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764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docx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

现在社会孝的困境原因:

1教育激烈竞争的社会使人们承受着巨大压力,这造就了一代输不起的家长。

在一些家长眼里,课业成绩成了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和整个家庭快乐的源泉。

孩子的好分数能一俊遮百丑,自私、任性等不良行为,家长往往视而不见。

长此以往,孩子会慢慢养成以自我为中心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导向的不一致,社会生活中大量揭露人性丑陋、冷漠的负面新闻事件,使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缺少良好的文化熏陶。

此外,成人的言行不一致,也教会了许多孩子说漂亮的人话但不按人的标准行事。

导致了人们孝道认识的缺失。

从而近年来恶性事件频发,一位中国留学生机场刺母、深圳一名公务员打骂父母等不孝行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远离父母工作:

在当前的老龄化社会,老人由谁赡养、老年生活如何度过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话题。

而对中国过亿的外出务工人员而言,因为种种客观条件限制,他们远在老家的父母,养老问题更显严峻。

一家手机招工平台针对近万名基层打工者的调查显示,21%打工者半年和父母见一次面,36%一年才和父母见一次,20%表示一年到头也很难见到父母。

若要回家和父母团聚,时间、金钱成本是一些外出打工者不能承受之重。

基层打工群体普遍存在假期不足、工作强度大的问题,回老家还要面临比较高的交通费。

一般来说,他们会选择在春节或者国庆节回家团聚。

过节假日,或许对老人家来说,儿女最好的礼物就是常回家看看。

然而,这一点对一些基层打工者来说却是奢望。

一项针对近万名基层打工者的调查显示,七成七打工者半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见父母一次。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约有4000万,老年人亲情饥渴现象十分突出3生活工作压力大现在快节奏工作,每天从早到晚忙忙碌碌,面临着工作的巨大压力,为生计奔波,无暇陪伴父母。

现在独生子女又多,每对家庭要赡养两个家庭,经济上很难顾及过来。

老人的各种反应:

1替子女抚养下一代,从下一代身上获得情感的缺失,但会过分溺爱下一代。

2留守老屋自得其乐,去社区,广场等娱乐地方,下下棋,跳跳广场舞,寻找精神慰藉3孤独难熬,独守空房。

终日孤苦伶仃例子:

10月12日中午,在山东济南仲宫镇上坡村,一位60多岁的吕姓老人,被发现死在家中,由于老人死亡已经有多日,尸体竟然还被狗给啃食了。

4老年人眼中什么是尽孝8成老人:

儿女幸福就是尽孝。

解决方法:

个人:

1常回家看看。

很多身在外地的儿女,常常一年到头不回趟家,不是因路费太贵,就是没有时间、工作忙等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没道理的借口,在自己心疼钱、吝啬时间的时候扪心自问一下,父母养育我们花费了多少精力、时间和金钱?

这些你是否在心中权衡过?

现在拿起电话,告诉父母:

爸妈,我这周回家!

2精神慰藉。

不要认为给父母大把的钞票,让他们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就算尽孝心,父母年纪大了,在吃穿基本不用发愁的今天,给与父母的不能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年纪大了,对吃上要求一般不会高,父母最需要的还是儿女精神上的慰藉。

经常给父母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让父母知道他们在你心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自己的祝福和礼物,他们心里一定会很高兴。

在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要主动去安慰、去倾听他们的内心。

3细心呵护,理解忍让。

人常说老人就像孩子,确实如此。

随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父母的脾气往往也会像小孩子一样,有点小脾气,使点小性子。

不要对此不耐烦,想想父母当初对待孩童时代的我们是怎样的,我们就该怎样对待他们。

凡事都要忍让,即使父母做错了,也不要跟父母勃然大怒,吼骂父母,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要耐心的跟父母解释,委婉地指出他们的错误,就像他们当初耐心教育我们一样。

4平等对待。

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对夫妻往往赡养两个老人,那么问题来了,对谁父母好一点了,另一方自然不高兴。

那么双方父母等同对待是最明智的选择。

逢年过节,双方父母家都要走动,礼品一样,给的钱也要一样,不能说他不是我的亲爸妈就不孝敬,那样只会引起夫妻的争吵,最终伤心的还是父母。

国家:

要尽早建立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在于:

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参保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提供适当水平的基本生活保障;它是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改善居民对改革的心理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其次,要让老年人融入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生活,充分发挥老年人力资源优势的作用,并认识老年的价值,愉快安度晚年。

再次,要尽快并认真建立农村养老制度,推广实施社会基本养老不仅在城市,即使在农村也日显其重要与紧迫。

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

还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

最后,积极发展老龄产业,开拓老年消费市场。

根据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推动老龄产业发展。

所谓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特色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商品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经济活动。

空巢老人:

定义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夫妇。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环境的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

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

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

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

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

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

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高达80%。

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

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

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

据统计,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

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57.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

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

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药,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

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

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

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

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

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

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

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四)隔代教育导致心理负担过重。

据统计,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17%,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

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道德、心理方面的问题。

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

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

现在的农村交通、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

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

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五)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11.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4个百分点。

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52.3%,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9%。

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

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

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

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

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

在步人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

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

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论文1孤寡生活老而无妻谓之鰥;老而无夫谓之寡;幼而无父谓之孤;老而无子谓之独。

这就是所谓的鳏寡孤独。

在农村鳏寡孤独之人虽少,但孤寡之人却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村的青年也逐渐地离开了农村去往更好的地方发展,留下的就只有孩子和老人。

孩子留守于家中称之为留守儿童,老人则称为孤寡老人。

孩子留在家没人教育就比较容易误入歧途,虽然他们衣食无忧,但却缺乏一些是非观和价值观。

孤寡老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容易感到寂寞,而且情绪比儿童更加敏感。

寒假期间我了解了一些老人们的生活情况。

我觉得老有所养,老有所终,关心和救助农村孤寡老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妥善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社会的亲情与温暖,既是各级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指责,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对于老人,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整个社会带来了勃勃生机的同时,也给各个城市及农村带来了不少问题,这点在农村老年人的保障问题上尤其突出,而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更是对老年人群的生活提出了重大挑战。

在我们中国,大多数的人们心里还是认为养儿送终才是老年的归宿。

所以,在农村老年人的心目中,身体健康、儿女孝顺是幸福生活的最主要基础。

但是,由于农村社会的发展,流动的人口掏空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农村的传统养老模式在无奈中被倒置,老人们不但要守屋带孩,还要管理庄稼,因此,相当一部分老人便抱着自食其力是最大福气的观念。

但事实上,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结构非常单一脆弱。

农村的老人们大多自己没有很大的积蓄,老人们的要求都不太高,只求儿女孝顺,衣食有所着落。

农村养老的一般形式是由子女们分担父母的物质生活来源,但是,大量青壮年流出农村之后,这种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也开始难以为继。

但是在农村养老模式逐渐弱化了。

由于近年来,我国农村社会的转型,传统农业经济的地位受到冲击,老年人作为支配大家庭财物的传统权力丧失,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也随之降低。

其次,农村青年人流入城市后更容易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冲击,在我国农村公共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完善的情况下,一些年轻人已经开始有意识要放弃对家庭老人需要承担的赡养责任。

农村的医疗水平也是比较落后的,由于高年龄和青年时高劳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老人都患有慢性疾病。

一般情况下他们只是在病情发作非常严重的时候才到村卫生室打小针或吊点滴做缓解治疗。

病情潜伏期与慢性发作期基本都不做治疗,甚至有时候因病疼痛不能进食,也只是强忍着,因为这些小的医疗费一般要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承担。

有了大病,则需要子女负担。

但是,由于经济条件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了大病而不能接受治疗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因此,基于我国现行农村医疗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的状况,导致许多老年人的医疗还得不到基本保障,所以需要我国继续逐步完善起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农村的老人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方式。

他一般不会下棋和打太极拳,当然也不能像一些城里老年人那样打门球、逛公园。

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一起闲聊,或是在人数充足的情况下铺开麻将桌,围着搓麻将。

而原本养老院,或是村里的一些公共娱乐设施也都年久失修,大多已生锈,无法供老人们展开活动。

我还了解到,大多数老年人在子女外出打工的情况下,自己内心的孤独感得不到排解。

因此,老人们一般希望在娱乐活动中满足他们与人交流的精神需求,但是主要的问题是农村老年人苦于没有人组织和缺乏基本的活动场地。

虽然我国农村社会历来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但是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家庭规模日渐缩小,老龄人在家庭中的权威逐渐下降,他们的自我保障能力也相对弱化。

还有就是青年人伦理观下降,这些种种变化对农村的家庭养老模式都构成了直接而强烈的冲击。

因此,完善传统的家庭养模式,建构新的完善的老年人保障体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之后的迫切要求。

发展农村社会是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措施。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

发展才是硬理。

既然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那么发展引出的问题往往需要在继续的发展中得到解决。

可以这么讲,我国农村老龄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本质还是发展问题。

我国的老年保障问题将会遇到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正因如此,发展农村经济将是我国妥善处理农村老龄人社会保障问题的根本路径。

基于我国的现状,解决农村老年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加大农村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财力,从基础上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转型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骤然进人老龄化社会,以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社会保障系统方才建立,不可能一下子就接纳和解决几亿老人的生活服务、护理及至赡养问题。

为此,家庭养老助老的职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变。

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还需要将社会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既要保证社会养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不断得到提高,又要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出发,巩固并发展传统家庭养老的有益方面,以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

而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要继续弘扬爱老敬老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给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晚年。

与此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调动社区群众组织的积极性,例如老年协会可以对老年保障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老龄人的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家庭的模式来完成。

但是,在农村老龄化严重的当下,养老的负担相对大多城市居民而言已经过于沉重。

如果农村还是单纯地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还在不断透支敬老养老优良传统资源,只会使如今农村出现的不愿意赡养老人的问题更加普遍化。

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的商业保险及慈善救助迄今极少进入农村社会,政府也仅仅在新农合、低保等方面有形式含义大于实质功能的作为。

而随着农业生产向社会化和现代化的转变,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也是历史的必然要求。

此外,还需要拓宽乡村老龄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发挥社会主义市场配置的作用,国家和政府也可以用公共服务、税收等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来鼓励和引导社会上一些企业加大对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投人。

这可以包括敬老院、社会福利院、托老所,以及老年病医院等。

现实中我国这些保障老龄人生活福利的设施确实太少。

教育、医疗等诸多民生领域一样,如果把养老当成一项产业来规划,政府的责任该如何定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定位失衡,最终的结果既影响了市场效率,又损害了社会公平。

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孤寡老人我们都应该要多关心他们,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要多陪伴家人,无论是自己的父母还是别人的父母,无论是自己的子女还是别人的子女我们都应该尊敬和爱护他们。

不过我们自己首先应该要做到对父母尽孝,对兄弟持悌。

这样才能够推己及人。

对于子女应该要做到父母在不远游,多关心照顾父母。

这样自然会少一些孤寡之人,同时社会也能够多一些和谐和安定。

2摁马桶玩儿的老太让你想起了谁268岁的宋老太现住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南关岭街道姚兴社区。

年前,儿子把她从外地农村接到大连过年,年后她也一直没有回老家。

前几天,宋老太的儿子下班回家,看见门上贴了张单子,仔细一看是自来水公司的抄表记录,上面的数字吓了他一跳,两个月竟然用了98吨水。

原来,宋老太第一次见抽水马桶这个东西,感觉特别神奇,井里的水不花钱,所以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有事就摁一下。

宋老太说,每次摁完以后,她都觉得挺有意思。

与其说宋老太摁的是马桶,不如说摁的是寂寞,但让人伤感的是,即便她摁掉了980吨自来水,也未必能冲掉那份浓烈的寂寞与无奈。

好在宋老太的儿子还算孝顺,他没有明确提出浪费水的事,怕老妈心疼上火,只是说总摁马桶的抽水开关,影响开关的使用寿命。

这种善意的劝解,体现了一种孝顺。

问题是,宋老太不摁马桶之后,她又当如何排遣孤独?

宋老太的孤独让很多人感同身受,有网友自称,这让我想起我奶奶,来广州跟我们一起住的那段时间不断喂家里的兔子吃胡萝卜,结果兔子撑死了。

中国有多少类似这样摁马桶玩儿、喂死兔子的老人?

也许难以统计。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已经进入银发社会。

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末期,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

空巢老人和留守老人不断增多,据统计,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就是空巢老人生活状态,孤独像洪水一样袭来,更关键的是做什么事都不方便,甚至充满种种不可预知的风险。

另一方面,老人即便在儿女身边,也未必就能驱散孤独,就像宋老太。

每个孤独的老人背后都有满腔的无奈和沉重的叹息。

在我们这个特别注重孝道的国家,先贤早就谆谆劝告世人,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顺父母的方式林林总总,不必拘于定式,但我们不能认为给父母吃好的、穿好的,让父母有钱花就算尽孝了。

再多的金钱、再优裕的环境也满足不了老人的精神需求。

与物质相比,让老人得到精神慰藉更重要。

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疾病患者中50%‐80%是源自于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而约70%的心理疾病是因为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所导致的。

确实如此,到了一定年岁的老人,他们的物欲极低,往往吃饱穿暖即可,他们最需要情感输送,需要人性关怀,比如子女多陪他们唠唠嗑,孙辈多和他们逗逗乐。

当然,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年轻人陷入了一种陀螺化的生存状态中,每天忙得团团转,沉重的工作压力让人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在家陪父母。

工作重要,父母的精神需求也重要,该如何平衡两者关系?

不妨想办法让年迈的父母走出封闭的家庭,多和其他老人交往,加强社区里老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更多的助老社工和志愿者走近银发一族。

如果老人家有兴趣,不妨请他们与数码时代走得更近些,平时上上网,玩玩游戏,读读电子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有父母,每个人都会垂垂老矣,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精神关怀,既是做晚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当老人获得更细致更温情的精神关怀,他们的晚年生活才能更充实,才能唱亮夕阳红。

3别让工作耽误了尽孝朱寿昌生于宋仁宗年间,幼时因故母子分离。

成年后,他荫袭父亲功名,几十年仕途顺利,但一直未与生母团聚,思念之心萦萦于怀。

宋熙宁初年,听人说母亲流落陕西一带,朱寿昌刺血书写《金刚经》,辞去官职,往陕西一带寻母,并与家人道:

不见母,吾不返矣。

精诚所至,朱寿昌终于找到了生身母亲。

老母已七十有余,寿昌也年过半百了。

解读:

从心理学角度看,朱寿昌是一个把亲情看得比事业和名利更重要的人。

他一生不忘找寻生母,并因此放弃了坦荡仕途,足可见他拳拳孝心。

古语云:

父母在,不远游。

但现实生活中,或为生计所迫,或为理想事业,或者追逐梦想,很多人因过于专注工作而忽略了父母。

工作和尽孝无法兼顾,成了摆在子女和父母间的大问题。

一项针对外在工作人群的调查显示,七成受访者至少半年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主要原因是假期不够用、工作忙、交通成本高等。

即使与父母同城居住,有的人因白天太忙,晚上回到家,父母想和他们说说话都懒得张嘴;有的人和父母同住一个小区,也只有周末才能见面。

子女希望通过工作与成就,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可父母眼巴巴地等待着,心中满是凄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后,更需要爱与归属感。

儿女经常陪伴父母,是老人归属感最大的来源。

因此,尽孝不能只是口号,也不能藏在心中而不行动。

工作再忙也请抽时间陪陪惦念你的父母,点滴间的孝行就能给他们最大的幸福。

贴心陪伴。

自从孩子呱呱坠地的一刻起,父母就开始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他们的宝贝。

现在他们老了,即使工作很忙,不能时刻见面,也应在节假日选择陪伴在父母身边,聊聊家常、亲手给他们做一两道菜,或是带他们散步、郊游。

身心守护。

每年带父母做一次体检,或是学习一些养生之道,教会他们。

记住父母的生日,生日当天送上礼物并亲口对他们说出我爱您。

敬重顺从。

跟自己相关的事情要让父母知道,并参考他们的意见。

不要对父母指手画脚,不顶撞他们,莫伤老人心。

称职小棉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父母备足零花钱,带他们完成其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比如出国旅游、坐飞机、看大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