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136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

西南最新版0299《科学教育》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299]《科学教育》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注意:

请您把每一批次的作业做完之后,再一次提交。

切忌做一道题提交一次,否则作业作废。

1、科学知识

2、发散型思维提问

3、科学推理

4、STS教育

 

二、简答题:

1、小学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真实性评估法的特点有哪些?

3、试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4、课堂提问有哪几个种类?

5、设计概念图的注意点有那些方面?

三、论述题

1、试述小学科学教育中应如何防止科学"误解”的发生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

科学知识是人类对自然界探索的成果的积累及人类在经验基础上对世界的认识的系统概括、抽象和总结。

2、答:

这类问题鼓励多方位的有创意的回答,要求学生灵活地用已学到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综合的、更高层次的分析和思考。

3、答:

科学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的解释。

科学推理不是人脑凭空的任意想像,而是对客观现象的合乎逻辑推理的解释,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解释。

4、答:

STS教育简单讲就是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专门探讨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之间关系及互相影响的一种教育理论。

二、简答题:

1、答:

小学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2、答:

真实性评估法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于理解和应用

・重于实际的成果

・重于学习过程

・重于个别评估

・重于学生本身的参与

・重于营造宽松的评估气氛

3、答:

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

阶段1:

随意表征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是高度感性化的,他们对外界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得到的感性知识。

阶段2:

相似性分类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从3岁开始。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的行为通常发生在大脑对该行为的思考之后。

阶段3:

一致详尽的分类及多重分类。

这一阶段的儿童(6―11岁)对物体分类的能力的主要特征是:

开始能根据某一种共同的特征对所有的物体进行分类。

阶段4:

运用逻辑思维及推理的复杂分类模式。

按照皮亚杰的定义,阶段4的青少年处于形式运算时期。

4、答:

课堂提问的种类有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记忆提问、归结思维型提问、发散型思维提问和评估思维型提问。

 5、答:

设计"概念图”注意点:

其一,概念图要力求简洁,流畅,不要用太多的箭头;其二、最基本概念放在最顶部,如果概念图是横向的,就放在最左面,然后逐级展开;其三、概念图整个图面(各分支)尽量保持平衡。

三、论述题

答:

首先,要诊断学生的"误解”,对症下药。

我们在前面已谈到,由于"误解”是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地形成的,有时很难觉察,加上这些误解又因人而异,五花八门,所以就更要求教师花大功夫去"挖掘”。

教师在每个单元开始时,要认真做好"诊断性评估”,主动地去了解学生在这个单元中会存在哪些"误解”,这是防止和纠正误解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教师要认真备课。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有一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对自己不清楚的地方虚心请教,平时要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正如我国有名的教育俗语所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第三,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进行教学。

科学教师在防止误解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区分"误解”和"通俗科学概念”。

"误解”正如我们再三强调的是阻碍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概念的大敌,但"通俗科学概念”并不等于"误解”。

在某种程度上,尤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还提倡这种"通俗科学概念”的教学。

什么是"通俗科学概念”呢?

就是用儿童能理解的语言把一些科学概念简单化,虽然从严格的科学定义出发它们并不完整(但也没错),学生可以在今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知识的丰富去不断完善这些概念。

第四,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

正如前述,由于"误解”的顽固性,纠正"误解”,光靠正面讲解效果不大,我们一定要对症下药,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想法不合理。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注意这个心理过程的内化,也就是让他们自己完成纠正"误解”的过程。

作为教师要用事实,尤其让他们亲手做实验,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并鼓励他们去挑战自己的观点。

对于一些带普遍性的"误解”,还可以组织全班讨论,用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建构主义理念不仅鼓励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做主人,在纠正"误解”时同样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内化”过程。

第五,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

误解是小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障碍,但从辩证的角度上讲,在某一些情况下,虽然孩子的答案是错的,但他们的回答中孕育着智慧的闪光。

教师在指出他们的答案不合理的同时,对他们一些合理的推理要加以鼓励。

所以有些人说"有时候一个错误的回答比没有回答更好”。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注意:

请您把每一批次的作业做完之后,再一次提交。

切忌做一道题提交一次,否则作业作废。

1、误解

2、评估功能

3、动机功能

4、科学观察

二、简答题:

1、科学素养的涵义有哪些方面?

2、简述真实评估法的不足之处。

(真实评估法有什么不足之处?

真实评估法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3、学生"误解”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4、简述设立动物和植物观察柜的注意事项。

5、简述观察有什么重要作用。

三、案例分析:

1、分析以下案例,说明可以培养儿童哪些良好的观察能力。

[课堂实例6-2]蜡烛的观察

材料:

蜡烛一支,6厘米×6厘米硬纸板,火柴,尺。

过程:

1.在点燃的蜡烛前,用下列表格,至少写出20个观察结果。

2.火柴点燃后,小心靠近蜡烛底部,让少量蜡熔化在小硬纸板上,烯后迅速将蜡烛固定在纸板上。

3.蜡烛点燃后,再写出20个观察结果。

观察结果

感知器官名称

定性或定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答:

误解是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小学科学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和普遍的现象,它主要是指学生对一些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或对科学现象的错误解释,而他们本人却认为他们的理解或解释是合理的。

2、答:

这是课堂提问最基本的功能,主要是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例如"光速和音速哪一个快”,"叶绿素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是什么”等。

教师所期望的是学生正确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往往是单一的。

3、答:

教师知道大部分同学可能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对同学回答这些问题的正确性期待不高。

实际上有些问题可能也没有固定的答案。

例如教师在教热带植物单元之前问同学"你们中间有谁到过热带植物林吗”,"你们听说过植物吃小动物的故事吗”,"你们能猜得出最大的花有多大吗”

4、答:

科学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或科学仪器而获得的关于客观世界的信息。

二、简答题:

1、答:

科学素养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理解基本科学概念,掌握知识体系和结构;二是理解科学探究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方法;第三是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2、答:

一是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判断。

在真实性评估中虽然学生参与了评估过程,但总的来说,教师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如果把传统的书面评估称之为"试卷中心”的话,真实性评估我们可称之为"教师中心”。

他们评估的依据不像书面评估那样比较客观、统一,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知识及经验上的主观判断。

而且在评估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更需要教师灵活地加以调整,合理地作出判断。

显然,不经过一定的培训,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是很难完成这种任务的。

加上评估标准的多重性,学生又允许以不同方式去完成一定任务。

这就给评估的效度、信度及整个过程的客观性增加了难度。

二是费时费精力。

由于大多数的真实性评估是建立在"1对1”个别评估形式上的,可以想像评估的时间必将会大大增加,教师精力也有很大的付出,而且从心理学上分析教师长时间的工作所造成的疲倦、烦躁等情绪也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

三是缺乏常模。

真实性评估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它们。

基本上都是达标性评估,由于缺乏常模就很难在大范围内将评估结果加以比较,对挑选尖子辨别能力较差。

3、答:

学生"误解”的基本特点有五个方面:

个性化、隐蔽性、矛盾性、顽固性和普遍性。

4、答:

设立动物和植物观察柜的注意事项:

其一,明确任务要求。

其二,确立责任制。

其三,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其四,考察评比。

5、答: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

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伟大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得到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

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当作座右铭。

通过观察,科学家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为下一步科学探究打下基础,进而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我们应该从小发展小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案例分析

答:

通过这个活动能培养儿童以下良好的观察习惯:

(1)观察的客观性

(2)观察的选择性

(3)观察的全面性

(4)观察的特久性

(5)观察的敏锐性

(6)观察的艰苦性

(答题时最好能具体指出案例中那些环节能培养哪些良好的观察能力。

第三次作业

[论述题]

一、案例分析  (注意:

请您把每一批次的作业做完之后,再一次提交。

切记不可做一道提交一次。

否则作业作废)

1、比较下列案例,分析概念图教学的长处。

 

课堂实例概念教学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单独教授法

教师A将这个单元之中的概念不作任何组织,单个教授,以下是这个单元之中出现的所有概念:

物质,物理属性,颜色,硬度,味道,长度,量筒,厘米,毫米,千克,米尺,质量,体积,内涵属性,外延属性,天平,克,米,密度,毫升,升,米。

第二种方法:

归类法

教师B将这些概念归类后进行教学。

物质,物理性质

内涵属性:

颜色,硬度,味道,密度

外延属性:

质量――克,千克,天平

体积――毫升,升,量筒

长度――厘米,毫米,公里,米,米尺

第三种方法:

概念图教学法

教师C将所有的概念,制咸概念图进行教学(图4―4)。

注:

内涵属性(intensiveproperty):

物体的物理性质和该性质的量无关;外延属性,(extensiveproperty'):

是指物体的属性与该性质的、量有关。

2、以下是张明做的课堂记录,请指出哪些是观察,哪些是推断,哪些是预测?

请指出下列记录中哪些是观察得到的结果,哪些是推断得到的结果,哪些是预测得到的结果,并简单说明为什么。

1、请指出下列观察记录中哪些确实是观察得到的结果,哪些是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的推断而得到的结果,哪些是预测得到的结果,并简单说明为什么。

(1)教师讲课的声音很轻。

(2)两个学生在交头接耳地讲话。

(3)学生在量他们的身高。

(4)学生制看到一条蛇很害怕。

(5)孩子们盼望着下课。

(6)明天就会放假了,学生没心思上课。

(7)学生们情绪很兴奋。

(8)今晚会有雨。

(9)教师对课堂纪律很不满意。

(10)全班有41个学生。

二、论述题:

1、试述科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参考答案:

一、案例分析

1、答:

我们通过以上三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概念图教学方法的长处,在第一种方法中,教师把这些概念看成是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单元,学生既看不到这些概念互相的关联更不清楚某个概念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

第二种方法,教师虽然比第一种方法有较大的改进,但和第三种教学方法相比至少有两点不足之处,第一,它仍然没有清楚地显示概念间的关系,第二,没有像概念图那样形象直观,尤其对小学生而言,这种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觉性对他们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

研究表明,概念图教学法对小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答:

分析

(1)观察。

你可以用耳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2)观察。

你可以用耳听到,用眼看到学生在交头接耳地讲话。

(3)观察。

你可以用眼看到学生在用尺量他们的身高。

(4)推断。

一个人在掉泪我们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悲哀,同样你可能看到学生张大眼睛,听到他们尖叫,但你认定学生看到一条蛇很害怕仅是借助于个人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推断。

(5)推断。

显然你不能用借助于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来感知到孩子们盼望着下课,这仅是个人的一种推断。

(6)推断。

你无法用眼准确判断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只能根据他们的表情来加以推断。

(7)推断。

学生情绪的兴奋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也是无法用感官来准确判断的。

你只能看到他们的表情,听到他们欢快的声音,由此来推断他们是否兴奋。

(8)预测。

这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

(9)推断。

教师是否对课堂纪律很不满意这种内心的感受,如果没有用言语明确表达出来则这种结论大多属于推论的,况且如果教师有明确表示,严格地说观察记录中应该加以说明,由此判断这个结论是推断得出的。

(10)观察。

你可以用眼数出全班有41个学生。

二、论述题:

答:

第一,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

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性要有充分认识,不要认为课堂提问是一种人人都会,随心所欲的教学形式。

没有事先设计好的课堂提问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有时还会毁了一堂原本很好的教学课(见前面例子)。

因此,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要认真设计课堂提问,并按思维水平加以归类然后再按教学要求全面组织,正如前面谈到的,在学生没有掌握一定的知识和基础前,提一些开放型问题是收不到很好效果的。

反之,在鼓励学生进行分析、探究时,提一些初级的闭合型的问题,也会导致"前功尽弃”。

第二,提的问题要简洁。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用词简洁明了,语义正确。

对小学科学教育而言,尤其要注意照顾儿童的年龄特征,用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对提问中的一些"关键词”的选择更要特别注意,提问的形式也要照顾他们的心理特征,一些教师在介绍一个科学概念之前很喜欢用"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吗?

”提问来作为开场白,实际上学生还没有学这个概念,他们如何能回答呢?

我们不妨用不同的问法。

例如,我们在介绍"密度”这个概念时,我们不要直接问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密度”,我们不如问"同学们,你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一些东西虽然它们大小一样,可质量相差很大?

”这样问就比较能引起同学们的共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提问要面向全体。

这是一个教师很容易忽视的问题。

我们要经常提醒自己,教师上课提问不管是闭合型的还是开放型的,目的不仅是寻求同学们的正确答案,更重要的要唤起全班每一个同学的参与与思考。

所以即使一个同学答对了,并不等于全班同学都在听这个同学回答,更不等于全班同学都明白了问题的答案。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把这个同学的回答在全班重复一下,保证全班同学都理解了,对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可做一些重复性抽问,对一些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更要注意他们的反应,如果发现他们仍然不清楚,可以在课内也可课外再进行辅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科学教育课堂上,教师叫成绩好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次数比较多,叫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比女同学要多,而且教师即使叫成绩比较差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时,也往往缺乏耐心,常常会流露出不耐烦、不介意的表情。

一旦学生回答有错,就马上打断他们的回答,叫他们坐下。

相反,对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即使他们回答问题时遇到困难,教师也往往会"热情”地去引导和启发。

第四,要留有足够的等待时间(waitingtime)提问的等待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回答的这段时间,另一种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作出反应前这段时间。

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Rowe)的研究表明,教师在提问后等待学生作出回答这段时间平均不到1秒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通常只等1秒钟就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应,而且常常用一些十分简单的评语,如"很好”,"嗯”,"不错”来结束。

研究表明,不管是哪一段时间,增加等待时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学会更耐心地听取学生的回答,这也就是上面谈到的第二种等待时间的问题。

对一些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也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组织、调整自己的想法。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一些教师却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将他们思路打断而急于讲出正确答案或者转向另一个同学,这实在是很可惜的,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

我们再三强调,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教师不是判定学生回答"对”与"错”的法官,而是应该更像一个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用各种方法耐心细致地去启发他们的积极思维活动。

第四次作业

[论述题]

 一、简答题:

(注意:

请您把每一批次的作业做完之后,再一次提交。

切忌做一道题提交一次,否则作业作废。

1、简述为什么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科结构

2、简述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和职责

3、试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4、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认为人的主要智力元素有哪几种?

二、案例分析

1、分析以下案例,说明可以培养儿童哪些良好的观察能力。

材料:

一个挂钟

过程:

教师双手把挂钟放在胸前面对学生,钟的背面朝学生。

要求学生在教师把钟面反过来的瞬间开始全神贯注地观察秒针的读数,当教师将挂钟重新反转过来时(一般15―20秒),要求学生讲出秒针的读数,学生会对正确的读数争论不休。

但当教师问学生挂钟的时间时(几时几分),基本上没有人能正确地报出。

这个实验很清楚地表明了,尽管学生花15―20秒"全神贯注”观察钟,如果不注意,很多细节会遗漏。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学习循环”教学模式"讲解”环节在教学中应如何进行?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答:

布鲁纳指出了以下四方面理由:

其一学生懂得了学科结构,就容易理解掌握整个的学科学习内容。

因为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理解许多特殊现象;其二、学生懂得了学科结构,就可以更好地记忆学科知识;其三、学生懂得了学科结构,能够促进技能和知识的迁移。

因为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就可以据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四、学习了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因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虽有高下难易之分,但根本性质是一致的。

2、答:

教师在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和职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在合作小组学习中应主要完成哪些职责?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如何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应如何保证学习的顺利进行?

教师在合作学习结束后主要应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1)在活动前,把实验的要求、方向,包括一些安全措施明确地向学生交待清楚。

实验要求不仅要口头上解释,还要写在实验报告上,对一些关键的及较为复杂的步骤要用演示方法。

(2)在活动中不断地巡视各小组的进展情况,教师可以提一些启发性问题,但对学生的讨论不要轻易干涉,即使学生犯一些错误只要他们大方向正确也不要急于纠正,但对一些涉及实验安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和解决。

学生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一般比较活跃,在讨论时声音就会更大,这是很正常的,但教师仍然要注意维护好课堂纪律,同时在巡视中积极鼓励学生间的交往、合作。

教会学生如何在几种不同意见共存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3)活动结束后,帮助并督促学生做好清理工作,并按要求做好评估,评估时不仅要考查学生实验结果和思路,也要评价他们在创造力、情感态度上的表现

3、答:

四个主要阶段:

阶段1:

随意表征阶段。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的思维是高度感性化的,他们对外界世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感官得到的感性知识。

阶段2:

相似性分类阶段。

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从3岁开始。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的行为通常发生在大脑对该行为的思考之后。

阶段3:

一致详尽的分类及多重分类。

这一阶段的儿童(6―11岁)对物体分类的能力的主要特征是:

开始能根据某一种共同的特征对所有的物体进行分类。

阶段4:

运用逻辑思维及推理的复杂分类模式。

按照皮亚杰的定义,阶段4的青少年处于形式运算时期。

4、答:

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cardner)认为人类智力是一个多种能力并列的结合,从而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即一个人可能人有八到九种主要智力元素:

逻辑/数学、语言、音乐、空间、运动、交际、内省、自然和生存,加德纳断言可能还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发展的新智力元素。

二、案例分析

答:

通过这个活动能培养儿童以下良好的观察习惯:

(1)观察的客观性

(2)观察的选择性

(3)观察的全面性

(4)观察的特久性

(5)观察的敏锐性

(6)观察的艰苦性

(答题时最好能具体指出案例中那些环节能培养哪些良好的观察能力。

二、、论述题

答:

"学习循环”,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科学课程改进研究工程”,现在美国小学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

半个世纪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这种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模式起初包括三个环节――探究、讲解、应用。

根据目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及有关认知科学的新发展(如关于元认知及对学生的"误解”概念的研究等),美国的科学教育工作者已将其扩展为5E―学习循环模式(准备、探究、讲解、应用和评估)。

(1)准备:

学习循环前的准备对整个学习循环的良性运作十分重要。

这里至少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教师首先必须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所用教材选择好适合学生年龄、兴趣和能力的课题。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应从那些学生必须充分理解的、基本的而易引起"误解”的科学概念人手,而对一般知识性的课题,直接讲授法也许更经济有效。

第二,做好诊断性评估(关于诊断性评估的详细介绍,参见本书第8章)。

诊断性评估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学习活动开展之前,检查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

将要介绍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使学习更有效。

下列几个问题可帮助教师在准备阶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学生要学的科学概念是什么?

正确的定义是什么?

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有哪些?

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使学生理解科学概念,消除"误解”,哪一个活动(哪一步)是关键?

学生应该注意观察哪些现象?

应该如何操作和记录?

教师应该如何启发学生?

用什么样的问题?

(包括什么类型的问题?

材料是否准备齐全?

数量是否足够?

有没有潜在的安全问题?

如何组织好合作学习小组?

如何协调学习小组内的集体讨论?

(2)探究:

在这个阶段中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

教师在学习活动开始前只是简单地提出问题,指明方向而不给具体详细的活动步骤。

更不提供正确的答案。

在活动中,教师也只是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做一些引导、暗示或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

学生必须按教师的教学要求,用提供的材料和同伴一起互相讨论去制定详细的活动步骤。

他们的思维活动应是不受拘束的,开放发散型的。

学生可能会获得一些结果也可能"一无所获”,但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

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过程的本身,也就是兴趣态度的培养和科学过程技能的磨炼。

同时也有机会使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结构与新的科学概念发生碰撞,创造一种学习"准备状态”和学习的兴奋感。

布鲁纳认为"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至少还有一个重要事情尚待解决。

这就是,通晓某一学科领域里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要包括培养从事学习研究的态度,推量和预测的态度以及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

但看来,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关于发现的兴奋感,这就是说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各种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以及伴随着的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感。

”在这个阶段;教师也可通过个些"差异性实验”去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奋感。

所谓"差异性实验”就是一些有趣而且结果往往意想不到,与一般"常识”相违背的科学小实验。

教师通过这种实验活动(通常是演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

事实证明,这是调动学生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