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720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docx

东南大学建筑学培养计划

1.教学目标   

   本专业培养建筑学领域素质高、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能力的复合型优秀建筑设计人才。

围绕建筑学专业评估标准和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职业要求,学生应具有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在建筑学领域从事设计、研究、教学和管理的能力。

 

 

2.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①一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院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历史遗产保护等各专业的入门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为:

1、帮助学生建立以模型研究为主要研究工具,以观察、讨论为重要研究推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自我研究的能力。

2、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价值观。

3、建立和泛建筑设计学科相关的知识体系框架。

4、帮助学生了解各个专业方向,培养专业兴趣。

   二、课程内容

   1、建筑设计基础I

  

(1)空间生成:

以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为底稿、板片、杆件、盒子三种类型模型材料为操作对象,探索不同的模型操作,观察特定操作产生的空间特征,并加以记录和总结。

  

(2)设计建造:

以木材为建造材料,设计、建造一个可供单人进入的遮蔽物。

首先对各种木料观察、实验,总结其视觉、加工、连接等方面的特质,由此发展出遮蔽物的构造节点、形成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际建造加以实现和总结。

  (3)空间组织:

以建筑师工作室为题讨论具有一定功能、环境要求的建筑空间基本组织方法。

练习以先例分析入手,总结较为常用的6种空间组织方式,之后结合尺度、环境、功能、建造等讨论话题推进设计发展。

   2、建筑设计基础II

  

(1)空间概念:

以板片、杆件、盒子三种类型模型材料为操作对象,制作一个立方体,探索设计操作和空间形态间的逻辑关系,发展出具有强烈空间特征和造型特点的空间构成作品。

  

(2)城市空间:

从城市环境研究入手,分析给定街区的城市空间特征;之后,在给定城市区域增加一个建筑体量,保证这一体量添加过程对现有城市空间产生积极影响,以此产生设计目标的体量和基本空间关系。

  (3)空间建构:

在前一阶段的成果基础上讨论空间建构的其它基本问题,实现建筑功能、结构、构造和空间的互动,形成完善的建筑设计方案。

   三、上机实习要求

   学习Sketchup、ADOBEINDESIGN、AUTOCAD等软件,应用以上软件进行设计研究和设计表达。

通过互联网收集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四、能力培养的要求

   1、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操作图纸、手工模型、电脑模型等多种设计工具进行设计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记录、描述、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团体工作分工协作的能力;提高设计思维的逻辑性。

   2、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建筑图学知识,具备通过模型、图纸和语言等多种媒介表达设计过程和设计成果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平时各设计作品成绩按学时比例换算的总和

   六、教材及参考书

   1.[美]弗朗西斯·D·K·钦.建筑:

形式、空间、秩序.邹德侬等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美]爱德华·艾伦.建筑初步.刘晓光,王丽华,林冠兴等译.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荷]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

设计原理.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6.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②二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

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基本的建筑观,掌握空间思维和相应的操作方法。

   课程设置总体上仍旧采取原有的大框架,以建筑的三个基本问题——环境、空间、建构为主要线索,由浅入深地设置若干设计练习:

包括单一形体与空间、连续空间、单元空间,最后发展到综合空间。

对不同的课题,更加有针对性地匹配了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使用功能、材料结构,以掌握建筑抽象的空间形式与具体的功能使用以及场地环境和材料结构之间互动的设计方法。

   此外,在上述大框架下,近年来二年级的设计课程,重点强调了设计教学的过程和方法的训练,展开和推进设计构思和操作方法之间的互动性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空间与生活——院宅

  

(1)学习场地限定下的空间设计,协调室内外空间关系的设计方法。

  

(2)学习生活模式﹑功能分化与空间的互动。

  (3)初步掌握结构要素与空间的互动。

  (4)学习通过实物模型与二维图纸进行设计研究的工作方法。

   2.单元空间设计——青年旅社

  

(1)学习标准单元空间的设计与组合方式,在给定的用地范围内,按场地条件、环境特点、建筑功能及形式要求对空间进行围合、划分、引导及联系,并进行建筑形体的塑造。

  

(2)此设计练习着重训练由单一形体建筑向由若干个单一形体所组成的复合形体建筑的转化,以及复合形体的组合方式、手法和构成特点,即由单元空间所构成建筑的设计与组合。

  (3)分析青年人对空间的基本需求,分析青年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方式和感受,结合居住及出租特点分析此类建筑应有的形体特征、居住单元室内布置方式的各种可能性。

  (4)理解结构形式对空间的限定及围合作用,掌握具体材料的建构方式和逻辑,注重其建筑构图的节奏及韵律。

  (5)砖混结构是最基本的建筑结构形式,在这个设计练习中学习掌握这种结构形式的基本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技术手段,并着重研究其所形成的特有的结构形式逻辑。

  (6)学习“空间”、“形”与“建构”之间互动的设计方法。

理解环境条件对建筑生成的控制与限定作用,建筑与特定场地条件(城市街区)的互动、室内与室外空间的互动。

   3.空间与场地——游客中心

  

(1)加强对现代建筑设计中“场地与空间”关系的理解,学习坡地建筑空间与地形及场地组织之间互动设计的方法,加深对场地环境分析及设计的认识。

  

(2)学习展示性连续空间的要素构成和系统组织特点,注重空间的路径组织与人的行为体验,了解类似公共建筑的一般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

  (3)基于坡地环境,探索不同比例的模型、不同的模型操作方法与连续空间设计的互动与表达。

   4.综合空间设计——图书馆

  

(1)学习在一个简单形体内复杂空间关系的组织方法。

  

(2)建立在一个较紧凑的场地限定中,建筑的形体空间与周围建筑、道路及环境之间互动的设计态度。

  (3)掌握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一般公共建筑的基本使用特征和要求,并理解功能使用的弹性及其与空间形式的互动。

  (4)理解框架结构与空间形式的基本关系,着重结构要素(构件)与空间限定要素(构件)之间的基本关系研究。

  (5)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不同比例的手工模型研究,同时利用手工模型和电脑模型,以及模型与图面作业的互动。

 

③三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整体的建筑观,以建筑的三个基本问题——功能、环境、材料为线索,由浅入深地设置若干设计练习,从单一问题发展到综合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大中型建筑的设计原理。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1.实验研究中心

  

(1)设计某研究所的化学实验研究中心,基地位于东南大学校园之内,两处地形可任选一处。

要求初步掌握一般实验室建筑的设计原理并扩大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

  

(2)学习空间、功能、结构、场地互动的设计方法。

学习分析类型载体的流程和分析场地内外关系的技巧,学习功能配置与结构配置结合的技巧,学习构建空间模式、组织空间秩序的技巧。

  (3)培养利用手工模型进行快速推敲方案的能力。

培养快速入手、多轮反复、逐轮深入的工作习惯。

培养图纸、模型、设计对象之间想象的能力和把握秩序的能力。

   2.和平纪念中心

  

(1)设计南京国防园和平纪念中心,在指定的区域中选择一处自设纪念园区进行建筑设计及场地设计。

要求初步掌握一般纪念建筑的设计原理,了解坡地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2)在第一个练习基础上深化学习空间、场地、结构和功能互动的设计方法,学习纪念建筑的仪式和流线特点,学习利用坡地塑造空间的技巧,学习构思空间原形,学习研究重点部分(如祭堂)特殊的光线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技巧。

  (3)培养利用手工模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结合进行方案深化的能力。

培养利用空间表现仪式的构思能力和对气氛、光线和结构的敏感性。

   3.时装创意工坊

  

(1)设计某时装创意工坊,基地位于南京市晨光机器厂(1865创意产业园)。

要求初步掌握功能复合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基本知识。

  

(2)学习场地、结构、空间、功能互动的设计方法;学习在旧城区复杂场地环境中开展调研工作以及分析新旧建筑关系的技巧;学习功能配置与结构选型相结合的技巧;了解旧建筑功能置换以及适应性再利用的策略、方法和技术细节。

  (3)学习建筑细部处理和构造设计互动的技巧。

  (4)培养利用手工模型进行快速推敲方案的能力。

培养快速入手、多轮反复、逐层次深入的工作习惯。

培养对于图纸、模型、设计对象三者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同步推进的想象力和把握秩序的能力。

   4.文化艺术中心

  

(1)文化艺术中心设计,基地位于西安门或玄武门,两处地形可任选一处。

要求初步掌握演艺类建筑的设计原理以及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2)学习空间、功能、结构、场地互动的设计方法。

学习分析类型载体的流程和分析场地内外关系的技巧,学习功能配置与结构配置结合的技巧,学习构想空间模式、建立空间秩序的技巧。

  (3)培养利用手工模型进行快速推敲方案的能力。

培养快速入手、多轮反复、逐轮深入的工作习惯。

培养图纸、模型、设计对象之间想象的能力和把握空间秩序的能力。

   三、能力培养的要求

   1.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对功能、环境、材料等各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设计综合能力的提高: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上述各种因素具有一定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方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习模型、电脑和图纸等基本设计媒介对设计思维的推动和表达。

   4.参考资料和典例的学习能力:

要求学生学会从阅读材料和典例中主动去吸收、整理和消化,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背景知识和参考范例。

   5.研究构思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初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设计问题的能力。

   6.培养对技术性规范的尊重与理解。

 

④四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最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提高设计教学质量,形成具有研究性和个性化的特色教学,建构“开放性、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在前三年设计课的基础上,在四年级多样化的综合教学结构中,学习和认识城市设计、住区设计、大型公建以及其他重要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重点培养综合设计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和设计研究能力的发展,形成东大建筑设计教学的特色。

四年级设计教学总的特色可以概括为:

教授工作室制、教学课题多样化、评图开放化。

   二、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

   四年级设计教学的主题是“城市与建筑”,全学年设置四大类课题为基本知识模块,即:

城市设计类、住区设计类、大型公建类和学科交叉类。

该四大类课题同时开设,没有前后关系。

学生在一个学年四个课题的选择中,城市设计类、住区设计类和大型公建类为必选,除此以外学生可选择学科交叉类课题或以上三类课题再选一次。

学生不能选同一教授工作室三次或三次以上。

各类课题的教学要求如下:

   “城市设计类”:

必须包含对设计地段的调查研究,应有城市或地段的总平面图、基本的城市结构分析图等,不能仅是一个形体设计。

   “住区设计类”:

研究人居环境的问题,必须包含对市场和开发的调查研究,包含住宅设计的基本要素,了解住宅和居住区设计规范,设计规模和深度相适配。

   “大型公建类”:

认识大型公建与城市环境及景观的关系,掌握大型公建的设计规律和造型处理,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高层、大跨、钢结构等),掌握相应的技术规范(消防、设备、结构等),设计规模和深度相适配。

   “多学科类”:

这类课题一般邀请建筑系以外的教师承担,要求凸显一个方面的主题,如历史遗产保护、景观设计与规划、可持续性发展、构造技术等。

   三、上机实习要求

   四年级建筑设计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设计推进、完成和表达均采用电脑辅助设计手段和手工绘图及手工模型两种并行的手段,学生上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四、能力培养的要求

   1.设计分析能力的培养:

主要培养对城市环境、居住空间、大型公共空间的分析方法和能力。

   2.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前三年设计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四年级设计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大型复杂项目的综合设计能力。

   3.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

除了综合设计能力以外,四年级设计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各项基本设计规范以及建筑设计中其他专业的技术要求,结合以上知识将设计深入到细部设计层次。

   4.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

进一步学习模型、电脑和图纸等基本设计媒介对设计思维的推动和表达,学习根据设计的内容和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设计表达的形式。

   5.设计研究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的设计课题要求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和研究设计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与课题相关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理论思考。

    五、考核方式

   总评成绩=每学期两次课程设计成绩的平均数

   每次课程设计成绩的构成如下:

   中期成绩(任课教师评定)占30%;

   期末成绩(任课教师评定)占20%;

   评图成绩(评图评委评定)占50%。

   六、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2.王建国.城市设计.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JBarnett.AnIntroductiontoUrbanDesign.NewYork:

Harper&Row,1982

   5.ShirvaniHamid.TheUrbanDesignProcess.NewYork:

VanNostrandReinholdCompany,1981

   6.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2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鲍家声,杜顺宝.公共建筑设计基础.南京:

南京工学院出版社,1986

   8.天津大学编.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参考书:

   1.C.Alexander.APatternLanguage.Oxford:

OxfordUnit.Press,1977

   2.J.Bacon.DesignofCities.London:

ThomasandHudson,1974

   3.J.Barnett.UrbanDesignasPublicPolicy.ArchitecturalRecordBook,1974

   4.L.Halprin.Cities.Cambridge,MA:

MITPress,1980

   5.KevinLynch.TheImageoftheCity,Cambridge.MA:

MITPress,1960

   6.SigfriedGiedion.Space,TimeandArchitecture.5thEdition.Harvard:

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1

   7.黑川纪章.都市デザンの思想と手法.日本:

彰国社,1996

   8.[奥]卡米诺·西特.城市建设艺术.仲德崑译.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

   9.[英]吉伯德.市镇设计.程里尧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10.[芬]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顾启源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11.[美]罗杰·特兰西克.找寻失落的空间.谢庆达译.台北:

创兴出版社,1989

   12.[美]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3.韩冬青,冯金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4.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15.[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16.[英]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17.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18.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建筑设计资料集(1-10).第2版.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9.现行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0.[美]弗朗西斯·D·K·钦.建筑:

形式、空间和秩序.第2版.刘从红译.邹德侬审校.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1.[荷]赫曼·赫兹伯格.建筑学教程:

设计原理.仲德崑译.刘先觉,薛皓东校订.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22.[美]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尹培桐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3.[意]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张似赞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4.[意]布鲁诺·赛维.现代建筑语言.席云平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5.[英]查尔斯·詹克斯.后现代建筑语言.李大厦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6.张伶伶,孟浩.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场地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7.徐卫国.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快速建筑设计方法.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指导性教学计划

Instructiveteachingplan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课内学时

课外学时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

授课

实验

上机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1

2

3

 

 

 

 

 

 

 

 

 

 

 

毛泽东思想概论

2

24

 

 

8

 

 

 

 

2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

32

 

 

16

 

 

 

 

 

2

 

 

 

 

 

 

 

 

 

马克思主义哲学

2

32

 

 

16

 

 

 

 

 

 

 

2

 

 

 

 

 

 

 

政治经济学

2

24

 

 

8

 

 

 

 

 

 

 

 

 

 

 

2

 

 

 

思想道德修养

1

12

 

 

4

 

1

 

 

 

 

 

 

 

 

 

 

 

 

 

形势与政策

1

10

 

 

6

 

 

 

 

 

 

 

1

 

 

 

 

 

 

 

就业导论

1

10

 

 

6

 

 

 

 

 

 

 

 

 

 

1

 

 

 

 

法律基础

2

32

 

 

 

 

 

 

 

 

2

 

 

 

 

 

 

 

 

 

文史类

哲学社科类

经典导读类

军事理论类

 

7

 

112

 

 

 

 

 

 

 

 

 

 

 

 

 

 

 

 

 

 

大学英语

14

224

 

 

 

 

4

4

 

4

2

 

 

 

 

 

 

 

 

 

体育

4

128

 

 

 

 

2

2

 

1

1

 

1

1

 

 

 

 

 

 

高等数学E(建筑)

4

64

 

 

 

 

4

 

 

 

 

 

 

 

 

 

 

 

 

 

 

大类学科基础课程

建筑设计基础

8

256

 

 

 

 

8

8

 

 

 

 

 

 

 

 

 

 

 

 

视觉设计基础

9

288

 

 

 

 

6

6

 

3

3

 

 

 

 

 

 

 

 

 

建筑制图

2

32

 

 

 

 

2

 

 

 

 

 

 

 

 

 

 

 

 

 

建筑学概论

1

16

 

 

 

 

1

 

 

 

 

 

 

 

 

 

 

 

 

 

建筑设计基础理论

1

16

 

 

 

 

 

1

 

 

 

 

 

 

 

 

 

 

 

 

计算机辅助设计

2

32

 

 

 

 

 

2

 

 

 

 

 

 

 

 

 

 

 

 

城市规划原理(双语)

2

32

 

 

 

 

 

 

 

 

 

 

 

 

 

 

2

 

 

 

居住环境与住宅设计原理

1

16

 

 

 

 

 

 

 

 

 

 

 

 

 

 

1

 

 

 

专业外语

4

64

 

 

 

 

 

 

 

 

 

 

 

 

 

 

 

 

4

 

建筑力学

3

48

 

 

 

 

 

1

 

2

 

 

 

 

 

 

 

 

 

 

 

专业主干课

建筑设计

24

788

 

 

 

 

 

 

 

8

8

 

8

8

 

 

8

 

8

 

中国建筑史

4

64

 

 

 

 

 

 

 

 

 

 

4

 

 

 

 

 

 

 

外国建筑史(双语)

4

64

 

 

 

 

 

 

 

 

 

 

 

4

 

 

 

 

 

 

建筑结构

3

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