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2208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docx

榆林市政府工作报告

榆林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榆林市市长陆治源

2012年1月5日在榆林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五推三上”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民生十件实事”,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210亿元,增长15%。

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为历年来最高,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3亿元,增长22.4%。

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515亿元、增长28.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亿元、增长31.4%;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30元,5905元,分别增长14.2%,15.5%。

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增长18.4%。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各市前列。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

   重点能化项目基本按计划推进,完成投资373亿元。

重大转化项目取得突破,榆炼180万吨催化裂化装置技改工程建成投用,北元100万吨聚氯乙烯和靖边、定边天然气液化项目建成投产,榆天化140万吨甲醇一期工程、省有色60万吨铝镁合金等项目进入安装调试阶段,甲醇、聚氯乙烯、合成氨等化工产品新增产能均创近年来新高。

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榆林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均突破百亿元,榆神工业区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总投资210亿元、年产2.4万吨的多晶硅项目落户榆佳工业园,米脂鄂尔多斯盐化工项目稳步推进。

主要工业品产量快速增长,预计全年原煤产量达到2.8亿吨,增长8.8%;原油1092万吨,增长11.2%;原油加工量309万吨,增长18.3%;兰炭1500万吨,增长56.2%;天然气123亿立方米,增长11.8%;发电量400亿度,增长15.4%。

预计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540亿元,增长16.3%,稳居全省第一。

(三)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290万亩、玉米177万亩、小杂粮272万亩、油料68万亩及蔬菜3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142万吨;羊子饲养量达到979万只、生猪251万头、家禽1070万只,奶牛存栏2.53万头。

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定靖示范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大地种业和巨鹰枣业两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了我市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零的突破。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实施了定惠渠、织女渠等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75万亩;新增基本农田10万亩,新建维修淤地坝875座;新修改造农村公路764公里;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建10千伏线路460公里、0.4千伏线路880公里。

(四)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

   煤炭整合重组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仅保留50个地方煤炭企业,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340万吨/年,单井规模达到77万吨/年。

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共新增装机容量40兆瓦。

装备制造业加快推进,大兴煤机制造、大洋能化矿用设备制造等5个项目基本建成。

传统轻纺工业取得突破,总投资6亿元的陕西万民纺织工业园开工建设。

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白云山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5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3亿元,分别增长27%、28%。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成,由我市主导起草的三个兰炭国家级标准正式颁布实施。

(五)发展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榆横铁路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准神、朔准铁路和府谷运煤铁路建设全面推进;神府高速建成通车,榆绥高速路基桥隧工程基本完工,榆佳高速建设加快推进;榆阳机场新增航线5条,全年实现旅客吞吐量91万人次。

水源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定边引黄续建工程竣工,王圪堵水库主体和供水管线工程建设按计划推进,榆佳工业园区引黄工程一期开工建设。

电力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750千伏榆横输变电、包西铁路第二电源等9项工程建成投运。

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启动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完成植树造林10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07平方公里。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中心城区、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3%和45%,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70%和50%,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下降2.3%、1.8%和1.2%。

(六)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加大,210国道城区过境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富康西路、雨润路等14条道路建成,文化路中段等3条道路改造全部完工,东山大道、榆阳河大桥等6个路桥项目开工建设;新增供水主干管网7.3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5%,新增天然气用户1.4万户、供气率达到81%;新闻大厦主体完工,科技馆、档案馆、南城墙修复等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基本建成;“双创”工作扎实推进,榆林城区禁烧烟煤区域由74平方公里扩大到105平方公里,城区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

城乡统筹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榆横一体化稳步推进,神木撤县设市工作全面启动,其他县城功能进一步完善,锦界和东坑两个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共完成投资4.7亿元,全年有12.3万农民进城落户,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七)民生建设全面加强

   建立健全民生经费保障机制,将新增财力的80%以上和新增资源税收入用于改善民生,重点实施了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

劳动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市新增城镇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培训农民工1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7所,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全面实施,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55个,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成投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为全省最高水平,并实现了市级统筹;神木、府谷等5个试点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全面推进;在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61个村卫生室实行了药品“三统一”,受益人口超过100万;市中心医院和榆阳区人民医院新院开工建设。

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5275套、主体封顶10431套,改造农村危房13938户。

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全面实施,开工建设住房工程9449户,建成主体工程1672户。

振兴南部工作取得新进展,市级专项扶持资金由1亿元增加到1.5亿元,共实施振南项目5大类53个,完成投资4.5亿元。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5万、61.9万、17万、22.8万和22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127万,发放养老保险金3.4亿元;城市低保标准由平均每人每月190元提高到3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196元提高到1600元,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104元提高到3200元;市残疾人服务中心和儿童福利院投入使用;高龄老人补贴由85周岁下延至80周岁,保榆老年公寓和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建成投运。

全市所有农民吃上了政府免费供应的碘盐。

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山沟沟里的年轻人》等三部剧目在省第六届艺术节上获奖,横山、神木、绥德三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八)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市县乡三级行政机构改革任务圆满完成,工商、质监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资产监管得到加强,实现国有资本收益3亿元;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市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集中支付;全面启动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受益人口达到107万。

完成了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防范金融风险成效明显。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非公经济组织达到12.6万户,非公经济从业人员达到52万,预计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8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2%。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34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29亿元,增长51%;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亿美元。

(九)社会管理不断创新

   健全了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和信访问题包案、调解等机制,出台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追究办法,信访工作实现了“一控两降”。

开展了和谐村矿建设专项工作,全面推行村企联合党建机制、村矿协调机制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大幅提高利益共享基金,2011年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率先达到1万元。

平安创建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年”活动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强化,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健全和完善了应急管理机制,圆满完成了“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飞船整流罩残骸搜回和群众安全防护工作。

   

(十)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强力推进“三位一体”政府绩效管理,组织开展了对市直32个部门2010年实施项目的财政绩效评价工作。

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向人民报告”制度,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94件、政协委员提案433件。

完成了第四轮、第五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启动了行政审批制度“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工作。

坚持惩防并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全面开展“四抓三降两禁止”专项治理活动,政风行风建设深入推进。

   国土、司法、计生、体育、统计、人防、档案、发展研究、地方志、民族宗教、供销、气象等方面的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年来,在全球经济大幅波动、国内经济增长趋缓的大背景下,全市上下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成绩来之不易。

这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驻榆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致以崇高的敬意!

向大力支持政府工作的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的实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榆林基本市情的认识,我们深深体会到:

谋划发展要立足现实,尊重规律;推动发展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加速发展要着眼长远,注重持续;科学发展要立足根本,改善民生;率先发展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持续发展要创新转型,科教引领。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快;土地、交通、水资源、生态等刚性制约依然突出,发展保障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统筹发展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惠民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还不适应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要求,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些问题说明,发展不够科学是我市的主要矛盾,转型跨越已经成为全市最为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对榆林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始终保持清醒、理性、务实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好政府各项工作,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推进转型升级的突破之年,也是全力推进幸福榆林建设的起步之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内部环境,以及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必须处理好“稳”与“进”、“好”与“快”的关系,真正实现在跨越发展中加快全面转型。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

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突出重点、群策群力,加快全面转型。

首先,必须统一思想,在更新发展理念中加快全面转型。

从宏观环境看,我们正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调整,全球进入密集创新和产业变革时代。

从区域发展看,呼包鄂银等周边城市都在抢占新一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从我市自身看,经济总量仍不够大,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靠资源型产业;经济技术含量偏低,主要以粗放型采掘业为主。

当前加快全面转型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面对新的起点、新的挑战,只有把握对新规律的新认识,更新顺应新规律的新理念,才能增强转型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其次,必须明确方向,在理清发展思路中加快全面转型。

始终遵循“好字优先、快字为重、生态统筹、民生为本”的原则,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坚持“三条路径”,推进“四个转变”,建设“六大集群”,实现“一个目标”。

坚持“三条路径”,即在空间战略布局上,坚持“珍惜地下矿产资源,开发地上新型产业”的路径;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坚持“矿业换产业,项目配资源”和“园区运作产业,产业引领项目”的路径;在主导产业培育上,坚持“拉长产业链条,实现梯度增值,形成集群发展”的路径。

推进“四个转变”,即加快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二产带动向依靠“三驾马车”协调拉动、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发展转变;加快由产业小、链条短、层次低向传统产业链条化、新型产业创新化、主导产业集群化、引进产业低碳化发展转变;加快由小项目大资源、小产业大污染向资源集约、生态良好转变;加快由注重追求物质的发展向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转变。

建设“六大集群”,即建设煤油气盐化工循环产业集群、新能源低碳产业集群、汽车煤机等装备制造业集群、新材料加工产业集群、轻纺工业和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实现“一个目标”,即努力实现富裕、民生、生态、文化、和谐的幸福榆林目标。

第三,必须突出重点,在抓住发展关键中加快全面转型。

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陕甘宁革命老区、呼包银榆经济区和蒙陕甘宁能源“金三角”等国家级区域规划即将出台的政策机遇,陕北能化基地大开发、大建设的历史机遇,国内外能源需求趋旺的市场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加快全面转型。

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平台,科学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注重把好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环境评估关,注重高端策划“精准”招商、品牌企业大项目招商、龙头企业“全产业链”招商、低碳产业“绿色”招商,提升内涵,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全面转型。

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核心,以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等为平台,加快全面转型。

第四,必须群策群力,在强化发展保障中加快全面转型。

用强有力的措施,促使各级各部门投入到抓项目、调结构、惠民生、重生态、促和谐工作中。

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检查督促体系。

强化民生保障,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强化环境保障,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积极开展“效能革命”,以良好的环境促进全面转型。

   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按照市委的总体部署要求,2012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和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不动摇,强力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三大建设,统筹谋划、转型发展,节约资源、绿色发展,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开放合作、共赢发展,以大调整推动大转型、大项目引领大跨越、大民生促进幸福指数大提升,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统筹协调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建设幸福榆林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20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92亿元,增长25.1%;财政总收入达到615亿元、增长19.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5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900元,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0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5亿元,增长18.5%;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

   今年,我们将围绕上述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大力发展能源化工产业。

加快推进重点能化项目建设,全年共安排重点能化产业项目49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337亿元;全力推进小纪汗煤矿、榆横煤洁净综合利用等24个续建项目,新开工建设延长西湾煤化工综合利用、神木年产120万吨电石循环综合利用等25个项目,其中府谷30万吨合成氨及52万吨尿素、华电榆横电厂一期等10个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做好大保当煤矿、正大万方甲醇综合利用等38个项目的前期工作。

按照“抓整合、抓技改、抓调整、抓质量”的思路,全力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年”活动,完成技改投资180亿元。

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强力推进煤矿标准化建设;在油气行业推广应用注水、注气等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提高油气采收率;加快兰炭、电石、金属镁等特色产业升级改造,全面释放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

全年原煤产量达到3亿吨、增长7.1%,原油1200万吨、增长9.9%,原油加工量352万吨、增长14%,天然气140亿立方米、增长13.8%,原盐120万吨、增长200%,兰炭2500万吨、增长66.7%,精甲醇200万吨、增长25%,发电量480亿度、增长20%。

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增长20%,实现增加值1750亿元、增长20.7%。

   积极发展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

加快榆阳、靖边两个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建成大唐靖边小河、国华神木墩梁等5个风电项目,新增风电装机规模300兆瓦;建成国电光伏、陕西光伏、国华光伏三个太阳能发电项目,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25兆瓦。

加快推进多晶硅、单晶硅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光伏产业基地。

加快榆林汽车产业园、榆神工业区装备制造园、定靖油气装备服务区建设;大力推进年产35万台计算机、白云机械钻机制造等7个装备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年产20万套汽车自动防撞器项目;加快神木煤炭装备产业整合,提升装备产业集群化水平。

   振兴传统轻工产业。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加快陕西万民纺织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以防寒服、羊毛羊绒服装、皮革为代表的传统轻纺工业,培育壮大“羊老大”、“七只羊”等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

大力扶持粉条、红枣、海红果等食品加工业和绥德石雕、清涧石板画等工艺美术产业。

加快建设榆林药材种植基地,推进黄芪、甘草、沙棘等中草药材的精深加工。

   提升工业园区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完善融资、技术、人才等服务体系,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做大做强重点园区,推进榆林高新区和榆神工业区“二次创业”,榆林高新区、榆神工业区全年分别完成生产总值154亿元、70亿元,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60亿元;力争将榆林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将榆神工业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强化产业分工协作,实现园区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

建立健全推动园区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园区投资强度、项目密度和产业集聚度,把园区建成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创业就业的重要平台。

(二)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面做好“三农”工作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做大特色农业规模,建成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200万亩、玉米100万亩、小杂粮100万亩,新建设施蔬菜基地2.5万亩、有机红枣基地15万亩,羊子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奶牛存栏2.6万头,生猪、家禽饲养量稳定在上年水平。

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5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稳定在135万吨。

加快推进杨凌农业高新示范区定靖示范基地和其他10个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引领作用。

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搞好产销衔接,帮助农民拓展市场,实现增产增收。

打造陕北红枣、横山羊肉、大明绿豆、大漠蔬菜、米脂小米等特色农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工作,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加强农机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继续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实施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农业节水示范等工程,发展节水灌溉面积8.75万亩,新建基本农田10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5万亩,解决1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00公里。

全面完成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加大农村能源工程建设力度,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1万口,推广节柴灶3000台、太阳灶8000台,提高普及率和利用率。

   实施好扶贫开发工程。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启动实施我市南六县和横山县国家连片扶贫开发项目。

按照扶贫搬迁、中心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三个结合的要求,实施白于山区1万户4万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5000户2万人移民搬迁,全力推动榆神工业区大保当现代小镇移民安置项目建设。

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同步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建立移民搬迁融资平台,整合各级各类建设资金,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家庭多种经营,巩固和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

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稳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盘活农村土地、林木、房产等资产,探索村集体和农户参与资源开发的形式,创造条件让农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不折不扣落实中省退耕还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补贴标准,持续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建立和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力争“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三)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建设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市的要求,加快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加大对煤矸石、粉煤灰、炉渣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着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坚持农牧并举,发展生态农业,探索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节能减排相结合,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全面启动30万千瓦以上发电机组脱硝工程建设,完成榆林城区、锦界工业园区等4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启动工业园区、小城镇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

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污染物分别下降2%、1.5%、1.5%和1.5%。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按照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原则,坚持“园区承载、项目带动、企业支撑”的发展思路,启动榆林古城北郊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将镇北台、红石峡等零散分布的景点进行整体策划、连片开发,打造榆林文化旅游核心景区。

加快神木杨家将、府谷府州古城、绥德黄土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前期工作。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标准化建设,建成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

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开发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发展民间传统文化产业。

继续办好“大漠风情月”活动,扩大榆林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组建市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发挥市场主体的投融资作用,满足文化旅游建设资金需要。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全面启动空港经济区现代物流项目,加快推进绥德、靖边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

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城区商业网点,强化中心城市特别是高新区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提升农村消费设施水平。

积极发展以证券、保险、信托投资、期货经营为重点的金融服务业,鼓励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推动金融产品多元化;规范民间金融秩序,培育地方金融企业。

加快发展社区养老、家政、物业管理、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