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938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 影 美 学 基础知识.docx

摄影美学基础知识

 

一、照相机

(一)相机的种类

1、以成像的幅面分有135(24×36mm)和120(60×60mm)

2、以取景的方式分有机背取景照相机,直视取景照相机,反光取景照相机(双镜头反光和单镜头反光)

3、以成像的介质分有胶片照相机和数码照相机

(二)胶片(传统)照相机

1、全手动相机

2、自动相机

(1)光圈优先(A模式)

(2)快门优先(S模式)

(3)全手动(M模式)

(4)全自动(P模式)

3、镜头(焦距)

(1)定焦镜头镜头的焦距固定不变,有:

标准镜头50mm,广角镜头24mm、28mm,鱼眼镜头18mm以下,中焦镜头、长焦镜头等。

(2)变焦镜头镜头的焦距可以变化,有中短变70mm,中变70-200mm和长变200mm以上,望远镜头。

4、光圈(孔径与f值)

▲光圈是以f值来表示,典型的f值有:

f\2,2.8,4,5.6,8,11,16,等。

通常被称为“档”。

▲f值表示镜头焦距相对于镜头孔径有效直径的倍数。

▲由此说明:

1、f值是与影像的亮度相关的。

2、f值的数字大小与镜头的通光量是成反比的,每一级差为四倍。

3、f值与镜头焦距长短和照相机尺寸无关,只要f值相同,影像的亮度就相同,即使更换镜头。

▲镜头的f值越小,通光亮就越大,同一焦距镜头的价格就越高。

▲f值的大小与快门的时间和景深构成一定的关系。

5、快门

快门是指暴光的时间长短。

从30秒到秒1\4000不等,还有B门和T门。

快门的级差与光圈的级差形成互补关系。

结论:

1.镜头焦距与拍摄距离有关,焦距越短,视角越大,拍摄距离越近,场面就越大,空间向后延伸;焦距越长,视角越小,拍摄距离越远,场面就越小,空间向前紧缩。

即:

拍近景用广角,拍远景用长焦,但都有一定的变形。

2.光圈值是通光亮的大小,与焦距长短无关,不同镜头只要F值相同,暴光量就相同,F值的数字大小与镜头的通光量是成反比的,每一级差为四倍。

即数字越小,光圈就于大;数字越大,光圈就越小。

光线越差,光圈越大(F值越小);光线越强,光圈越小(F值越大)。

3.快门与光圈成对应关系,相同的暴光值,每增大一级光圈,就要加快一级快门,反之亦然。

4、胶片的感光度(ISO)同样与快门或光圈形成对应关系。

6、景深

▲景深是指在一次镜头聚焦调节中,所成影像的最远部分和最近部分之间的距离,这个影像应有可以接受的清晰细节,即清晰范围。

▲景深与f值的关系:

反比关系。

▲景深与镜头焦距的关系:

反比关系。

结论:

1、可以通过调节光圈来控制景深:

需要大景深,就用小光圈;需要小景深,就用大光圈。

2、可以通过调节焦距来控制景深:

需要大景深,就用短焦距;需要小景深,就用长焦距。

3、可以通过调节拍摄距离来控制景深:

需要大景深,就用远距离;需要小景深,就用近距离。

4、景深越小,就越需要聚焦准确,越需要选择好聚焦点。

 

什么是摄影构图?

根据拍摄意图,用比现实生活更富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把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拍摄对象作有机的安排,形成画面。

一、摄影构图的要素

(一)摄影构图的要素组成

摄影行为是由三个方面参与:

拍摄者,被拍者,相机,由此决定了一幅摄影作品的构成和是否成功,同样离不开三方面的要素:

人的主观要素、对象的客观要素和表现的形式要素。

●人的主观要素:

思想、修养、技能。

思想:

包括艺术观念、创作方法、创作意图等。

修养:

包括情感、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

技能:

包括取景(选择)、把握瞬间等。

●对象的客观要素:

故事(内容)、人物、场景。

故事(内容):

包括题材(拍什么)、情节(什么事)

人物:

包括形体、动作、表情。

场景:

包括时空、场面。

●表现的形式要素:

拍摄位置、镜头、光色、影调、线条、制作条件等。

(二)摄影构图要素处理方式(思维方式)

上述三方面的构图要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摄影构图,要素之间相互制约而又相辅相存。

在摄影活动中如何处理呢?

通常有三种方式:

以意寻象、以象寻意和形式独立。

●以意寻象:

先定主题,根据创作意图选择拍摄对象和表现形式。

这种方式摄影师的意图起着决定的因素。

●以象寻意:

先确定拍摄对象,然后确定主题和表现形式,这种方式拍摄对象起着决定的因素。

●形式独立:

造型艺术毕竟是视觉艺术,目的在于要提供美的享受,单纯追求画面的美也属正常,这种方式拍摄形式和手段就起着决定的因素。

二、摄影构图的特性

绘画:

景象——抽象(创造)——心象——构图——形象(作品)

其特性是“创造”。

摄影:

景象——心象——构图(选择)——再现(作品)

其特性是“再现”。

这种“再现”的特性就决定了摄影构图的镜头性,现场性,时间、机遇的瞬间性。

(一)摄影构图的镜头性

由于镜头的光学性能,使得镜头摄取的景象与人的眼睛看见的景象产生差异,使得镜头成为摄影构图的重要手段,摄影构图所得的形象,也就不同于其他造型艺术的艺术形象。

●用镜头选择拍摄对象:

只要镜头所见的“东西”,都将纳入画面,没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只能用景物之间的遮挡、影调或光线的明暗等摄影手段将其掩饰,或者排斥在画面之外。

●用镜头结构拍摄对象:

画面的结构,景物的位置安排,都是通过镜头来实现,所以,镜头决定了形象的形态及构成形式。

●镜头的影像透视效果:

不同镜头的不同透视效果,给我们提供了运用镜头构图的特殊方法和由此产生的特殊的画面效果,如摄影构图中的“配景缩小法”、空间压缩法等,使画面具有鲜明的摄影景象特色。

●虚与实的影像构成:

这是利用镜头的景深特性处理影象的虚与实,有利于突出主体,有利于建立视觉中心,有利于画面构图,增加画面的艺术魅力。

●象形的写真:

可以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使画面产生质感。

(二)摄影构图的现场性

摄影只能在现场拍摄,面对拍摄对象直接进行摄影创作。

●现场性给摄影作品带来了其他艺术作品不能带来的“纪实性”的艺术特色。

同时也给摄影家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现场性并不意味着画面不可改变,可以通过改变摄影位置、角度、光线,甚至利用其他摄影附件等手段来改变现场的构图、影调和色彩。

(三)摄影构图的时机、机遇与瞬间性

●时机:

同一拍摄对象,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形象效果,摄影作品要想获得完美的构图效果,必须选择最佳时机。

●机遇:

是指偶然出现的特定时空的景象、事物或个别对象的时机。

对摄影构图有“可遇而不可求”的特殊意义。

这种不可再现的画面景象,使得摄影艺术有了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但抓住这种机遇,需要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瞬间:

一是暴光的瞬间;一是对象变化的瞬间。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因瞬间的“定形”而产生永恒的美。

 

一、画面构图的影象构成成分

画面构成成分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从拍摄对象来看,有主要对象、次要对象和环境对象,于是就有了主体、陪体和环境;从主体位置来看,有主体前面景象和主体后面景象,于是就有了前景和后景(背景)。

它们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画面。

(一)主体

1、主体含义:

主体就是拍摄时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主要构成成分。

可以是人、物、景。

2、主体应具备的条件

●内容条件:

是画面的主要表现者:

即拍什么(谁)?

●形式条件:

是画面结构的中心:

即摄影构图的依据。

以它来确定其他景物的位置、大小,以及线条、影调、色彩等。

3、主体的地位:

是画面的主要信息所在,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

4、如何处理主体:

鲜明突出。

要注意对象的选取和造型形式。

●对象的选取,要选取有内涵意义和视觉鲜明的对象,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造型形式上要注意主体的位置和主体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大小两个问题。

主体位置:

一般应在视觉中心——画面中心或黄金分割线(点)上。

面积大小:

要考虑画面的适当与均衡。

(二)陪体

1、陪体的含义:

陪体就是与主体有密切关系的对象。

2、与主体的关系:

主与次。

3、陪体的作用

●内容上:

帮助主体完成画面的内容和主题。

●构图上:

均衡画面、美化画面和渲染气氛。

4、如何处理陪体:

既要与主体相呼应,又不要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三)环境

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主体周围的景色——人物、景物和空间。

2、环境的作用

●交代画面的时间、空间、季节等自然因素。

●帮助叙事、表情、表意。

●帮助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说明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

●烘托气氛、表现情调。

3、如何处理环境:

简练确切,宁缺勿乱。

(四)前景

1、前景的含义:

前景是指主体前方,最靠近镜头的景物。

2、前景的资格:

前景是一个位置概念而不是内容概念,由此,不论是主体、陪体还是环境,只要在这个位置上,都有资格。

3、前景的特点:

视觉上产生明显前突的感觉。

4、前景的作用

●内容上:

可以直接表现主题。

第一、前景就是主体,直接表现主题;第二、前景是陪体,帮助主体表现主题。

●情感上:

可以借前景烘托、渲染情感。

●形式上:

可以帮助画面构图。

第一,可以展现空间,形成多层次或多景次;第二、有装饰、美化画面的效果。

●还可以借前景来交代环境、时空等特点。

5、如何处理前景

●应占有适当的位置和面积。

可以在边线、四角、框型,甚至布满画面,但不能影响主体的视觉中心,以免喧宾夺主。

●构图手段上可以利用虚实、影调、色彩摄影手段来美化画面。

(五)背景(后景)

1、背景的含义:

画面主体后面的景物。

可以是人物(多为群像)自然景色、建筑物等。

2、背景的作用:

与环境相同。

3、背景与主体的关系:

图(主体)与底(背景)。

所以应使主体突出于背景。

4、如何处理背景:

要注意把主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因此,主体应与背景在光线的明暗、影调的深浅、色彩、动静、虚实等方面有所差别,以便形成对比,使主体的形象鲜明突出。

二、影象的构成要素

摄影画面是由影象构成,而影象则是由光线的明暗影调、线条、色彩这些视觉要素构成。

这些视觉诸要素的处理是否得当,运用是否成功,是每一个摄影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摄影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衡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因素。

(一)影调

1、影调的性质和特性

影调就是在摄影画面中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的表现。

它是黑白摄影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要素。

它的自然属性,就是客观景物的立体形状,表面结构的光学性质,在光线的照明下,所呈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明暗变化。

2、影调在摄影构图中的作用和意义

影调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影调以黑、灰、白为代表。

黑白是影调的两极,灰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层次。

黑、白、灰,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反光率在75%以上,大体都可以说是白;反光率在10%以下,都可以说是黑;反光率在10%~75%之间,则都可以说是不同程度的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黑、白只有两极的很小的范围。

●灰的构图意义:

产生层次和表现细节。

纵观黑白摄影作品,其影调变化无一不是灰的过渡层次处理,或有或无、或灰的层次多少的变化。

由此看来如何处理好灰(黑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就是影调处理的重要的问题了。

●黑与白的构图意义:

产生明暗的视觉效果。

在摄影实践中,明暗层次能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视觉形象。

并且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如是对抗、是调和,是强烈、是柔和,各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

从黑到白之间过度的层次少,就显示出对抗的性质,对视觉的刺激也强,就有一种强力的效果;中间的过渡层次丰富就显示出调和的性质,就有柔和的效果。

●黑与白也要有层次:

在摄影实践中,人们常喜欢运用黑白两极的对比,以获得很强的视觉张力。

但是如何处理好黑与白,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般说来,要使黑得到好的效果,就是要在黑中也显出层次,在诸多黑的层次中的黑才显得特别的黑,这时的黑就显得有神气。

如果要白获得好的效果,白中也要有层次,真正的白就显得更白,白得有精神。

黑、白、灰是相互衬托的,相互补充的,相互呼应的,处理得好,影调就能表现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3、影调层次处理的模式

影调在摄影构图中有两个指向,一个是指画面影象上的明暗层次;一个是指画面整体表现出的明暗倾向。

就画面影调层次处理模式而言有如下三种。

●硬调:

影调特点:

两个相邻影调之间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

美学意义:

给人以明快、强烈、粗矿的感觉。

优劣评价:

影像的整体感强,但影像的细部容易失去质感。

●软调

影调特点:

画面主要由黑白之间的过渡层次组成的,在画面中有较少的黑白影调,明暗对比弱,反差小。

美学意义:

给人以柔和、细腻、含蓄的感觉。

优劣评价:

对影像的细部层次、质感表现较好,但对景物形体的大结构表现无力。

●中间调

影调特点:

影调明暗对比、反差适中,它接近于人眼观察客观景物时的印象。

美学意义:

摄影再现所极力追求的效果。

优劣评价:

影调浓淡相间,配置适当,对景物的立体形态与细部层次、质感都有较好的表现。

但往往有缺乏创意的感觉。

4、影调的明暗倾向模式

影调的明暗倾向,指的是画面的整体效果——整体亮,整体黑。

影调除造型、显现形象之外,还有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

黑有深沉、静寂、厚重神秘或悲哀、恐怖的感觉;

白有轻松、素雅、活泼、坦荡、显露、透明的感觉;

灰有柔和、抒情、舒展的感觉。

在影调的整体倾向(亦称基调)中,人们又以明暗总结为几种模式,即高调、低调、中间调。

这种鲜明的明暗倾向,往往都表现有明显的气氛与情绪意蕴。

●高调(又称亮调)

影调特点:

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影调构成的画面。

美学意义:

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低调:

影调特点:

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调,只有少许亮影构成画面。

美学意义:

给人以肃穆、凝重、神秘的感觉。

●高调与低调的制作

拍摄要求: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背景:

高调背景要亮;低调背景要暗。

第二,要选准暴光点。

第三,人物的衣着要合适。

制作要求:

第一,要选择适合的印相纸:

低调应选硬性相纸;高调应选软性相纸。

第二,配置适合的显影液:

通常应对正常浓度的显影液进行稀释。

第三,确定合适的暴光时间

第四,必要时进行局部遮挡。

●影调除了上述所将的表形、表意和烘托作用以外,还有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均衡画面的作用。

这些可以通过黑、白、灰对视觉的刺激程度,来有效地组成不同影调的背景与主体,形成影调的相互对比与呼应。

二、线条

(一)线条的含义

●在影象构成中,线的含义是指影象形状的轮廓,包括1、轮廓形式的变化、2、影调明暗的分界以及3、色彩的分界。

(二)线条的类型和美学意义

1、线条的类型

●直线:

水平线、天际线、垂直线、斜线、折线;

●曲线:

弧线、波状线、自由线。

2、线条的美学意义

几何学的线条具有简单、明了的性格,较为规矩、单纯,近于理性。

但在造型艺术中,线条给人的感受却有很大的不同。

摄影中,就可以根据线条的不同的美学特性来让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直线:

具有坚强、有力、稳定、舒展的感觉。

曲线:

具有流动、顺畅、优雅、柔和的感觉。

折线:

具有波动、紧张、不安定、有力的感觉。

水平线:

有平坦、广阔、稳定、静穆、平衡的感觉。

垂直线:

有挺拔、深远、严肃、庄重、希望的感觉。

斜线:

有运动、兴奋、不稳定的感觉。

粗线:

具有强有力、沉重的感觉。

细线:

具有锐利、敏感、快速的感觉等等。

(三)线条的作用

1、线条有表现形状的作用

●构图时,首先要根据画面形体线条的走向来确定幅面的形式(横幅或是立幅),高大、深远则用立幅;广阔、舒展则用横幅

●在摄影构图时,我们就要根据主体的形状确立一种主线条,使主体的轮廓线清楚,否则就失去了造型的意义。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画面中运用不同的线条组合,使画面显得生动活泼,例如:

主体线与背景线不同组合,明显线与暗含线不同组合,直线与曲线的不同组合等。

●线条可以作为组成画面整体结构,也可以在画面局部使用,形成趣味视点.

●注意:

有变化但不杂乱,有组合但不纷繁。

要注意主要结构线与其他线条的关系。

2、线条有表意的作用

线条的不同形式会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作者就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线条的变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例如:

水平线表示平稳,但稍作倾斜就产生动感;一种线条感觉单调,多种组合就生动活泼;柔美多用曲线;刚直多用直线等。

三、色彩

(一)色彩的自然属性

色彩的自然属性,是物体对不同波长的光线选择吸收、反射所形成的。

由于选择、吸收、反射的情况不同,色彩就有了色别、明度、饱和度、色温、原色和补色等自然属性。

1、色别

色别也叫色相,是各种色彩的名称和相貌,如红、绿、蓝、青、品、黄。

这些色彩之间的相互混合,还能产生一系列其他色彩,如橙黄、蓝绿、黄绿、青紫、红紫等。

准确的认识色彩,才能准确的运用色彩来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色别在摄影美学中的意义

●构成画面的色彩,由于色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任何一种颜色的增减或改变,都将使画面产生不同的美学效果。

●形成固有色(主体对象的色彩)与条件色(环境对象的色彩)的相互影响,例如,当环境是红色时,由于反光的影响,会对拍摄主体蒙上一层红色。

2、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

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明度是指色彩反光率的大小,各种纯正的色彩相互比较所产生的反光大小的差别形成色彩明暗的差别。

在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纯正的光谱色中,黄的明度最高,显得最亮,橙、绿、红、青、紫、递降。

●明度的这一性质在彩色摄影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是:

它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被摄体的明暗关系、立体空间关系。

第二、明度受光线强弱影响很大,某一种色彩强弱不同的光线照射,其本身产生了明暗变化,也表现了明度的不同。

一种色彩受强光照射时,它的色彩变淡,明度提高;反之亦然。

●明度的这一性质在彩色摄影中的意义和实用价值是:

便于我们在拍摄高调(选明度高的色彩、色彩淡)或低调(选明度低的色彩、色彩深)照片时恰当地运用色彩的明度。

3、饱和度与消色

饱和度指色彩的纯度,是以接近光谱为标准。

饱和度越高,色彩越艳丽,越能发挥色彩固有的特性;反之,则被削弱。

例如红与绿这一对对比色,只有当都达到饱和状态时,对比效果才强烈;但当饱和度降低时(浅红—淡绿,暗红—深绿),对比的特征被削弱,反而趋于和谐。

黑(光线全部被吸收)、白(光线绝大部分被反射)、灰(等量吸收,等量反射)都不含色彩成分,被称作“消色”,也叫“无彩色”。

●色彩的饱和度受光线强弱的影响很大。

中等照明程度下的饱和度最正常,反之会削减饱和度。

一般而言,强光照明会使拍摄对象消色而变白,弱光照明会使拍摄对象消色而变黑。

●暴光的准确与否也对饱和度产生影响,这是由光线强弱对饱和度的影响而延伸出的相关影响。

4、色温

色温是指各种光源在点燃时的热度对色彩产生的偏色影响。

色温的高低是与光线发出的颜色有关,而不是指光线的物理温度。

光源的色温用K标示

某些普通光线的色温

光源

晴朗蓝天

发蓝的云天

云天

透过白云的阳光(中午)

平均的夏日阳光

(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早晨或下午的阳光

日出、日落

电子闪光灯

摄影强光泡

石英碘钨灯

摄影钨丝灯

150瓦家用灯泡

烛光

色温(K)

10000—20000

8000—10000

7000

6500

5500—5600

 

4000—5000

2000—3000

5500

3400

3300

3200

2800

1930

微倒度值

100—50

125—100

143

154

182—179

 

250—200

500—333

182

294

303

313

357

518

色温在摄影美学上的意义:

●色温越高,偏色越蓝;色温越低,偏色越红。

●拍摄时,必须注意拍摄的天气、时间段和光源。

●注意胶片的平衡色温的型号:

日光型和灯光型。

(二)色彩的社会属性

1、色彩的心理意义

色彩除受客观条件影响之外,还受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影响。

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往往与实际的色彩有差异,并赋予色彩以主观的性质。

由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往往将色彩与一定的事物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就赋予了色彩一些相关的性质。

主要有:

●色彩的冷色与暖色:

将偏重于红色的称作暖色(与太阳与火联系);偏重于蓝色的称作冷色或寒色。

暖色给人的心理定势是温暖、热烈、欢乐、热情、进取、浮躁;它寓意着喜庆、胜利、尊严、高贵、权势、富裕、活力、健康、光明、希望等等。

冷色给人的心理定势是寒冷、理智、宁静、凉爽;它寓意着深邃、理性、朴素、明净、安详、辽阔、空间等等。

●色彩的重与轻:

密度大的物质感觉重,如铁、石等,密度小的物质感觉轻,如棉花、白云等。

因此,色彩在心理上就被赋予了重彩与淡彩的性质:

重彩是指由色彩鲜艳、相当饱和或明度较低的色彩组成的画面,重彩感觉浓烈沉重。

鲜艳色彩和饱和色彩能表现出强烈的色彩效果;低明度色彩可以拍出彩色低调照片。

淡彩与重彩正好相反,是指由色彩较淡、相对不够饱和、明度较高的色彩组成的画面,淡彩形成亮色感觉典雅、清淡。

可以形成彩色高调照片。

2、色彩的美学意义

人的审美意识往往将色彩与美感联系在一起,这就赋予了色彩的情感性和审美感受。

通常人们感觉到的有:

红色:

有温暖、热情、诚挚的性格。

另有危险、恐怖、动乱的感觉。

橙色:

有热情、温暖的性格,又有光明、活泼的性格。

黄色:

有明快、壮丽、辉煌、活泼的性格。

绿色:

有和平、宁静、理想、希望、生命活力的性格。

青色:

有高洁、沉静、安宁的性格。

蓝色:

有冷淡、理智、无限、平静的性格。

紫色:

有神秘、忧郁、消极,另有高贵、幽雅的性格。

黑色:

有黑暗、阴郁、恐怖,另有安静、庄重的性格。

灰色:

有安静、柔和、质朴、抒情的性格。

白色:

有明亮、坦率、纯洁、爽朗的性格。

(三)色彩的运用

在摄影美学中对色彩的运用一般是指两个方面:

对自然色彩的再现和用色彩进行表现。

1、对色彩的再现

从理论上讲,只要正确使用胶片和正确运用摄影技术,就能使色彩得以正确再现。

但事实上,由于种种客观因素,往往照顾到了这一部分色彩,另一部分色彩就会出现偏色。

因此色彩的再现往往只能控制在某些局部上,这些局部通常被确定在拍摄的主体或人们所熟悉的对象上,如人的肤色、蓝天白云、红旗等等。

其他部分的色彩即使有一些偏差,也可以容忍了。

必须提醒,在色彩处理上拍摄者是有极大自由的,特别是在主体情感的表现上,不受色彩真实再现的限制,关键是色彩要能结合特定的生活图景传情达意,并具有审美价值。

2、用色彩进行表现

这是指在作者的创作意图下,运用色彩进行构图与造型。

具体表现为:

●对色彩进行选择。

要选择好主体色、环境色和烘托色;要注意色彩的表意作用还是形式(结构)作用。

●处理好色彩在画面中的位置、面积,以求得构图的平衡。

●处理好色彩之间的关系,以求得色彩的和谐。

结论

●色彩的运用要有表情、表意目的,不要为了色彩而色彩。

●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的色调,它是主题、情感的倾向,也是构图整体性的表现。

●要注意冷暖色的对比、配置,没有对比,色彩的表现也是无力的。

●要注意色彩的形式布局,前景、后景的色彩,主色与次色,面积的大小等等。

 

一、取景

(一)取景的实质

●取景就是摄影者用取景器(镜头)把未来作品的形象从客观世界中“分裂”出来,建立一个新的形象(画面)——独立完整的新系统。

这里的关键是“分裂”。

就是排除那些偶然的、非本质的、零碎的一切事物,截取那些本质的、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美的、完整的事物。

●取景是主体(摄影师)与客体(客观世界)的直接对话——双向交流。

客体:

向主体提供多种信息,有用的、无用的、美的、丑的……

主体:

在视觉上对客体进行审视、选择、截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