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772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docx

《桃花源记》中考复习要点及历年中考题汇编

《桃花源记》复习要点

一、字词释义

1基本词语

落英:

落花缤纷:

繁多的样子俨然:

整齐的样子桑竹之属:

类悉如外人:

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阡陌:

田间小路邑人:

同县的人

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鸡犬相闻:

听到乃不知有汉:

竟然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具答之(具言所闻)详细地咸来问讯:

都桑竹之属:

类叹惋:

感叹,惋惜

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不足为外人道:

值得既出:

已经便扶向路:

沿着;以前的

及郡下:

到了诣太守: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寻向所志:

以前欣然规往:

计划

未果:

没有实现问津:

问路。

文中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津,渡口缘溪行:

沿着

2古今异义

芳草鲜美古:

鲜艳美丽今:

(食物等)味道很好

仿佛若有光古: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今:

好像

阡陌交通古:

交错相通

今:

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邑人古:

妻子儿女今义:

男子的配偶

来此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走投无路的境地

无论魏晋古:

更不用说今: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3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

4词类活用

渔人甚异之:

以(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很奇怪

欲穷其林:

原意是形容词,尽,完。

这里活用作动词,走完。

6一字多义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向)捕鱼为业(当做)

(2)寻病终(不久)寻向所志(寻找)

(3)后遂无问津者(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4)寻向所志(标记)处处志之(做标记)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花草遍地,鲜嫩美丽,落花纷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中人告诉他,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8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找到了船,就顺着之前的路划回去,每处都做了记号。

9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10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1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

1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1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三、补全省略的部分

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2、此人一一为(村中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皆出酒食。

(渔人)停数日,辞去。

四、思考题

1、作者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

(用原文回答)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寄托了作者及广大人民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3、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而且害怕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远离战乱、徭役,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们生活安宁、和睦相处,他们想继续过这样和谐宁静的生活。

4、郡太守遣人寻向所志,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

作者写这些内容的用意是什么?

说明他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各个阶层的人都非常向往。

(或说明他笔下的理想之境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

5、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并未写出渔人的答话,请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现在是晋朝。

秦朝以后还有汉魏,汉魏之后才是晋朝

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其中的“如此”指代哪些内容?

渔人向太守报告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讲了发现的经过,讲了那里的自然界环境、社会风尚,讲了桃源人的生活状况,讲了自己与桃源人的交往,并说明归途中做了标记,要求太守派人去看个究竟

7、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人与渔人的交谈都交涉了哪些内容?

(1.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

3.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桃花源人嘱咐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

8、.课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他们(怡然自乐)的心情。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中的人与世隔绝的时间太长了)

10、从“不复出焉”“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可以看出桃花源人的生活理想是什么?

(希望永远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和平安宁的社会里)

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些话表现桃花源人什么样的特点?

(淳朴厚道,热情好客的特点)

12、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世外桃源)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比喻不受外界的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13、请写出本文成语至少4个:

怡然自乐、阡陌交通、落英缤纷、鸡犬相闻

14、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

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的理想。

“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提示:

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

15、.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表达作者怎样的理想?

渔人的行踪。

即:

发现桃花源——进入(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16.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示例:

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

评分标准:

(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17.用原文语句作答:

(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避秦时乱

18.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9.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

(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20、本文表达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

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

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醉翁亭记》等文章内容。

示例1:

我认为领导干部心系百姓、心怀天下,可以使百姓安乐。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滕子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就使得当地“政能人和、百废俱兴”。

21.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世外桃源;与民同乐,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2、请根据本文内容的理解,创作一幅不少于五言的对联。

美好理想寄桃源,黄发垂髫享太平/穷源易访桃源境,入世难为世外人/世外桃园终难觅人间仙境不复临

23.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

示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2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

25.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林”。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

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26.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

(2)_____;(3)______。

(3分)

提示:

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

答三点即可。

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

幸福。

27.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3分)

答:

(1)活动

(2)穿戴(3)心情

2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

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9.“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三句话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1.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D)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4.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2006-2011年《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  

2006年长春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10分)

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1分)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芳草鲜美()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④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2006年黔东南课改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8分)

1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屋舍俨然:

(2)便要还家: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6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006年苏州

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6.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

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7.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

(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

8.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2分)

答: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2分)

答: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2分)

答:

2006年安徽非课改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3分)

  

(1)悉如外人悉:

  

(2)无论魏晋无论:

  (3)临溪而渔渔:

  17.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18.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9.【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

 

 

 

2008甘肃省金昌市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

(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

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

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3分)

 

2008吉林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2009年广东省汕头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10.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11.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

(3分)

2009年眉山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②[畜]同“蓄”。

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6.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8.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009年湖南娄底

9.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后遂无问/津者

10.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11.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4分)

⑴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⑵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13.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2分)

答:

2010年甘肃兰州

9.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林尽水源,便得一山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属予作文以记之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橘生淮南则为橘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3分)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千余年来,中国的读书人,一直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

这是为什么?

(3分)

12.请就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4分)

【链接材料】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⑴选文所描写的美好景象可用一个成语概括,链接材料所抒发的情怀也可概括出一个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