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训练.docx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训练.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训练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语感的训练
论文作者:
徐晓微
准考证号:
118204200128
作者单位:
五大连池市尾山农场小学
指导教师:
郭韧希
主考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
2010年12月15日
内容提要:
培养语感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对文中的关键词、句去推敲、揣摩、比较,而且还要认真读文品情,进而强化语感,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是训练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直接的、整体的感受。
它包括语音的感受、语意的感受和语言感情色彩的感受,是
人们掌握语言文字所必需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的确,朗读训练离不开语感的培养。
语感,从心理学角度讲,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情绪、情感性的直觉领悟能力,包括音调感情、面部感情和体态感情。
简单说,语感就是一种能
迅速对语言文字作出情感判断的感受能力。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逐步认识到了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学生的语文能力中重要的一块是阅读能力,语感教学直接与学生的阅读能力相连,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基础,学生势必在阅读中会遇到诸如断句、把握作者情感等方面的麻烦,如果有了这些麻烦,学生一定会遇到阅读障碍,如果有了阅读障碍,试问多少美文将与之失之交臂,所以语感训练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应将
之摆到重要的地位
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训练
什么是语感呢?
语感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就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情趣的理解力。
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
“新一代语文学家他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当然,这还值得研究)其实,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
叶圣陶曾说:
“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
”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领悟和品味能力,是人们接受和输出语言能力的客观反映,是学生认识逐步走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吕叔湘先生认为: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可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多读多想,培养语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课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它们作为语感材料,指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诵读,因声求气,使其步步深入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语音的音韵变化中,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达到悟其神的境界。
1.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这说明多读易于理解文章,故在阅读教学时,要反复诵读,掌握句子表达的意思,读起来才能准确传情,产生语感。
如《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不喝鱼汤时,说:
“怎么了,吃不下?
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
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
小梁,你不要太脆弱!
”第一句着急地发问,第二句慈和地说理,第三句庄重地命令,第四句严厉地暗示。
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那激昂委婉的语调,使班长关心同志,忠于革命的精神得到充分的表现。
这样,情感激发出来了,强烈的语感也就产生了。
2.读想结合,诱发语感
有效的读,必须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因此,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
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而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古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让学生说说脑海中展示出来的前川瀑布飞泻而下美丽的、壮观的景象。
通过启发想象,诗句的意境变成学生鲜明的内心视像,学生读起来身临其境,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3、读文品情,强化语感
语言的内涵有时从字面就可感知,有时还必须把语句变成有感情的声音去细细体味。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教师在读文品情方面应多方引导,强化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的环境中去。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在范读课文时,我注意把握总的情调,掌握好基本的感情色彩,以真挚、深沉、压抑的情调,以轻而缓的语气,将学生带入那无限哀思的情境中,如第一段开头两句的停顿我是这样处理的: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的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
有的地方适当地打破联系比较紧密的词或词组,在词或词组中间加上较长的停顿,来表达深沉、真切的感情。
让学生在教师朗读的感染下,沉浸在无限哀思的气氛中。
有的课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寄情浓郁,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要引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才能强化语感。
二、品评揣摩,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虽然并不深奥,表层意思也并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
对于这样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评,挖掘其隐含意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锤炼学生的语感,使其有所感悟。
1.揣摩比较,感悟用词的准确
叶圣陶先生说:
“语言教学,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
”教学中可以运用增加、删除、调换、替代等方法,让学生比较、揣摩、品味课文语言使用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揣摩就是多了解作者的思路、意旨,把包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体会出来,形成语感。
例如《燕子》中有这样的描写:
“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先让学生读这个句子,然后删除句子中的“偶尔”、“一圈一圈”,再让学生读。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出用上“偶尔”一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小燕子飞行时轻快、敏捷。
“一圈一圈”能形象地描写出燕子沾着水面后波纹荡漾的情景,反衬初春湖面的平静。
在教学中,如果能紧扣这些精彩的字词,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内容,细心领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感受文章所要传授的思想感情,就会获得强烈的语感。
2.品评领会,体验语句的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就是说作者有了感情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体味到感情。
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把语言品析和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作者起伏的情感。
如《山中访友》记述了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
为什么不取名为“山中赏景”。
这就得引导学生仔细品评领会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方可明白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
三、积累运用,培养语感
1.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小学生记忆力强。
小语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背下来。
通过背诵,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背诵中进一步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方法的精巧,这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2.勤于动笔,训练语感
在学生读懂、感悟的基础上,可将听说训练与读写训练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方式来强化语感。
如教《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提问:
“漓江的水美,到底美在哪里?
”学生回答出“静、清、绿”。
我就抓住这些精妙的关键词,让学生深入分析讨论,认真品味,又要求学生仿照这个句群说几句话。
学生感到为难。
于是,我将事先准备的“下水文”读给同学们听,然后小组互相说,再写下来,大多数同学都能掌握这种句式的写法,能写出自己目之所见,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3.语言实践,强化语感
“要会游泳,必须下水。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
如:
课前两分钟说话练习,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复述、演讲、朗诵比赛,让学生在说中强化语感。
四、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有情。
”因此,要创设出一个浓郁的语感情境,让学生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情感。
在教学中,有些词句比较抽象,很难被学生理解。
因此,教学中可巧用电教手段,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达到理解。
教学《林海》一课中的“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时,为了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用电教媒体放映出兴安岭这幅图,让学生找出位置,然后在图中按“岭”的位置绘出“少女的头”,“青松”的位置绘出少女的衫。
这样,学生充分地体会了作者对兴安岭的描写准确、生动、形象,而且把兴安岭看做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少女,这样兴安岭在文章中显得栩栩如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五、扮演角色,培养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的文章占有很大的比例。
这些课文生动有趣,人物活灵活现,为学生所喜爱。
小学生想象能力丰富,模仿能力强。
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中人物境界,与之同喜忧、共哀乐,语感就自然而生。
教师可依据学生天真活泼这一特点,可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当角色,引导想象,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
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与和谐。
如教《小英雄赶雨来》第四部分时,先让学生了解雨来和鬼子军官这两个人物。
根据课文所写的情境,学生各自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态,然后讨论,模仿当时人物神态、语气朗读。
学生时而温和,时而发怒,时而变得凶恶可怕,极富感情色彩。
他们与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对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得真切深刻,读起来情趣盎然,分角色朗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好课文,还培养了他们对朗读的兴趣,发展了语感能力。
五、联系生活,体会语感
生活是人类语言的源泉。
对课文中有些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让学生把生活经验与语言文字联系起来,这样,敏锐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第一段写道: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学生从字典里找出诠释后提出疑问:
“焦急”是着急的意思,“耐心”是不急躁的意思,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的心情不是矛盾的吗?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
一天中午放学,突然下起雨来,你又没带雨具,这是你的心情会怎样?
(焦急)然而大家还是等家长送雨具,表现得怎么样?
(很有耐心)。
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学生们就明白了当时人们送总理的心情。
他们说,“焦急”是老奶奶希望早点看到周总理的灵车,“耐心”表现了他送总理的一片诚心,这两个词连接起来,确切地反映出老奶奶对总理的挚爱和怀念之情。
语感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叶圣陶先生认为:
“训练语感,就是要通过训练使自己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
”的确,语感的培养需要依靠长期反复的阅读积累,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现象,诵读时入情入境,才能逐步培养良好的语感。
以上介绍了我对于语感培养的一些看法及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当然,培养语感是一个长期有意识的、科学的训练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训练。
同时,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感悟时,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倾向,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个学生的“悟得”,争取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