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8135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讲 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docx

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30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备考指要】

1.儒家“仁”的思想、诸子百家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可以无限延伸,对我们今天的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思想界的变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社会思想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3.在董仲舒的积极推动下,汉代儒学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加强君权的需要,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但是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抛弃其中的封建部分,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

4.诸子“百家”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自主学习】

考点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  

(1)背景

①时代背景:

________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②阶级关系:

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

③教育学术:

出现了________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旨:

传播________,发展学术。

(3)代表:

①道家:

老子和________。

②儒家:

________、孟子和荀子。

③墨家:

________。

④法家:

________。

 

(4)特点:

互相______、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5)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运动。

②是中国_________、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__________发展的基础。

 

2.孔子和早期儒学

时期

人物

主张

贡献

 

 

春秋

 

 

孔子

(1)思想:

核心是“   ”,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政治:

强调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

首创  主张“     ”。

 

创立儒家学说,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战国

 

孟子

(1)思想:

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  思

想。

(2)伦理:

主张“     ”。

 

(1)对儒家思想进行总结和改造,使儒家体系更完善,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

 

 

荀子

(1)思想:

主张施政用“    ”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论断,并强调  的力量

(2)伦理: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  来规范人的行为。

 

3.道家和法家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影响

 

 

 

道家

老子

(1)认为万物的本原是“     ”。

(2)提倡“  ,知足寡欲”。

(3)提出“     ”的政治主张。

(4)认为  和  总在不停的运动。

 

庄子

(1)把世间万物看做是  的。

(2)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  观念,就能获得  上的自由。

 

法家

韩非子

(1)主张君主要  。

(2)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考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①背景:

汉初,________破坏严重。

②目的:

恢复________和安定人心。

③措施:

采取________的政策。

④作用:

汉朝经济实力逐步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①原因:

社会潜伏危机,________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②目的:

加强________,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

把诸子百家中到家、法家和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家体系。

(2)内容

①针对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宣扬“____________”,提出“天人合一”和“_________”学说。

③提出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

 

(3)结果

①对扭转________的局势十分有利。

②被________接受并付诸实施。

 

3.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①起用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从汉武帝时起,________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兴办太学,打破了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④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________系统,儒学开始在民间处于________的地位。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古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重难突破】

一、儒家思想

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思想家思想比较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2.儒家思想的作用

(1)积极作用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

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2)消极作用: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迁移应用】

1.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孟子曰: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  

A.礼治         B.仁爱         C.仁政          D.兼爱

 

二、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影响

1.原因:

(1)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这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了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不受条框的束缚,尽情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异常活跃,各诸侯国君特别礼贤下士。

(4)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2.影响

(1)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了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迁移应用】

3.战国时期的某一天,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根据下列几段文字:

“兼相爱,交相利”、“人无有不善”、“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判断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次聚会(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生命

 

三、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经历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汉初的“无为”思想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了

(2)土地兼并、边境不宁、王国问题困扰着西汉统治者,强盛的西汉需要一种新的统治思想来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以及评价

(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是文化专制主义政策,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禁锢了思想。

(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起到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3)“三纲五常”──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道德内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满封建意识,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实质特点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专制;

(2)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3)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它的生命力;

(4)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

(5)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专制皇权,因此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

 

【迁移应用】

5.“董仲舒是自汉代以来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因循守旧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这一观点(   )  

A.肯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肯定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主张

C.否定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

6.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与他

 

四、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秦朝实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结果导致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不利于统治。

2.汉武帝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需要一种思想理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

3.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1)新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2)新儒学又提出“三纲五常”等主张,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政策,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起用儒学家参与国政,设太学,以“五经”为教材,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迁移应用】

7.全球读经教育基金会和人大哲学院曾一起发出倡议,建议将9月28日定为中国的“圣诞日”,认为“圣”在中国有着特殊意义。

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是因为(   )  

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盛极一时                   

B.清康熙帝赞之为“万事师表”

C.他的思想经过发扬和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D.他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8.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   )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受到扼制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 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典例剖析】

1.战国时期有人提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   )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剖析】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

因此是法家的思想。

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   )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剖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含义。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甚至部分法家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

 

3.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

“凡兼人者三术:

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

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

 

【剖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其含义是说,君主治理好国家的上策是“以德服人”,故A项正确。

材料讨论的是治国策略而非人性,B项错误。

C、D两项都是孟子的思想主张。

 

4.2008年汶川地震中范美忠被骂的狗血淋头,落下一个“范跑跑”的绰号,是因为他背离了(   )

 A.仁者爱人     B.克己复礼   C.道法自然      D.无为而治

 

【剖析】“范跑跑”为了逃命,丢弃了道德和责任,而这里的道德不是世界本原的“道”,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之心和帮助之行。

 

5.阿南看到一则连环漫画,内容如下:

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   )

A.孟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剖析】老爷爷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德治,强调道德感化。

孟子属于儒家,因此选A。

 

【巩固演练】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相关背景有(   )                                              

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与孔孟儒学最大的区别是(   )

A.重视总结前代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教训

B.摈弃“民贵君轻”论,把儒家法学化和神学化

C.学术文化出现了由“王府官学”向“私家文学”转移的趋势

D.它促使知识分子阶层迅速崛起

3.“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

”上述观点应属于(   )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朱熹

4.1999年,在每年一届的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召开前夕,以生产“孔府”牌系列香烟享誉国内的滕州卷烟厂,独具慧眼、抓住良机,隆重推出了一枚“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烟盒,引起了广大烟标收藏者的关注。

下列与该烟标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B.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孔子的著作有《诗》《书》《礼》《易》《乐》《春秋》《论语》等

5.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

“伤人了没有”?

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

这体现了孔子(    )

A.以人为本的思想                       B.反对苛政的思想

C.“人无有不善”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6.奶奶不断唠叨:

“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

A.道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儒家学派      D.墨家学派

7.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8.韩非主张治国“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他的这种思想(   )

①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②与当今“依法治国”有本质区别  

③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  ④强调法律的至高无上地位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弟子规》是古代儿童诵读的经典,也是古代学童的生活规范。

其总叙篇“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弟(通“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体现了(   )

A.儒家的仁爱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法家的法治思想

10.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令下三十日不烧,黔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思想界发展趋势如何?

原因何在?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推行过那些思想文化政策?

 

(3)如何评价西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

 

 

【高考真题】

1.(2010·上海卷)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2.(2010·天津卷)《史记》载:

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3.(10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4.(2010·上海卷)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5.(2010·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考点1 

1.春秋战国 私人讲学 文化 庄子 孔子 墨子 韩非子 诘难 思想解放 学术文化 思想文化

2.仁 以德治民 私人讲学 有教无类 民本 性本善 仁义 人民群众 礼乐 蔚然大宗     

3.道 清静无为 无为而治 世界万物 人类社会 相对 差别 精神 以法治国 大一统

 

考点2 

1.社会经济 生产 与民休息 诸侯国 中央集权

2.阴阳五行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内外松弛 汉武帝

3.儒学家 儒家经典 地方教育 独尊

 

【迁移应用】

1.B2.C3.C4.B5.C6.D7.C8.A

 

【巩固演练】

1.B2.B3.C4.C5.A6.C7.C8.C9.A10.B

 

11.

(1)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

国家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西汉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

(3)秦朝的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独尊儒术”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作用,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