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529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docx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祈雨娘

哥舒意

   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

   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

这里雨水充足。

在非常安静的雨天,仿佛可以听见某种特别轻的脚步,轻轻踏入雨里,这是祈雨的舞蹈开始的声音。

在窗口的孩子会一直望着祈雨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有撩人心魄的美丽。

有时就连上课的老先生,也会忍不住从讲台上往雨中观望。

   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

那天女孩雨城来我家的伞铺,父母不在,我一个人看着铺子。

   “我来拿伞。

”她轻轻说,“我妈妈的伞。

   在不祈雨的雨天,祈雨娘也是打伞的。

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

她在跳祈雨之舞时,会打开它,以抵御降临人间的厄运。

   每一次伞坏的时候,都是雨城抱着伞来修。

她问我会不会做同样的竹伞。

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

   “我爸爸不是雨城人,我妈妈嫁给他,可是还是回来了。

”她说。

   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

学校在操场上办了追悼会,追悼他还俗后当老师的人生。

先生走了后,学校里有半年找不到老师。

新的先生在一场夏雨后来到了雨城。

他是个年轻的读书人,听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这里。

他一个一个把我们找回了学校,开始给我们上中学的课程。

   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

雨点的节奏变了,雨声变成了某种仪式的一部分。

他在讲台上往外看,看见白布长裙的女人在雨中跳舞,那舞蹈犹如雨天的一部分。

她的舞姿总是配合着雨势,又或者是天降的雨,总是配合着这个跳舞的人,她仿佛通过操控自己的肢体,来操控着世间的雨。

   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个金铃铛。

扫晴娘,扫晴娘,但愿明天是个好天气。

如果是这样,就给你美味的酒。

   先生许愿留下三年,带一届学生。

等到新的师范生来到这个小城接替他为止。

据说在南方的海边,有一座刚造起来的城市。

他也许会去那里。

   先生来了以后,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寒暑两假留下了,就连过年也没有离开。

这里有雨中跳舞的女人。

她祈求悲苦的雨,化成安详的雨。

祈求受难的雨,化成温和的雨。

祈求凄厉的雨,痛快下起。

祈求郁结云端的不幸,化成连绵的雨水消逝。

祈求这世间男女的离别伤悲,化成润泽祝福之雨水。

   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

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

她的妈妈一直送他们到外镇的码头。

她穿着祈雨的白裙。

然而那天没有下雨,祈雨娘也没有跳舞。

   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

我远远地看见雨城在码头上和她妈妈告别。

她上了船,打开我第一次做的那把青色的竹伞。

先生和雨城的妈妈说了很久的话,很久以后,雨城的妈妈还是摇了摇头。

先生提着行李上了甲板,由船载着渐渐远去。

   雨城的妈妈没有离开。

只有当她不再是祈雨的女人,她才能去别的地方,去和女儿在一起,去和她真正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

   先生和雨城没有回来。

祈雨娘仍然在祈雨,等待下一个祈雨娘的出现。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她以外,没有人再拥有过祈雨的能力。

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

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

   雨水消失以后,雨具这一行就衰败了。

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

   在离开雨城以后,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

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

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

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

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

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

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将“祈雨”作为叙写的主体,用富有诗意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唯美的场景,表现了古老雨城的自然美、风俗美和人情美。

B. 小说细腻地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但她最终没有等到新的祈雨娘出现,而“祈雨”的古老也在现代文明中消失了。

C. 作为祈雨娘的女儿,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但最后她不得不听妈妈的话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上学。

D. 小说通过刻画一系列人物表现了传统文明的式微:

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离开雨城以后,多次寻访,再也“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③刻画人物。

“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3)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解析】【分析】

(1)C项,“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错误。

结合“先生走的那天,人们意外地看到了雨城。

雨城带着自己的包裹,跟在先生身边”“雨城说,妈妈让她跟着先生去外面的城市,继续读书,她还想读中学,读大学”“我说我从小就是做伞的学徒,爸爸说,等我小学毕业,就让我正式在铺子里做事。

然后雨城就以一种忧虑的目光看着地上的雨水”等分析可知,“雨城想像‘我’跟随爸爸学做伞一样学习祈雨”于文无据。

故选C。

(2)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们住在一个总是下雨的小城”“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那把颀长的竹伞,是我的爸爸特意制作出来,作为祈雨的道具交给祈雨娘使用”“我们小学的最后一年,老先生‘仙去’了”“先生在雨声中给我们讲述古代的诗歌”“有一首关于扫晴娘的童谣。

先生念给我们听”“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和很多伙伴一起,去了繁华的城市”“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

我路过先生的家乡,那里的空气里飘散着油墨的香味,有很多的书店和年轻的读书人,可是先生不在其中。

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那里需要年轻人就仿佛下雨需要雨伞。

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

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

我还记得下雨的时候。

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等分析,推动情节发展,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刻画了祈雨娘对“祈雨”的诚挚和坚守等。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老先生“仙去”,年轻师范生到来又离开,雨城外出读书“我”和很多伙伴最终也离开等,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3)结合“那个叫雨城的孩子告诉我关于祈雨娘的故事”“我和雨城第一次说话是在我家的修伞铺”“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我去过下游的河城”“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后来我和很多年轻人去了那个异常年轻的南方城市”等分析,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结合“也许是报纸和电视上说的那样,新的时代到来了,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我们越来越少看见祈雨娘在雨中跳舞。

因为雨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等分析,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暗示小说结局。

结合“我去过下游的河城,但在那里没有雨城的名字”“我路过先生的家乡……可是先生不在其中”“我在那里没有遇到先生,没有遇到雨城和她妈妈”“她们像是消失在我路过的每一座城市,我看不到她们”等分析,以寻找而找不到收束全文,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讲述故事。

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采用第人称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推进情节。

“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成长,情节得以随着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

③刻画人物。

“我”是观察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人物形象得以丰满,性格得以凸显。

⑶①照应前文故事情节,交代了人物的结局,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②先生、雨城和祈雨娘的消失象征着纯真情感和传统文明的渐渐消逝,以此结尾暗示了小说主旨。

③以寻找而找不到结尾,营造了惆怅、伤感的氛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点评】

(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

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

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2)本题考查小说次要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是侧面衬托主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如次要人物是“我”能增强故事真实感。

(3)本题考查小说结尾段落的作用。

应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点明题旨、深化主题、引人思考角度分析。

“没有遇到”,其实并不仅仅只是没有遇到几位故人;结合前文“城的雨水越来越少。

越来越多外地来的人来到附近开山砍树,涸泽而渔。

架桥铺路,建造高楼。

他们对祈雨娘的兴趣大过对祈雨的尊敬,仿佛是观看表演一样,兴高采烈地围在周围,破坏了我们关于祈雨的古老规矩”可见,找不到他们,也象征着传统文明的衰落,就算找到了,也许他们也已经与从前不一样了。

用找不到但“当雨水消失以后,所有的雨水都在怀念雨城”,烘托出惆怅伤感的氛围,留给人想象空间。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

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

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

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

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

这样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

敬宗收族,使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

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

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行为,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

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

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

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孝悌之礼等熹陶。

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

   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祠堂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字样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

   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杨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

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因此,祠堂祭礼,不仅是“情感一道德”性的,而且是“伦理一政治”性的。

   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并非是文化虚构,而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

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

B. 我国古代,宗族都有宗子,祭拜先祖时举行的敬宗和收族都由宗子主持和率领。

C. 古代,人们对祠堂祭祀特别看重,在祭祀活动中,既可祭祀先人,还可立约族规。

D. 祠堂之礼体现着一种有秩序的爱,蕴含了情感道德层面和伦理政治层面上的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中提到了祠堂之礼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的作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B. 文章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个方面来论证祠堂的功能。

C. 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

D. 新安吕氏祠堂照壁的刻画和墀头的文字表明了祠堂静文化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古代祠堂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 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C. 如果我国古代乡村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

D. 祠堂祭礼加强了血缘关系,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儒家伦理家族观念。

【答案】

(1)B

(2)C

(3)D

【解析】【分析】

(1)B项,“宗族都有宗子”分析不当,从材料中第二段“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的信息可以分析出,并不是所有的宗族都有宗子。

故选B。

(2)C项,“文章第三段运用事实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分析错误,由材料中的“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等内容可知,在论证“祠堂的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的功能”观点时,只运用了举例论证,并没有运用对比论证,论证方法分析错误。

故选C。

(3)A项,“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以偏概全,原文第一段中“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是说家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里扩大了外延。

B项,“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是对其最大的惩罚”判断不当,由文中第三段中“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

”可知,只是说“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并不是说“不许和其他族人共同祭拜先人”。

C项,“如果……就……”说法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祠堂作为礼制性建筑,是从对亲生父母之爱与敬延伸到对祖父、曾祖、太祖甚至整个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尊亲的追溯以及对天地诸神的祭拜,关系着对人伦关系、社会结构、政治组织的理解”可知,祠堂的确承担了载体的功能,但不意味着“如果没有祠堂”“人们就不会有对宗族真实无妄的伦常宗亲的追溯”,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D。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

【点评】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本报讯中国银联昨天发布了2018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分析报告。

据统计,当前我国手机支付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5.7亿,去年三季度,银行业处理移动支付业务的笔数,同比增幅高达7成多,移动支付已经成为餐饮、便利店、网购、交通、医疗、外卖等日常消费中,最常用的支付手段之一。

   调查显示,受调查人群去年使用移动支付每月平均消费了2600元。

其中,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最高,超过3000元;全职主妇、IT从业人员每月消费也都超过2800元;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

   调查还显示,实体零售店、网购、公共交通、外卖、购买火车票机票,是使用移动支付最多的5种场景。

从地域来看,上海、浙江、江苏三地使用移动支付的人群最多。

在支付方式上,二维码支付占据移动支付主流地位,占比超过八成。

   移动支付使用方便,但它所面临的风险也比传统支付方式更多。

指纹支付等生物识别方式普及很快,在35岁以下男性中,生物识别已经成为使用率最高的验证方式。

中国银联风险控制部高级主管王宇表示,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既简化了用户的一些交互环节,同时也在安全的认证技术上有所提升,让持卡人在移动消费当中,更方便、更快捷,也更安全。

   (摘编自孙奇茹《调查显示:

去年移动支付人均月消费2600元》,《北京日报》2019年01月24日)

   材料二:

   内地游客洪小姐来到香港,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去找“网红”牛腩店。

尴尬的是,她忘了换港币,而小店老板娘只收现金。

洪小姐举着手机找了十几家小店,最后沮丧地发现,街头小店只收现金。

最后,她只有无奈地回酒店换钱。

   在深圳河两岸,移动支付的使用有天壤之别。

对此感受深刻的,不只是内地游客,一向以金融科技领先为傲的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更急于改变这一现状。

   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是金融科技的积极推动者。

他直言,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有一个世界级的金融基建尤其是支付系统去支撑,才能成功。

   近年来,香港推动移动支付的步伐明显加快。

但与内地城市覆盖达九成以上的移动支付相比,时至今日,香港移动支付比例仍不到两成,活跃用户更少,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也有些寥落。

有些人费解,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对于金融科技创新的接纳速度如此之慢?

   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习惯是最大阻碍。

香港移动支付虽然尚不普及,但“非现金”支付却已运行20多年。

香港市民惯用的“八达通”卡于1997年面世,这张集交通、餐饮、购物、服务、门禁等功能于一体的卡片,发行已超过3500万张,已经覆盖香港市面逾1.5万家服务商的2.4万个零售场所,几乎满足了市民所有日常消费的支付需求。

据统计,香港信用卡支付占比53%,超过95%的市民则经常用“八达通”和现金。

   香港市民对个人信息的安全顾虑,特别是移动支付需要绑定银行卡和获取用户资料,让谨慎的香港人望而却步。

“从微信香港钱包的运行经验来看,香港市民对于隐私、数据的敏感是推行移动支付的难点之一。

”腾讯金融科技部副总裁陈起儒说。

   至于很多小店只收现金,则是因为生存不易需精打细算,接受信用卡需要安装设备,还要收手续费,只能婉拒。

   (摘编自王旭、张欢《移动支付,香港急起直追》,人民网2019年01月11日)

   材料三:

   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2018年1月2日)

   材料四:

   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

当线上支付成习惯,实体红包被线上红包替代,“年味儿”正在被科技重新定义。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春节期间,除了贴对联、买年货、包饺子、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外,抢红包、扫“福”字等活动逐渐成为新习俗。

   春节期间的线上红包为人们创造了新的感情沟通方式,通过参与抢红包等活动增进与亲人朋友的沟通,让春节更有“味道”。

   有专家说:

“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过去的‘年味儿’有所削弱,但新媒体通过流量构建新的民俗,让人们参与狂欢,从而获得春节新的仪式感。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的同时,用户应注意个人信息安全,不要贪图小利、因小失大。

春节期间,有不法分子借此机会制作虚假的二维码或分享链接,一旦用户扫描或点击链接,有可能被盗取个人信息甚至被盗取钱财。

开心过春节、幸福领红包的同时,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误入陷阱。

   (摘编自刘峣、刘奇《春节“红包大战”硝烟再起》,人民网2019年02月0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受调查者使用移动支付时,创业人群月消费金额超过3000元,学生群体则不足2000元,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

B.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移动支付的使用却远远不如大陆,主要原因是香港人一时难以改变成熟支付社会养成的支付习惯。

C. 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的数据显示,2014-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呈下降上升再到不断下降的趋势。

D.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抢红包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感情沟通的新方式,这是随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产生的新年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调查显示,在中国大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移动支付使用越多,长江三角洲地区移动支付使用的人群最多。

B. 香港移动支付不普及,是因为香港“非现金”支付已经非常成熟,基本满足了市民支付需求,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

C. 预计2020年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增长速度下降,是因为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增速下降属正常现象。

D. 业内人士提示,在参与春节抢红包等活动时不能见红包就抢,见链接就点,还是需要仔细辨认,防止误入诈骗陷阱。

(3)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存在的最大隐患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

(1)A

(2)B

(3)积极影响:

①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

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方便快捷。

③改变了民俗习惯,出现了线上抢红包、扫“福”字等新的习俗。

最大隐患:

安全问题。

一是个人信息安全,二是资金安全。

【解析】【分析】

(1)A项中“人们移动支付占支出的40%”错误,由材料一“学生群体每月消费金额为1952元,但他们每支出5元,就有2元是通过移动支付方式花出去的”可知,“人们”应为“学生”。

故选A。

(2)B项中“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错误,由材料二内地游客洪小姐来香港去“网红”牛腩店忘换港币又无移动支付的事件可知,说法过于绝对。

故选B。

(3)由材料四“如今,移动支付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民俗习惯。

”可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