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8778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同步练习含答案版.docx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同步练习含答案版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同步练习

热点考点详解

例1: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秦汉时期 B.西汉初年 C.东汉初年 D.西汉末年

解析:

佛教是当今世界

上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D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解答:

D

金钥匙:

本题考查“佛教的传入”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历史识记能力。

例2: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的作者是:

 A.司马谈 B.司马迁 C.司马光 D.司马昭      (西安市考题)

解析:

该题四个选项中,只有司马迁和司马光写成的史书较有影响,A、D两项人物便可排除在外。

而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家,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这与题干相符,故本题答案为B。

解答:

B

   易错题例详解

例3:

《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

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题干是“《史记》是杰出的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选项给出四个答案供选择。

回归课本内容分析可知:

A、B、C三项均是《史记》的内容,只有D项才正确,因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

D

金钥匙:

本题在解答时容易误选A项,产生这种误选的原因就在于没能很好的理解题意,从而导致思维障碍。

排除这类思维障碍的办法是:

(1)审清题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题意,

这是解答时的关键所在。

(2)分析选项内容,回归课本知识,逐一对比、排除,选出正确答案。

例4: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题干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题项有四个派别的宗教供选择。

此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土生土长”四字的理解。

所谓土生土长的宗教,就是起源于我们自己的国家里的宗教。

弄清了题意,再结合选项分析可知: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它们是世界三大宗教,都不起源于我国,属于外来宗教。

只有B项才符合题意。

解答:

B

金钥匙:

本题在解答时容易误选C项,产生这种误选的原因就在于主观误

导,从而导致思维障碍。

排除这类思维障碍的办法是:

(1)读清题意,弄清题干中关键字眼的意思。

(2)结合课本知识,对所给选项逐一进行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创新思维例题详解

例5、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

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

解析:

此题创设了新的情景,尼姑庵即寺院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东汉明帝是在洛阳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而道教的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在

东汉,因为东汉时期,道教才在民间兴起,所以,刘邦的夫人为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是不可信的。

解答:

是电视剧的编导人员错了。

尼姑庵是佛教的寺院,佛教是西汉末年才开始传入中国的,秦汉之际不可能有尼姑庵。

电视剧的编导人员不了解佛教传入的历史,想当然地让刘邦的夫人进入尼姑庵躲避战乱,闹了笑话。

例6.材料解析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请回答:

①这是鲁迅先生对哪部书的评价?

     ②该书的作者是谁?

     ③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赞誉这部书?

解析:

此题在解答前,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史家”,即可断定这是一部历史著作,在史学著作中,哪部书有这么高的地位呢?

那自然是《史记》。

作出这样的判断后,几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解答:

①.《史记》。

②.司马迁。

③.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体例为历代王朝编写史书沿用;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综合能力测试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3.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4.《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

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5.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B.秦始皇兵马俑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

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8.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春秋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9.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

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B、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C、灵魂能够转生来世。

D、今生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10、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

A、《春秋》B、《资治通鉴》 C、《汉书》 D、《史记》

11.为麻醉人民,统治者欢迎与扶持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下列教义中的哪一点 [     ]

A.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转生来世

B.人的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C.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D.修炼方术,炼制丹药

12.道教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A.西汉  B.战国  C.东汉  D.唐朝

 

(二)、

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回答:

①这是什么时候谁的名言?

②作者写过什么书?

③该书有何成就?

2、阅读材料:

秦始皇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马六百余匹,战车一万多辆。

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而且都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

阅读材料回答:

①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

②这一时期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是什么?

③他们为什么都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

3.阅读材料: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

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是谁在什么著作中的言论?

②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三)、问答题

1.简述两汉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它对我国的影响。

2.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

3.佛教和道教为什么都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

(四)、活动与探究

1、看图描述:

右面的四个兵俑身份、年龄、姿态各不同,你能用恰当的语言分别形容他们正在做什么吗?

2、议一议:

到目前为止,秦兵马俑已发掘的四个俑坑,代表了古代军队编列的左军、右军、中军和指挥部。

其中一个中军俑坑未建成,里面什么也没有。

结合秦末的形势,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五)学术动态

佛教是什么时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

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历来说法不一,有三代以前、春秋、战国、秦始皇时和两汉之际诸说,至今迄无定论。

众所周知,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被奉为国教。

前256年,阿育王发起并派人主持佛教的第三次集结后,佛教始走出印度,向周围国家传播。

持秦代以前佛教已传入我国中原的几种说法,时间或在佛教创立之前,或早于佛教外传之时,而难以成立。

至秦始皇时,尽管佛教正从印度向外传播,但连接中原与

中亚、南亚的丝绸之路尚未开通,说当时佛教已传入

中原地区,也难令人置信。

上述种种说法,显然是一些佛教徒为了与道教争夺地位而编造的,不足为信。

史学界和佛学界一般都支持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的说法。

根据史书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西域的大月氏、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为流行。

此时,连接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为佛教的东渐创造了条件。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入汉,曾向博士弟子秦景宪(景卢)“口授浮屠经”。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一说十年,公元67年)遣蔡愔、秦景等赴天竺问佛求法,至大月氏迎回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等(《魏书·释老志》),返归洛阳后建白马寺以居之。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江苏、山东等地都发现过东汉的佛像,表明佛教已在中原一些地方流传开来。

 

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同步练习(答案版)

热点考点详解

例1:

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A.秦汉时期 B.西汉初年 C.东汉初年 D.西汉末年

解析:

佛教是当今世界

上的三大宗教之一。

它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见,D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解答:

D

金钥匙:

本题考查“佛教的传入”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同学们历史识记能力。

例2: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书的作者是:

 A.司马谈 B.司马迁 C.司马光 D.司马昭      (西安市考题)

解析:

该题四个选项中,只有司马迁和司马光写成的史书较有影响,A、D两项人物便可排除在外。

而司马光是北宋史学家,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典范。

这与题干相符,故本题答案为B。

解答:

B

   易错题例详解

例3:

《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因为它()

A.是一部内容丰富的通史著作          B.刻画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象

C.歌颂了农民领袖的斗争精神     D.开创了编写历史著作的新体例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题干是“《史记》是杰出的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选项给出四个答案供选择。

回归课本内容分析可知:

A、B、C三项均是《史记》的内容,只有D项才正确,因为《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答:

D

金钥匙:

本题在解答时容易误选A项,产生这种误选的原因就在于没能很好的理解题意,从而导致思维障碍。

排除这类思维障碍的办法是:

(1)审清题意,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题意,

这是解答时的关键所在。

(2)分析选项内容,回归课本知识,逐一对比、排除,选出正确答案。

例4:

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

A.基督教B.道教C.佛教D.伊斯兰教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题干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题项有四个派别的宗教供选择。

此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对“土生土长”四字的理解。

所谓土生土长的宗教,就是起源于我们自己的国家里的宗教。

弄清了题意,再结合选项分析可知: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要求,因为它们是世界三大宗教,都不起源于我国,属于外来宗教。

只有B项才符合题意。

解答:

B

金钥匙:

本题在解答时容易误选C项,产生这种误选的原因就在于主观误

导,从而导致思维障碍。

排除这类思维障碍的办法是:

(1)读清题意,弄清题干中关键字眼的意思。

(2)结合课本知识,对所给选项逐一进行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创新思维例题详解

例5、在一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夫人即后来的吕后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

想一想,到底是谁错了,为什么?

解析:

此题创设了新的情景,尼姑庵即寺院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以后,东汉明帝是在洛阳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寺院——白马寺,而道教的尼姑庵的出现最早在

东汉,因为东汉时期,道教才在民间兴起,所以,刘邦的夫人为躲避战乱逃入尼姑庵的故事,是不可信的。

解答:

是电视剧的编导人员错了。

尼姑庵是佛教的寺院,佛教是西汉末年才开始传入中国的,秦汉之际不可能有尼姑庵。

电视剧的编导人员不了解佛教传入的历史,想当然地让刘邦的夫人进入尼姑庵躲避战乱,闹了笑话。

例6.材料解析题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请回答:

①这是鲁迅先生对哪部书的评价?

     ②该书的作者是谁?

     ③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赞誉这部书?

解析:

此题在解答前,一定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史家”,即可断定这是一部历史著作,在史学著作中,哪部书有这么高的地位呢?

那自然是《史记》。

作出这样的判断后,几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解答:

①.《史记》。

②.司马迁。

③.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体例为历代王朝编写史书沿用;它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典范,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综合能力测试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

A.一些封建贵族信佛  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C.对封建国家统治有利D.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道教之所以被统治阶级尊奉,是因为它()

A.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B.适应了统治者统治的需要

C.有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D.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3.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C.《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  D.《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

4.《史记》叙述了()

A.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      B.从黄

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C.从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历史  D.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历史

5.下列史学著作中论及当时统治者的是()

A.《史记》B.《汉书》C.《后汉书》D.《资治通鉴》

6.秦汉时期杰出的雕刻作品是()

A.马王堆汉墓画B.秦始皇兵马俑C.龙门石窟D.敦煌莫高窟

7、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汉武帝  D、班超

8.佛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是:

A春秋时期 B、秦朝末年 C、西汉末年D、东汉末年

9.下列说法中属于道教精神的是:

A、主张修身养性,得道成仙,长生不老。

B、人的肉体是要死亡的,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

C、灵魂能够转生来世。

D、今生忍受一切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10、如果你对商朝的历史感兴趣,想印证甲骨文所反映的商王活动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应参考下列哪部史书?

A、《春秋》B、《资治通鉴》 C、《汉书》 D、《史记》

11.为麻醉人民,统治者欢迎与扶持佛教的主要原因是下列教义中的哪一点 [     ]

A.灵魂可以脱离肉体永远存在,转生来世

B.人的今生忍受一切苦难,来世可以得到幸福

C.修身养性,得道成仙

D.修炼方术,炼制丹药

12.道教在我国兴起的时间是()A.西汉  B.战国  C.东汉  D.唐朝

 

(二)、

材料分析题

1.阅读材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回答:

①这是什么时候谁的名言?

这是西汉时司马迁的名言。

②作者写过什么书?

司马迁写过《史记》一书。

③该书有何成就?

《史记》的成就: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的面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阅读材料:

秦始皇陵墓里有骑、步兵俑七千多件,陶马六百余匹,战车一万多辆。

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态……而且都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雕塑艺术?

秦汉时期。

②这一时期雕塑艺术中的杰作是什么?

秦兵马俑。

③他们为什么都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

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3.阅读材料:

“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

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

阅读材料回答:

①这是谁在什么著作中的言论?

王充、《论衡》

②你是否同意王充的观点?

说说你的理由。

同意王充的观点。

因为他用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他正确

地指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消

灭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从而也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三)、问答题

1.简述两汉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它对我国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皇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影响;政治上,统治阶级利用其作为工具来麻痹、统治人民。

经济上,佛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文化上,同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绘画、文学盛行,反对佛教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得到发展。

外交上,佛教的传入与外传,加强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2.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怎样一种精神风貌?

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

取的精神风貌。

3.佛教和道教为什么都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

道教和佛教,一个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一个是外来宗教,教义也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对人民有麻痹作用,不主张反抗压迫,因而受到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

历史上统治者均利用宗教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四)、活动与探究

1、看图描述:

右面的四个兵俑身份、年龄、姿态各不同,你能用恰当的语言分别形容他们正在做什么吗?

1、图1是在队列中肃立的兵俑。

图2是准备用弓弩发射箭矢的兵俑。

图3是执戈的兵俑。

图4是驾车马的兵俑

2、议一议:

到目前为止,秦兵马俑已发掘的四个俑坑,代表了古代军队编列的左军、右军、中军和指挥部。

其中一个中军俑坑未建成,里面什么也没有。

结合秦末的形势,想想看,这是为什么?

 2、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秦始皇死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天下大乱,秦朝已无力继续建造未完工的地下军阵,因此出现了这一情况。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同学们杂讨论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开放性地讨论这一问题。

 

(五)学术动态

佛教是什么时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

佛教是何时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历来说法不一,有三代以前、春秋、战国、秦始皇时和两汉之际诸说,至今迄无定论。

众所周知,佛教是公元前6至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到公元前3世纪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期被奉为国教。

前256年,阿育王发起并派人主持佛教的第三次集结后,佛教始走出印度,向周围国家传播。

持秦代以前佛教已传入我国中原的几种说法,时间或在佛教创立之前,或早于佛教外传之时,而难以成立。

至秦始皇时,尽管佛教正从印度向外传播,但连接中原与

中亚、南亚的丝绸之路尚未开通,说当时佛教已传入

中原地区,也难令人置信。

上述种种说法,显然是一些佛教徒为了与道教争夺地位而编造的,不足为信。

史学界和佛学界一般都支持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原的说法。

根据史书的记载,公元前2世纪至前1世纪,西域的大月氏、安息、康居、龟兹、于阗等地,佛教已广为流行。

此时,连接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为佛教的东渐创造了条件。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派使臣伊存入汉,曾向博士弟子秦景宪(景卢)“口授浮屠经”。

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一说十年,公元67年)遣蔡愔、秦景等赴天竺问佛求法,至大月氏迎回中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等(《魏书·释老志》),返归洛阳后建白马寺以居之。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江苏、山东等地都发现过东汉的佛像,表明佛教已在中原一些地方流传开来。

 

综合能力测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B  3.B  4.B   5、A 6、B 7、D 8.C 9.A 10.D 11.B  12.C

(二)、材料分析题

1、

(1)这是西汉时司马迁的名言。

(2)司马迁写过《史记》一书。

(3)《史记》的成就: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的面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它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①秦汉时期。

②秦兵马俑。

③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地下军阵,象征着秦始皇统治下秦朝的赫赫军威和秦朝的强大国势。

兵马俑面向东方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同时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和保证秦朝的统治永存,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使其不敢谋反,破坏统一。

3、①王充、《论衡》 

②同意王充的观点。

因为他用无神论的思想,批判了鬼神迷信的思想。

他正确

地指出,人的精神是依附于肉体的,肉体消

灭了,精神也就不存在了,从而也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

(三)、问答题

1.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东汉皇帝派人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

影响;政治上,统治阶级利用其作为工具来麻痹、统治人民。

经济上,佛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文化上,同佛教有关的建筑、雕刻、绘画、文学盛行,反对佛教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得到发展。

外交上,佛教的传入与外传,加强了中外的文化交流。

2.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

取的精神风貌。

3.道教和佛教,一个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一个是外来宗教,教义也各不相同,但本质上都对人民有麻痹作用,不主张反抗压迫,因而受到中国封建统治者的欢迎。

历史上统治者均利用宗教作为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

(四)活动与探究

1、图1是在队列中肃立的兵俑。

图2是准备用弓弩发射箭矢的兵俑。

图3是执戈的兵俑。

图4是驾车马的兵俑

2、秦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秦始皇死后,秦末农民战争爆发,天下大乱,秦朝已无力继续建造未完工的地下军阵,因此出现了这一情况。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推测,同学们杂讨论时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开放性地讨论这一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