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931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6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docx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规划

引言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与现代文明成果。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我们把农村牧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把农牧业与工业、农村牧区与城镇、农牧民与市民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筹规划。

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研究制定重大经济社会政策的时候,彻底改变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偏向,统筹解决城镇和乡村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鄂托克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产业涵盖了现代工业、现代农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占全旗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

针对鄂托克旗经济社会基础条件,尤其是针对草原牧区经济社会运行的特殊性,结合推进民族发展进步的长远目标,统筹各行各业发展,在大力促进现代工业体系、城镇体系、新农村新牧区体系发展的同时,探索少数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途径,走出一条适应农牧区现实条件、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统筹城乡发展道路,不仅能够促进鄂托克旗各族人民的发展进步,而且对进一步加快鄂托克旗科学发展,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经过全旗人民的长期努力,鄂托克旗已经初步具备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正处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时机。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从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感,全力推进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进程,开辟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09-2020)》以全旗已有的各项规划为基础,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整合了各项规划中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是推进全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指导纲领。

制定本规划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也是新时期旗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统筹城乡发展所涉及的具体工作内容,不仅体现了促进鄂托克旗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全旗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对全旗各族人民幸福生活保障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提出了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形成城乡一体化长期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朝着建设富裕、宜居、和谐的幸福鄂托克目标努力奋斗。

第一章鄂托克旗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条件与基础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决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代农业金融制度、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制度和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

旗县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农村牧区改革发展的许多具体工作都要在旗县一级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工作也在旗县,因此,《决定》把农村改革发展的许多重大任务直接明确到旗县一级,并要求旗县党委、政府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自治区八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我区统筹城乡发展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即:

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明确区分功能定位,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开发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指导县办、乡办、村办工业向资源型加工业聚集,有计划地引进一批非资源型工业企业;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针对农村牧区的水、电、路、讯、居等民生工程建设力度;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2009年又将鄂尔多斯市确定为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促进全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进一步推进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效,鄂尔多斯市制定出台了《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并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部署。

明确了农牧业"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划分,明确了"三区"的发展方向及主要目标。

2009年鄂尔多斯市市委、政府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市农村牧区工作的重心,提出了农村牧区土地制度、农村牧区宅基地产权制度、城乡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牧区投资体制、农村牧区金融体制、农村牧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等七项制度改革目标。

中共中央《决定》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鄂尔多斯市委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相关制度、规划的出台,构成了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基础,为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明确了工作要求。

二、鄂托克旗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条件

㈠自然条件

鄂托克旗位于鄂尔多斯市西部,东邻杭锦旗,西连宁夏平罗县并隔黄河与石嘴山市和阿拉善盟相望,南接乌审旗、鄂托克前旗,西北界乌海市,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旗南北长209公里,东西宽188公里,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

全旗辖2个苏木、4个镇、76个嘎查村,2008年户籍总人口95955人,其中农牧业户籍人口57943人,农牧业常住人口38100人。

全旗现有天然草原总面积265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其中可利用草原2005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5.5%。

近年来,随着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畜平衡等政策的落实,全旗草原生态明显好转,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70%左右。

鄂托克旗是驰名中外的阿尔巴斯白绒山羊原产地,2008年牧业年度全旗牲畜总头数达到182.9万头(只),年末牲畜存栏量129万头(只)。

鄂托克旗矿产资源丰富,且有埋藏浅、储量大、品位高、种类多、易开采等特点,现已探明矿种40多种。

其中煤炭储量29.6亿吨、天然气储量2800亿立方米、天然碱储量4500万吨、石灰石储量约25.8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石膏储量33.43亿吨、铁矿储量520万吨、耐火粘土储量6425万吨、硅石储量10亿吨,此外,还有萤石、锰、铅、锌、铜、金、钼、云母、大理石、花岗岩、辉绿岩、石墨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可观,极具开采价值。

㈡经济基础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鄂托克旗委、政府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化思维培育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等诸多优势,高起点发展现代工业,引进和创建高科技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构建了轻工、煤炭、冶金、电力、建材、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以农牧业资源为基础,不断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培植发展肉产业、巩固提高绒产业,在水资源、土地资源较好的区域积极发展以节水灌溉为主的现代农牧业、公司化农牧业和观光农牧业,培育新型的农牧业产业体系,推动农牧业循环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5亿元,增长18.9%;财政收入完成21.6亿元,增长84.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6亿元,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991元和7058元,分别增长13.2%和14.1%。

横向来看,鄂托克旗在全国县域竞争力评价中的综合排名由2001年的第702位迅速上升至2008年的第122位,鄂托克旗人均各项经济指标均高于鄂尔多斯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同期平均水平,位于鄂尔多斯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纵向来看,鄂托克旗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明显:

地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4.3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155亿元,年均增长34.7%;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1.6亿元,年均增长4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213元增加至2008年的16991元,年均增长15.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684元增加至2008年的7058元,年均增长12.8%。

鄂托克旗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和带动了广大农村牧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为城市化快速推进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条件。

㈢社会基础

近年来,鄂托克旗不断强化民生工程建设力度,逐年增加社会事业建设投入,高标准兑现国家、内蒙古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各项惠民政策,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初见成效。

一是教育环境进一步改善。

推行集中办学制,按照旗办初高中、苏木镇办小学的思路,撤并了11所中小学,使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投入近2亿多元进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旗90%的学校新建了教学楼或综合楼,4所学校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建立了500万元的教育奖励和救助基金,解决了贫困学生的上学问题;实行了汉族学生12年免费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少数民族学生15年免费教育(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免除了民族学校高中生学杂费,对寄宿学生平均给予65元生活补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推行了全员聘用制,校(园)长职级工资制(每月600-2000元)、骨干教师奖励工资制(每月200-600元)、基层教师补贴工资制(每月200元)和绩效工资制(人均每年3000元)。

二是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全面落实"县办县管"政策,投入2亿元按照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标准开工新建了旗医院和棋盘井医院,新建了5所苏木镇中心卫生院。

全面推行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报销限额提高到30000元,参合率达96%以上;建立了500万元的农牧民大病保障基金,报销限额提高到50000元,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体系。

三是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投资9000多万元,实施了"四项文化工程",完善了旗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

阿尔寨石窟成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恐龙足迹化石保护区成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成功举办了阿尔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极大地提高了鄂托克的知名度。

四是城乡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开展了易地扶贫和移民扩镇工程,2001年以来累计转移培训农牧民20000人,新增就业岗位19562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率先推行了农牧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75%。

"十一五"以来,鄂托克旗不断加大社会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统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特别是2008年,通过扎实推进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和生态建设工程,300万亩生态自然恢复区建设基本完成。

全旗统筹推进人口转移,建设安居房1100套,培训农牧民3000人,转移人口4294人。

投融资12.6亿元加快城镇改造建设,重点实施了8000亩土地收储、市政道路改扩建、综合管网铺设、生态园建设、污水处理厂和美化亮化等工程,加大城镇、乡村和交通主干道绿化建设,新增绿地75万平方米,人居和发展环境逐步改善。

加强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2008年度全旗用于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的财政资金达3.38亿元。

鄂托克旗从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出发,形成了鄂托克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园区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各领域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确定、落实、修正体系,保障了鄂托克旗经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

在行政管理上,鄂托克旗加快服务型、责任型、阳光型政府建设,推进政府工作规范化,完善政府工作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决策力有效提高。

上述工作,为鄂托克旗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尤其是在近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一体化,保障转移农牧民权益,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等方面积极探索,摸索出了针对农牧区实际的具体实施办法,也找准了进一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

三、鄂托克旗实施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突破的难点

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新时期的重要任务,从中央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都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了明确具体的目标。

从鄂托克旗的实际情况分析,当前的工作中心是将生态环境恶劣地区的人口转移安置,将限制开发区的人口收缩转移并合理规划限制开发区的农牧业发展格局,并加快优化发展区的发展速度。

这些工作牵涉面广,持续时间长,与农牧民近期利益、长远利益息息相关。

在政策制度设计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不仅需要考虑人口转移工作,还需要兼顾长远目标,不能因为当前工作而为未来发展遗留问题。

既要顾及当前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农牧民利益,也要兼顾没有土地经营权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

作为一项关系到社会运行基本方式的全面创新,鄂托克旗实施统筹城乡发展还存在很多需要突破的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镇与农村牧区之间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仍然存在。

由于草原牧区面积广袤,人口密度低,建设难度大,城镇投入较多、农村牧区投入较少的局面无法在短期内从根本上打破。

农村牧区基础教育薄弱、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科技水平较低、人畜饮水困难、农牧民出行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

--农村牧区人口转移任务重、难度大。

全旗2008年农牧业户籍人口57943人,其中常住人口38100人。

根据禁止开发区人口整体退出和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现代农牧业规模经营要求,共需转移人口43626人,这些人口要在2020年前的11年间全部转出,转移任务非常艰巨。

这些需要转移的人口一是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绝大多数人无一技之长,转移进城后很难安置工作,给就业造成很大压力;二是他们思想比较保守,小农意识较重,转移搬迁愿望不强;三是转移过程中的住房保障、耕地草牧场补贴等需要的资金数额巨大,旗级财政很难支撑。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艰巨。

从现实绝对差距看,2000年为2529元,2008年为9933元;从收入比例看,2000年为1.94∶1,2008年为2.41∶1。

因此,未来发展中,在稳步提高全旗各族人民收入水平的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公务员工资的不断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会不断增加,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依然艰巨。

--制度制约因素较多。

现行的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支付制度、组织管理制度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在进行制度创新过程中,既存在制度之间相互制约的问题,也存在现实制度与长远发展相互制约的问题。

推进城乡统筹必须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由于旗县一级对一些基本制度的调整权有限,因此需要不断关注国家、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政策和制度调整,以及时落实全局性的政策变动。

这些难点,需要全旗各级各部门在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破解,时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解决问题,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探索。

因此,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始终是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部署,抓住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有利时机,以建设富裕、宜居、和谐的幸福鄂托克为目标,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重点,以创新制度和完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统筹城乡发展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为基本内容,以完善组织领导和加大资金投入为保障,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创鄂托克旗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局面。

二、原则

--以人为本,成果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旗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坚实的发展保障,打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为目标,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和首创精神,努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选择权,使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根本目标。

--统筹协调,突出三农。

整合全旗资源和力量,形成政治、经济、社会多方面促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合力。

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集约发展的思路,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互促共进机制,实现资源统筹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功能互补、分工协作、融合配套、协调发展的格局。

--改革创新,循序推进。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突破,调整不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制度。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既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

坚持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对农村牧区发展的投入。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有效整合各类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针对现实,兼顾长远。

近期工作与中长期工作结合,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近期主要工作集中在人口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制度设定上,既要服从于当前工作需要,又要兼顾长远发展。

一方面要在搬迁过程中保障农牧民的土地、财产等相关权益,同时保障农牧民转移出来后能够进入城镇生活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设定上,兼顾长远发展,缩小是否拥有土地的居民之间社会保障、社会收益上的差距,保证未来全旗居民的社会福利均等化。

三、目标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现代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保障水平,提高农牧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居民发展条件、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均等化。

最终实现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同等化。

--城乡一体化机制基本形成。

到2010年,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同等待遇;到2015年,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非农就业比重提高到8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和转移进城农牧民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实现全覆盖,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到2020年,非农就业比重达到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城乡居民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机制基本形成。

--城乡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以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建设为基础,加大对农村牧区生产性、生活性、服务性设施的建设力度,通过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使农牧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实现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同质化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5000元和15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3:

1;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50000元和25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

1,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5000元和65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31:

1以内,人民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幸福指数居全国前列。

--城乡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优势产业升级循环、优良环境提质再造、科学发展理念引领为抓手,促进工业产业优化升级、规模经营的现代农牧业格局基本形成,第三产业明显壮大。

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工业高端化、物流产业化、旅游精品化、文化品牌化。

--统筹城乡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城镇化格局和工业化布局基本形成,以限制开发区为主体的农牧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以禁止开发区为主体的生态自然恢复区得到切实保护。

城镇核心区和重点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率逐年大幅提高,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75%,2015年达到80%,2020年达到85%。

到2020年,直接从事一产的农牧业人口降到1万人以下,现代化城镇和新农村新牧区和谐交融的城乡格局基本形成。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到2012年,森林和草原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26%和78%,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下降7%;到2015年,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27%和8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2012年基础上下降8%;到2020年,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0%和8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2015年基础上下降10%;形成城乡之间、三次产业之间循环经济体系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系统,初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章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实施区划工程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和《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三区规划")要求,以统筹城乡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全旗人口分布、国土利用、产业布局和城镇化格局,科学规划全旗城镇空间、农村牧区空间、生态保护空间,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到2020年,以"一旗三镇"为主体的城镇开发格局和由生态恢复区、现代农牧业产业区组成的农村牧区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国土空间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布局更加集约高效,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和谐。

一、合理布局城镇空间,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按照不同功能定位,全面完成乌兰镇、蒙西镇、棋盘井镇城镇各类规划,拉大乌兰镇、棋盘井镇、蒙西镇三镇框架,为产业发展、承接人口、生态建设留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形成"三镇"187平方公里控制面积和18万城镇人口的城镇框架,构建统筹城乡、相互衔接、有机统一、全面覆盖、体现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化气息的城镇组团,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对农牧民人口转移的吸纳能力,扩大城镇人口规模,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以城镇发展带动全旗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通过城镇对先进理念、先进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辐射和带动农村牧区及现代农牧业发展。

㈠乌兰镇-打造草原文化精品城

乌兰镇现有人口4万人、建成区面积6.45平方公里,乌兰镇作为全旗政治、文化、商贸、服务中心,以发展绿色轻工业、旅游服务业、综合商贸业为主,按照呼包银经济带西部区域的次级经济集散地,鄂尔多斯市的下级商品市场、劳动力输出源地、配套产业生产地、城市服务型产品加工地的区域经济定位,建设以农畜产品加工、螺旋藻生产加工等产业构成的绿色轻工基地和一级旅游服务中心、综合商贸集散地。

到2020年,城区控制面积达到51平方公里,建成宜业、宜商、宜游、宜居的草原文化精品城。

按照城镇布局总体规划的要求,在城区中心主体向东转移的同时,加快旧城区改造步伐,拓宽城区主干道,增加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抓好文化主题公园、旗医院、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民族职业中学及部分行政办公区的建设工作,做好供气、供暖、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把乌兰镇建设成为可容纳5万人以上的中心城镇。

㈡棋盘井镇-建成自治区西部新型工业重镇

棋盘井镇现有人口6.4万人、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

该镇作为鄂尔多斯市西部工业重镇,按照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构筑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五大产业集群,全力加快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到2020年,镇区规划控制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成为自治区出口创汇基地和世界级硅产业基地、自治区西部能源重化工基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和宜业、宜居、宜商的新型工业重镇。

在搞好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基施建设步伐。

把棋盘井镇建设成为可容纳10万人以上的工业重镇。

㈢蒙西镇-建成全国高新技术及循环经济城镇

蒙西镇现有人口1.3万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建设以高新材料产业、冶金产业、化工产业、电力产业为主的现代工业体系,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构建新型服务体系。

到2020年,镇区规划控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成为全国高新技术及循环经济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