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470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docx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

旅游文学作品选读自备重点费下载

简述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表露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于诗人刚刚离开京城建康赴宣城任太守的途中,抒发了诗人登山眺望时的思乡之情。

诗人即将离开京邑时,登上三山,望见京邑春色满目,引起满怀的离愁。

诗人借用王粲“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七哀诗三首》其一)和潘岳“引领望京室”(《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之诗意,以他们的望京比况诗人自己的望京,虽连用前人诗意,却仿佛信手拈来,自然妥帖,无矫揉造作之态。

如此开端,巧妙点破题旨,为全诗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明丽之中见深沉。

接下来六句写景六句写情。

“白日”两句,写眺望中的错落有致的建筑,写尽了都城的繁华景象和壮丽气派。

诗人一直呆在三山深情地凝望,不知不觉中已近黄昏。

诗人用“余”、“散”、“澄”、“静”等宇把黄昏天空和春江上的秀色佳气生动地传写出来,真有思侔造化之妙。

然后诗人把眼光落到那花草繁茂的郊外: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诗人用“喧”和“覆”字写出了日落时飞鸟纷纷投林的景色,而“杂”和“满”字则写出了群芳怒放的情形。

在诗人笔下,白日、飞甍、晚霞、江水、喧鸟、杂英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诗人将京邑的黄昏写得美好,越表明诗人的不舍之情,想到此去之后还乡遥遥无期,泪珠便像雪糁般散落在胸前。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则又由自己的离乡之苦,推及思乡之情:

人生有情,终知望乡。

“有情”两句是全诗的结句。

这一反诘句语意肯定,不容置疑。

如此煞尾,一是说明诗人登山望京所引起的思乡之情乃出于自然。

因为“多情自古伤离别”,怀念家乡是每个客居异乡的游子共有的情感,这从《诗经》中的《王风?

扬之水》、《小雅?

黄鸟》等诗中可窥见一斑。

二是说明诗人思乡惆怅之情的深度。

思乡惆怅之情能使人黑发变白,足见此情之深,亦可见其力量之大了,李白不就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的诗句吗,而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因此可认为诗人不仅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对京邑的眷恋不舍,也表明了他对时势的隐忧。

总而言之,此诗以登山眺望为线索,写望之所见、望之所感。

诗中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日京城晚晴图,发抒了诗人由望京城而引发的思乡之深情。

读之,令人如嚼橄榄,更觉余韵悠然,借用清代沈德潜的话说,“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简述杜甫《后游》一诗的抒情特点。

写景的诗篇大多会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但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的。

此诗却是先写情后写景,表现出与传统模式的差异。

诗人是第二次游览,所以“寺忆重游”、“桥怜再渡”,不由得对桥也产生了感情,未游而情已至。

怀着这样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游山观景,山水景物在诗人的眼中自然也带有别样的色彩,由主观情感的外射而形成了“移情”现象,江山、花柳皆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客观的自然之物幻化为有情之物。

五、六两句才写眼前之景,因云开雾散、天空晴朗,使人感到广袤的原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时至暮春,日照时长,所以沙岸温暖宜人。

写眼前景其实也只是一略而过,着重的仍是感受。

正因这样美好的感受,使诗人飘泊在外的愁闷都一扫而光了,自己真恨不得在此地长久地流连盘桓了。

以“客愁”作衬垫,更显出游兴之长,进一步渲染修觉寺景色之迷人。

《前赤壁赋》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不一会儿,明月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接。

任凭小船自由地飘流,浮动在白茫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游黄山日记》翻译

唯独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云雾则移到峰后,我来到峰后,云雾则出于峰左。

峰顶上还有生长得曲折挺拔、横纵交错的松树,而柏树则虽干大如臂,也无不平贴在崖石上,犹如苔藓一般。

山高风猛,雾气飘忽不定。

俯视诸山峰,一会儿透露出碧绿的尖顶,一会儿又淹没为一片银海。

再眺望山下,只见阳光明媚,仿佛别是一个世界。

《滕王阁序》翻译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

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

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

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

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

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

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

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

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

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山石》翻译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象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试分析《诗经?

郑风?

溱洧》及其表现出的民俗节事风情。

《溱洧》描写的是三月三日上巳节青年男女到河边春游,相互谈笑并赠送香草表达爱慕的情景。

溱水与洧水交汇的河边,万物萌动,春情勃发。

河水对面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消灾除邪的祓禊仪式,青年人在河边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戏。

诗中有景色,有人物,有场面,有特写。

在这里,从自然到人、风景到风俗的转换,是通过“溱与洧”和“士与女”两个结构相同的句式的转换实现的。

结构相同的东西可以使人产生由此及彼的对照、联想,因而这里的转换令人觉得顺理成章,毫不突然。

如果说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

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

而特别突出人物的对话,欢声笑语,香兰扑鼻,而勺药动人。

相赠相结,不仅在于此情此景,更给人无限想象,将来的景,将来的情。

该诗记载了先秦时期郑国等流传的一种风俗,一种节事活动,即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称为

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上巳节的风俗,是在春天聚会、在聚会时祭祀高媒和祓契于水滨以求子。

上巳节是个风情摇曳的美丽节日。

这一天,人们纷纷来到江渚池沼的水边,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上巳”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

上巳节与水渊源深厚,人们泼水求吉。

水边芳草萋萋,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互赠香草,不仅是定情之约,也有愿恋人身体康泰的祝福在里面。

简析曹操《观沧海》的诗歌审美意境。

“东临碣石?

?

?

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

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

峙的山岛:

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

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

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

值得指出的是:

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

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

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

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韩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

“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春江花月夜》的审美意境

寥寥四句诗,将春江花月夜收纳其间,绘出一幅江月胜景图。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

“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

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

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

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

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

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登池上楼

这首诗写在诗人任永嘉太守之时。

他出任永嘉太守,是受到宋新贵集团排挤的结果,所以这首诗的情绪比较低沉,萦绕着进退维谷的忧郁和无可奈何的怅恨。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大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那样安然退隐,又不可能像高飞的鸿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

第二层写他在病中临窗远眺。

第三层写他的思归之情。

前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当时矛盾的处境。

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

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

“潜虬”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

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

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

“进德”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与“飞鸿”一句相应。

——但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

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

“退耕”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与“潜虬”一句相应。

——但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

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

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格,无法实现。

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

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

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

全诗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自“衾枕”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

“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写卧病中不知不觉,已是冬去春来,同时自然而然引出下旬“褰开暂登临”。

“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

“倾耳”、“举目”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极度喜爱。

池塘水波轻拍,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

眼前是一派景色:

“初景”即新春的阳光,正在革除“绪风”即残冬的余风,“新阳”即春代替了“故阴”即冬的统治。

“初景”、“新阳”写出总体的感受,是虚笔,下面“池塘”、“园柳”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的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

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

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

“园柳变鸣禽”,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

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

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

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更显得特出。

总之,放在特定的文学环境和具体的诗篇之中来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确不失为佳句,单独抽出来加以评论,就没有多少意义了。

从全诗来看,写到这里,情绪渐渐转向开朗欣喜的暖色调。

第二层。

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在已是初春时节了。

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

而近处所见的景致则是: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

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

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

这里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开头两句由登楼观春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

接着“索居”、“离群”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

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

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自己。

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他自己的某种疑虑。

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

但不管怎祥,他归隐的决心已下。

全诗结束两句说: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这两句意思是:

坚持节操岂止古人能够做到,《周易》所谓“遁世无闷”在今人身上同样可以得到征验~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

也就在这大约半年之后,谢灵运终于称疾辞职,归隐到始宁的祖居。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

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

《饮湖上?

初晴后雨二首》的艺术特点。

赏析重点这是一首脍炙人口题咏西湖的诗歌。

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最初,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非常好看。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山色朦胧,又别有一番情调。

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前两句用白描和对比的方法,概括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所呈现的不同的美态。

第一句描写晴天的湖光,第二句赞美雨天的山色,两句从刚晴又雨的具体情景着笔,把西湖迷人的面貌作了准

确描绘。

「潋滟」、「空蒙」等词用得极精当、传神。

诗人这两句固然是写当日游湖时「初晴后雨」的眼前实景,但他没有平素对西湖详细的观察和别有会心的领略,相信很难这样提纲而总括其全。

第三、四句,诗人用西施作比喻,巧妙地说明西湖在任何时候都不减丰姿。

诗人心与景会,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联想到西施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喻体(西子)和本体(西湖)之间,除了从字面上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主要着眼点在于二者同具有天赋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浓妆也好,淡抹也好,都不改其美。

以美人喻美景,新奇巧妙而又极富诗意。

诗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

全诗构思高妙,概括性强,把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传神地勾勒出来。

直到今天,人们到西湖也一定会想起苏轼这一首诗。

鉴赏之二:

这首小诗前两句是描写写晴天的水、雨天的山,从两种地貌、两种天气表现西湖山水风光之美和晴雨多变的特征,写得具体、传神,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致有人评论说,古来多少西湖诗全被这两句扫尽了。

后两句是比喻:

天地之间,人类最灵;人类之中,西子最美。

在前两句描写的基础上,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说它和西施一样同为天下灵与美的极至,何况又经过或淡妆或浓抹的精心打扮呢~然而,极写西湖之美还不是这个比喻的全部奥妙。

历史上有些女子,美名和西子不相上下,诗人何以偏偏要拿西子来和西湖相比呢,这是因为,西子除了她灵秀美丽,她和西湖还有两点独特的契合:

一是西子家乡离西湖不远,同属古越之地;二是西子、西湖,头上都有“西”字,叫起来自然天成。

由于这种种原因,苏轼这个妙手偶得的比喻,博得了后人的称道,西湖也就被称作西子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