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单元测试2.docx
《届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单元测试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一轮复习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单元测试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一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单元测试2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单元测试
1.(2016届江苏省清江中学高三下学期周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
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亦志乎久而已矣。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
呜呼!
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游:
游玩
B.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怪:
奇怪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素:
向来
D.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特:
特别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比如本题的D项可以联系课内的内容解答。
(2)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
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
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
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C项,“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错,从文章第三段所说“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可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比如本题,就可以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在文章的第三段,经过比对即可发现问题所在。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②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答案】
(1)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
(“皇皇”、两个“而”、被动句式各1分)
(2)那么我的所作所为,难道是用来急于博取名誉和势利的吗?
(“岂”、“所以”、“干”及语句通顺各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答案】少得《昌黎集》藏于家中,后反复阅读、补缀校订;韩文深厚雄博,意义重大,大行天下。
(每点2分。
)
【解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文的概括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然后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比如本题,就可以到文中找到有关“欧阳修钟情于韩愈文章”这样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家住汉东,汉东地处偏僻闭塞没有什么求学的人,我家里又贫穷没有藏书。
(只有)州郡南边有一大户人家姓李,他的儿子李尧辅很好学。
我儿时常常到他家游玩,看见墙壁间有个破筐藏着旧书,我打开它来看,得到《昌黎先生文集》六卷,文字有遗漏颠倒没有次序,于是向李家求借这部书回去。
阅读它们,感到其中文辞深远厚重雄浑博大,但是我因年纪还小,不能穷究它的意义,只是感到它境界开阔浩大无边,令人喜爱。
这时天下人学习的是杨亿、刘筠的“西昆体”,号称时尚文章,擅长这种文体的能够考中科举,博取名声,在世人面前夸耀,不曾有人提起韩愈的文章。
我也正在考进士,把考试的诗赋作为主要的文章来写。
十七岁应州试,被主考官黜退。
于是取出所藏的韩愈文章重新阅读,感叹道:
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于是对当时人不谈韩愈文深感奇怪,但是自己也没有空闲学习韩愈的文章,只是时时独自挂念在心里,认为自己正在考进士谋求禄位来奉养母亲,如果获取了禄位,应该好好在韩愈的文章上下工夫,来实现我向来的志愿。
过了七年,我进士及第,在洛阳做官。
当时尹师鲁这些人都还在,于是我们就一起写作古文。
就拿出所收藏的《昌黎集》来修补连缀它,又向别人家索取所拥有的旧版本来校对审定。
那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地趋向于写作古文,韩愈的文章就流行于世,到今天大概有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非韩愈不学了,可以说是盛事了啊!
啊!
圣人之道本来有施行很远却在眼前被限止,也有过去被忽视而在今天被看重的现象。
不仅仅是世俗的喜欢或厌恶它让它这样的,也有它理当如此的方面。
所以孔子、孟子会惶恐不安于一时,却被千世万代学习效法。
韩愈的文章,被埋没不被人看重达二百年之久,但到今天被普遍重视。
这又不只是喜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也许是它时间久了意义更显明,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消失,虽然暂时被埋没,但最终会永远光耀下去,那圣人之道也是这样。
我起初得到韩愈的文章,是在它们被埋没被废弃的时候,我本来知道它们不能足够用来追逐时代所喜好的以求取权势和好处,在这时去亲近它学习它,那么我的所作所为,难道是用来急于博取名誉和势利的吗?
也只是久已有志于此罢了!
所以我做官晋进时不会为之高兴;降退时也不会为之惧怕,大概是我的志向先已定下了,而学习韩愈也使我理应如此。
《昌黎先生文集》本来是从蜀地印行的,文字刻画比现在流行的版本要精致多了,但脱字错误的地方很多。
三十年来,只要听说别人有较好的版本,我一定会求取来校正我收藏的版本。
文集最后册数不够,现在不再补充,是慎重对待增添文集内容的缘故。
我家里藏书上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有的东西。
啊!
韩愈的文章、学说,是万代共敬仰,天下共同传诵并享有的。
我对于这本集子,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2.(2016届陕西镇安中学高三上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29分)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
风骨伟岸,目瞬如电。
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
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
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
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
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
世忠受诏,感泣曰:
“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
”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
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
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
“视吾鞭所向。
”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
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
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
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
“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
”沈与求曰:
“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
”帝曰:
“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
“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撄桧怒。
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
“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
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
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
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鸷勇绝人 绝:
超过
B.俾统制解元守高邮俾:
使,让
C.秉将旄,皆其部曲云秉:
持,拿
D.帝曰:
第优赏之第:
特别
【答案】D
可见前面的“第”应解释为“次第、按次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比如本题的“第”就可以代入文中辨别正误,前面说韩世忠功劳很大,后面说部将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拔,可见此处皇帝应是说依次序给以奖赏,由此可以辨别“第”的意思。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臣何以生为!
B.具以所见对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C.讳而不言D.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厚而爱人燕王拜送书于庭
【答案】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前后同则同。
如果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么这两个虚词的用法一般是相同的。
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么这组虚词的用法就很有可能不一致。
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理,不要套用上面的方法。
同样,如果遇到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理。
还有就是如果遇到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能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判定依据。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B.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C.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D.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然后寻找断句的标志。
“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这句话是说“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
战斗中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骑士,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溃散”,该句主要应抓名词,比如“间道”“世忠”“敌”“敌众”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4)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鸷勇”的一组是()
①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
②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③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④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
⑤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撄桧怒
⑥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
A.①④⑥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理解这一品质的内涵,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
此题是人物是“韩世忠”,特点是“鸷勇”,而“鸷勇”意思是指勇猛,故应指作战;然后分析列出的各项,③和⑤都表现其忠,②表现的是足智多谋。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
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西夏军队,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敌人伤亡惨重。
C.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
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
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
【答案】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本题的B项就是将第二段中与“西夏军队作战”的内容和与“金人作战”的内容混到一处。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4分)
①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②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
③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撄桧怒。
【答案】①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②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
③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的主语是韩世忠,翻译的时候尽量补出;“提”是“指挥或率领”之意,“当”是“抵挡”之意;“为”,作为;“断”,断绝。
第二句中,“引”,率领;“次”,驻扎;“勒”,布置;“即”,就;“次大仪”“设伏二十余所”都省略了介词“于”。
第三句中,“举”,全;“撄”,触犯。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参考译文】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
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
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
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
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
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扰边境,韩世忠攻克关卡,斩杀敌将,将其首级掷于女墙外,诸军乘机发动进攻,西夏人大败。
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
战斗中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骑士,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溃散。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
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
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
“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
”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
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
“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
”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
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
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
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
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
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
“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
”沈与求说:
“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
”皇上说:
“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
“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
”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
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
“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
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
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
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
3.(2016届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三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22分,每小题3分)
论根本策
石介
民者,国之根本也。
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矣。
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
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
孰为国家?
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
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然则民其与天下存亡乎!
其与国家衰盛乎!
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
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故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
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乱、王莽之篡,汉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唐有武氏之变,禄山之祸,思明、朱泚、宗权、希烈①诸侯之叛,唐终不亡,民心未去也。
夫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
观汉高祖、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
王莽篡夺,汉已亡矣,而民尚思汉恩未已,故光武乘之中兴。
武氏、希烈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故终至于三百年。
莽等不能亡汉,武氏、禄山诸寇不能亡唐是也。
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汤以七十里亡夏,文王以百里亡商,陈胜以匹夫亡秦是也。
噫!
民之未叛也,虽四夷、诸侯、大臣,不能亡国,况匹夫乎!
民之叛也,虽匹夫犹能亡国,况四夷乎!
噫!
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民虽匹夫也,有义勇,有豪杰,有奸雄。
伊尹、吕望,义勇也;陈胜,豪杰也;黄巢,奸雄也。
伊尹、吕望不忍桀纣之民涂炭,愤于耕钓,佐汤武,放桀伐纣,义勇矣。
夫黄巢伺唐之隙,因民之饥,聚兵以扰天下,奸雄矣。
吁!
昏官庸吏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芥视民以鹿豕视民故民离叛国家倾丧。
呜呼!
民可忽哉?
臣观太祖、太宗、真宗陛下养民勤矣,爱民至矣,然而天下之民困,其何故哉?
郡守县令滥也,差役重也,贡献劳也,兼并盛也,游惰众也。
今欲息民之困,在择郡守县令,省差役,罢贡献,宽馆驿,久使任,抑兼并,斥游惰。
臣谨求其利病而各著于篇。
(选自中华书局《徂徕石先生文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黄巢伺唐之隙伺:
探察
B.今欲息民之困息:
使……停止
C.为天下国家者,可不务民乎务:
致力
D.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居:
居住
【答案】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和现代文里的实词是一样的,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2)将文言虚词以此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之谓,盖不敢()万乘骄民也,故古之天子重民(),不敢轻侮()鳏寡
A.因也以B.因焉之
C.以矣于D.以也于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
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万乘骄民”译为“万乘之尊而轻视民众”,推断释义为“凭借”。
“也”,“焉”,“矣”都是语气助词。
“焉”,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也”,表示判断语气、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表示祈使语气。
“矣”,一表陈述,陈述句尾:
二表感慨讥讽赞叹。
句中“故古之天子重民”表肯定语气。
故应选“也”。
“于”,介词,表引出对象。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