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3095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0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docx

《输电线路测量实训》指导书DOC

 

《输电线路测量》

实训指导书

 

电力工程系供用电教研室

2014年5月30日

项目一:

水准仪的应用

一、认识水准仪

1、了解水准仪结构和功能的目的

(1)熟练掌握水准仪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2)练习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精平(自安平水准仪无此步骤)与读数。

(3)掌握高差和高程的计算方法。

2、器材与用具

测量时所用的主要工具有

每小组一台水准仪(附三脚架)

3、水准仪的功能及结构

(1)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功能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主要用途就是水准测量,目的是测定一个点的高程或两个点之间的高差。

自动安平水准仪装有水平度盘,可用于角度测量;也以用于视距测量,它是利用仪器视距丝配合带分划刻度的尺子(如水准尺或视距尺)测量距离。

 

(2)自动安平水准仪的组成

  

 

1)目镜

2)目镜调焦 螺旋

3)粗瞄器

4)调焦螺旋

5)物镜 

6)水平微动螺旋

                    

7)脚螺旋  

8)反光镜

 9)圆水准器

10)刻度盘 

11)基座 

 

 

 

(3)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操作要点:

 

        

(4)数据处理:

 

A、B两点的高差:

 

△h= b-a 

△h— A、B两点的高差 

a—前视读数 

b—后视读数 

已知A点的高程Ha,则B点的高程Hb为:

Hb=Ha+△h

二、测量操作

(一)、两点间的水准测量

1、测量原理

在两个被测点上竖立水准尺,然后在两点之间取一个合适的位置安置水准仪,利用水准仪的水平视线读取两点处水准尺上的刻度值,它们的差值,即为两点的高差。

如果已知其中一点的高程即可推出另一点的高程。

如图所示。

设后视A尺读数为a,前视B尺读数为b。

则A、B两点高差为hAB=a-b:

如已知A点高程为,则B点高程为HB=HA+hAB。

2、器材与用具

测量时所用的工具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记录本、计算器、铅笔等。

3、测量步骤

测量从具体步骤如图所示。

(1)安置水准仪:

在AB连线约中点处,打开三脚架,高度适中,架头大致水平,脚架腿安置稳固,拧紧脚架伸缩螺旋,用连接螺旋将水准仪牢固的连在三脚架头上。

(2)整平:

松开制动螺旋,转动望远镜使圆水准器气泡在基座的任意两脚螺旋中间,两手按相对方向转动这一对脚螺旋,使水准管气泡至中央。

再调节3个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从而使视准轴水平。

(3)瞄准水准尺:

1)目镜对光:

转动目镜对光螺旋,使十字丝清晰。

2)大致瞄准:

使望远镜筒上的照门和准星成一线,用以瞄准A点处水准尺,瞄准后拧紧制动螺旋。

水准尺形状如右图所示。

3)物镜对光:

转动物镜对光螺旋进行对光,使目标清晰。

4)精确照准:

转正微动螺旋,使竖丝对准A处水准尺。

为了清晰,可使十字丝竖丝瞄准水准尺中央或边缘。

5)消除视差:

当眼睛在目镜端上下微微移动时,若发现十字丝与A处水准尺影像有相对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视差。

消除的方法是重新仔细地进行物镜对光。

(4)读数:

用十字丝的中丝在A处水准尺上读数。

读数a以m为单位,毫米位估读,总共四位数。

(5)数据记录:

测量后,将后视读数a填入表1。

(6)前视读数的测量:

松开制动螺旋,旋转望远镜瞄准B处水准尺,然后按前5个步骤进行,并将测量数据b填入表1-1。

(7)计算高差:

假定此处B点水准尺读数b为0.785m,读数a为1.583m,则

△h= b-a=1.583-0.785=0.798(m)

若A点高程为21.034m,则B点高程HB=21.034+0.798=21.832m。

表1两点间水准测量高差记录表单位:

m

测站

点号

后视读数

a

前视读数

b

高差

高程

备注

+

-

1

A

1.583

0.785

0.798

21.034

A点高程已知

B

21.832

(二)连续的水准测量

1、测量原理

实际水准测量中,A、B两点间高差较大或相距较远,安置一次水准仪不能测定两点之间的高差。

此时需要沿A、B的水准路线增设若干个必要的临时立尺点,即转点TP(用作传递高程)。

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依次连续地在两个立尺中间安置水准仪来测定相邻各点间高差,求和得到A、B两点间的高差值,如图所示。

h1=a1-b1

h2=a2-b2

h2=a3-b3

……

hn=an-bn

则hAB=h1+h2+h3+…+hn=Σh=Σa-Σa

2、器材与用具

测量时所用的工具主要有水准仪、水准尺、尺垫、记录本、计算器、铅笔等。

3、测量步骤

测量步骤如上图所示,设n=4。

(1)安置水准仪。

在A和TP1点间安置,为“测站1”。

(2)整平。

(3)瞄准水准尺。

中转点处水准尺要安置尺垫,以便后视、前视读数精确。

(4)读数。

将读到的a值填入表1-2.

(5)数据记录。

如表2-2所示。

(6)前视读数的测量。

将读到的b值填入表1-2。

(7)在TP1和TP2间安置水准仪。

为“测站2”。

重新进行整平、瞄准水准尺(TP1点)、读数(TP1点a读数)、数据记录和前视读数的测量(TP2点b读数)等步骤,并将a、b值填入表2。

(8)在TP2和TP3间安置水准仪。

为“测站3”。

同理可得a和b并填入表1-2。

(9)在TP3和B间安置水准仪。

为“测站4”。

同理,可得a和b并填入表1-2。

(10)计算高差并填入表2。

B点对A的高差差等于后视读数之和减去前视读数之和,也等于各转点之间高差的代数和,因此,此式可用来作为计算的检核。

表2连续水准测量高差记录表单位:

m

测站

点号

后视读数

a

前视读数

b

高差

高程

备注

+

-

1

A

1.583

0.785

0.798

21.034

A点高程已知

TP1

21.832

2

3

4

校验

Σ

计算

Σa-Σb=

Σh+-Σh-=

三、水准测量的实施

1、器材与用具

测量时所用的工具主要用水准仪、水准尺、尺垫、钢筋混凝土桩(或石料桩)、油漆、记录本、计算器、铅笔等。

2、水准测量实施的原理

“连续水准测量”中B点对A点得高差可用计算来检核。

但计算检核只能检查计算是否正确,不能检核观测和记录时是否产生错误。

“水准测量的实施”则通过实施适当的水准路线,运用“成果检核”来对检测过程进行检核。

(1)水准测量路线的形式

1)符合水准路线:

由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BM开始,沿一条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最后连测到另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BM上。

如图(a)所示。

2)闭合水准路线:

从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BM开始,沿一个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最后又回到该点。

如图(b)。

3)支水准路线:

从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BM开始,沿一条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既不回到起点,有不符合到另一个水准点上。

支水准路线应往返测量。

如图(c)所示。

3、水准测量实施的步骤

(1)外业工作

1)埋设水准点:

水准点(BenchMark),简记为BM。

用钢筋混凝土桩(或石料桩)埋设,点位处涂上油漆。

2)拟定水准路线:

根据特定高程点得位置,拟定合适的水准路线。

如下图所示,要测1、2点高程,埋设好了BM点。

根据现场情况拟定为闭合水准路线。

3)观测、记录并计算。

具体的观测情况如下图所示,记录及计算如表3所示。

表3连续水准测量高差记录表单位:

m

测站

点号

后视读数

a

前视读数

b

高差

高程

备注

+

-

1

BM

2.013

0.851

1.162

100

BM高程已知为100m

TP1

2

TP1

1.377

1.390

0.013

1

3

1

1.245

1.912

0.667

TP2

4

TP2

0.768

2.111

1.343

TP3

5

TP3

0.325

1.900

1.575

TP4

6

TP4

2.808

1.408

1.400

2

7

2

1.356

0.332

1.024

校验

Σ

9.892

9.904

3.586

3.598

计算

Σh=Σa-Σb=-0.012

Σh=Σh+-Σh-=-0.012

(2)内业工作

外业结束后,不能作为水准的测量成果,根据测量结果必须进行内业计算。

1)先根据外业的观测高差计算高差闭合差。

2)当高差闭合符合规定的要求时,再调整该闭合差,以求改正高差。

3)最后计算待定点得高差(或高程)。

如表4所示。

表4水准测量成果分配表单位:

m

 

项目二:

经纬仪的应用

一、认识经纬仪

1、了解经纬仪的结构和功能的目的

(1)掌握经纬仪各部分结构、名称和功能。

(2)联系经纬仪的安置、整平、对中、瞄准、读数。

(3)练习经纬仪水平度盘,竖直度盘的读数方法。

2、器材与用具

测量所用的工具主要有电子经纬仪、花杆、记录本、计算器、铅笔等。

3、经纬仪的结构及功能

(1)经纬仪的组成

(2)经纬的功能及操作

测量目标的水平角和竖直角。

熟悉经纬仪的对中、整平、瞄准方法,熟悉经纬仪的对中器的使用。

(3)经纬仪的读数

经纬仪水平角的起始读数及调整,测量角读数;

经纬仪竖直角的起始读数及调整,测量角读数。

二、水平角的观测

1、器材与用具

观测时所用的工具主要有经纬仪、花杆、记录本、计算器、铅笔等、

2、水平角的观测步骤

(1)经纬仪的安置

经纬仪的安置。

包括对中和整平。

1)对中:

使仪器的中心点与测站点中心位于同一铅垂线上。

具体方法如下:

①将三脚架置于测站点上,将垂线挂在三脚架安装螺丝的钩子上,调节垂绳长度,使垂球尖头悬垂于贴近与测站点齐平的位置,移动并踩实三脚架,使垂球尖粗略对准测站点,保持架头大致水平。

②将仪器安置于三脚架顶上,旋转中心螺旋,但不宜过紧。

仔细在三脚架上微微平移仪器,直至激光点(或垂球尖端)精确对准测站点。

③拧紧中心螺旋,以防仪器从架头摔下。

2)整平:

利用基座上3个脚螺栓,使照准部在相互垂直的两方向上气泡都居中。

从而使仪器的竖轴竖直,达到水平度盘处于水平位置。

①松开照准部制动螺旋,转动照准部使水准管与基座的任意两脚螺旋的连线平行,两手按相对方向转动这一对脚螺栓,使水准管气泡居中,如图所示。

②将照准部旋转90,调节第3个脚螺栓,使气泡居中,如图所示。

③重复前两步骤,直到照准部转到任何位置气泡都居中方可。

(2)正镜照准目标

正镜照准目标。

用望远镜瞄准目标,读取水平角。

1)正镜瞄准目标M的观测步骤。

①目镜对光:

松开照准部的制动螺栓和望远镜的制动螺栓,让望远镜面对明亮的背景,转动目镜调焦螺旋,是十字丝成像清晰。

②物镜对光:

用望远镜粗略瞄准目标M,调节照准部和望远镜的制动螺旋,旋转目镜的微动螺旋,使物体成像清晰,调节照准部和望远镜的制动螺旋,使目标与十字丝重合。

为减少目标竖立不直的影响,尽量用十字丝交点瞄准底部,双丝夹住轴线或与单竖丝重合,如图所示。

③消除视差。

④读数:

从电子显示器读出水平角度数(调整水平角度数为零)或光学经纬仪打开反光镜,转动读数显微镜调焦螺旋,使读数划分清晰;读水平度盘H读数b(可以旋转基座上的水平度盘手轮,使读数为0附近。

如要测n个测回,则每次按180/n递增),然后记录好数据,以备后期处理,如表5所示。

2)正镜瞄准目标N。

顺时针转动,瞄准N点。

具体的观测步骤同正镜瞄准目标M的步骤,得到水平度盘H读数c。

(3)倒镜照准部目标

倒镜照准目标:

用望远镜瞄准目标,读取水平角。

1)倒镜瞄准目标N。

倒转望远镜,逆时针旋转瞄准N点。

具体的观测步骤同正镜瞄准目标M的步骤、可得水平度盘H读数c。

2)倒镜瞄准目标M。

同理,可得水平度盘H读数b。

(4)计算并填表(表5)

设测得的m左=0°00′36″,n左=68°42′48″;n右=248°42′30″,m右=180°00′24″;

则水平角β左=n左-m左=68°42′12″;β右=n右-m右=68°42′06″;

一测回角值

如表5所示

表5:

4、注意事项

(1)一起本身的误差。

一起本身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一起产生的误差,只要将仪器经过完善的检验和矫正,就可以将测量误差限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此外,多测几次取平均值也可有效地减小一起误差。

(2)安置一仪器的误差。

是指在安置仪器过程中得对中以及整平产生的误差,同时会导致对水平角的观测误差;因此,必须要做好对中及整平,以减小误差。

(3)标志杆倾斜误差以及观测和读数上的误差。

(4)在实际作业时,为了保证精度往往需要观测几个测回,为了减弱度盘刻度不均匀而引起的误差,往往在没测回开始时,应变换水平度盘位置,每测回递增180/n。

三、竖直角的观测

1、竖直角测量原理

竖直角是指同一竖直面内视线与水平线间的夹角。

(1)观测原理

利用目标视线与水平面分别在竖盘上的读数,两读数之差即为竖直角。

其角值为0~90。

视线向上倾斜,为仰角,符号为正。

视线向下倾斜,为俯角,符号为负。

如图所示。

(2)竖直角与水平角观测的异同

竖直角与水平角一样,其角值也是度盘上两个方向读数之差。

不同的是竖直角的两个方向中必须一个是水平方向(任何类型的经纬仪,当竖直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视线水平时,其竖盘读数就是一个固定值)。

因此,在观测竖直角时,只要观测目标点一个方向并读取竖盘读数,便可算得目标点的竖直角。

(3)计算

如上图所示在O点测A点得竖直角。

在O点架设经纬仪,正镜测得OA方向竖盘读数为L,倒镜测得OA方向竖盘读数为R,则

上半测回角度αL=90°-L(盘左)

下半测回角度αR=R-270°(盘右)

竖直角α=(αL+αR)/2=(R-L-180°)/2

注意,设此处经纬仪视线水平时,正镜竖盘读数是90,倒镜是270。

2、器材与用具

竖直角的测量时所用的工具主要有经纬仪、花杆、记录本、计算器、铅笔等。

3、竖直角观测步骤

竖直角观测步骤以图中测B点为例。

(1)在O点安置好经纬仪(包括对中、整平)

(2)正镜瞄准目标

1)目镜对光

2)物镜对光

3)消除视差

4)读数。

①(打开反光镜每转动读数显微镜调焦螺旋,使读数分划清晰)。

(适用于光学经纬仪)

②在显示器上读出竖直角值;(调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竖盘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

然后读竖直度盘V度数L。

)(适用于光学经纬仪)

③然后记录好数据,以备后期处理。

(3)倒镜照准目标

倒镜望远镜,逆时针旋转瞄准B点,同理可得竖盘V读数R。

(4)计算并填表(表6)

设B点竖盘读数L为123º12′54",R为236º43′24",则

B点上半测回角度αL=90°-L=90°-123º12′54"=-33º16′54"

B点下半测回角度αR=R-270°=236º43′24"-270°=-33º16′36"

指标差x=(αR-αL)/2=[-33º16′36"-(-33º16′54")]/2=9"

此竖直角最终为:

α=(αL+αR)/2=(-33º16′54"-33º16′36")/2=-33º16′45"

如表6所示。

表6:

竖直角观测手簿

4、注意事项

(1)在测量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误差。

正常情况下,视准轴水平指标水准管气泡居中时,指标所指读数为90的倍数,若此读数比90整数倍大于一个整数值I,其差值就为竖盘指标差。

(2)存在指标差得仪器至少必须测一个测回,用来抵消指标差的影响。

四、高差及视距的观测

1、测量原理

视距测量是利用望远镜内的视距线装置,配合视距丝,根据几何光学和三角学中得相似原理,可同时测定两点间的水平距离以及高差。

(1)水平视距测量

在待测两点上分别安置仪器和视距尺,当视距水平时读取一起上丝、中丝

及下丝的数值,然后通过三角形关系计算得出视距和高差,如图所示。

视距D=kl

高差h=i-s

式中k—视距乘常数,此处取100;

l—视距间隔(上丝读数减去下丝读数的差值),m

i—仪器高度,m

s—中丝读数,m

(2)倾斜视距测量

同水平测量相似,不过望远镜视线是倾斜的。

观测时读取仪器上丝、中丝以及下丝的数值,还有竖直角a的值。

然后通过三角形关系计算得出视距和高差,如图所示。

视距D=klcos²α

高差h=½klsin2α+i-s

=Dtanα+i-s

式中α—数值角度

2、器材与用具

测量时所用的工具主要有经纬仪、视距尺、钢尺、记录本、计算器、铅笔等。

3、测量步骤

高差及视距的测量步骤如图所示。

(1)在E点安置好经纬仪(包括对中、整平)。

(2)用视距尺(或钢尺)量取仪器的高度i,量至厘米即可。

然后将视距尺立于欲测B点。

(3)正镜观测。

1)目镜对光。

2)物镜对光。

用望远镜粗略瞄准目标B点视距尺,拧紧照准部和望远镜的制动螺旋,旋转目镜的微动螺旋,使物体成像清晰,调节照准部和望远镜的微动螺旋,使十字丝双丝夹住视距尺轴线,或与单竖丝重合(为计算方便,也使中丝瞄准视距尺读数s处)。

3)消除视差。

4)读上、下中丝数。

望远镜瞄准视距尺,分别读取上、下丝的数值(将上丝读数减去下丝读数,即使视距间隔l),再读取中丝读数s。

5)读竖盘读数。

在中丝读数不变的情况下,转动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使气泡居中,读竖盘读数L,计算竖直角α。

(4)倒镜观测。

倒转望远镜,逆时针转动照准部瞄准视距尺。

1)目镜对光。

正镜调好后,此时一般不用再调。

2)物镜对光且调整上、下中丝读数。

使上、下、中丝读数与正镜观测时一致,确保正倒镜瞄准的是视距尺上的同一点。

3)消除视差。

4)检查上、下、中丝数。

确保读数没发生变化。

5)读竖盘读数R,计算竖直角α。

(5)计算。

设此例上丝读数为1.721m,下丝读数为1.307m,中丝读数为1.580m,L为63º16′54",R为296º43′12",i为1.45m。

视距:

D=klcos²α=100*(1.721-1.307)cos²(26º43′09")=33.03(m)

高差h=½klsin2α+i-s=Dtanα+i-s

=50*(1.721-1.307)*sin²(2*26º43′09")+1.45-1.580=16.50(m)

如表7所示。

表7视距高差记录表

 

项目三:

其他常用距测量方法

一、三角分析测距

三角形分析法测距:

A、B两点间的距离为待测距离,A、C是根据现场地形布设测定基线。

测量步骤:

1、选择基线AC或BC。

2、分别在B、C点测量

3、按照正弦定理知

 

注意:

小角应不小于1°,基线与所求边夹角应在70°~110°之间;对两个小角需进行实测。

二、横基线法测距

1、横基线法测距:

MN为专用横基线尺,长度2米。

2、使横基线尺的边缘与望远镜的十字丝横丝重合

 

三、钢尺测距

1、在平坦地面上丈量

首先进行直线定线,丈量时后尺手拿尺的零端点,前尺手拿尺的末端点,后尺手目视终端花杆,以手势指挥前尺手拉在AB直线上;

两尺手蹲下,后尺手把零点对准点,喊“预备”,前尺手把尺通过所做的记号,两人同时拉紧尺子(约50N),尺稳后,后尺手喊“好”,前尺手对准尺的终点刻划将一测钎垂直插在地面上。

这样就丈量完了第一尺段;

用同样的方法,继续向前量第二、第三...第N尺段,量完每一尺段时,后尺手必须将插在地面上的测钎拔出收好,用来计算量过的整尺段数。

DAB=n+q

n为整尺端段数

为整尺段长

q为余长

项目四:

输电线路测量

一、杆塔检查

写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对实训场的电杆进行检查。

方案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测量目的;

2、测量所需仪器设备;

3、测量步骤;

4、测量结果及判断(判定依据)

测量任务: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塔号

N1

N2

N3

N4

N5

N6

N7

N8

N9

N10

N11

N12

二、10kV线路施工测量

如图测量线路从1~6桩,并定位。

1、测量目的;

2、测量所需仪器设备;

3、测量步骤。

三、基础分坑

根据给定的基础坑位置和方向进行基础的分坑计算及测量。

等根开铁塔基础,根开为3.345m,基础宽D=1.3m,土质为粘土。

1、测量目的;

2、测量所需仪器设备;

3、基础坑计算

4、测量步骤。

测量任务: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塔号

1

2

3

4

5

6

1

2

3

4

5

6

四、弧垂观测:

(由于现场的10kV线路弧垂几乎为零,此项暂不实施)

分组

学号

1~5

6~10

11~15

16~20

21~25

26~33

组别

1

2

3

4

5

6

学号

34~38

39~43

44~49

50~54

55~59

60(注)

组别

7

8

9

10

11

12

注:

第12组为钟文豪、袁紫曼、廖嘉豪、邱树立,其他组按学号5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