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8020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docx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讲稿37页

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

(讲稿)

前言

对于公共服务,从伦理的角度来看,就是如何去评价政策方案是否符合伦理原则。

比如,美国打伊拉克在伦理原则上是不是成立?

最近《纽约时报》又在报道说,我们为了奥运会的问题对苏丹的政策有让步。

我们为什么对苏丹政策让步呢?

国际社会都要制裁苏丹,我们不制裁苏丹,我们反对制裁苏丹,为什么?

我们表明的立场基本上跟美国、跟西方的大国是一致的,西方社会就说中国社会让步了,完全是从政治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的。

一、从伦理的角度思考公共服务

如果从伦理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在国际问题上做这个事情总是需要站在正义的一方。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讲,美国人老给我们搞一个人权报告,搞得我们很被动,但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它的人权也有问题。

如果我们说你再说我就中止谈判,那我们就没道理了,伦理上就失去了优势。

政策要从伦理角度看,从完全现实的利益角度看。

比如经济角度,符合经济原则或者符合国家利益的。

纯粹实力主义的原则,我们愿意跟伊拉克、伊朗搞好关系,现在石油对我们经济的制约特别大,全世界都在说中国汽车发展那么快,整个经济发展那么快,我们需要石油。

现在国际上很多热钱进入到我们国家,炒我们的股市,炒我们的房地产。

那么多热钱进来,将对我们的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对我们的经济安全是什么样的影响?

其实,你看看台湾、泰国、香港当年的情况就知道了,经济起飞成长的过程肯定是房地产、股市飞速发展的过程。

发展不是居住面积要大,要住得好,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品,然后每一个国家、地区的政策又在那儿维持经济的稳定,所以升值特别慢,但大家都知道会升值,于是更多的钱进来,这使得房地产、股市的泡沫化非常严重。

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看我们的伦理,我们的政策到底以什么道理为基础,是以实力主义原则为基础,还是避免当前大起大落的行政绩效标准?

我们一般官员就是行政绩效标准,从工作的标准来看,讨论这个问题,有很多差别。

所以,我们今天希望从伦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些问题,包括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

跟这个相关的有经济的标准,有社会的标准,还有国家强制性的标准。

从道德角度来思考应该怎么做,如何来配置资源,公共服务人员应该有什么样的一些道德标准?

美德和公德、职业道德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进一步来分析其他具体问题的时候,这些理论能不能用得上?

这是一个。

从正确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并不是现在就有的,很早的时候就有。

有一个学者亚里士多德就首先提出说这个东西是对的,这是错的。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一个老师告诉我,小时候的人把人都分成好人和坏人。

你长大了以后,就是培养一种是非观念,慢慢地又培养一种比较复杂的观念。

实际上我们人的成长过程也是从简单的伦理观到一些复杂的判断,引进了很多分析方法。

但实际上,最简单的判断往往是一个最永恒的判断。

你去看电影,复杂的电影会有人看,但是最有市场的还是好人和坏人分得特别清楚的那种电影。

也就是说,它是从对和错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对我是不是有利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我们经常讲的一个故事就是古希腊的时候有一个叫苏格拉底的人,这个人年龄很大了,传播一些思想,政府这个思想认为会扰乱年轻人,怎么办呢?

通过贝壳投票法。

什么叫贝壳?

就是大家都参与,直接民主,通过贝壳投票法说要不要把苏格拉底处死,最后多数票通过了,说苏格拉底应该处死。

这是大个学者,大学者要处死,我们现在还用这个理由说民主不好。

他的学生、朋友都当官了,然后去跟他说你赶紧走吧,今天晚上就走,明年肯定把你抓起来了。

但他说了一些理由,说我不能走。

他的确没走,第二天抓住他,就杀掉了。

他说我应该做正确的事情,不应该做违法的事情。

什么叫违法呢?

我跑就违法。

刚开始,他们投票表决我要死我就死吧,你非得让跑,跑到哪儿去?

跑出去就是犯人了,下次我到哪儿都说不去,没有堂堂正正可以做人的理由了。

他跟他们辩论,意思就是决策是不能根据情感做出的,而是应该根据事实和推理,不应该满足最简单的那种思维,而是要追求正确的答案。

对我们来讲,落实到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决策是不能根据情感做出的,超一流的公共服务是一个基本的公共服务,这两者之间可以做选择的。

他讲的一种,绝对不能做道德上是错误的事情,也不依据将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来采取行动。

不管会发生什么事情,正确的原则是一致的。

所以,根据这个推理原则,我们可以引申,道德原则就讲如果打仗,肯定是不应该的。

我们要打台湾,从伦理上来证明打台湾的道德的正当性,想来想去,其实战争是没有什么道理的。

但你做策略是有道理的。

什么叫策略呢?

台湾你要不打它,它可能就独立了,搞得你必须去打它。

但是如果你装作要打它,做好准备了,你有选择权,它可能就不独立了,你就不用发动战争了。

这是一个策略上的考虑,并不意味着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要去打。

还有一个从结果的角度来考虑,今后哪个结果好就按哪个方案来做,这实际上是不符合伦理原则的。

所以,它就认定我们任何人不应该去做违法的事情,不应该违反道德准则,损害公共服务。

每个人生活在国家里面,就应该承诺,做好自己的事情。

苏格拉底是比较古代的人,他会讲社会是个人的父亲和导师,应该顺从与尊重它的父亲和导师。

这是一个伦理的论证原则,就是说它怎么证明自己不能违法,宁可死也不能违法。

反过来说,如果他跑了怎么办呢?

他说会损害国家和社会。

如果他跑了怎么办呢?

就违背自己的诺言。

如果他跑了怎么办呢?

就出离了他的父亲和导师。

所以,他提出了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一个具体的行为如果违背了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它是会发生什么后果。

据此他就下结论说,他不应该逃跑,而应该留下来,哪怕会失去生命。

所以,他就死掉了。

后来有人补充这一点,他为什么不走,尽管伦理上是对的,也可以啊。

但是有些人问,你当时在教书,教一些会扰乱年轻人思想的书,怎么办呢?

是不是国家说我不杀你了,把你抓起来,你会不会停止他的教书?

他说不,我还是要教书的。

什么意思?

就是说我教书是我的事情,但是你要杀我是你的事情,你要杀我,我不能逃跑,因为你是合法的。

但是我认为教书也是合法的,符合我自己的道理。

不管怎么样,从人类历史上来讲,一直到目前为止,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规范决策的方法,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根据这个判断来为某一种政策选择做一个辩护。

这种辩护和非道德的选择或经济的选择,策略的选择,现在比较流行的公共选择、战略理论、策略战术理论都有非常大的一个差别。

大家会觉得他傻乎乎,类似的事情,我们国家也有很多傻乎乎的,而且都是老年人。

最近重庆一个钉子户,大家知道,全世界都知道。

美国的《时代周刊》都把它登到第一版了,《纽约时报》也有大幅的报道,都把他当做英雄了。

但是呢,法学家江平,年龄很大了,七十多岁了,说了一句话,说法院都判了,就应该执行,就应该强制拆迁,这有什么好说的?

你会发现,他说了这句话以后,网络上所有的人都在批评他,说这个法学家居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很多学者论证他,说江平老了,糊涂了。

他说这是法制精神。

还有一个经济学家,年龄也大了,七十七岁了,他们叫吴老。

吴老他也说,春节火车票不涨价,铁道部说不涨价,其实铁道部一直要涨价。

为什么?

很简单,我当铁道部长,不趁春节的时候挣点钱,什么时候挣钱?

搞得我亏损。

1998年就要把铁道部撤掉了,后来铁道部说我这儿有300亿亏损,你们要平仓没法平。

总理说给你三年时间,你把它平仓,三年之后不知道他平没平仓。

1998年是300亿,按道理应该撤掉的。

铁道部虽然挣点钱,亏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现在又提速干嘛的,竞争又那么激烈,亏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他肯定要借这个机会挣点钱。

然后搞个“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

春节火车票涨价是铁道部的一个一贯的思路,但是呢?

这个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说你违法。

有人跟他打官司,虽然打官司打错了。

另外一些人有各种各样的道理,春节火车票涨价没道理。

我曾经说过一个道理,春节的时候什么东西涨价,什么东西降价?

降价的都是市场化水平比较高的,涨价的都是市场化水平不高的。

超市买东西都降价的,还有打折的。

垄断部门都是涨价的。

火车票为什么涨价解决黄金档这个问题?

很多技术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铁道部还是没这个动力。

但是吴敬琏没这么说,他说了一个今年“两会”开会的时候重头戏,一说他的知名度又提高了。

其实他说的是有道理的。

他说火车票不涨价不符合经济学规律,这是市场经济的精神。

你会看到,江平讲的是一个法制的精神,吴敬琏说的是一个市场经济的精神。

茅于轼说国家要纳税,好多年前了,不是现在。

有人就写文章反对他说,现在我们国家交了税,我们都没说话的权利,纳税人没有代表,我们不纳税。

茅于轼说不行,你得纳税,不纳税,其他问题再说。

你可以看出来,他们三个人实际上都跟苏格拉底一样,他们说的是用正确的道理来选择一项政策,而不是说我们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况,来做出政策选择。

这实际上是个专业精神,从道德上来讲,它是一个很具体的原则。

法院判决都做了,最后没法实施,不落实,那法院有什么用啊?

没有法制精神,法制建设怎么搞?

搞不起来的。

市场经济了,稀缺物品就得涨价,不涨价就会有黑市,等着吧。

警察天天抓黄牛党,天天抓他们去。

你要买票必须是黑市,没有黑市你肯定找关系,会导致腐败。

火车票不涨价肯定不可能,除非你增加供给,增加不了供给,低价格肯定有黑市的。

这是经济学家的道理。

从纳税的情况来讲是一样,国家的税收总是有严肃性的,飞机国家有税不用纳,那怎么办?

他们是从应该的角度看问题,做正确的事情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

国内经济学家有段时间讲,腐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他们做了很多论证。

当然,他们后来分析说只要是有价格的腐败都有利于经济发展。

所以,有人也以此来分析,药监局腐败一个批文,一千块钱,一万块钱,一千万,搞得中国的医药发展特别快。

虽然药品市场比较混乱,但最近十多年,中国的制药业发展应该说从来没有过的。

包括海关也是一样,海关腐败的地方一般经济都发展比较快,许多人都这么说。

但是我们说,即使是那样,你也不能说去选择腐败。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类似的事情体现了一个伦理精神、伦理原则和现实社会的冲突。

现实社会是有冲突的,重庆钉子户最后不是法制精神的胜利,实际上是是《物权法》的胜利,很难说。

仔细分析起来,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社会发展的历程,我们要营造《物权法》的气氛,营造十七大的气氛,包括国外媒体的那种容忍度和开放性,也包括事情本身的戏剧性。

中间有个舞台,边上正好看,拍的照片都特别具有象征意义。

而且那个人好象是练过武的,很厉害的一个人,要拆也不容易,他跟你玩命你打不过他。

很多事情凑在一起,最后化舆论为金钱,挣了好多钱。

第三点,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思考问题,伦理思考的一个秩序问题。

我们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当飞机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时候,这是“9•11”经常辩论的伦理问题,这个飞机我们要不要把它击落。

更平常的一个选择就是飞机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时候,机长和飞机上的人要不要跟他搏斗,这是很直接的选择。

后来我们说刚开始主张搏斗,但后来发现一搏斗,飞机掉了,人死了,很不好。

所以,后来我们不主张搏斗了,你要劫机就劫吧,你要劫到韩国我去,劫台北我去。

国际上惩罚劫机犯主要是在劫机犯下了飞机以后对他进行处罚,而不是在飞机上对他进行处罚,这是一个策略上的考虑。

但是,现在不行了,“9•11”以后又改变一个观念了,如果你不跟他斗争、作战,他开着飞机撞中南海去了,他开着飞机撞世贸大厦去了,开着飞机撞白宫去了,撞五角大楼去了。

存在进一步伤害的可能性的情况下,地面部队、导弹部队要不要把它击落?

去年去美国的时候,他们放了一系列的节目,当时正好是“9•11”的几周年的纪念。

根据当时大量的资料证明,布什当时完全有时间把那架飞机击落,击落下来,世贸大厦就没事了。

关键就在于,如果把它击落了,现在看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当时看,你说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你怎么知道那架飞机就会撞世贸大厦呢?

快要撞上那一刹那击落就没用了,它已经飞过去了。

这个时候,结果是正确,更多的人会讲,你的伦理责任在哪儿?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就会引出一个普遍性的公共伦理和私人伦理的责任。

当一个歹徒试图对你行凶的时候,你把钱包给他,放弃抵抗还是上去就跟他搏斗?

这是你个人选择问题,没有关系。

过去我们主张跟坏蛋做搏斗,现在我们认为你是可以做选择的。

但是,作为一个公共伦理责任,作为一个公共政策选择者,我们怎么做选择?

一般来讲,我们会倾向于选择责任最小,为什么?

因为你一旦做出一个积极的责任选择,你会发现你损失的是别人的利益。

所以,一般来讲,“9•11”以后飞机一旦被恐怖分子劫持,我们要把它击落的话,要做出这个抉择也是非常困难的。

从伦理上来讲,很难支持这点。

大家一直说,应该把它击落,尤其是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

但是你反思回去,作为一个公共管理的职责,你要做出这个抉择是很困难的。

你只要做出这个抉择,基本上是冒自己的风险,而且把别人的风险也冒进去。

第二个,我们有一个例子,政府控制信息。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

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了。

什么叫制度上解决?

我们现在所有的法律法规都要求各级官员实时发布信息,向上级发布信息。

而且有多大事情的时候,直接向社会发布信息,你不要考虑了。

我们的伦理选择原则已经转变为公共政策的一个制度原则。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有这个选择,我要不要把这个消息直接上报给上级。

我们这个体制,真正理解你就知道,下级为上级分忧是很正常的事情。

科长为处长把关,处长为局长把关,局长为部长把关,局长为市长把关,都那样的。

这块地是你的一亩三分地,你自己不保护好,尽可能自己的范围内解决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你要是有问题呢?

所以一般来讲,我们不倾向于给上级报什么坏消息,让他感觉到好象到处四面楚歌,一般会报一些好消息给他。

不用说下级对上级了,连父母对孩子,孩子对父母都那样。

你出远门,在北京,打电话到老家,父母明明在生病,你说身体好吗?

老头在说身体挺好的。

中国人进过长期的那种文化熏陶积攒下来的一个伦理的东西,就是说你要把难题留给自己,要把一些好听的东西,好消息告诉给别人。

我要不要如实公布信息,一直是很多人面临的一个很艰难的选择。

我如果把它做一个制度,老百姓有知情权,上级有知情权,那就好办了,跟你责任没关系了。

而且公共伦理里面还有一个原则,只要公共问题严重的地方,公共资源肯定是多了,而不是说处理责任的问题。

所以,林业局肯定说沙尘暴来得越多越好,为什么?

沙尘暴不来,他没钱了,就要减编了。

沙尘暴来得多了,他就有钱了,就种树去了,要解决这些问题。

古代也是一样,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冲突,就不细说了。

有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理论来辩护这些观点。

最简单的就是功利主义。

二、伦理思考的基本秩序

我们下面讲一些伦理思考的基本秩序。

我刚才讲了那么多,实际上意味着这类的推理过程:

一,我们在特定的场合应该怎么做,是个行政性的或者操作性的问题,你做一个具体的负责的人,在当时应该具体怎么做,做出一个选择。

这个选择有一些什么样的规则在里面,比如说我们“911”这个事,具体的选择很难。

有两种选择,一种击落,一种不击落,在规则意义上,你击落会怎么样,不击落会怎么样,最后自然而然会选择出一组规则。

这组规则就是不会击落任何飞机的,除非你有足够的能力控制这个信息。

有人就说,罗斯福当年知道日本要攻打珍珠港,但是从道德伦理原则来讲,你一定要告诉珍珠港的部队,要它做好准备。

但罗斯福说,当时为了拯救欧洲,所以,他宁可牺牲整个珍珠港的部队,让日本打它。

打完了以后,罗斯福回过头来,第二天马上就向日本宣战,向日本宣战等于是救了欧洲了。

日本就不会再从苏联的东线进攻了,它只会南下。

所有的部队就会在太平洋战场了,顶多再去打英国战场,所以说它是个阴谋。

但是现有的资料不能证明这一点。

而且当时虽然有攻打珍珠港的信息,但是情报占里面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有。

你很难区分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你不可能因为一个人说一句话,一万个人预言,所有的结果都能够预言得到。

但是你不可能一个人说了这句话,就去备战,不可能的。

所以,他要做这个决策。

具体的抉择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择,而这个可能性会以为一个什么规则出来?

第一,我们征询过程的原则不跟恐怖分子做斗争。

第二个原则不会让他随便来。

那么,我们有没有第三种规则?

现在又回过头来,有个第三者规则,什么第三者规则?

航空公司专门聘请保安人员在飞机上坐着,或者飞机上至少有一个,以前都是空姐,现在至少有一个男的,也就是空哥了。

所谓的空哥跟空姐不一样。

空姐主要是服务,空哥在登机之前要经过严格的格斗训练,是个安全训练,他的工资也要高,而且冒的风险也大,他知道怎么处置。

在短时间里,在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可以制服劫机犯,是没有问题的。

这实际上是一个规则的创新。

我第一个规则是反抗,另外一个规则听之任之,创新一个规则来解决具体操作上的一些难题,慢慢就形成一些原则。

这个规则凭什么是正确的呢?

你做的这个选择,把这么大的一个责任交给一个保安去实施,凭什么这个伦理上是正确的呢?

很多理论来探讨。

一个理论是功利主义的。

我们经常辩论这个理论是功利主义的。

比如1978年,邓小平到全世界一走,回来他特别触目惊心。

包括当时的华国锋到罗马尼亚一走,他们的工业真发达,我们很差。

到亚洲看看,看东南亚的国家都比我们发展快,所以,感觉那个反差特别大。

我们自己都感觉到,八十年代,你要去美国、英国溜达一圈,真是到了天堂了。

现在我们出国没有这个感觉了,但是二十年以前,八十年代,这种出国的感觉非常触目惊心。

我们为了买一个电视回来,就开会出去,把会议补助搁在兜里,然后自己带着方便面,弄一包榨菜,然后就着方便面,弄点饼干就吃几天,拉回来一台彩电。

很多小孩子八十年代出国,一出国就住进一居室、两居室的房子,然后还有空调、冰箱。

他说他一夜之间,坐着飞机,获得了他的父母奋斗了一辈子也没有得到的东西。

我们现在二十四小时热水无所谓,当时国外都是二十四小时热水的,直接打开能喝的,喝可乐都是当饮料一样。

我们当时喝可乐都是当年的奢侈品。

社会主义肯定不是贫穷,肯定要变换方法。

变换什么方法?

那就搞市场经济。

所以,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发展就是硬道理。

什么叫发展?

就是功利主义。

它的一个很强烈的伦理基础就是很功利主义的,让最大多数人得到发展就是好的。

它是目的论,结果很重要,没有什么绝对的一个准则。

当时,我们发展的政策变化,以这么强烈的一个理由来进行伦理上的论证,当前我们公共服务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理论呢?

咱们现在的公共服务都是基础,我们过去是赶英超美,科技部要做世界一流的科技,教育部要创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卫生部没有明确其目的,但我估计也是要世界一流的肿瘤治疗技术,或者什么心脏移植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世界上都是先进水平,等等,都有口号的。

有这些口号你会发现我们国家把大量的资源用之于一小部分人的优质的公共服务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老百姓的基本服务上。

现在我们政策转变,就过去的以城市为核心的搞“高、精、尖”的公共服务,现在转为这样一种基础性的、兜底的或者保障性的基本的公共服务。

这需要一个理论的转变。

还有一种理论是行为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目的,还有一种是行为。

他认为每个个案都是独一无二的,道德规则只是行为的指南,而不是绝对的准则。

所以,对他们来讲,实际上手段是无关紧要的,只要目的正确就行。

在这个意义上,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为不正确的手段进行辩护。

目前这个理论已经越来越失去市场。

我们最近辍学率比较高,国际上已经引起关注了,我们现在大约有1.16亿人,只能认1500个字以下,基本上不能正常阅读,可能在北京大街上看那个标牌都看不明白,走到街心上面就会迷路的人,有1.16亿。

最近几年涨了好几百万,主要是哪些人呢?

主要很多人小学刚毕业,基本就不读初中,然后就去打工了。

十五六岁就出来打工了,非常非常多,尤其像福建那些地方的农村。

还有很多人大学毕业,根本找不到工作,495万,其中一二百万能找到工作就很好了。

好大学能找到工作,穷人说你读什么书啊,小学毕业到初中,初中毕业。

然后,一些地方的大老板基本上都是不读书的人,像福建最典型的典型就是赖昌星,现在在加拿大呢,我们要把他引渡过来,他也就是小学毕业,字都不认识。

在现在一看,搞房地产干什么的一大堆大老板,那些大老板他认字吗?

他不认字,知道那个图画。

汽车也不认字,但是认得清楚汽车上的标志。

所以,引起了很多非常不好的示范。

对一个国家来讲,全世界总结中国经验,二十多年发展那么快,印度发展慢,一个原因就是印度的文盲率特别高。

我们的识字率大约是90%以上,现在有1.16亿的人,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识字,整个经济增长后劲很不足。

以后文盲人口,连简单的机械劳动都不会,出行都很不方便。

就这个意义上来讲,现在我们国家出台一个规定控制辍学率,而且进行考核,不行怎么样,有这么一条规定。

现在有些地方规定,考核不合格,人要出来打工,不给你发劳务证,就没法出来打工;要开车有驾驶证,驾驶证不发给你;要结婚我不给你发结婚证。

哪怕这个人二十多岁了,多加点钱,跑一个学校里面培训培训,培训完了认了1500个字,考试合格,给你发一个初中职业文凭。

有这样的现象,我已经了解到一些。

前两天,中央电视台把资料找来,给我看。

包括福建电视台,好多给我看。

这个是不是正当的。

我们往往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包括我们强制提供义务教育,或通过强制进行基本的治疗。

强制进行婚检。

行为功利主义认为,只要结果好,就是有正当性的。

但是从规则的功利主义来讲,规则是有利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时候,这个规则是正常的。

它有一个例外,什么叫例外?

例外就是说我们不许偷盗是普遍的行为规则,但是有一个权衡的规则,如果你肚子饿了,偷一点,问题也不大。

公共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他都无家可归了,在桥底下支一个棚子,你说不行吧?

可以,让他睡一觉就睡一觉。

旁边有水龙头,按道理来讲不能随便有人用水的,但是有人口渴了,他冒着拉肚子的风险喝一点就喝一点吧。

我们的公园主要职能是种草,不能种南瓜西瓜,但是有个人肚子饿了,就想种点南瓜西瓜,没有地种怎么办?

我们国家现在是不可能开放公园让穷人到哪儿种点什么南瓜、丝瓜的,只允许自己的小花园种点南瓜丝瓜,但是国际组织正在创造这种方法,城市公园如果可能的话,有一些穷人去种点南瓜丝瓜也未尝不可,也不见得会破坏风景,非得种草。

我们文革的时候还种麦子呢,在北大的校园里种麦子不种草,那会儿肚子饿,现在也有很多地方有人饿肚子,吃不饱,那怎么办?

他不愿意要政府的低保。

以此延伸,同样的逻辑会证明很多人没有工作怎么办?

摆个水果摊可以吧,卖个烤红薯可以吧,推一个自行车卖个北京的糖葫芦可以吧,或者我弄个数码相机摆摊,你来给你照一张,十分钟给你照完洗出来,十块钱一张可以吧?

普遍原则,公共资源总是有公共的使用目的的,但是实际上一个例外的规则就是很多公共资源如果配置给穷人的话,实际上不见得一定要用商业化的模式来做,包括公园也完全可以通过非商业化的模式配置给穷人,这实际上是一个变化。

从规则的功利主义走上在一定意义上的例外。

这个例外的政策在多大意义上是正当的。

我们现在廉租房的政策和经济适用房政策,作为一个规则出现,不是作为一个例外出现。

作为一个规则出现什么意思?

它有一定的目标人群。

所以,我们制订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时候,千万不要让它跟公务员联系在一起,也不要跟拆迁房联系在一起。

跟拆迁房联系在一起,要不要具体制订一个政策。

如果公务员和国家机关分房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公务员的工资机构改革问题,不是一个住房制度改革的问题。

所以,现在有些地方盖了,老百姓告了,经济适用房给谁买走了?

机关买走了,道德上的就失去正当性了。

政府最后盖了经济适用房,住的都是官员、公务员。

实际上公务员低工资条件下给他盖的一些房子,不是经济适用房,还是相当于过去的单位福利房的性质。

现在那么高的房价,公务员有自己的身份、地位,好歹努力那么多年,你让他日子过得很苦是不可能的。

这是从道理上去讲。

廉租房基本上是一个例外的政策,但是如果作为一个规则的政策又是怎么样?

香港基本上是做规则的政策。

三分之一的人住在廉租房里面。

我们公积金相当于规则的政策。

所有的人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来交公积金,单位交一部分,个人交一部分,最后所得收益是免税的。

而且还怎么样,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措施,它是作为一个规则来做。

还有一个理论就是义务理论。

学者康德很有名,大家都知道,他只有一个善,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