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811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docx

黑龙江省北安市实验中学届高考历史冲刺精品模拟卷九

【原创精品】2018年高考历史冲刺60天

精品模拟卷(九)

第1卷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 对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

“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

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

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2、下列哪一项发明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

A.

B.

C.

D.

3、  下面是西属美洲白银经欧洲流到东方的白银数量表。

(单位:

百万银元)

这一表格能够说明(  )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550

3

3

2-3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西属美洲成为世界主要白银生产地

B.西班牙是当时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

C.欧、美、亚三洲间的贸易不断扩大

D.新航路开辟亦为中国提供了商机

4、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条款虽很多,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

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

这种关系同可以为祸,亦可以为福,看我们振作与否。

奕䜣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

他意在强调条约的签订(   )

A.导致外国势力发展到北京

B.开启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D.激起了清政府的自强运动

5、据下列材料,指出属于极端全球主义者观点的是(    )

极端

全球

主义者

新在何处

突出特征

国家政府的权力

历史轨迹

总的观点

全球时代

全球资本主义、全球

治理、全球公民社会

衰落或者削弱

全球文明

名族国家的终结

A.“国家政府的权力或者国家主权今天正在被经济国际化或者全球治理削弱”

B.“传统的民族国家已经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和谐的甚至不可能继续存在的活动单位”

C.“当代全球化正在重组或者重新调整国家政府的权力、功能以及权威”

D.“国际秩序以及国际团结总会成为那些感到强大得足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国家的口号”

6、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

下图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

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图表明古代中国历史上共有四个寒冷期,分别为:

西周寒冷期、东汉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和明清寒冷期。

气候的变迁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A.温暖期比寒冷期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B.寒冷期造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大分裂

C.明清两朝的兴衰深受到当时气候的影响

D.气候变化影响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转移

8、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

“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

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6个旅,共40万人。

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

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

9、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联盟并不十分紧密”。

“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北约组织衰落。

北约组织的衰落体现出(   )

A.战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

B.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

C.苏联在冷战中已具有优势地位

D.西欧政治一体化水平的提高

10、柏拉图认为:

“苏格拉底被起诉与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云》有关。

”在《云》中,苏格拉底是一个教授诡辩术的人,主人公的儿子从苏格拉底那里学会诡辩之后,跟父亲争论,说儿子有权打老子,父亲一气之下放火烧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所”。

据此可推知(    )

A.古希腊社会舆论丧失管制

B.戏剧是古希腊的政治演绎

C.苏格拉底是智者学派代表

D.文化发展影响社会价值观

11、  从1999年到2013年,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由502.7亿澳门元增长至4134.7亿澳门元,翻了好几番;人均GDP由1.5万美元增至8.7万美元,增长4.8倍,在经济体排名中位列亚洲第二、世界第四。

以上材料说明“一国两制”政策(  )

A.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

B.有利于澳门的繁荣稳定

C.符合港澳全体人民愿望

D.问题的核心是中国统一

12、

  东汉豪强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以田庄的方式实行综合经营,以宗族为生产组织形式,修建坞壁营堡,用部曲家兵护卫田庄。

这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田庄(  )

A.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

B.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能够与朝廷分庭抗礼

D.是王国问题的延续

评卷人

得分

二、材料题

13、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

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

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爱因斯坦曾在1939年写给罗斯福总统的信件中警告罗斯福总统,德国可能在制造原子弹,并提出美国也应该制造原子武器。

这一建议让他懊悔终生,并促使他致力于销毁核武器的运动。

战后,他为开展反对核战争的和平运动进行了不懈斗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

材料二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

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系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障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至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请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爱因斯坦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演讲

1.据材料一,爱因斯坦对核武器的前后态度有何变化?

为什么?

2.据材料二,爱因斯坦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学生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16、

阅读材料:

  启蒙运动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现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若是把他们看成乌托邦分子或者集权主义者,这在哲学上是错误的,从历史而言则是荒谬的。

事实上,他们实事求是地看待世界,试图以求实际、讲原则的方式解决问题……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榜样供当代知识分子奋力追赶,也展示了一种与压迫性的制度、不公正的特权和不合时宜的文化实践做斗争的样板。

——[美]斯蒂芬·埃里克·布隆纳《重申启蒙:

论一种积极参与的政治》

  材料二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如果现在有人问:

“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

”那么回答就是:

“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材料三启蒙哲人对批判的推崇反其对形而上学的正当批判明显地表明,启蒙运动不是理性的时代,而是一次理性主义的造反。

这场造反表现为两种相互关联的方式,一方面反对把理性说成是唯一的,甚至主导的行动精神的论断。

另一方面否定那种认为世界上的所有的神秘现象,都可以通过研究而得到阐明的观点。

主张批判至上,绝不意味着理性万能。

这是一项要求有权质疑一切的政治主张,而不是要求宣称一切都能被理性了解和驾驭。

——[美]彼得·盖伊《启蒙时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判断问题的标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们针对“压迫性制度”提出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康德提出的“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的原因,并解释“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的理由。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解析:

题目中的信息“(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认为王国维“传子宗法制先于分封制产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时间,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及分封制与宗法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故B、D两项错误。

2.答案:

D

3.答案:

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通过白银的流动考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中数据反映了最终流向东方的白银占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但是总数是在不断的增加,在当时东方主要的贸易对象便是中国,所以D项正确。

4.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材料“咸丰六年的《天津条约》和十年的《北京条约》”“历史上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要密切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旨在强调第二次鸦片战争引起了中国的洋务运动。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运动

5.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化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难度中等。

极端全球主义者的总的观点是民族国家的终结,结合选项,符合这一主旨的是B项。

A、C、D三项认识到民族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并不主张终结国家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6.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因为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10日,也就是11月起义已经结束,排除A顶和D项;②项不选,通过图片中的广告只能看出时局变动,但不能说明商人投入政治变革中,排除A项和B项;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政府土崩瓦解,民主共和成为历史的趋势,商人抓住这个变局将广告由“本世纪的贫血症之良药”改为了“专制与共和之过渡”,所以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项。

7.答案:

D

8.答案:

C

9.答案:

B

解析:

二战后美国积极谋求世界霸权,并与苏联争霸,故A项错误;根据“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法国不再在军事上追随美国,再联系所学知识,60年代西欧、日本逐渐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出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是苏攻美守,故C项错误;1962年欧洲还没有开始政治一体化进程,故D项错误。

10.答案:

D

11.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澳门回归后经济上涨迅速,可知“一国两制”政策推动了澳门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

澳门回归影响,一国两制。

12.答案:

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东汉的田庄对土地、人口的控制都是相当严厉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而且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是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存在分裂割据的隐患,故A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比较得出东汉田庄的管理方式是否落后的结论,故B项排除。

C项说法夸大了田庄的作用,排除。

王国问题与东汉田庄无关,故D项排除。

二、材料题

13.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解析:

本题以唐朝后期实行的两税法为命题切入点,重点考查分析材料、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要抓住材料中的“土地兼并加剧”“租庸调制”措施,再抓住材料中的“民户在现居地登记”“夏秋两季征收”“财政总收入增加”等来概括答案。

14.答案:

论题一:

1890~1920年间的中国报刊推了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阐述:

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向西方学习由器物深入到政治制度,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通过报刊宣传政治主张,推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②辛亥革命后,为启蒙思想,资产阶级激进派利用报刊杂志掀起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论题二:

1978年后的报刊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形势的变化

阐述: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报纸的宣传重点由政治宣传转移到经济建设的报道上来。

②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际交流增多,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刊题材种类日渐丰富。

15.答案:

1.变化:

有主张制造核武器到致力于销毁核武器。

原因:

爱因斯坦提议研制核武器是为早日摧毁法西斯战争,拯救人类;美军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瞬间无数生命灰飞烟灭。

随着战争结束,他害怕滥用原子弹会毁灭整个人类,所以主张销毁核武器。

2.要求:

学生不仅要“懂得科学”,更要“关心人的本身”。

认识:

一个人既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会对人类做出贡献而不危害大众。

16.答案:

1.标准:

理性。

主张,民主:

人民主权,君主立宪;三权分立。

2.不是启蒙:

封建专制的压制,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宗教迷信思想束缚。

是启蒙:

启蒙思想家们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发展人文主义;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时代。

3.观点:

启蒙运动不是理性的时代,而是一次理性主义的造反。

认识:

启蒙思想家们否定理性是万能的,认为理性并不能了解和驾驭一切。

我们一方面要保持理性、勇气,一方面要避免教条、僵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