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7827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docx

筹办学习中心项目申请报告

关于成立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海丰学习中心的

可行性报告

广东省教育厅: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培养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推动终生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经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添翼培训中心协商,同意在海丰县设立“中山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海丰学习中心”。

现就设立的可行性,报告如下:

一、良好运行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性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并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

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

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

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

学校共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

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学校设有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文高等研究院(博雅学院、通识教育部)、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亚太研究院、管理学院、创业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资讯管理系、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地球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33个学院和5个直属系。

另设有附属第一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等5所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附属专科医院。

  学校现有102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及1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化学、生物学、物理学、基础医学、临床技能、法学等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中国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

截至2010年11月,在校各类学生中有博士研究生4573人、硕士研究生11138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5104人,本科生32111人,来自港澳台的在校学生1177人,来自各个国家、地区的在校留学生1575人、进修生1820人。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现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180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了251个学科专业,还有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0个。

学校现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11个一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23个二级学科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

拥有“光电材料与技术”、“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华南肿瘤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南海海洋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拥有“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基因工程”、“生物无机与合成化学”、“数字家庭”、“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水产品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及6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临床研究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4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

全校共有教职工1319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975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193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393人。

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目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5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6人,19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2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0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藏书564.82万册(件),新书刊资料年增长量达17万余件。

学校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覆盖四个校区、接入计算机近5万余台,规模居中国高校校园网前列。

 

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

学校提出“大学是学术共同体”,强调“教授就是大学”,把“善待学生”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这三点已经成为中山大学的办学核心理念。

  学校认为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大学里的学者应该以学术为生存方式,大学应该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学校强调大学行政机构最重要的责任,在于维护学术共同体的利益,“管理就是服务”已经成为中山大学行政工作基本理念。

       学校强调“教授就是大学”,其水平代表大学的水平,是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统的主要塑造者和弘扬者,是大学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尺度,是对大学生的人品学品最具影响的群体。

     

      学校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满足国家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培养“具有领袖气质的文明的现代人”,强调学生应该知礼、诚信,勤奋、阳光,敢于超越,勇于担当,并具有职业准备。

这样的大学培养目标,让我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对他们的一生负责,这是学校“善待学生”办学理念的深层内涵。

    学校形成了“通识教育、大类教学、复合创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教育观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积极推进分类培养,以培养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并做出创新性成果的博士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高级实用型专门人才。

  学校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与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迄今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154所院校签署了校级合作协议。

近年来,我校通过各种形式派出的学生累计逾3000名。

  学校设立了“中山大学学生创意基金”和“本科生科研专项基金”,鼓励学生早期介入科研。

2004年至2008年,在校学生在各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奖,包括“挑战杯”全国竞赛优胜杯、ACM国际决赛的银牌和铜牌,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级奖。

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中山大学队晋身全球十强,共11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07年,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2008年,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2009年,我校中山医学院郑智浩等同学的参赛作品《C—Jun调控神经元凋亡的分子机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的最高奖项。

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

“十五”以来,学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承担国家973计划(包括国际重大科学计划)10项,主持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共10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4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教育部重大、重点项目及招标课题99项,2005年至今,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6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64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重点及一般项目109项。

2009年,我校共有9项国家社科基金结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居全国第一。

“十五”以来,全校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83项,其中,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研究分别获中华医学科学奖一、二、三等奖;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7项(包括2项一等奖),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14项,2009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8项。

2007年,我校3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5项。

2008年,我校获得国家基金重点项目1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项。

  学校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坚持以科技创新力量推动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进步,不断加强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良性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新格局。

“十五”以来,学校与深圳、广州、珠海、佛山、肇庆、东莞、惠州、湛江和潮州等9个市建立了校市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地方政府共建研究院9个,与1000多家企业展开技术研发合作,与100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战略联盟8个,参与了5个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8个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5个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的建设,承担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91项。

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积极发挥党和政府的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2006-2009年,我校文科横向课题合计立项1346项。

其中:

中央部门委托52项;省市部门委托299项;企事业委托256项;政府部门委托668项;国际合作35项;港澳台合作30项;外资项目6项。

2009年9月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共建的中山大学广东决策科学研究院,以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为目标,整合中山大学和全省政研力量,合作开展决策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综合性、高质量的服务。

2010年3月广东省文化厅与中山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文物与博物馆事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图书馆及信息平台建设和专业艺术合作等五个专业领域深入开展合作,为建设文化强省、提升广东省文化软实力作出贡献。

我校拥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汉办重点基地、1个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已覆盖了部、省、市三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中山大学—澳门理工学院博彩研究中心于2009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

2009年,我校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申报的“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课题获得了香港大学教育拨款委员会“AoE”计划资助。

这是香港第一个获得“AoE”资助的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也是内地高校与香港高校合作的最高层次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学校拥有8家附属医院,下设7个院区,4个校区门诊部,3个社区服务中心,33家教学医院(含7家非直属附属医院),构成一个庞大、完善的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学校创立“大学医院团队”新模式,大力开展医疗资源共享,探索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方法和途径。

专门启动了旨在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的“5010计划”,提高中山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各附属医院把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在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

(本节部分数据统计时间截至2009年底)

开放办学与国际合作

中山大学地处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学校开放和务实的传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缘文化背景。

  自创校之初,学校即秉承开放的办学宗旨,广纳人才。

筹办国立广东大学的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位是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

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办学伊始便在法国里昂市建立大学海外部。

中山大学医科教育的源头博济医学堂,是中国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创造了许多中国医学教育的第一。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传承弘扬“开放务实”的大学文化传统,开放与改革并举,提出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谋划学校事业新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努力促使国际和港澳台合作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进器”、增长点和创新点。

  学校实施国际合作战略伙伴计划,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占领学科制高点,积极开展国际前沿问题研究和科研攻关。

实施国际合作区域项目拓展中心项目,根据我校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建立亚洲区、欧洲区、美大(美洲-大洋洲)区和港澳台地区等四个项目拓展中心。

实施学术骨干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管理干部国际化短期培训项目,努力建设一支在学术前沿有影响的“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国际合作与交流、具有国际眼光的管理干部。

  中山大学,这所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国名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正以更加开放和务实的姿态,向世界先进教育学习。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推进素质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进一步扩大交流,深化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

学校将坚定信念,树立信心,脚踏实地,不懈进取,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

汕尾市海丰县添翼培训中心创建于2000年,是经合法注册登记、具有法人资格的专业从事企业内训和户外拓展训练为一体的智力密集型学习中心。

中心以协助学生提高自身价值为首要使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科学性和时效性的企业内训方案和户外拓展方案,全力打造能够获得客户高度认同的一流培训机构。

公司实施“智力资本优先”的基本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并且具有宽阔视野和管理智慧的实战型培训导师和拓展教练,构建了一支专业互补、背景多元的复合型团队。

本中心位于海丰县城二环路华夏花园一楼,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教职工21人,其中专业教师17左右,在校学生近200多名。

设备设施先进,生活设施齐备,师资队伍精良,升学就业前景广阔,制度完善,办学成绩显著。

我中心尚未与其他学校开展远程教学方面的合作,但学校拥有先进的网络设施,多名优秀的网络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

已长期开展多媒体教学,有充足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

教师以中高级职称为主,有一批与职教相适应的“双师型”骨干教师。

近年来中心依托高科技将原来的百兆校园网升级为千兆快速以太网,实现了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三层交换设置,将学校现有机房均用锐捷交换机全部连接;并按不同机房划分虚拟局域网(VLAN),Internet出口也由DDN专线设置为100M宽带。

每一间教室、宿舍房间及所有需要设置的地点都已经布线和设置端口,共有信息点1千多个,计算机总量达到400台。

配置P42.4G清华同方、神州电脑和极域网络教室系统软件,使学校网络化教室总量达10个,配置了最新型多媒体液晶投影机的多媒体教室20个,建成配置光盘塔和藏书达2万册的电子图书馆,投入达数百万元,使学校达到数字校园建设的专业级标准。

本中心坚持“围绕学生办学校、围绕市场选专业、围绕专业抓教学”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了一切学生的生存,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校本理念,走集约化办学之路,以“成人、成才、成功”的“三成”教育为主线,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以区别化教学与管理的实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有效实现其自身价值。

学校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洋溢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芳香,使师生同心、同行、同乐;彰显着以生为本的特色,积极探索“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实习就业一体”、“企业冠名”等多种类型的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一直保持在98%以上。

为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办高职,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中心先后获得XXXXXXX等荣誉称号。

二、教学场地、网络环境以及其它必要的条件与设施情况

1、网络教室共有XXX间。

①配备联网计算机XXX台②其中可上网浏览视音频资料XXX台

网络环境有校园主干网和教学场地局域网。

校园网

主干网带

10兆□100兆□1000兆

交换到桌面

10兆□100兆□1000兆

互联网类型□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

电信网

接入方式□专线

ADSL□其他

出口宽带□100兆

10兆□2兆□512K□其他

校园闭路电视系统

有□无

联网计算机共XXX台

中心接有电信网,能够实现10兆到桌面。

2、多媒体教室XX间,共能容纳XXX人,配备多媒体设备如下:

配备联网计算机XXX台

视频投影仪XX台,支持RGB信号接入

大屏幕投影电视XX台,支持视频信号接入,音频信号接入,RGB信号接入

实物投影仪XX台

教师控制台XX个

视频展台XX个

3、普通教室共有XXX间,通过闭路电视系统可以统一播放录像课程。

4、有XX座以上语音教室XX间。

5、有电子阅览室XX间,共有视音频电脑XX台。

6、有图书馆X栋,共有文字教材XX册。

综上所述,汕尾市海丰县添翼培训中心具备良好的办学环境条件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完全能适应开展现代远程教育需要,在汕尾市海丰县添翼培训中心设立中山大学汕尾市海丰县现代远程教育学习中心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特此报告,请省教育厅给予大力支持为盼!

 

培训中心2011年2月2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