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199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7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docx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第二中学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

云南省大理州下关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希腊内战为超级大国的冲突提供了另一个舞台。

美国总统……警觉到……苏联有可能会扩张到东地中海地区”,于是推出了(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北大西洋公约》D.“铁幕”演说

2.美国《时代》周刊有“封面人物特写”栏目,周恩来总理曾经六次登上该封面,下面是其中的四次。

图1:

上面的小字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下面的小字是:

美国的敌人也是中国(中华民国)的敌人。

图2:

上面的小字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周总理背后是一条令人恐怖的目露凶光的青龙。

图3:

1971年,左上角的文字是“中国人来了”。

图4:

1972年,封面文字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右上角为周恩来总理。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①图1的时代背景是朝鲜战争

②图2的时代背景是万隆会议

③图3的时代背景是中国重返联合国

④图4的时代背景是中美建交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①③D.②③

3.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下列四幅地图中,显示地区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占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5.时人曾作诗描述古巴导弹危机:

“后院洞开美梦醒,海空封锁欲断臂,前倨后恭成笑话,试看天下谁懦夫?

”“前倨后恭成笑话”描述的是()

A.美国称霸全球的企图破产

B.苏联力求战略平衡的计划受挫

C.“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泡影

D.美苏争霸使双方国际形象大损

6.人们称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中美建交的过程是双方关系逐步积累的过程,以下事件按先后发展排序正确的是(  )

①官方接触 ②民间交往 ③正式建交

A.①②③B.③②①

C.②③①D.②①③

7.“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A.《天津条约》B.《马关条约》

C.《南京条约》D.《辛丑条约》

8.英国外交家艾登在一次国际会议中说:

“当今世界,解决任何重大国际问题,都不能离开中国和周恩来。

……你们早晚都会清楚,周恩来是个不平凡的人。

这次会议可能是()

A.波茨坦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D.联合国成立大会

9.1899年康有为曾写过一首绝句:

“碧海沉沦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

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是马关。

”康有为之所以发出“千古伤心是马关”的伤感是因为()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

10.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D.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11.回顾60多年来中美关系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

特别是“冷战”后的中美关系,虽然曾经出现了多次起伏和危机,但是中美关系并未破裂。

决定中美两国关系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B.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C.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

12.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

C.“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

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

13.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

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

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4.“从此以后,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并存的局面”。

这一“局面”的起点是()

A.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

B.1871年,巴黎公社政权的建立

C.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1919年,中国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

15.中国古代历史上,君权与相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下列选项中,体现封建君主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有()

①秦朝设置御史大夫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元朝实行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

16.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驱除鞑虏B.创立民国

C.恢复中华D.平均地权

17.毛泽东说:

“要去,为什么不去?

这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不去就脱离群众了。

”“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指的是(  )

A.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B.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C.中国与美国关系缓和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8.1960年1月28日,中缅两国总理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

中缅边界条约是新中国与亚洲邻国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

这表明()

A.中国开始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中国开始重视发展与周边邻国的关系

C.中国与邻为善,首次打开了与亚洲国家友好交往的大门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19.公元前4世纪时,罗马的某法官接了一个案件:

“一个仁慈的贵族罗莫洛,也是一支军队的首领。

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家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的士兵的家人。

但他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遗嘱。

”法官最后判定罗莫洛的家人败诉。

依据是()

A.未成文的习惯法

B.《十二铜表法》

C.万民法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20.“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

……”上述材料表明(  )

①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②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③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1.1928年11月中共中央发表的《告全体同志书》中写道:

“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还需要一个革命的高潮……这种倾向,在客观上,完全是帮助资产阶级,完全不了解‘争取群众’的意义。

”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共产党()

A.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B.认识到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

C.仍然坚持城市斗争为中心

D.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

22.2016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7周年。

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

这主要是因为它()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23.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说:

“……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

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

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

”这表明(  )

A.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美国已沦为次要国家

C.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24.“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

”这一观点说明古希腊城邦()

A.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B.重视公民素质的培养

C.治国以人文主义为指导

D.形成了多元政治格局

25.到2009年1月,中国已派出官兵11063人次执行维和任务。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A.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重视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6.列强的侵略给中国近代的发展之路带来诸多影响,主要包括()

①使中国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

②使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于外人之手

③使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国家

④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2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皇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8.毛泽东认为:

“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

五四运动的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251页)毛泽东对五四运动的评价突出的是()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价值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29.恩格斯说:

“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带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止的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这里的“纲领”指的是()

A.《共产党宣言》B.《法兰西内战》

C.《马赛曲》D.《国际歌》

30.下图中的ERP的全名是“EuropeanRecoveryProgram”。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由美国人提出B.是“冷战”的产物

C.是单纯的经济计划D.ERP是把双刃剑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8.0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早在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签署的《开罗宣言》中指出:

“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签署(后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

“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曾经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晚年羁留台湾,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写下了《望大陆》:

“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材料三2005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制定本法。

……

第三条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不受任何外国势力的干涉。

……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

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状?

据材料三指出形成这一现状的历史原因以及现今中国政府确立的解决方式。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

32.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他在诗词中热情地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的斗争。

请欣赏下列毛泽东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起义》

材料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材料三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四言诗·祭黄帝陵》

材料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回答,秋收起义的进攻目标是哪里?

结果如何?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所学回答,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长征结束后,开创了怎样的“新局面”?

(3)材料三中毛泽东认为中国“战则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宜将剩勇追穷寇”指代的是什么?

33.地理环境往往会对国家的发展产生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半岛上多山,许多山脉呈西北东南方向贯穿半岛……由于山势陡峭,很难翻越,因此形成一个个地理上相互隔绝的小单位,这对形成多城邦的政治格局有重要影响。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

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

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

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

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

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

此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

《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2: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请回答:

(1)你同意材料1中的观点吗?

说明你的理由。

(2)结合材料2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摘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西方文明史》

(1)举例说明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3)这一时期,中国专制主义盛行有哪些主要表现?

由此产生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4)过马克思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客观上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由此有人就说: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

”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1947年,杜鲁门推出了杜鲁门主义,宣称美国将为任何受到共产主义扩张威胁的国家提供钱财和支持。

2.【答案】C

【解析】选C。

排除法。

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与图2时间不符,②可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缓和,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④错误。

3.【答案】A

【解析】在《南京条约》中,英国割占香港岛,通过图片可知正是①图显示的内容。

4.【答案】C

【解析】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故B项错误;第一幅图反映了建国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了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1962年,苏联为改变在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在古巴建立了导弹基地,引发了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苏联退让,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的结局说明了当时美苏争霸中战略优势在美国一方。

故B符合题目要求。

A、C、D说法错误。

6.【答案】D

【解析】分析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可知:

1971年“乒乓外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交,因此答案为D。

7.【答案】B

【解析】“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反映的是戊戌变法,而戊戌变法是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的事情,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

8.【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英国和中国都参加了这次国际会议;结合所学知识,A项波茨坦会议中中国没有派代表参加,故排除;C项万隆会议是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英国没有参加这次会议;D项联合国成立大会,开始于二战末期,中英两国都参加,当时中国是由国民政府派出代表参加的,故排除。

故选B。

9.【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提到的“马关”可知是《马关条约》,这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故答案选C。

10.【答案】D

【解析】汉武帝为进一步分散和限制相权,设立“中朝”,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构成,“中朝”有决策权。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所构成的官僚机构“外朝”成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力受到削弱。

故答案选D。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中美关系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危机。

但始终没有破裂。

这是由两国的根本利益决定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中美最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发展势在必行。

故D项是正确答案。

12.【答案】A

【解析】题干中“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的这次社会政治转型应该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A中“兼并天下”是指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皇帝之号”是指建立了皇帝制度,“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是指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正好符合上述时间,据此可以得出A符合题意。

B发生在北宋,C发生在元朝,D发生在明朝,均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故排除B、C、D。

13.【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1943年,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了国民政府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的压制。

因此这封信件反映了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选D。

14.【答案】C

【解析】A内容是资产阶级革命范畴,此时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所以排除A项。

B项内容是失败的,也不符合材料要求。

D项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与世界现代史开端无关,故答案选择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君权与相权”“直接削弱宰相权力”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③元朝实施行省制,④明朝设立内阁,均与“宰相”无关,排除。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16.【答案】B

【解析】“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其内涵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的核心任务是夺取政权、建设政权,因此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选B。

17.【答案】D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非洲国家在外交上对中国的最大帮助就是推动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决议,材料是毛泽东对这件事的形象比喻。

1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之间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可知这反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应用,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故选D。

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B项错在“开始重视”,D项错在“首次打开”。

19.【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所以正确选项是B项。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联解体的原因。

根据所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而腐败又导致苏联社会危机不断加剧。

从材料中可以了解到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年人对现实丧失了信心,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

据此本题选B项。

①虽是解体的原因,但材料中没有体现。

21.【答案】D

【解析】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右派背叛了革命,对共产党举起了屠刀。

由材料中的“对资产阶级认识的错误,以为现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阶段上,资产阶级还有革命的作用”可以得出当时中国共产党认为资产阶级已经成为反革命的力量,故选D。

ABC材料无法体现。

22.【答案】A

【解析】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A项正确。

B、C、D三项均发生在《告台湾同胞书》之后。

2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证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材料表明,中国、德国、印度等国家正在日益崛起,这反映出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A、B、C三项结论不符合史实。

2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等,可知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希腊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相关内容。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CD三项的表述,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

进一步分析可知,B项表述符合题干材料核心意思和史实,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25.【答案】D

【解析】材料提供的信息是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注意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6.【答案】D

【解析】列强的侵略通过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割地,从而丧失了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只是部分丧失主权而逐渐沦为半殖民,所以①正确但③表述不当,列强攫取特权,通过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一方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另一方面有利于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从而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27.【答案】C

【解析】题干中相权一分为三,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选C。

皇权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时期。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