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996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docx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

实用类文本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

整理人:

杨亮琼

传记

 

(1)传记从叙述人称看,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从创作方法看,分__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

另外,一面记叙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叫______。

(2)传记最本质的特点是________。

(3)传记一般以________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

(4)传记刻画人物的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问题简答

(1)文学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性是如何处理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传记作品在方法上与其他文章应有哪些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陈寅恪:

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

有人请教他:

“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è),你却不予纠正呢?

”陈先生笑着反问道:

“有这个必要吗?

”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

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

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

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

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

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

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

“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

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

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

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

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

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

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我写此信。

很觉悲哀。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

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

他拒绝了。

《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

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

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

他在文末题诗:

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

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

他不再教课。

他说:

“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

”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

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

书写得很艰难。

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

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

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的。

《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第一步:

读懂文章大意

阅读方法与思路提点

①注意标题,其中关键词语有时概括传主的经历或品质。

②注意文中表时间的词语,依据这些词语,理清传主的生活轨迹及思想发展的过程。

③思考从所记叙的事件中表现出来的传主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④关注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它们常常是分析人物、概括中心的主要依据。

第二步:

做题

(1)文章题目说“陈寅恪:

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

请分点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明确概括的范围。

题干中“一生”,要求全文概括,可以把陈寅恪一生分成几个阶段,分“段”概括。

(“几个阶段”,文中时间词已暗示。

其次,掌握概括的方法。

①在文中找现成的句子。

②如果找不到,就找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是多次重复的词语,自己再补充一些成分,连缀成句。

做概括题最易丢掉要点,对此,要适当扩大概括范围,或者对文章层次或段内层次适当划分一下,分层提取。

(2)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表达特色的能力。

做表达特色题最关键的是第一步:

判定它有何表达特色。

“表达特色”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从何角度切入思考,同文学类文本中的鉴赏表达特色有相似的地方,不过,一般都要从文体角度思考。

如本题,题干已给出鉴赏角度:

叙事(表达方式),又有提示语“作为一篇传记”。

因此,既要从叙述本身角度思考,又要考虑传记自身文体特征。

接下来是分析工作(本题没有要求),应包括手法本身和表达效果两方面的分析。

(3)“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意和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

分析句子含意的角度很多,如抓关键词、抓结构、抓位置、抓表达等。

有一种句子,需要从原因即为什么的角度切入。

本题的句子就是这种类型。

分析句子作用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达三个方面入手。

其中结构作用与句子所在的位置密不可分,放在文首、文中、文尾作用是不同的。

(4)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重在探究传主的人生价值。

首先应确切领会题意,要谈传主治学给自己的感受,而且只谈一点,并要“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

其次,选“点”最关键,这一“点”应是你感受最深的,最好是传主身上最主要的。

可以从文中最关键的句子或词来谈,也可把你感受最深的提炼成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一“点”展开深入论述。

注意答题模式:

亮明观点(感受最深的),展开分析,阐明理由,必须从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两个方面展开,回扣论点。

高频题的做题方法

人物传记类文本考题有两种形式。

一是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考查:

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的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考点和答题方法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基本相同。

二是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

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角度一:

其他人物对传主的映衬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一所军事医院配备X射线治疗仪器,也没有技师)我决心自己来解决设备和技师这两大难题。

我四处奔走,把所有的实验室X射线设备集中在一起,1914年8、9两个月里,建成了几个X射线医疗站,由我培训的志愿者在医疗站里负责具体操作。

在马恩战役中,这几个X射线医疗站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这种设备和人员太少,无法满足整个巴黎地区所有医院的需要。

我向红十字会请求帮助,他们给了我一辆普通的敞篷汽车,经过我的设计和改装,这辆车变成了流动X射线医疗车。

车上有一台设备齐全的X射线放射设备,一台发电机固定在车厢里,利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以供应X射线设备所需的电力,只要有医院需要,我们便迅速开车赶到。

医生们尝到了流动医疗车的好处,这种车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我向政府提出了增加流动医疗车的计划,很快得到了“全国伤员救护会”的大力帮助,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我的计划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了现实。

在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作战区以及法国其他地区,总共创建和改造了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还为军队装备了20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

这些车都是各界人士慷慨捐助的,还有些人捐赠了整套的X射线放射设备。

这些私人捐赠对救助战地受伤士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时,称职的司机很少,没办法我自己学会了开车,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亲自开车前往。

那些医院和救护站的医生、护士们大公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使我们心生钦佩之情,并常以她们的精神鞭策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难。

那些被抬到救护车上的伤员们鲜血淋漓、血肉模糊,令人不忍目睹。

在作X光检查时,他们咬紧牙关强忍着搬动身体所带来的剧痛,从来没有任何抱怨。

他们在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痛苦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毅力和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经常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人类生命的摧残,永远忘不了那血腥恐怖的场面,我坚决反对一切战争。

当时我最为头痛的一件事是没有得力的助手帮助我进行X光检测。

因为X射线技术在医学领域使用不久,掌握这方面知识和技术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战争时期,符合条件的人大多数都去服兵役了,我决定培养妇女作我的助手。

于是,我向卫生部建议,在伊迪斯•卡维尔医院下属的护士学校里,增加一个X射线照相科。

我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准。

1916年,镭研究所开始组建这个科并培训学员,在整个战争期间共培训了150名妇女。

所学习的课程有基础理论和解剖学,此外还要接受一般的实习和训练。

她们的文化水平都比较低,但只要肯努力学习,便能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在这里毕业的学员后来都成了优秀的X射线照相技师,得到了卫生部的赞赏。

其实,按她们所学的课程只能成为医士的助手,但是她们当中却有很多人能够独立操作这项技术,真是非常的难能可贵。

(选自《相伴一生的伟大传记》,有删节)

1.“自传”顾名思义,应当写自己,可传主在《居里夫人自传》中,却用了许多笔墨写读者不一定想知道的医生、护士、学员、伤员和工作人员。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此类题目有以下作答角度:

(1)从侧面表现传主。

表面上看似写的不是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从侧面表现传主的性格、特点、品质等等。

之所以不从传主的角度直接写,主要是因为不容易写,或者写出来不够形象生动;而从侧面来写,则表达效果更好,更形象有力,让人在思考回味中体会到相关的意蕴,更富于文学的魅力。

(2)内容与情节的需要。

不交代其他的相关人,内容与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来表现传主。

只有把传主放在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显现其合理性,为了交代必要的环境,自然要写一些看似与传主无关的人。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个人之外更深的主题。

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人无法全面地表现,就必须做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要写其他人。

这样传主再加上其他人,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角度二:

大人物中的小细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

李岚清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05年6月13日出生于澳门。

1925年他到北京,进入国立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1928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因参加学潮而被迫退学。

靠朋友的帮助和在船上做苦工,他于1930年春到达法国巴黎学习音乐,靠在餐厅等处做杂役维持生活,失过十几次业,挨饿,找不到住处,甚至只得提着提琴到咖啡馆、大餐馆中去拉奏讨钱。

在这样痛苦生活的煎熬中,冼星海坚持学习,并成功地创作了《风扎得到老师们的赞誉》,考入巴黎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杜卡教授的高级作曲班,并获得了荣誉奖。

学校要给他物质奖励,问他要什么,他的回答是:

“要饭票。

1935年秋,冼星海结束在法国的五年学习生活,回到上海。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正把侵略的战火燃向华北,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关头。

冼星海用音乐做武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创作了《我们要抵抗》《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亡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他得知教育家陶行知在上海郊区为贫苦孩子办了“山海工学团”,便定期去该团做辅导,教孩子们唱救亡歌曲。

他还深入到学校、农村、厂矿、部队去推广、辅导群众歌咏,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

正当他注意“向着光明的、有希望的”延安的情况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寄来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给他的聘书,又给他来了两次电报。

这样,他于1938年11月到达延安,受聘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任教,并于193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延安的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很差,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风貌、斗争意志,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却激发起冼星海高涨的教学和创作热情。

他十分重视对民间音乐的学习和研究,热心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延安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都留下了他辛勤奔走的足迹。

他讲课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有一次晚间上课,讲到深夜,本该休息了,但学员们听得很入神,毫无倦意,要求他继续讲下去,于是他一直讲到天亮。

在这里,他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大型声乐套曲,还创作了《反攻》等歌曲,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杰出的代表作。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创作了《黄河吟》,冼星海听完朗诵后,一把将诗稿抓在手里,激动不已地说:

“这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我要把它写成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伟大气魄的大合唱。

”拿到歌词后,他收集创作素材,多次要求人们讲述渡黄河的情景和感受,对很多细节都再三追问,还去学唱船工号子。

3月31日,《黄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完成了。

冼星海亲自指挥“鲁艺”的学员排练,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迅艺术学院一周年纪念音乐晚会”上,冼星海指挥100多人的鲁艺合唱团,成功地演出了《黄河大合唱》。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等领导人都站起来热烈鼓掌,感动地连声说好。

《黄河大合唱》将文学与音乐完美结合,融声乐、器乐、文学于一体,雄壮而激奋,成为时代的强音、民族的心声,震撼着神州大地,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不仅受到延安军民广泛的赞扬和欢迎,而且迅速传播到包括国统区在内的各个战区,进而蜚声海外,逐渐在美国、加拿大、缅甸、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苏联等地广泛演唱,成为我国最早在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的音乐作品。

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当年11月14日在延安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了挽幛:

“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

2.本文追述冼星海的往事有几个细节,举例说说这些细节的写法体现了传记什么样的特色,并加以赏析评价。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 此类题目有以下作答角度:

(1)让人物性格更加全面完整,更加立体化。

人物性格是由多个侧面组成的,只表现其伟大的一面,而不表现其普通的一面,这样人物的性格是不完整的。

只有写其普通的一面,他的人物形象才是完整的、全面的、立体的。

(2)让人物显得真实可亲。

要把人物写好,就要写其普通的一面,因为读者是普通的公民,他愿意接受伟人身上普通的一面。

这样的人物会让读者觉得真实,亲切,易于接受。

(3)符合读者的心理需要。

对于大人物,诸如政治家、艺术家、电影明星、科学家,读者已经从大众媒体中了解了一些他们在其本行业内的成就、事迹。

对于传记作品,读者更渴望了解一些花絮。

比如,对周杰伦而言,读者并不想了解他在唱歌上的作品成就,因为这些已为其所知,读者更想了解他在歌唱之外的一些信息。

因此,传记作品写大人物的一些普通事,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角度三:

分析传记的表达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 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

怎么摆脱这种状况?

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被朝廷早点召回。

特别是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

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

这时内地林则徐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的法律为他赎罪。

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

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

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

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

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

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

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但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

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

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

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

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簸似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

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

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

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

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

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

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

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只要能为国出力就行。

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耕地69万亩,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

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

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

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土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

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

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

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

“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

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

”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

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3.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组材的?

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

(1)从传记的常见表达特色入手:

a.传记的选材与组材;b.刻画人物的手法,如细节描写;c.引用。

(2)从传记文体入手:

如是自传,可从人称入手;如是评传,可以从评传结合入手;还可以从传主本身的特点如客观性、典型性、文学性入手。

(3)从更广泛的文学(因为传记也是文学)、文章的表达特色入手,因为在传记中,几乎所有的文学手法都可运用。

 

新闻

 

(1)新闻的第一特性是________,第二是________。

(2)广义的新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消息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4)消息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当消息只有标题时,它叫__________。

(5)访谈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访谈的结构一般在______——______中展开。

1.知识应用

写出下列新闻的标题和导语部分。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著名的中国少儿心理热线品牌“知心姐姐”50岁生日之际,由“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联合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省市的多所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