学们原谅。

  

(2)、写一份呼吁同学们认真读书学习的倡议书,张贴宣传。

  (3)、完成一份违纪心理剖析,并在班级中宣读。

  (4)、为同学们唱首歌,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5)、到操场自我锻炼5圈,强化认识。

  弹性惩戒单制度实施之后,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同学们纷纷夸栗老师,说连这样的制度都体现出咱班的特色——以人为本。

  回顾一年来班规经过的风风雨雨,栗老师欣慰地笑了,同时他也清楚,前面的路还很长,新情况会不断出现的……

点评:

如果说制定制度是有法可依,执行制度则是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

制度得不到执行则形同虚设,制度执行过于严厉则不符合班级制度的特点。

日本的教育社会学家片岗德雄说班级制度不同于组织制度,它是一种“体贴的纪律”。

栗老师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体现出真正的人本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并非人情超越制度,而是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人本关怀。

是控制与接纳的结合。

尤其是弹性惩戒,更是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给每个违规的孩子以选择接受不同形式惩戒的自由,使得学生难为情而不难堪,使得制度不仅是约束,也给了学生深刻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