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115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篇一: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部分

  名词解释:

  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由孙中山、黄兴发起,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基础,于1905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

孙中山为总理,黄兴等分任执事、评议、司法三部工作。

其革命纲领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革命主义。

发刊,批判康有为、梁启超的保皇派理论,宣传革命思想。

自1906年起,先后发动萍浏醴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于1912年8月改组为国民党。

  :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创刊,1908年冬被日本政府封禁,1910年初在日本秘密印行两期后停刊。

共出二十六期,另附增刊。

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汪兆铭、章太炎、朱执信、宋教仁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批驳保皇派梁启超反对革命的谬论,秘密运往国内各地,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

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核心。

1905年11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主义是要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用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反对少数富人专利,贫富不均,建立社会平等的国家。

旧三民主义曾经是资产阶级宣传和动员群众的强大思想武器。

1924年孙中山重新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核心的三民主义,是为新三民主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湘、赣等省灾荒严重,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年秋,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由日本回国,在湖南浏阳、醴陵一带宣传革命,联络会党首领龚春台、萧克昌等,准备于次年1月举行武装起义。

后因事泄,仓促于12月4日起事。

龚春台发布檄文,称“中华国民军南京革命先锋队都督”,率部连克浏阳、醴陵等地。

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工人闻风响应,纷纷投向革命,众至数万人,长江中下游同时震动。

东京的同盟会总部获悉后,即派宁调元、胡瑛、杨卓林等回长江一带,请求响应。

清廷急调湘、鄂、赣等省清军围剿革命军。

革命军苦战月余,最后失败,刘道一、萧克昌、蔡绍南及群众数千人。

  广州黄花岗起义:

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起义。

1911年1月,同盟会设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于香港,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并在广州设秘密据点数十处。

4月初,从海外和内地同盟会会员中挑选八百名敢死志士,组成先锋队,准备于13日分十路进攻总督署各要地。

后因人员及军械未及时运到,决定延至27日发动,改十路为四路进攻。

当日下午,黄兴率先锋队一百人,进攻两广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遁。

后与李准卫队相遇激战,黄兴中弹断右手两指,率十余人且战且走,最后仅剩黄兴,渡江到河南脱险,化装逃往香港。

事后有人收得此役中的殉难者的遗骸七十二具,合葬于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华兴会:

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黄兴与陈天华、宋教仁等于1904年2月创立于长沙,并专设同仇会联络会党。

以“驱逐鞑虏,复兴中华”、“同心扑满,当面清算”为号召。

次年11月拟在长沙、常德、湘潭等五路同时起事。

相约湖北革命党即时响应,占领两

  湖,再图北伐。

署湖南巡抚陆元鼎侦悉,于计划起义前二十余日,大肆捕杀党人。

黄兴易装逃往上海,旋赴日本。

1905年8月,与兴中会、光复会等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

共进会:

1907年成立于日本东京的中国革命团体,同盟会会员张百祥、邓文、刘公等先后任会长,自称是同盟会的革命实行机关。

为联络会党,将同盟会纲领中的“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1908年至1909年,湖北籍共进会会员孙武、刘公等先后回国,在汉口设湖北共进会机构,积极在新军和会党中发展革命力量。

1911年9月,与文学社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参与发动和领导了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立宪派:

主要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大资产阶级和部分官僚地主利益的政治派别。

其代表人物有张謇、汤化龙、谭延等。

主张在不损害清朝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和平改革,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

1909年以后,立宪派以各省咨议局为基地,发起多次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

1911年4月,皇族内阁成立。

五月铁路国有法令颁布,立宪派在政治和经济上受到排挤和打击,开始对清政府表示绝望,转向正在兴起的人民反抗运动。

辛亥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纷纷投机或转向革命,获取胜利果实。

  “皇族内阁”:

1910年清廷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国会召开前,先设责任内阁。

1911年5月诏改官制,废军机处,置责任内阁。

任命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载泽、载洵、荫昌、绍昌盛宣怀等十人为各部大臣。

以上十三名内阁成员中,满族贵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皇族内阁的成立,表明清朝统治者借立宪之名,行皇族集权之实,从而使自己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

  辛亥革命:

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爆发的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

同盟会成立后,积极在各省和海外华侨中发展革命力量,开展对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论战,领导和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1911年夏秋,鄂、湘、粤、川等省的暴露运动蓬勃发展,革命形势趋于成熟。

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先后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瓦解。

12月,孙中山由海外回国,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2月12日,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4月,孙中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被迫辞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

革命遂告失败。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

  湖北新军:

清末驻湖北的一支新式陆军。

1896年,湖光总督张之洞回任时,带回他在署理两江总督时编练的自强军一部,分为前、后两营,添募兵员,聘德国军官任总教习,教练洋枪洋操,从而奠定湖北新军的基础。

以后逐年扩充,到1907年,官员共约一万六千余人,编成一镇(第八镇,镇统张彪)一混成协(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各辖步、炮、马、工、辎等标、营、队。

湖北新军的士兵多数出身于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工人和贫苦知识分子,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军队中进行革命活动提供了条件。

到辛亥革命起义之前,湖北新军中大约三分之一的士兵,参加了革命团体或倾向革命,他们是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

  南北和谈(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期,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北洋军阀与南方革命党人的“和平谈判”。

1911年11月,袁世凯先是直接向黎元洪诱和,接着又通过英使朱尔典电令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出面调停,12月初达成在武汉停战的协议。

谈判地址随即移至上海。

12月18日,双方达成在湖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的停战。

20日,双方代表在讨论政体问题时,南方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向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提出:

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唐绍仪则根据袁世凯的旨意,进行讨价还价和要挟。

后在得到南方提出的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的妥协后,于1912年2月达成协议。

清帝溥仪退位,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临时参议院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归于失败。

  预备立宪: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为抵制革命、拉拢立宪派而采取的政治措施。

1905年夏,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并于中央设“考察政治馆”,筹议立宪大纲。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1907年改考察政治馆为“宪政编查馆”,命筹设资政馆于京师,各省设咨议局。

1908年公布,以是年至1916年共九年为预备时期。

1909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各省咨议局成立,1910年经过各省立宪派的多次联合请愿活动,宣布提前于1913年召开国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长沙抢米风潮:

1909年前后,湖南连年遭受水旱灾害,各州县饥民十余万人纷纷流入长沙等城市觅食。

1910年春,湖南官绅、奸商及外国洋行,竞相抢购米谷,囤积居奇,哄抬粮价,米每升由二十文陡涨至七十余文,群众愤激。

4月13日,长沙城乡内外的农民、手工业工人和饥民万余人,齐集巡抚署前,要求减价粜米。

巡抚岑春竟命令军队开枪,群众死伤数十人。

于是,愤怒的群众数万人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焚烧抚署、洋行、教堂,捣毁外国领事馆和大清银行,抢夺米店、房。

全省各地和湖北邻县的群众纷起响应,先后掀起“抢米”和焚烧教堂的风潮。

18日,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前往镇压,英、美、日、法、德各国派军舰配合,起义群众伤亡很大,纷纷散去,风潮平息。

  日俄战争:

1904年至1905年日本和俄国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

1903年4月,俄国拒绝从中国东北撤兵,与日本妄图独占朝鲜和中国东北的野心相抵触。

1904年1月,,在美、英支持下,日本不宣而战,向旅顺口俄国舰队进攻,日俄战争爆发。

3月,日军在沈阳附近击溃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日海军击溃。

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调停下,日、俄两国代表在英国朴茨茅斯签订和约,确定日本在朝鲜和东三省南部的特殊利益和支配地位,并迫使清政府承认日本在东北地区的侵略势力。

  收回利权运动:

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各国加强以掠夺中国铁路和矿藏的投资、修筑和开采权威目的的侵略活动。

因此,收回被清政府出卖和被帝国主义掠夺的路况权益,是当时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要斗争有:

1905年,鄂、湘、粤三省人民废除与美国合兴公司签订的铁路合同,收回粤汉路主权;1907年苏、浙两省拒绝苏杭甬铁路借英款修筑;苏、鲁、直人民收回津浦铁路主权;山西收回福公司;次年,辽宁收回锦西煤矿,山东收回县煤矿,四川收回江北厅煤矿,安徽收回铜官山矿权,湖南收回醴陵锑矿等,均归民办,收回利权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保路运动:

清末湘、鄂、川、粤等省人民进行的反对清政府出卖铁路主权的爱国行动。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并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出卖粤汉和鄂境川汉铁路主权的借款合同,随即派员强行接收四省商民筹集的路款,因而激起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纷纷集会游行,罢工罢市,誓与铁路共存亡。

湖北宜昌的筑路工人甚至与清军发生械斗,打死清兵二十余人。

保路运动在四川发展得尤其广泛和激烈,形成全省范围的武装反抗,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

  武昌起义:

1911年夏秋,经过湖北革命党人长期艰苦的宣传发动,湖北新军和学堂中有越来越多的士兵和学生加入了革命团体或同情革命。

9月下旬,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组成起义总指挥部,预定10月上旬发动起义。

10月9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因制炸弹失慎受伤,汉口秘密机关被破坏。

当晚,设在武昌小朝街的起义总指挥部及秘密机关多出同遭破获,革命党数十人被捕,彭楚藩、刘尧、杨洪胜三人遇害,蒋武逃匿,形势危急。

10日晚八时,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等率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武昌城内外各标营奋起响应,分三路向湖广总督署猛攻。

总督瑞穴墙逃走。

次日黎明,武昌为革命军占领,起义获得胜利。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又称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建立的中央政权。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到上海,29日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

3日,补选黎元洪为副总统,通过孙中山提出的国务员名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制订了,是中国第一个共和民主政权。

但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下,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请辞职,将政权让给了袁世凯。

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夭折。

  兴中会:

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孙中山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创立,次年2月在香港设立总部。

兴中会的章程和诗词中,指出了中华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即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

并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策划起义。

因事机不密,起义未及发动就遭镇压,孙中山被迫流亡国外。

此后数年中,他奔波于南洋欧美各地,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组织,先后在横滨、河内、旧金山,建立兴中会分会。

1900年在香港创办机关报,并组织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8月,与华兴会i、光复会等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

  光复会:

江浙地区的反清革命团体。

1904年冬由蔡元培、陶成章、章太炎等发起成立于上海。

又名“复古会”,另设“龙华会”以联络会党。

次年8月,与兴中会、华兴会联合成立中国同盟会,但继续保持独立活动,先后发动过徐锡麟、熊成基领导的两次安庆之役,均失败。

1910年,陶成章因不满于孙中山,重组光复会于日本东京,并于南洋各埠遍设分会,与同盟会相颉。

辛亥革命时,光复会会员在江、浙及广东汕头等地响应。

1913年1月,陶成章被陈其美暗杀于上海,光复会解体。

  文学社:

湖北革命团体,辛亥武昌起义的直接发动者之一。

1906年日知会被破坏后,湖北革命党人先后成立了军队同盟会i、群治学社、振武学社等革命团体。

1911年1月,因振武学社已暴露,改名文学社,推蒋翊武、王宪章为正副社长,继续在新军和学堂中秘密发展组织,积蓄革命力量。

同时出版,进行公开宣传。

9月,在中部同

  盟会的推动下,与共进会联合组成准备武装起义的临时指挥部。

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

起义后,文学社并入中国同盟会。

  新政: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实行的假维新变法的整治措施。

1901年1月,逃往西安的清朝廷发布“变法”上谕,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实施“新政”的机构。

所谓新政主要有: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裁绿营、练新军、设巡警;设商部、奖励商人设商会;废八股、设学堂,奖励留学,等等。

其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同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恢复和加强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勾结,通过改变某些统治方式来延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

不过,新政中的某些措施,多少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的社会学说与自然科学的传播。

  爱国学社:

江浙地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创办的进步学校。

1902年夏,上海南洋公学当局压制学生议论时政,引起学生罢课风潮,二百多名进步学生愤而退学。

蔡元培于是招纳一部分退学学生,于上海泥城桥福源里设爱国学社,聘章太炎、黄炎培等任教员。

校内师生高谈革命,并出版杂志,还以“国民公会”名义常在张园集会演讲,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1903年7月“苏报案”发生,学社被迫解散。

  其他来源:

  中部同盟会:

中部总会简称中部同盟会。

清末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的分支机构。

1910年(宣统二年)6月,宋教仁、谭人凤、赵声等人会集东京,召集11省区同盟会分会长会议,决定组织中部同盟会,以全力推进长江流域革命运动。

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北四川路湖北小学(一说在湖州公学)召开中部同盟会成立大会,会上推谭人凤、宋教仁等为总务干事,并发布宣言和章程,以“推覆清政府,建设民主的立宪政体”为宗旨,奉东京本部为主体,认南部分会为友邦。

总机关设于上海,各省设分部。

会员共20余人(一说40余人),旋分头回省发动,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设立分会,推动了革命的进行。

11月上海光复后,同盟会总部自日本迁回上海,该会遂告结束。

  宪政:

  新党:

人称之“统治集团内部立宪派”,有洋务派如袁世凯、张之洞、周馥等;出国考察大臣:

载泽、端方、戴鸿慈等;驻外公使孙宝琦、汪大燮、梁诚等;开明的满族新贵与汉族官僚,如善耆、锡良、赵尔巽、瑞征、岑春煊、沈家本、张百熙、唐景崇、程德金等人。

新党党人是新政的指导者与主持者;对外了解西学,与洋人、洋书、洋货接触广;对内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关系密切;要求把君权专制转变为日本式的二元制,实质上已带有资产阶级倾向。

  政闻社:

由梁启超、蒋智由等在东京组织,于1908年2月本部迁沪,由马相伯主持,成员主要是康门徒子徒孙。

纲领为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厘定法律,巩固司法

  篇二: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_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

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

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

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

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黄爵滋

  清末江西宜黄人。

字德成,号树斋,道光年间进士。

历任翰林院编修、鸿胪寺卿、礼部侍郎、刑部侍郎等官职,以敢于直谏而负时望。

道光十八年(1838)上折,力陈鸦片之害,创议严禁。

1840年,他奉命赴闽、浙查办禁烟,筹划海防,奏报厦门抗英战况,力主抗英。

黄爵滋有、和传世。

  3.虎门销烟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

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

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

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

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4.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

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

嘉庆进士。

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

主持编译和审定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

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

  5.义律

  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国侵略军代表。

出身于英国贵族。

1815年,他参加海军,在印度和牙麦加服役。

1834年随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来中国,任秘书。

1836年,他接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

1839年,他极力抗拒和破坏中国禁烟运动,并主张武力侵华。

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他为侵华副全权代表。

1841年1月,他强迫琦善割让香港;5月,又迫使奕山订立。

1841年夏,英国政府改派璞鼎查接替其职务。

  6.

  亦作。

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琦善背着清政府擅自与英国代表义律私订的议和草约(未正式签字)。

主要内容为:

(1)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元,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2)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

琦善蒙哄清政府,诡称赔款为“商欠”,割香港是允许英人在外洋一小岛寄居。

广东巡抚怡良以义律在香港发出的布告为证,向道光帝揭参琦善。

清政府不承认此约,并将琦善逮问。

  7.广州反入城斗争

  又称“广州入城问题”。

它是在1842年中英签订之后,中国的排外情绪在广州转化为广州绅民长时期的反对英国人入城的一系列英勇斗争,以1857年12月英法联军攻占广州为结局,历时长达15年之久。

由于战时英军侵略行径及战后部分英国人无礼傲慢行为以及深植于中国绅民心灵深处的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极大地影响了民众在英国人入城问题上的态度。

广州绅民这种勇敢抗击外来入侵者的不屈不挠、决不妥协、屈服的斗志,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与爱国激情。

  8.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

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者所到之处无恶不作。

1841年5月29日,一股英军闯到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抢掠,被村民打死数人。

为了对付敌人报复,三元里群众在村北古庙集合,相约以三星旗为指挥令旗,联络附近103乡群众共同对敌。

5月31日,又有400多乡的群众前来支援。

  义律也被群众包围,向广州政府求援,奕山派人前往解围。

起领导作用的部分士绅听劝,迫令群众解散,侵略军才得以撤退。

三元里斗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嚣张气焰,也暴露出清政府的腐败卖国丑恶面目。

  9.公行制度

  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

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

公行,亦称官行。

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

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

1842年中英订立后分局相关条约而撤销。

  10.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

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

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

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11.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

依照这种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

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12.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

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

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

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

  13.琦善

  字静安,满洲正黄旗人。

他早年任河南按察使时,镇压过白莲教起义。

1836年任直隶总督。

1840年8月,英军北犯白河口,道光帝派他与英国侵略者谈判。

琦善向敌人献媚求和,后受命为钦差大臣到达广州后,压制广东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裁撤军备。

琦善在阵前妥协,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

不久,广东巡抚怡良、两江总督裕谦揭发了琦善的妥协行径。

2月,道光帝下令将琦善革职拿办。

但时隔不久,琦善就得到赦免。

1853年又被派为钦差大臣,率军镇压太平军,建立江北大营,在扬州屡战屡败。

1854年秋病死于军中。

  14.陈连升

  湖北鹤峰人行伍出身。

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累擢曾山营参将。

1839年在回击英国侵略军制造的官涌武装挑衅中,因功擢三江口副将,调守沙角炮台。

1841年1月7日,英军猛攻沙角炮台。

他镇定自若,指挥守军多次击退敌人进攻。

英军闯入炮台后,他身先士卒,奋勇抵抗,不幸中弹扑地,英勇捐躯。

  15.关天培

  字仲因,江苏山阳(今淮安)人。

行伍出身。

平时勇于任事,治学练兵注重实效,被称作“干济之才”。

1833年署江南提督,1834年任广东水师提督。

1839年坚决支持林则徐的禁烟措施,训练水师,修筑炮台,加强战备,曾多次击退英军的进犯。

1841年2月25日,英舰18艘向虎门发动进攻,关天培与游击麦廷章在靖远炮台率将士奋勇抵抗。

26日下午英军再度发动猛攻,琦善拒发援兵,关天培孤军奋战,受伤数十处,仍亲燃大炮杀敌。

最后与守炮台将士四百多人壮烈牺牲。

著有。

  16.裕谦

  字鲁山,号舒亭,蒙古镶黄旗人。

1817年,他考中进士,1826年任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