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124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docx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教案人教版

第十二章 功与机械

一、功

授课地点:

  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小铁球、长木板、砝码、线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

 (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会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提问

    提问:

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

    提问:

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提问:

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产生什么效果)?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会改变物体的状态。

二、新课引入

    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举例:

    推桌子:

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

擦黑板。

用力压黑板擦,在黑板上挪动黑板擦。

    推箱子,搬椅子……

  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三、新课展开

1.力学中功的含义

    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

    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

    举例:

  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

    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

 

    ⑴火箭升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

做了,因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推力,火箭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⑵同学们将自行车推进校门,对车有没有做功?

    学生答:

做了,因为人对车有一个向前的推力,车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

  ⑶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有没有做功?

  ⑷推讲台没推动。

  ⑸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有没有对桶做功?

  ⑹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学生答:

不做功。

  要求学生举例,可将学生举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例。

  进行分析。

  教师注意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与力的方向垂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次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

  (3)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

  教师要注意同学们的回答中所出现的问题,并弥补关于惯性的知识。

  教师小结:

从以上例子,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力学中功的含义,即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3.功的计算

  我们知道了力做功的两个条件,那怎样来计算功呢?

  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

  即:

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用W表示功,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

W=Fs。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有一个专用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

  1焦=1牛·米。

  几点说明:

  ①使用W=Fs,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②做功的多少只由W=Fs决定,跟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③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例题:

(书上例题)用20N的水平推力,使重为100N的物体在水平桌面上移动0.5m,试求推力和重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

  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要求解题规范化。

 

  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

  追问:

此题中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做了功?

对什么物体做功?

重力做了功没有?

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学生回答。

4.功率

  物体在力F作用下经过时间t运动了距离s,求①力对物体做的功

  ②物体运动的快慢。

(类比)

  我们在运动学中学过物体运动的快慢是物体单位时间里运动的距离。

v=s/t

  那么力做功的快慢呢?

就是力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

我们把它叫做功率。

  定义:

功率P=W/t

  单位:

W

  1W=1J/s

  可提供例题要求学生计算。

  学生理解。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

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

大家完成课后练习,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学会功的计算。

【实践活动】

  课外小实验:

测出自己上楼时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时间。

  要求:

  1.测出:

 

(1)体重G;

 

(2)楼层高h;

 (3)上楼所用的时间,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时间t1,快速跑上去所需时间t2。

  2.计算:

  

(1)上楼所做的功;

  

(2)两次登楼过程的功率。

【板书】

第一节功

  1.功的定义:

  如果物体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

  2.功的计算:

  功=力×距离

  公式:

W=Fs

  单位:

焦耳符号:

J

  3.功率:

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

P=W/t

  单位:

W

    1W=1J/s

 

二、杠杆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羊角锤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

 

(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引入新课

  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项:

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

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你认为这可能吗?

  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

1.认识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

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

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举出生活中其他杠杆。

    学生观察图,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找到图中所示工具的固定点。

 

    举例。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

  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找准支点;

(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如图所示,我们假设杠杆在动力作用下做逆时针转动,其中O点是不动的,所以O点就是支点。

  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如图所示,动力的作用线是从A点起沿F1方向的直线。

  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

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只要把平面几何中作“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迁移过来,就不难解决力臂作法这一难点。

  必须明确: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

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

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

  可选择分析一些实际杠杆,如:

抽水机、汽车刹车踏板、胳膊、缝纫机踏板等。

 

 

 

 

 

 

 

 

 

 

 

 

 

    学生理解。

 

 

 

 

 

 

  4名学生画到黑板上,其余自己画。

  有能力的学生选作。

三、课堂小结

  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

【实践活动】

  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杠杆,试着分析它们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板书】

第二节杠杆

  杠杆:

1、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

(二)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

 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学生称不等量的水果。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因为要使杠杆达到平衡,如果杆秤不平衡了,就无法称出水果的多少,且要根据水果的多少来移动秤砣或更换秤钮。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与水果及秤砣重量,还有他们与杠杆提手之间的距离有关。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讨论实验步骤。

步骤如下:

    

(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

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止。

    (3)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

    (4)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

  记录的是杠杆上的格数,如果不在水平位置平衡,那么臂长就不等于格数×格长了。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学生分组认真探究,将结果填入自己设计好的表格中,同时对得到的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

,它的含义是:

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学生: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F'和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F'

与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长20cm,AB长60cm,现在A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

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练习,理解。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

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

L1>L2

L1

L1=L2

力的大小关系

F1

F1>F2

F1=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s2

费距离

s1

省距离

s1=s2

    跟随教师分析出三种类型的杠杆。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

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

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

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而言的。

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

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s1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距离,且s1>s2,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思考,回答。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举例,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杠杆的分类:

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实践活动】

    1.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板书】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三、滑轮

 

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

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

理解滑轮的原理,知道滑轮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

各有什么特点?

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

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画出力臂。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学生举例。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

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

定滑轮和动滑轮。

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讨论特点。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

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

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提问:

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观察定滑轮工作的状态,轴是固定不动的。

  演示实验:

  ①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G=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观察实验: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得出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定滑轮不能省力。

  提问:

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

能否省功?

  学生思考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

使学生清楚地看到: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

  ①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上升高度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②由W=Fs得出W与提升物体所需的功Gh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

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

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提问:

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

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学生讨论。

  (3)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

重物用2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

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

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

两人一组,自行设计实验步骤及表格记录数据。

  按左图所示进行实验。

  观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及钩码升高的高度H和手拉弹簧测力计拉起的高度s。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

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

  ⑴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⑵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H的2倍。

而使用动滑轮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可以省一半力。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三、课堂小结

    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实践活动】

  建议:

“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板书】

第三节滑轮

  一、定滑轮

  1.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不省力,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动滑轮

  1.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可以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四、功的原理及应用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功的原理。

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举例说明。

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

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

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

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

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