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2563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docx

重庆理工大学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科级干部培训

深化教学改革 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主讲:

贺建民

(2004年3月6日)

提出本命题的背景:

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和难点。

我认为,教学管理创新是“牛鼻子”。

因为,教学管理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到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从组织教学运行到教学质量监控,从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到优化教育环境,从推进教学基本建设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教学管理作为教学工作的切入点,如同一条“纲”,把整个人才培养系统联接起来并使之有序、高效地运转。

可以讲,一所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整体教学工作水平。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国际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被赋予了更神圣的使命,这个神圣使命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新型人才。

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形势,近年来,我校不断调整战略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教学管理之路,培养与多元化社会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人才?

用什么样的管理体制最有效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如何科学合理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的学习?

这是我今天要向大家汇报、探讨的这个方面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势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有一定的规模,但由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很不够。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

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更是迎来了又一次伟大的变革,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教育形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发展态势可以从四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

进入21世纪之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竞争的焦点是人才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

现实的情况是,世界各国间人力资源和国民素质的差距十分显著,而且将会长期存在,特别是国际间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会进一步加剧。

由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采取各种措施,把建设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作为21世纪的基本国策。

其次,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看。

“十五”期间到2010年前后,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加入世贸组织,对劳动者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适应这一系列社会、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教育更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第三,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来看。

大家知道,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还是普及化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学入学率。

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小于15%时,即为精英教育;达到15%~50%时,即为大众化教育;超过50%时,即为普及化教育。

发达国家70年代即先后走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其高等教育入学率基本超过40%。

在我国,1980年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1990年才缓慢增加到2%,至1988年,高等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入学率达到7%。

1999年,高等教育大提速,高校大扩招。

我国至2002年底,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已达16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2003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为1900万,毛入学率达到17%左右,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成为了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政治经济的中心。

第四,从潜在的受教育需求看。

仅以重庆为例,2003年高中上大学的升学率70%多,但是初中升高中才30%左右,全国初中升高中也只有50%左右。

为此,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高中办学规模。

在重庆,2004年就有13万高中生参加高考。

换句话说,高校生源市场潜力巨大。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好机遇,重工也必须抓住这一机遇,做大做强,向着重庆理工大学、西南名校的目标迈进。

今年,学校面临着更加艰巨的建设任务,如水平评估、新区开发、学科建设等,哪一样不是大事,哪一样不是重点?

为此,学校提出了“教学建设年”的响亮口号和整体目标,其基本工作思路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二十个字:

“求真务实,从严治校,以人为本,强化管理。

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五点:

一是优质生源的竞争。

持续扩大招生必然导致学生进入大学的门槛降低,因此,为吸引比较优秀的考生,高校各抛高招。

二是就业市场的竞争。

若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会直接影响招生,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教育部专门把就业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能否继续扩招的重要指标,从而促使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改革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方向,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介绍高校的就业率)

三是师资队伍的竞争。

据有关资料显示,扩招后全国高校教师缺口11万人。

采取什么措施补充教师队伍,采取什么措施提高教师的水平,成为当前高校的热门话题。

(古往今来:

得人才者得天下,朱久思做了两件半事;大楼、大师、大爱;十六大:

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要担负起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应用性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

党管人才)

四是办学资源的竞争。

如何尽快抢占先机弥补办学的硬件资源的缺口,如何尽快创造扩招的基本条件,各个高校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入。

近几年来,高校圈地、高校新区建设此起彼伏。

五是办学质量的竞争。

在企业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高校,质量同样是高校的生命线。

一所高校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上,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专业水平、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等等,无一不是质量的体现。

只有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学校,才始终是教育大发展中的强者。

关于质量与质量标准;比较中国与印度的未来发展。

由此谈到四号文件,质量工程(水平评估、外语教学改革、精品课程等)。

面对高等教育的大好形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办学力量的竞争,如果我们继续沿用精英教育的办学思路、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体制,而不考虑学生客观存在的巨大差距,走“宽进宽出”的路子,一律吃大锅饭,就会既阻碍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也不利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切实提高综合素质。

因此,在新的大众化教育形势下,我们必须采用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各类学生的差别,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二、建立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办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根据行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制定各学校乃至各专业的招生计划,学生则成为能登上象牙塔的特殊社会阶层,一入学就端上了国家干部的“铁饭碗”。

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按不同的“铁饭碗”设计成为“人人专业对口,个个走向分明”,按需求进行批量型培养。

同专业的批量培养从几十人到数百人不等,基本上无个性可谈。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这种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多方面的强大冲击。

首先,经济方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相互衔接的前进步伐加快,经济领域的竞争强度增加,范围扩大,互动性更强烈,依赖性更强,由此,对人才适应能力的要求大大升高。

我们一贯沿用的专业对口办法培养“专门人才”的模式以及所培养的“专门人才”本身受到冲击。

其次,科技方面。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科技产品成长周期、更新换代周期以及知识老化周期都大大缩短,人类知识总量已经达到每3~5年翻一番的程度。

因此,过去那种“一次上学,终身受用”的时代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必须坚持终身学习,这使得现行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再次受到冲击。

(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十六大:

学习型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文化方面。

人们的思维方式曾经由“综合”发展为“分析”。

早期,人们对任何问题都习惯去综合考虑,但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科技的进步,逐渐把一个系统的问题分解成多个问题去解决、去深化,于是高等教育就有了如此过细的专业分工,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不懂机。

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科技成果和文明进步,又都是大综合的结晶,从而使得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在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第四,社会方面。

基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等多种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高等学校毕业生不可能仅凭一技之长面对就业市场。

社会不仅需要人们具有适应工作岗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需要其中一部分人具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基于以上诸方面对教育的深远影响,我们不难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给出一个基本定位,那就是:

教育必须由过分强调培养专门人才,转向重视素质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改革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以达到改革的整体目标。

即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针对性、质量和国际化为指导,突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育;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培养实践能力。

为了适应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形势,吸纳国际上对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经验和成果,早在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就在浙江工业大学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正式拉开了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的序幕。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逐步由原来的专业化教育转向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认为:

“一个现代化的专门人才,必须处理好通与专的问题,并做到融会贯通。

”著名的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以深邃的学术素养高瞻远瞩地指出:

“21世纪科学的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学与术的问题。

学是理论研究、基础开发;术是技术应用。

”对于我们理工科院校来说,要面向21世纪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同样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通与专、学与术的问题,必须认真运用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二)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理论上讲,人才培养模式有多种分类。

比如,按组成要素可分为专业设置模式、目标模式、制度模式和过程模式等;按人的学科知识结构可分为通才型、专才型、通专结合型、复合交叉型;按学生的智能水平可分为精英型、优秀型、大众化型等等。

但不管如何分类,总是在力图寻求通与专、学与术的平衡。

按照大众化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初步确立了通才与专才结合、精英人才与合格人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才与专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才教育重视对本科生进行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及今后参与工程实践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这一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创造型、自信自立的人才。

但它是一种未来型的教育模式,要求社会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后续教育(比如研究生教育、企业培训等),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专才教育则侧重于给本科生创造现实条件,让他们在校期间有机会进行某一专业领域的实践与研究。

这是一种现在型的教育模式,它强调对学生进行某一学科、某一专业专门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某一领域的独立工作能力,本科毕业后能尽快地承担工程实践与研究工作任务。

这一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性过强,在科技日趋综合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较差。

为了有效地发挥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优势,我校采取了通才与专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吸收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优点,着重培养专业口径较宽、文化科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专博统一、适应性强的人才。

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又突出以某一专业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既能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又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我校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整体智能结构而设置的,也是当前众多高校正在施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精英人才与合格人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精英教育是以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新技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在扩招以前,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众化教育则主要以培养面向地方、面向基层企业的“应用性”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为目标。

在持续扩招后的地方性理工科院校中,对一般本科生大多采用这一模式,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当本科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之后,我们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不能仍然停留在精英教育阶段,而应与时俱进。

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重视各类学生个性发展,一方面确保绝大多数普通本科学生达到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又为部分拔尖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我校探索出精英人才与合格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按传统分班组织教学的同时,对少数拔尖的本科生采用单独开班、单独授课、个别指导等方式,给他们提供优惠的培养条件、配备高水平的导师、进行严格的科研能力训练和社会实践锻炼。

比如我们2001级开设的会计学教学改革试点班、2003级开设的文科、理科综合教学改革试点班,就是一种精英教育。

它以“面向全体、注重优生、分流培养、合理淘汰”为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为宗旨。

我们开设的各种教改班,既突出宽厚的多学科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与贯通,又强调数学思维、英语能力、计算机运用的培养。

学生通过接受多方面管理能手和技术能手的基本训练,从而成长为理论研究、分析和实务操作能力都较强的“多面手”,既可以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也可以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从事经营管理实务以及科研教学等工作。

当然,目前我们开设的教改班只是面对学生中极少的一部分优秀生,大多数学生还是要接受普通教育,即所谓的大众化教育。

我们采用精英人才与合格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和个人实际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为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大众化教育而制定的。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场难度大、涉及面广、周期长的教学改革攻坚战,它必须依靠其他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来保证。

因此,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关键和保障;重视和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们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教学改革为中心,才能保证它的顺利实施。

三、实施全面学分制,加强教学管理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学改革不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年来,我校的教学改革激流勇进,走在了重庆市高校的最前列(如各类综合教改试点班、分级教学、学分制),特别是全面学分制的实施,对于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刚性过强、柔性不足的管理体制,对于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全面学分制的内涵和特点

我国解放后高等学校普遍采用原苏联学年制的教学管理模式,这与当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是相适应的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学年制下教学计划统得过死、教学方法满堂灌、教学过程模式单一、忽视学生志趣与个性差异等弊端也日益突出。

近年来,一些高校开始探索建立能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

不少院校开始了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的高校试行一段时间后只有了学分制的外壳,实际上又回到了学年制;有的高校认为,要搞就要脱胎换骨,效仿美国高校,实行“完全学分制”。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逐步转变,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须与国际接轨这一新的形势,如何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真正建立和实施适合各自学校特点的学分制,确保“大众化”下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回首这几年学校的教学改革历程,我们早在1996年,就开始了探索和实践学分制管理的问题,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管理观念、落后的教学管理手段、失调的教学资源配置等条件的制约,我院的学分制管理没有按照全面学分制模式运行,这项工作推进十分缓慢。

直到2003年,学校在认真分析学年制与学分制各自优劣的基础上,再一次明确提出了“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实施全面学分制”的问题。

通过整整一年的努力,我们终于在全面学分制的发展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形成了一套适合我院办学特点的管理体系。

全面学分制是以学分和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的量与质,以取得人才培养计划所规定的最低学分、达到规定的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取学位的标准的一种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

全面学分制的主要特点大致有四点:

一是学习时限的灵活性。

在学分制条件下,改变了传统的大学四年固定学制的做法,学生可以在3~6年内完成本科学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可以申请提前或延迟毕业。

二是选修课程的多样性。

在我校制订的学分制人才培养计划中,设置了最低40学分的选修课程,大致包括专业(方向)分组选修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程、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等三种类型,选修课程范围广、内容丰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学习内容的选择性。

学生可以自主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修。

四是培养过程的指导性。

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学习活动要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合理地建构知识结构,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纳入导师指导的轨迹之中。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活动则采取院(系)、社区、班级分工管理,强化社区的管理功能和教育功能。

(二)我校推行全面学分制的具体举措

1、转变思想观念

教学管理创新,首先要有教学管理者思想观念的创新,教育观念的创新也即是教育观念的变革,其实质是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扬弃或超越。

教育观念创新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传统教育思想,总结现实教育改革实践,提炼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观念的过程。

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观念若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根本谈不上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

为此,我们在推行全面学分制的过程中,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组织召开了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研讨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2、加强学制改革,实行弹性学制

学分制无疑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改革学籍管理制度的必然选择,而学分制在学制年限的表现形式上主要就是弹性学制。

这种先进的学籍管理制度的优点在于:

把学生从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题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中解放出来,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留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创新空间。

为了正确引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我校在制定学分制人才培养计划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完成学业。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将专业教学计划(第一课堂)和综合教育计划(第二课堂)融为一体,统筹考虑、系统优化设计。

学生只要在3~6年内修满了学校规定的理论教学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和课外活动学分,就可以申请提前或延后毕业。

3、提供多种教和学的形式,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校扩招带来了生源的巨大差异,若再按传统的建制班组织教学,必然会限制部分学生的才能发展。

为了尽可能照顾到各方面学生的利益,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我校主要从教和学两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从学的层面看。

学校为学生提供重修、重考、补修、辅修、免修、免听等多种形式和机会,允许所有学生在任意选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自主选择部分必修课程的类型、层次及其任课教师,也允许部分优秀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帮助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学业。

从教的层面看。

除了刚才讲到的开设各种类型的教改试点班,大力开展教学试验活动,探索大众化教育形势下的“合格人才与精英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外,我校还在主要基础课(比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方面进行分级教学或分层教学。

4、逐步推行自由选课制和主辅修制

学分制的内涵模式应该是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系科和专业,比较自由地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选择学习进度。

但目前,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还做不到自由地选择系科和专业,学生在选学课程和安排学习进度时自由度也比较小,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

我校在选修课的管理上,也由于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目前还没有推行完全选课制,但在对所有的专业任选课和全院性任选课,以及部分基础课程的选课方面,采取了由学生自主选课和选教师的办法。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给学生提供更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交叉学科领域中吸取更多更广的知识,我们不仅对任选课的老师及开设的课程作了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还与兄弟院校联合开设任选课,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另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允许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申请修读辅修专业,使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获取知识,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改革考核办法,强化目标管理

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考核是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手段、是学籍管理的主要依据。

实行学分制管理,强调自主学习、宽进严出,强调目标管理,如果不改革现行的、单一的考试制度是很难奏效的。

在这方面,我院经历了取消补考、全部缴费重修到补考与重修并行,再到现在的补考、重修、重考等相结合的过程。

屡次改进的目的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更多的争取成功的机会。

从实际效果来看,通过严格考试管理,建立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健全试卷质量分析、评价、监督体系,对于确保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校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后,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尽管我们为推行学分制改革开展了全方位的宣传和发动,但仍有不少教师和管理人员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对新事物不愿接触。

也有不少学生不熟悉网上选课,茫然无措或操作错误,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进程,也给学校学籍管理带来了不少困难。

2、教育资源明显不足。

学校资源紧张,特别是优质教学资源十分不足,这就使得排课目前主要还是集中在白天,很难做到全天候排课,并且由于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所开选修课数量不足、类别不多、质量不高,等等。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选课、选师的范围和力度,影响了学分制的全面推进。

3、管理力度不够,科学化、规范化不够。

部分学籍管理工作人员思想认识不足、素质准备不够,加上各二级单位有关学籍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籍管理合力有待形成。

4、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先进的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本身也存在着缺陷,导致在教学组织的严谨性、知识建构的系统性、人才培养的效益性等方面明显不足。

由于班级的概念淡化,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固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以现代化管理为手段,推进教学工作全面改革

与多样化的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人才培养计划的内容也需要更新。

我校根据“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上强调专业素质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才培养计划包括由教务处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和由学生处制定的综合教育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反映的是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由专业教学计划模块和专业课程考试成绩模块组成;综合教育计划反映的是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情况,由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模块、社会实践模块、科技学术模块、人文艺术与健康教育模块、学生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模块、技能培训模块、查询、统计、报表模块和评优模块组成。

综合教育计划中这些非专业教育活动同样全部以教学计划形式反映并将其定性化、定量化,与学生的专业课程成绩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综合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分别修满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