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2773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评报告.docx

《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评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评报告.docx

自评报告

自评报告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它既是我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高等数学、物理学等科学基础课的后续课程,又是后续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是电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树立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分析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和科学归纳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的分析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信号与系统等)必不可少的前期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础理论、基本分析方法,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踏入社会后的工程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青海省邮电学校(现信息技术系)自1958年成立以来就开设了中职层次的《电路基础》课程,于2007年开始开设普大层次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

该课程组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形成了一套先进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一支治学严谨、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的教师队伍,课程组长期以来重视教学法研究和教学改革;根据多年的教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编制了适合教学的教学课件;并且加强实验环节建设,改进实验内容,设计新的实验;研制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电路实验。

该课程现已成为我院通信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最爱学习且最易掌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建设思想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

在新形势下,课程建设应着重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本课程的教学特色。

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授课、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重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课程教材、教学参考书、学习指导书、实验课教材配套建设,加强多媒体软件、电子教案、教学资源库的配套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水平强、梯队合理、爱岗敬业、工作责任心强、教科研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使教学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和组合。

1、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

    课程建设要体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导教师创新,并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在内容体系方面,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

(2)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3)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建设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强化学生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积极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有高职高专特色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具体内容为:

(1)构建课程新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4)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5)实验室建设;(6)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建设过程

1、课程教学大纲的研讨和修订

    以够用和实用为基本原则确定大纲内容,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紧密联系专业知识,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学大纲的修订,应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

2、电子教案的编写和制作

根据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和以往的教案及专业教学大纲,编写和制作现用电子教案。

3、多媒体课件的编写和制作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要满足专业的需要,覆盖面要全,各专业在使用时,可根据教学大纲的不同要求,灵活选用各自的内容。

首先研讨一个规范而实用的模式,然后讨论各部分内容所使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最重要的是每一部分的实际内容,经过反复研讨,容量适中,深浅适度,而且有针对性地联系专业实际,工作过程采用大量动画来演示。

4、习题库和试卷库的建立

    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选编难度适中的习题供作业和学生练习使用,同时方便出考题。

5、实验、实习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力度,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增加实验设备,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满足教学的需要。

6、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形成了中青结合,年龄梯次合理,知识结构充实,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

四、课程建设主要成果

    1、提出课程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突出《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系统性、应用性,以满足不同学时、不同教学内容要求的各专业的需求。

    2、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重新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等教学文件,并按教学大纲编制了教学方案。

    3、强化教材、教辅资料的建设,选用了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编写了与之配套的实习指导书,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更能适应教学要求。

    4、广泛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制作完成一个包括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多媒体素材库等较为完整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5、积极探索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考试形式进行改革。

坚持教考分离,建立较完备的试题库,提高试题质量。

    6、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全体教师通过教研活动与撰写教研论文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有关教学改革的思想、见解,踊跃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7、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教学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部分自评方式

1、课程组成员共同学习我院关于精品课建设的文件,认真分析教务处《关于青海建院“院级重点课程”建设申报通知》,领会文件精神。

2、课程组成员参照《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高职)和评审指标及内涵》自评打分,并提交全部辅证材料。

3、课程组邀请系部领导审议、复核、评定打分结果。

第四部分自评结果及各项评分依据

根据《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要求(高职)和评审指标及内涵》,自评内容和结果如下:

一、课程设置(10分)

1、课程定位(4分)

课程定位明确,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2、课程设计(6分)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二、教学内容(18分)

1、内容选取(6分)

根据《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学时,精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即“三基”内容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同时适当介绍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和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本专业后续课程必需、够用为度,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内容组织(6分)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验、实训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3、表现形式(6分)

选用教材和参考资料力求简单、实用、先进,课件、案例、习题、实验实训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8分)

1、教学设计(4分)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参观实习、任务驱动、以学习认为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以实际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训、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5分)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问题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启发与互动”教学法、“激励与鼓励”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手段(4分)

采用传统板书与多媒体辅助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相结合、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网络信息辅助教学等教学手段,并建立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4、网络教学环境(5分)

学院校园网建于2000年。

主机容量达万兆以上,实现宽带网连接。

校园网终端点口近520个,分布在学生公寓、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房,学院信息技术中心为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四、教学队伍(12分)

1、主讲教师(7分)

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得到其他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相关项目,成效明显。

2、教学队伍结构(5分)

该课程组共有教师6人。

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1人,比例为16.7%;中级职称教师1人,比例为16.7%,助理讲师3人,比例为50%;有企业经历的教师1人,比例为16.7%;实践教师2人,比例为33.3%。

五、实践条件(8分)

1、校内实训条件(4分)

本课程具有较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我系现有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室”,占地47平方米,配套完备的实验用房,实验仪器设备比较充足,最多可同时容纳32名学生进行实验,基本可达到3名学生共同使用一套实验仪器;另外还配备有多个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可进行课堂演示、操作、进行学生机与教师机间的数据传送,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实验室用作实训基地效果较差。

2、校外实习环境(4分)

我系与青海省通信服务有限公司、青海电信公司西宁分公司、青海联通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并不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六、教学效果(8分)

1、教学评价(5分)

通过该课程组教师的积极努力,本课程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到了校内督导、相关企业、校外专家以及学生的较高评价;该课程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在学院组织的教学评教活动中得分都比较高;该门课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特别注重实用性,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技能训练,学生对相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2、社会评价(3分)

《电路分析基础》自开设以来,建设小组在搞好课程教学和教学资料建设的同时,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和交流;在提高内涵建设的同时,我们牢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坚持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在地方上有较高的知名度,得到了兄弟院校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有数名学生在“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中获奖。

七、特色及政策支持(14分)

1、特色与创新(6分)

(1)《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既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讲解,又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抱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和思考;

(2)具有一支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点鲜明、教学和科研能力兼备、团结合作、学历层次高的师资队伍。

 (3)教学手段形式多样。

现代化电子教案和传统方式、课堂与网络、启发式与学生互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紧密,计算机电路仿真和实际实验平台结合。

2、政策支持(8分)

我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来抓,以精品课程建设作为示范带动全院的课程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精品课程建设: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2)课程的立项建设。

学院要求各系部重视课程建设的规划,采取课程建设项目申报立项制,以项目的形式提出课程申报。

(3)课程的经费投入。

学校重视重点课程的建设,每年均有一定的经费预算支持。

(4)强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改革。

(5)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学校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同时鼓励本校青年老师尤其是重点课程的老师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带薪进修、挂职锻炼。

(6)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在有限的图书资料经费中优先保证了精品课程图书资料的采购。

(7)教材建设方面:

主要包含学校在资助出版教材建设,教材使用、优秀教材评奖、管理等内容;(8)实践教学建设方面:

包含实验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课程,鼓励教师开设采取机考、实践性操作考核形式的课程.

以上各项综合得分:

88分。

第五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整改意见

对于《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建设而言,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需要加大力气解决和建设,主要表现如下:

    1、本课程组师资队伍结构及教学研究水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课程改革力度不够,教学科研成果较少;       

2、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规模过大,实验设备数量过少,校内实训基地暂未建设,实验教学活动安排不便,实现开放性试验和创新性试验尚有一定的困难。

   3、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的有待开展。

其建设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相互交流,可以进行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试、教学讨论。

整改意见:

1、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学历水平和教学研究水平,加大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缩小与国内名牌高校同类精品课程的差距。

2、加强实验实训设备的购置工作,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增加社会实践课的投入,丰富实践课的内容,提高实践课的质量。

 3、积极开展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增加教师与学生通过网络互相交流、进行教学讨论的机会;进一步开发教学录像资源,增加更丰富的案例。

 

信息技术系

《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组

2011年5月27日

《电路分析基础》自评评分表及评分结果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主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得分

备注

10分

1-1

课程定位

性质与作用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4

4

1-2

课程设计

理念与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6

6

 

 

20

2-1

内容选取

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6

6

2-2

内容组织

组织与安排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7

6

2-3

表现形式

教材及相关资料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6

6

20分

3-1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5

4

3-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5

5

3-3

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的应用

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取得实效。

5

4

3-4

网络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够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

5

5

 

 

16

4-1

主讲教师

师德、能力与水平

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参与和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与企业联系密切,参与校企合作或相关专业技术服务项目,成效明显,并在行业企业有一定影响。

8

7

4-2

教学队伍结构

“双师”结构、专业兼职比例

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比例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承担有适当比例的课程教学任务,特别是主要的实践教学任务。

8

5

实践条件

10分

5-1

校内实训条件

设备与环境

实训基地由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建设,能够满足课程生产性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6

4

5-2

校外实习环境

建设与利用

与校内实训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4

4

教学效果

9分

6-1

教学评价

专家、督导及学生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5

5

6-2

社会评价

社会认可度

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水平证书获取率高,相应技能竞赛获奖率高。

4

3

特色及政策支持

15

特色与创新

7

6

学校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支持与措施

8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