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6516831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x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

(1)第一次文代会

A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B主要目的:

共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成立一个新的全国性的组织。

C首要任务和长期工作:

把来自各个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建设“新的人民的文艺”。

D意义是:

确立当代文学的起总;开启当代文学一体化进程;成立文艺组织。

(2)中国作协

中国作家协会(简称中国作协),是位于中国北京市朝阳区社会团体。

它的前身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

该机构的形式,功能等,继承30年代“左联”的经验,也直接从苏联作家协会取得借鉴。

其直属刊物为《人民文学》。

其历任主席有矛盾,巴金。

现任主席为铁凝。

(3)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A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

B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C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

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

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

(4)胡风“写真实”文艺理论

胡风的“写真实”更多的承接19世纪法俄文学的“批判生活”的性质,以及鲁迅所代表的“五四“作家的”思想启蒙”责任。

对胡风等来说,他感受最深切的是古老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沉重负担,认为民族传统,民众的生存状况以及精神状态,一方面是韧性的战斗力,原始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则是奴性的卑贱与苟安。

胡风提出了著名的“精神奴役的创伤”的命题,要求作家“对于一切的麻木,一切的污秽,一切的混乱,随时随地感到难堪或悲愤,用了最大的警惕心去告发去抨击”。

(5)《创业史》的成就与局限

作者为柳青。

小说内容分两部:

一是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与发展。

二是写试办农业合作社。

小说主题:

写中国农村为什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

是怎样进行的。

小说叙事线索:

以郭世富为代表的富裕中农和姚士杰为代表的富农以及郭振山为代表的当内人士为叙事线索。

其艺术成就是

A提供了广阔的农民生活变迁和农民心理变化以及中国当代巨大的社会历史变革。

B其人物的心理刻画表现得更为突出。

如在梁三老汉的形象塑造上。

主要表现在:

一是形象的“丰满”“厚实”程度,即美学标准;二是表现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的农民,在揭示社会生活面貌的深度与广度上的意义,即题材的价值问题。

C是丰富的叙事手法。

其写作风格具有开阔,浑厚,热烈的特征。

局限:

A新英雄形象的创造是“新的人民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它的意义不是过去文学中“中间人物”所能代替的。

B这种新型文学没有寻求与此相应的艺术方法以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客观描绘,性格刻画,形象饱满作为衡量尺度。

C在梁生宝形象的构造上存在“三多三不足”的缺陷以及过分理想化的问题。

(6)赵树理小说的民间性

赵树理小说的民间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赵树理的民间性,表现在自身民间立场及其成因上。

a赵树理是一个中国传统民间并倾向于政治的知识分子。

他将民间文化与政治工作相结合;b站在农民立场上来解决农村中出现的问题。

民间立场即农民立场,占主导地位。

2赵树理的民间性,表现在民间魅力上。

A以民间为主题,坚守民间文化价值和文化地位。

是赵小说的“民间小历史”。

B对民间艺术手法的借鉴。

(a讲故事:

具有纪实性,共识性以及模式化特点;b运用技巧和悬念;c口语化:

具有直露语义,平实朴素,字字落地的作用)

3赵树理的民间性,表现在中间人物上。

农村中落后农民形象:

二诸葛

农村中落后妇女形象:

三仙姑

进步青年:

小二黑

基层干部:

范登亮

(7)孙犁小说艺术

孙犁被称为“革命文学的边缘人”。

他的小说艺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A寄风云变幻于诗情画意。

所谓风云变幻具体表现在:

通过农民生活,命运体现和自我矛盾等的史诗化;通过人物分类,脸谱形象和故我矛盾等的戏剧化。

所谓诗情画意具体表现在:

类似于赵树理小说特点的日常化;具有乡土气息人情气息的诗意化。

B人情美以及人性美。

如《铁木前传》

C对女性人物的塑造。

笔下的女性大多温柔,单纯,明净,开朗等。

D恣意铺陈,不吝笔墨,不拘成规的叙事结构。

多用于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叙事;以作家主观情志叙述;以事件为中心,讲究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E如诗性如画性的语言。

小说晓畅通俗,明白如话。

迎合大众口味,适合知识分子的追求。

(8)百花文学《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文学思想和创作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

在中国,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文学界遂出现了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似于当时苏联文学的那种“解冻”。

为后世文学启蒙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该小说是一部批判官僚主义小说,也是一部成长小说,同样,也是一部官场小说。

讲述的主要是关于20世纪现代中国社会“疏离者”的故事。

通过一个厂长王清泉所犯错误的处理,敏锐地揭露了组织部门存在的官僚主义等消极因素。

塑造了林震与刘世吾(就那么回事)两个互相对立的人物形象。

以富有浪漫激情的青年知识者的叙述人身份,来描述他所观察到的社会危机。

并表达了对于前景不能确定的忧虑,和他“英雄”孤立无援的“悲剧”。

(9)《五月卅下十年北平宿舍》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是沈从文的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写作时间如标题所点明的,1949年5月30日。

而此时作者却陷入了异常困惑的精神危机中。

这篇手记是作者在病中的“呓语狂言”,但它富有象征意味地记录了知识分子在一个大转型的时代里呈现出来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世界在动,一切在动”,而自己却“完全孤立于人间”。

但自己虽在病中文字仍充满力量。

但我们仍然疑问:

一个新的伟大时代的到来,难道不能容忍这样一颗微弱而美好的生命的存在吗?

其文字特点是:

文字松弛、内涵丰富、语言有节奏感,有很高的音乐辨别能力。

《洼地上的“战役”》

作者是路翎。

该该作品讲述的是侦察班战士王应洪与朝鲜金圣姬的悲剧爱情。

这部作品,是基于“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的英雄行动所描绘的。

从个体的感性生活经验和意识到共同命运上,来表现英雄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依据。

虽十分谨慎,却也接触到战争和个人生活,命运的服复杂关系的问题。

另外,该作品表现了更关心人的心理现实的倾向;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将现实情景与往日的生活经历,体验加以连接对比,是叙述的基本方法。

(10)革命史诗小说

革命史诗小说是当代不少作家的追求,也是批评家用来评论作品达到的思想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尺。

“史诗性”在当代的长篇小说中,主要表现在“历史本质”的目标,在结构上宏阔时空跨度与规模,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以及英雄“典型”的创造和英雄主义的基调。

代表作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等。

(11)革命成长小说及其代表作

革命成长小说是将现代革命主题与民族传统相融合的小说。

主要体现在民族心理,地域色彩以及传统手法上。

代表作有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宗璞的《红豆》等。

(12)政治抒情诗及其代表诗人

政治抒情诗是当代政治与文学特殊关系的产物。

大都是长诗,通常采用大量的排比句式进行渲染铺陈。

讲究节奏分明,声韵铿锵,以增强政治动员的感染力量。

它的写作目标和相应的艺术形式,主要不是为着个人阅读,而是诉诸公共场合的朗诵这种集体性的参与。

代表作为贺敬之的《白毛女》;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等。

13.杨朔散文

杨朔散文是诗意与政论的结合。

其优势在于A情景交融的意境。

清新秀美,纤细优雅。

B讲究结构布局,曲径通幽的布局结构,讲究起笔,最终卒章显志。

C讲究文辞,锤炼语言,形式简洁流畅,清新自然。

其弊端在于A颂歌体:

缺乏对语言的忠诚,用失真描绘生活,不透露真实生活。

运用梦幻的手法,将灾难化为蓬莱仙境。

B单调的结构方式:

采用固定线索来写作,即:

景(物)——人——理。

14.第四种剧本

1956——1957年间,出现了一些在题材和风格上有所开拓的剧作,并围绕这些剧作及相关的创作问题,在报刊上展开讨论。

讨论的问题,涉及题材的扩大,如何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如何表现矛盾冲突,话剧的讽刺和喜剧性的价值等。

如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15.《茶馆》

老舍的《茶馆》,其成就最大,影响最大,被称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A丰富的历史内涵。

借北京城里一家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

B宏大主题的民间表达。

通过小茶馆,小人物来表达形形色色的大世界。

C横截面的连缀。

“一人一事”转为“以事带人”;“多人多事”转为“以人带事”。

D语言基本风俗:

通俗,简洁,含蓄,幽默。

具体表现为性格化,一开口即显示人物的性格;戏剧化,即台词充满动力,看起来平实而实际包含讥讽。

E构思技巧:

“后”的定格。

即戊戌变法后,袁世凯死后和抗战结束后。

通过重大事件发生后来表现人们希望历史会有新的转折。

16.白洋淀诗群

白洋淀诗群出现于1970年代末,代表诗人有芒克、多多等。

白洋淀是当年无数的知青下放点之一,地处河北,离北京较近。

因此白洋淀知青点中有相当数量的家庭背景优越能够接触西方文学作品的高干子弟知青。

他们自发地组织民间诗歌文学活动,逐渐形成了白洋淀诗群。

他们的诗作,与他们这一时期阅读联系紧密,涉猎当时属于“禁书”的中外文学,政治等。

这些读物,除了五六十年代的正版物外,还有60年代以后又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内部发行”的图书。

他们由此获得在情感,心智和艺术上超越现实的凭借。

17.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A伤痕小说的内容:

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得不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得不需要文学优先表达。

B伤痕文学意义:

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C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

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18.反思小说

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反思小说具有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人思考,理性分析。

同时也可以理解为对“伤痕”表达和历史责任的探究。

其意义是将社会历史思考高度进行了大幅度扩展;

深化文学的现实主义,具有更多的从个人思想和文化方面的思考;

不再采用单一的写作模式,而是采用“内视角”的意识流,将无限时空浓缩于有限的篇幅中。

代表作有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19.汪曾祺小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手法:

表达了顺其自然的人生观。

具体表现为写作手法相对含蓄;对性心理的虚写。

感情: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具体表现为对中国传统的回归,注重对人情味的表现以表现对健康自然与人性活力。

取材:

于陈年旧事是提取写作材料。

对风俗画的描写,使小说呈现出复古风的姿态。

文体结构:

笔记体小说。

不追求文章的前后贯穿,波澜起伏。

是由不连贯的故事情节构成的,既有巧合性,又有共通性。

语言:

简约典雅,含蓄平淡,富有韵味。

以自然的为最高修辞原则,以恬静为最高美学风范来创作。

代表作有《异秉》,《大淖记事》《受戒》

20.寻根小说及其代表作

寻根小说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功经验的启示,意在超越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的“断裂”,重返本民族的传统意识与文化心理。

寻根小说是一次具有策划性的文学行动。

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

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21.先锋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A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

B先锋小说是一种精英文学(挑战读者的审美习惯与智力,是一种可读而不可讲的文学。

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C如在形式上,叙事的革命语言参与文本的构成;在结构上,对性,欲望,死亡等主题的关注。

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2.新写实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新写实小说的“新”表现在摒弃传统主义小说的“典型化”,重建现实主义小说真实性特点。

具体表现在对细节的真实;对生活作近乎自然主义的生活流叙述;关注庸常现实和小人物,凸显世俗理想。

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

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

代表作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恒《狗日的粮食》,刘震云的《一地鸡毛》等。

23.新历史小说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其审美特点表现为:

A用小历史解构大历史。

用家族叙史改写民族历史,回归家族;欲望化的革命功利学,用欲望来阐述历史动机。

B突出历史的偶然性。

人物被一种不可捉摸的宿命环绕。

C文本的模仿。

D历史叙述的抒情化与审美化。

代表作家及作品: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苏童《我的帝王生涯》,莫言《丰乳肥臀》,格飞《迷舟》等。

24.《白鹿原》

作者为陈忠实。

该小说叙述的是白鹿两家三代人的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

被认为是一部民族的历史。

该作品的特色成就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文化意识,文化品格;正统道德,正义力量;魔幻,神秘,消弭的神秘。

第一、阶级斗争模式已不再是作品的主线。

鹿三是小说中描写最多的贫苦农民,但这个给白嘉轩作了三十几年长工的雇农,却对白嘉轩忠心耿耿,毫无对立之意。

白、鹿两家几十年的争斗、恩怨,主要不是贫富的对立,而是仁义与不仁义的纷争。

第二、对地主子女人生道路的描写变得十分复杂。

鹿次子鹿兆海加入的是国民党,后来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白嘉轩的长子白孝文,因与小娥通奸,失去了族长继承权,后来痛改前非,当上了保安团长;白嘉轩的女儿白灵,加入共产党后,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牺牲了。

这些人物的人生抉择,没有那么多的禁忌,一切都似乎是那样偶然。

第三、群众斗争的历史,呈现出更多的非理性倾向。

农协在“戏楼”上镇压财东恶绅;乡绅和民团反攻回来后,又在“戏楼”上吊打农运分子,整死了不屈的贺老太;尔后,当了土匪的黑娃又带人抢劫了白、鹿两家。

这些荷枪实弹的抗争,连同白嘉轩与陆子霖勾心斗角的家族较量,使白鹿原变成了他们逞强、斗狠而又来去匆匆的舞台。

第四,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形象。

在作家笔下,无论是白嘉轩,还是鹿三、朱先生,都远远超出了自身阶级的界限,而具有了更为浓厚的文化的意蕴。

第五,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

开篇写白嘉轩先后娶了六房女人,没给他留下后代就都死掉了。

死去的六个妻子,除了交欢时让他“引以为豪”的征服之外,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却使他感到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左右着他的命运。

男女之间的情爱和两情相悦,到他这里被消解,被淡化。

《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他初次卖血,用挣来的钱娶了人称“油条西施”的许玉兰。

又因为各种问题的产生,为了他的家人,他又一次又一次的去卖血。

最后一次卖血,为了救儿子,差点没命了。

这是一部向通俗靠扰的先锋文学,以迅速、质朴、温情的方式表明绝望。

直面苦难,耐人寻味。

在单纯与反复的叙述中展示民众的善良与牺牲。

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

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

25.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其成就在于:

A重返“五四”,承读启蒙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个性主义精神。

表现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对人的心灵和生命的尊重。

B抒情主体的个性强化。

诗歌“向内转”的重大变化,抒情直指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内心感受和体验。

突出诗歌的明确性与清晰性。

代表诗人及代表作品有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北岛的《波动》等。

一、名词解释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号至19号在北平举行。

出席代表824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等人的报告。

这次大会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的两支文艺队伍大会师的盛会。

大会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就与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阶段。

2、双百方针: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具体内容是“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其核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和争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以迎接和顺应全国工作重心的转移。

这一方针的贯彻,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逐渐从胡风事件的阴霾里走出,在文学创作上初现百花齐放的苗头。

3、八大样板戏:

“样板戏”又称“革命现代京剧”,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

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

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形成“三突出”、“三结合”等一系列模式化的文学观念,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习惯上将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八个样板戏”。

4、地下文学:

“文革”期间,主流文学之外,部分作品通过非常态的媒介运行、传播,以尽可能隐蔽的手抄渠道传阅,称之为“地下文学”。

如《第二次握手》(张扬),《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赠》(舒婷),《城市》、《太阳落了》(芒克),以及1976年“四五”天安门运动中涌现的“天安门诗歌”等。

代表作是《第二次握手》和“天安门诗歌”。

地下文学像“林中的响箭,黎明的曙光”,挖掘了埋葬阴谋文学的坟墓,揭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

5、新民歌运动:

“大跃进”背景下,毛泽东指出要搜集民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周扬作《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为题的发言,把“新民歌”作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范例。

在毛泽东提倡,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发动,新民歌创作,成为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对于诗坛的影响,在于它被许多人视为与五四新诗传统相对立的诗歌发展的新道路。

实际上,新民歌运动的发生直接受当时政治、经济政策的操纵,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政治冒进和经济失衡延伸下来的一次文学上的片面繁荣,确立的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创作理念,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6、杨朔模式:

杨朔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讲究艺术构思,注重创造诗的意境,往往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形成清新俊逸而含蓄的艺术风格。

但由于作家自身的局限及其时代的影响,其作品存在明显的弊端:

①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海市》、《香山红叶》、《茶花赋》、《雪浪花》等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称为“颂歌体”,以一种失真的描写来粉饰太平。

②单调的结构方式。

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三段式)。

大多不直接叙述,而用曲笔:

开头时欲扬先抑,中间转弯,最后点题。

属于一种现代八股的叙述模式。

在这种写作中,想象的能力、求异的思维、诚实的品格、自然的情感都受到残酷的压抑。

7、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文坛涌动“文化寻根”思潮,作家们致力于“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其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王安忆《小鲍庄》,贾平凹“商州系列”等。

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与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手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寻根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深化,是一种深层的反思,一种对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反思。

同时,“寻根文学”也是“改革文学”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另一支流。

8、伤痕文学:

粉碎“四人帮”后,作家敏锐的感应到人们的意愿和历史的要求,自觉承担起历史赋予文学的使命,利用文学对既往历史进行清算,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等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发轫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1977年11月),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

主要作家作品还有: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王蒙的《最宝贵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古华《芙蓉镇》,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张贤良《刑老汉和狗的故事》。

从1977年到1979年,“伤痕文学”达到高潮。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小说中第一股壮观的文学思潮,是对林彪、“四人帮”的控诉,也是对“文革”的否定。

对新时期文学的意义,首先在于恢复了“人”在文学中的地位;另一贡献,是恢复了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写出了畸形的政治给我们这个民族留下的灾难,突破了长期以来创作领域的许多禁区,为以后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精神的进一步深化打下了基础。

9、改革文学: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抓经济建设。

与此相应,作家们开始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其先河,随后有张锲的《改革者》,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蒋子龙的《燕赵悲歌》,张炜的《秋天的愤怒》,贾平凹的《鸡窝洼人家》、《浮躁》,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

大体类型分为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类。

改革文学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改革文学”对社会心理,社会问题的探讨,在广度与深度上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