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461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7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教材分析:

《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是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二课,该单元分别从经济和社会生活两个角度阐述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系列变化,本课侧重于以新式交通工具,大众传媒,西方娱乐方式,社会习俗等为代表,说明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的步步深入,中国在社会生活领域里的变化。

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索是中国社会被动地,踉踉跄跄地迈入近代化的过程,本课是讲述生活中的近代化,与第一课是并列关系,本课各子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被动地与国际接轨,融入世界的过程。

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尽管艰难,但势不可挡。

这是历史的进步。

二、课程标准: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的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客观上顺义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是一种进步,但这些变化又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特点、原因、评价。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尘封的记忆——枣庄之变”

 

昔日枣庄今日枣庄

教师:

通过以上这些图片,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

我们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教师:

不仅是枣庄,整个中国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富强!

感受了现代生活之变,那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中国,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

首先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结合表格《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快速阅读课本,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展示: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具体表现

交通工具

 

通讯手段

 

社会娱乐

 

大众传媒

社会习俗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表格,自主学习本课内容,概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锻炼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教师:

同学们找到答案没有?

同学们刚才读的非常认真,相信答案也一定非常准确,我们先不忙于展示答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节课的一位虚拟主人公——阿Q

展示:

 

阿Q画像

教师:

同学们知道他是哪部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吗?

学生:

鲁迅的《阿Q正传》

教师:

鲁迅笔下的阿Q正是生活在我们这节课所讲的年代,我们不妨虚拟一下阿Q的生活经历,用阿Q的眼睛来观察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阿Q的自我介绍:

展示:

“阿Q自我介绍”

“我是阿Q,住在小镇未庄。

我虽然过着“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生活,但精神上我是常胜的。

教师:

这天,阿Q在赌场上发了一笔横财,于是他决定到大城市上海看看近年来发生的变化。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阿Q走进上海,感受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看变化

教师:

阿Q从来没出过远门,未庄离上海那么远,该怎么去呢?

请同学们帮助他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展示:

 

 

轿子马车快船

黄包车火车轮船

学生:

轮船、火车

教师:

可阿Q从来没见过火车和轮船,甚至连听都没听过,所以不禁要问:

这是什么东西?

它比马车快吗?

哪位同学能够回答阿Q的这个问题?

学生:

这是火车和轮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教师:

对于铁路,清朝的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曾这样描述:

展示: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教师:

火车和轮船的出现,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

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教师:

阿Q最终乘坐火车到达了上海。

到了上海后,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阿Q来到了一家照相馆前,在心中嘀咕道“我见过饭馆、茶馆,这照相馆是卖什么吃的?

”哪位同学能帮助阿Q解释一下?

展示:

照相馆

学生:

19世纪40年代,西方照相术传入中国,至19世纪末,全国许多城市均有开设照相馆,拍照留影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并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展示:

 

早期相机慈禧

教师:

这是早期的相机,这里还有一张慈禧太后的照片,慈禧太后酷爱照相,有专人为她摄影,她一生共留下了七八百张照片。

阿Q心想,连老佛爷都喜欢照相,我也拍一张吧!

教师:

走出照相馆,阿Q又来到了电影院,“这电影院是不是唱戏的地方?

”哪位同学来帮阿Q解释一下?

展示:

 

大光明影院

学生:

电影院是放映电影的地方。

近代以来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教师:

同学们可不可以给阿Q推荐一下当时流行的电影?

学生:

《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

展示:

《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

教师:

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从电影院出来,阿Q继续走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位报童,报童问道:

“先生,买报纸吗?

展示:

 

《申报》

教师:

这是什么报纸?

阿Q能在报纸上读到哪些信息?

学生:

《申报》,1872年创办于上海。

能读到新闻、评论、广告等内容。

教师:

《申报》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

除了《申报》,我们在前面还接触过哪些报纸?

展示:

时间

出版的报纸

宣传的思想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表格回顾前面所学内容,进而了解近代中国所出现的著名报刊,锻炼学生的历史前后联系的能力。

教师:

这些报纸和杂志传播了新思想,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我们在读报纸或杂志时遇到不会的字时会怎么办?

学生:

查阅字典。

教师:

同学们知道我们的《新华字典》是由哪家出版机构出版的吗?

展示:

 

商务印书馆

学生:

商务印书馆,创立于1897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教师:

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阿Q看到人们“异类”的穿着和“奇怪”的打招呼方式,回想起刚才报童称呼他为先生,他一下子蒙了……城里人这是怎么了?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106页正文最后一段,帮助阿Q解决心中的疑问。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社会习俗的变化,锻炼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学生:

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化。

教师:

社会习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

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

展示:

 

军警为行人剪辫子中山装

教师:

这些变化表明了什么?

学生:

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改变,人们在追求平等。

教师:

社会习俗的改变是用人格的平等来取代地位的不平等,彰显着社会的进步!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新旧习俗的对比,认识人们对平等的追求以及社会的进步,进而在情感上教育学生。

教师:

逛了一天,阿Q感觉这世界真的很疯狂,心中想到“这上海的变化太大了,一点都不适应,还是会未庄吧!

”阿Q的此次上海之行都看到了哪些新鲜事物?

学生:

火车、轮船、照相、电影、《申报》、《商务印书馆》、易服饰、剪发辫、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等等。

教师:

请同学们将阿Q所看到的新事物,分类填入到本节课一开始的那张表格上。

展示:

领域

方面

具体表现

 

交通工具

 

通讯手段

 

 

社会娱乐

 

大众传媒

社会习俗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对表格的完善,锻炼学生的分类与归纳能力。

教师:

火车、轮船和电报属于物质生活领域的变化,照相、电影、报纸、商务印书馆等属于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而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废跪拜、禁缠足等则属于社会习俗的变化。

物质文明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而精神文明的丰富又引发了社会习俗的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那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

二、析原因

展示: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洗面去垢……自欧美肥皂行销中国后,遂无有皂荚者。

计时之器……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钟表始盛行。

——《近代上海地区方志经济史料选辑》

教师:

火柴、肥皂、钟表等新鲜事物在中国是怎么出现的?

学生:

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而出现。

展示:

材料二: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创办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民用工业。

洋务派主持或督办了唐胥铁路、京汉铁路、津沽铁路、基隆到台北的铁路、大冶到长江边铁路的修建,开拓沿海沿江航线。

在天津设电报总局,在许多省建立电报线路……

——《岳麓版初中历史》

教师:

政府对这些西方文明持什么态度?

学生:

反对、排斥→接受、默许→支持、重视

展示: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教师:

社会习俗的变化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

说明了什么?

学生: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设计意图:

此环节要求学生通过对三段材料的分析,得出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三个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政府的支持、辛亥革命的推动)

教师: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才引起了近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生活的变化呢?

二、谈感想

展示:

材料一:

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平均每个人只有几厘米长。

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

教师:

这种变化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得到?

学生:

不是。

变化是有限的。

展示:

材料二:

……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在沿海地区中国被迫开放了许多通商口岸。

西方的殖民者为了掠夺中国的原材料和市场,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定居下来……

教师:

西方文明的传入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变化,那西方文明是怎么进入中国的?

学生:

伴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文明进入中国。

教师:

所以我们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

展示:

材料三:

新式交通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了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高中历史必修Ⅱ

教师:

这种变化对中国有何影响?

学生:

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教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历史的进步。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是伴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出现的,是以中华民族的阵痛为代价的,但它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新的生活方式,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巨变,而这种社会生活的变化又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是历史的进步。

六、课堂检测

1、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A《新华日报》B《民报》

C《申报》D《万国公报》

2、中国境内最早的有线电报架设于19世纪的()

A.70年代B.80年代C.90年代D.60年代

3、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人们能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是()

A.广播电台   B.因特网    C.电视D.报纸

4、你认为黄兴见到孙中山时所行的礼节,不可能的是()

A.鞠躬   B.握手    C.跪拜   D.点头

七、板书设计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第一篇:

看变化

1、物质生活

2、精神生活

3、社会习俗

第二篇:

析原因

第三篇:

谈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