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12012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docx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海北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十一五”取得的成绩和问题

第一节 主要工作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州旅游业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省“一圈三线”旅游业发展布局,坚持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和全社会兴办旅游的方针。

切实按照“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层次招商、高水平经营”的总体发展要求,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景区建设,加大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强化行业管理,全州旅游业形成了加快发展,强力推进的发展格局。

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计划主要指标。

预计到“十一五”末,旅游总人数达到8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33亿元,为“十二五”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旅游产业地位提升

“十一五”期间,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从全州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

在全省率先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

“十一五”期间州县财政共列支旅游发展基金1660万元。

旅游发展基金的建立,使我州在景区(点)开发、人才培养、旅游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一五”期间,根据海北旅游发展实际,成立了海北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两次旅游发展大会,提出了建设高原旅游名州,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出台了《加快旅游商品开发意见》、《加快旅游餐饮业发展的意见》和《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各县政府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州上下形成了抓规划、重建设、打品牌的旅游发展格局,旅游业日益受到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成为富民强州的重要力量。

二、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海北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突出特色、产业富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海北实际,累计投入规划编制资金230余万元,先后编制完成了《金银滩—原子城旅游景区发展规划》、《海晏沙岛旅游景区建设性详规》等11个单体规划,编制完成了《青海湖北岸315国道旅游服务经济带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金银滩草原保护与旅游利用修建性详规》,配合青海省旅游局编制完成了《祁连林海旅游业总体规划》,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全州旅游景区建设重点,确定了以青海湖北岸315国道自然风光游和祁连山草原风情游为两大旅游带,以金银滩(原子城)、沙岛、鸟岛、仙女湾湿地、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门源百里油菜花海、黑河大峡谷、祁连山草原八大旅游景区为重点,以海北全境游、环青海湖游、金银滩—原子城一日游为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每年着力建设一个旅游产品的发展思路。

三、旅游服务设施显著改善

适应旅游市场日益扩大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大众化和多元化发展趋势,根据海北旅游资源禀赋,按照现代旅游业发展需求,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多渠道争取资金,使全州主要景区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西海镇作为全州旅游服务中心先后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首批特色旅游景观城镇,其服务带动作用日益凸现。

十一五”期间,全州共投入旅游项目建设资金11.9亿元,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达6.08亿元,使主要景区的服务功能和四县区域城镇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旅游产品得到有效供给

各县按照州委、州政府每年建设一个景点的要求,相继开发建设了金银滩藏家风情苑、原子城纪念馆、王洛宾音乐艺术馆、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祁连卓尔山、达玉部落民俗文化村、金银滩自驾车露营地、沙柳河湟鱼家园、青海湖仙女湾、高原海滨藏城等旅游景点和接待服务设施。

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完善设施和服务,使海北成为全省4A级景区全覆盖的地区。

同时,根据海北旅游商品特性,开发了蜂产品、鹿产品、祁连玉、剪纸、民族刺绣等系列产品和商品,增加了旅游产品和商品有效供给,延长了旅游产业链。

五、招商引资工作对景区建设形成了有力支撑

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来抓,积极鼓励引导民营资本投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十一五”期间,先后引进招商项目14个。

组建成立了青海金银滩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引进了藏家风情苑旅游有限公司、青海原子城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海北金银滩草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

按三星级标准新建了旭恒假日大酒店、祁连大酒店、鸿湖大酒店,对海北宾馆、门源浩云宾馆进行了改扩建。

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州旅游服务水平,为海北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旅游形象得到提升

通过举办“海晏国际沙雕节”、“祁连山之夏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王洛宾音乐艺术节”、“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节”、“刚察青海湖观鱼放生节”、“国际摄影大赛”、“海北网络媒体行”、承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环湖赛等重大节庆活动,借助中央和省内外各大媒体,开通旅游网站,制作旅游宣传图册等方式,针对主要客源地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促销活动,通过多形式的宣传促销,使我州“梦幻青海湖”、“神秘原子城”、“浪漫金银滩”、“百里油菜花海”、“圣湖仙女湾”、“欢乐沙岛”等旅游产品在国内旅游市场上有了一定影响力,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海北旅游知名度显著提高,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全州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资金短缺,旅游投入和实施难度较大。

旅游景区六大要素关联性不强、线路连接不完整、旅游产品不完善、服务不配套、旅游产品链条短。

二、“旅长游短”问题依然突出,旅游人均消费水平低,旅游产品闲置期长。

三、投入不足。

旅游项目建设资金缺乏,旅游投入难度大,导致现有的宾馆、饭店设施陈旧,上不了规模和档次,接待能力有限,旅游旺季吃、住难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州、县旅游环境硬件不够,软件服务差。

四、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主体少而且小,缺乏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旅游行业管理和企业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

五、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全民旅游服务意识不强。

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第二章“十二五”海北州发展环境

第一节 有利条件

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十二五”是我国旅游业继续处于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也是国内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将在这一时期建成世界旅游强国。

随着小康社会建设,休闲旅游业将成为新的旅游时尚,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及支持青海藏区意见的实施,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二、省委省政府对海北旅游业发展的新定位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海北要在发展特色旅游业走在全省前列的工作要求,为海北旅游业加快发展确定了目标。

海北位于全省旅游业“一圈三线”核心区域,处于全省“四区二带一线”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是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地区,全省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把海北列为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进行重点建设。

随着兰新铁路复线、湟源—西海一级公路、西武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为我州加快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州委州政府对旅游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州委、州政府对“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按照全省“四区二带一线”发展新格局,积极实施旅游强州战略,加大高原旅游名州建设进程和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工作要求,为全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战略性布局。

第二节 制约因素

一、旅游经济总量小,人均消费水平低

全州旅游经济收入总量只占全州GDP的1.8%左右,旅游服务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虽在上升,但龙头引领作用不够显著;旅游服务从业人数少,人均消费水平低,2009年人均消费只有108元,占全省人均消费水平的五分之一。

二、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投资建设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短缺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虽然各地对景区建设有了一定的投入,但是只停留在初始阶段,景区建设水平低,与资源禀赋相差较大。

目前,景区建设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投入,而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有限,对国家和上级投资依赖性程度大,景区建设缓慢。

三、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十二五”期间,全州主要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景区公路、停车场、环卫厕所、标识导示、给排水、垃圾处理、救援系统等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尤其是区域城镇旅游服务功能不强,影响了接待服务水平。

四、自然条件对旅游产品损坏性大,产品闲置期长

海北地处东南季风,西北干旱,青藏高原三种气候交汇区,区内平均海拔3100米,海拔超过3000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85%,年平均气温-0.7℃,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39℃,无绝对无霜期。

“五月解冻,八月草黄,长冬无夏,春秋相连”是全州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

全州旅游黄金时间只有100天左右,漫长的冬季对旅游产品破坏性大,致使景区招商难度大,建设困难。

第三章“十二五”海北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

目标任务、规划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新格局,积极实施“旅游活州”战略,加快高原旅游名州建设进程,坚持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围绕绿色、生态、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旅游富民强州进程,使旅游业成为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有效载体,逐步将海北建设成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文化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目标任务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项目支撑、全民参与,使我州生态旅游资源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实施重点开发,集中打响“生态海北”旅游品牌,把我州建成生态环境保护完整、屏障效应突出、生态与经济双赢、服务功能设施齐全、生态旅游产品丰富,集森林、草场、冰川、雪山、湿地、河流、湖泊、沼泽、沙漠、峡谷、野生动植物观赏和高原冷凉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青海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优质、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的高原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总体目标是:

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十二五”末使海北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30%。

第三节  发展原则

一、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

充分依托全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永续利用。

二、坚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

坚持从长远发展着眼,从实现阶段目标着手,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积极做好与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整体设计、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分步实施,促进旅游业整体稳步发展。

三、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民参与、重点开发的原则。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旅游行政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和单位紧密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支持的旅游发展格局,整合资源,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市场运作的理念,科学定位,使全州旅游业发展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融合。

四、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

以项目为支撑,认真谋划、筛选一批优势资源、带动性强、参与性广的项目进行捆绑式开发建设,以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推动景区(点)及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章“十二五”海北旅游业发展重点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重点布局

按照海北旅游产业发育程度,重点做好景区和旅游城镇的规划、建设等基础工作,以重点景区和重点城镇建设为重点,促进全州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原则,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精心培育旅游产品。

一、重点建设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

通过对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治理,旅游城镇民族特色化的建设改造;旅游交通通达能力建设;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旅游企业的扶持、引导;旅游服务节点的建设、规范;主要节庆活动的策划、包装等一系列工程,将海北建成生态环境保护完整、生态旅游产品丰富,集森林、草场、冰川、雪山、湿地、河流、湖泊、沼泽、沙漠、峡谷、野生动植物观赏和高原冷凉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着力打造环青海湖旅游圈

充分利用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青海湖鸟岛、沙岛、仙女湾等品牌形象,依托青海湖沿线民族文化和自然生态,开发一批具有海北民族特色、集观赏性、参与性强的民族文化、体育健身活动项目。

重点建设金银滩(原子城)、西海温泉、海晏达玉民俗文化村、刚察年钦夏格日山、沙柳河、仙女湾、哈尔盖褡裢湖等景区景点。

以金银滩(原子城)景区为基点,进一步挖掘王洛宾音乐文化、“两弹”红色文化、“青海湖祭海文化”、“湟鱼”文化、十五亿绿度姆本康等环湖沿线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将北线建成集观光、休闲、探秘、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精品旅游线路,使其成为青海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三、加快建设环海北旅游圈

以青海湖北岸315旅游服务经济带和祁连山风光旅游服务经济带为主线,充分利用“浪漫金银滩”、“神秘原子城”、“金色门源”、“祁连风光”、湖滨藏城”等品牌,依托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温泉疗养、红色探秘等旅游产品。

以金银滩—原子城、湖滨藏城、门源百里油菜花海、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祁连山下好牧场等旅游产品为重点,围绕自然和人文景观,改善基础设施,整合游览线路,加快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油菜花海、祁连山草原、祁连林海、金银滩草原自驾车营地建设,形成景区游览内容丰富、旅游线路连接顺畅、旅游服务功能完善的海北旅游圈,使海北成为自驾车旅游的黄金线路。

四、加快建设青海湖北岸315旅游服务经济带和祁连山风光旅游服务经济带

以315国道、217国道和宁张公路线为纽带,整合海北段沿途旅游资源,开发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红色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旅游产品,加快乡村牧区旅游服务项目建设,使青海湖北岸315旅游服务经济带和祁连山风光旅游服务经济带逐步成为青海知名的旅游品牌。

发挥西海镇、浩门镇、八宝镇、沙柳河镇游客集散地作用,在“两带”规划基础上,开展自然风光游、草原风情游、登山探险游等旅游项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品位。

五、加快培育和建设十大生态景区

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根据生态景区的不同功能和青海湖、祁连山水源生态项目建设为契机。

加快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门源百里花海休闲观赏旅游区;门源岗什卡---花海鸳鸯探险科考旅游区;祁连山草原观光旅游区;祁连黑河峡谷探险旅游区;祁连东方小瑞士自然风光旅游区;刚察哈尔盖褡裢湖自然风光旅游区;青海沙柳河湿地-湟鱼家园生态旅游区;海晏西海温泉康体疗养旅游区;海晏金银滩草原生态文化旅游区十大生态旅游区建设,使其成为高原旅游示范区的有效载体。

六、加快七条生态景观河建设

结合青海湖生态治理、祁连山水源涵养地保护工程和水电资源整合开发建设,通过河道治理、土地整理、生态恢复建设,开发漂流等体育项目。

“十二五”期间,将黑河打造成在县城区域形成水域景观。

大通河打造成浩门镇至仙米形成水景画廊景观。

沙柳河打造成通畅的湟鱼回流通道,在县城形成观鱼长廊。

湟水河、哈尔盖河、布哈河、泉吉河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景观河。

七、加快旅游城镇建设

按照全州城镇的不同功能,经过规划建设,使门源浩门回族风情旅游镇、祁连八宝东方小瑞士风情镇、刚察沙柳河高原海滨藏族风情镇、海晏西海红色旅游镇形成特色鲜明、旅游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的中心城镇及旅游服务和游客集散中心。

结合线路、景点建设以及城镇棚户区改造、工业项目搬迁工程,以门源东川镇、青石嘴镇、祁连俄堡镇、鸟岛镇,三角城镇等小城镇为依托,充分发挥四县县城城镇及全州境内公路干线沿线乡镇的功能作用,在城镇规划中融入旅游功能和品位,在城镇建设中融入民族特性,在城镇经营中贯穿旅游理念,在城镇管理中蕴含旅游属性,把景区的游览活动与城镇的住宿、游览、购物、餐饮、娱乐等有机结合起来,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厚实文化、提升品位。

加大对国道干线公路村庄、乡镇进行以旅游形象为主体的“包装改造”工程,逐步形成一批有特色的旅游农(牧)户、旅游村、旅游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

通过旅游城镇建设,发挥中心城镇和市场对接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景城互动。

八、加快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

通过五年的建设、营销,建成全省具有示范作用的和不同观光功能的海北全境游、祁连山风光游、海北自驾车观光游、金银滩原子城风情游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九、实施好重点旅游项目,提高服务能力

项目是旅游发展的有效载体,“十二五”时期通过国家项目资金支持、招商引资、民间资本投入、山东对口援建等形式,重点实施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金银滩(原子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沙柳河景区旅游基础设施项目;祁连山风光旅游景区基础设施项目;门源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百里油菜花海景区基础设施项目。

通过项目实施使全州主要旅游景区形成通达快捷,城镇服务功能完善,旅游产品多元,旅游商品购物、民族文化体验、高原生态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

十、加强生态建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推进草原植被恢复、沙化治理工程,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快重点沙道治理,对重点景区道路填埋坑实施绿化,对视觉污染的电力通讯设施逐步进行改造。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工业园区工程,严禁准入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落后产品工业项目,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完善节能减排项目考核办法,为建设生态旅游示范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二节  重点工作布局

一、抓紧编制完成《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

按照生态旅游要素和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原则,立足海北生态旅游资源禀赋,组织国内知名专家,高品位、高标准、有特色编制完成《青海省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规划》。

通过规划体现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二、完成金银滩—原子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

按照国家5A级景区建设规范与标准,加快景区入口服务区(含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办公场所等)建设,建筑风格上要体现西部草原特色。

整合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原子城纪念馆等主要景点,组合好旅游产品,丰富游览内容,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整合浪漫的诗歌音乐文化,红色文化、游牧文化等,并将这些文化通过广场园区、主题建筑风格、艺术小品等载体展示表达出来,对金银滩草原进行生态保护规划,合理划分旅游功能区,严格控制永久性景观建筑,临时建筑应统一风格,集中布局。

三、加快生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经济的环境竞争力

充分利用国家加快青海等藏区社会发展和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有利时机,加强与省直、国家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对接,抓紧申报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金银滩(原子城)景区、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沙柳河景区、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年钦夏格日山景区、青海湖国家风景名胜区西海温泉景区、祁连山风光景区、门源仙米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基础设施项目的申报工作。

通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点连片,形成品牌景区。

按照国家A级景区服务标准,充实完善旅游要素和服务体系,抓紧金银滩旅游景区国家5A生态旅游区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信息、安全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档次和水平。

四、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实施生态发展新跨越

精品旅游区是跨越发展的基础,要以规划为基础,在坚持生态保护的前提下,按照“多出精品、少留遗憾、不留败笔”的原则,高起点、高水平的实施好每一个项目。

重点突出百里油菜花海、祁连山下好牧场、祁连山风光--东方小瑞士、天上草原金银滩、中国原子城、高原海滨藏城品牌主体形象,充实内容,丰富内涵、厚实文化、提升品位。

加快完善以祁连山风光北线游、青海湖北岸315国道草原风光游、海北自驾车全景生态游、青海湖环线游、中国原子城红色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推介,以线路连精品,以精品带区域,增强旅游环线对市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为建设高原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有力支撑。

五、加强旅游文化体系建设

重点挖掘青海湖祭海、“两弹”文化、昆仑文化、王洛宾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及藏族部落文化等内容,突出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性,着力打造不同文化与自然旅游景观。

充分利用青海湖的感染力、“两弹”精神的震撼力、王洛宾的影响力、昆仑文化的渗透力、草原风情吸引力等多元文化资源,不断推出多种表现形式的旅游商品,提升品牌效应。

依托海北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多民族的文化优势,积极支持和开发品位较高,具有海北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餐饮文化。

开发具有海北文化内涵和特色的祁连玉、民间手工艺品、门源蜂产品深加工系列及文化音像制品的开发研制,进一步提升消费水平。

六、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按照人性化、品牌化、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切实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以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游客中心)、自驾车露营基地、旅游厕所、景区标示标牌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重点城镇交通、通讯、金融、卫生等相关配套服务。

以12301游客服务电话为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七、加快旅游安全与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以2011年海北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为契机,加快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安全应急预案。

按照行业特点分别制定不同行业标准,规范服务、提升质量。

建立健全旅游保险、旅行社责任险、游客意外伤害等旅游险种,提高旅游化解风险的能力。

完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

八、挖掘特色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商品

依托海北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和农牧产品优势,积极支持和开发品位较高,具有海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餐饮文化。

大力开发具有海北特色的旅游食品、祁连玉、民族服(佩饰)、民间手工艺品、门源花蜂、保健品、中藏药品、景区纪念品、邮资产品、音像产品等旅游商品。

发挥海北独特的冷凉气候和丰富的光照资源发展高原绿色农牧业发展新模式,围绕油菜、马铃薯、蚕豆和牛羊肉、奶牛等特色农畜产品,开发生产高原绿色食品。

并依托重点旅游城镇和重点旅游景区点,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延长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消费水平。

九、积极实施旅游“富民强州”战略,促进农牧民增收

充分发挥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的积极作用,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力发展以农(牧)家乐为主要形式和高原特色观光农牧业的乡村旅游,引导鼓励农牧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逐步提高旅游业在农牧民收入中的比重。

十、继续办好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提升海北生态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通过举办金银滩国际情歌节、祁连山之夏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祁连山草原文化旅游节、王洛宾音乐艺术节、金银滩草原文化旅游节、刚察青海湖观鱼放生节、青海湖祭海大典活动、海北风情自驾车旅游节、祁连山金秋摄影节等活动,营造海北生态旅游品牌,提升海北旅游影响力。

十一、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发挥旅游企业的引领作用

企业是旅游市场的主体和旅游业发展的主导。

进一步加大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资产转让等形式参与旅游业发展,创新旅游招商模式,推进旅游资源开发与房地产、矿产、水电、农牧等资源捆绑招商,增强旅游招商的吸引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有资质、聚集力量强的旅游企业。

积极扶持创办国内旅行社;大力加强旅游网络建设,积极鼓励旅行社跨地区、跨部门联合,加强与河西走廊及省外周边地区和省内相邻地区的区域合作,支持旅行社加入各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增强招徕能力和发展水平。

第五章  政策及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必须要有切实可行和强有力的各种保障措施,建立保障机制是关键,是顺利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机制

成立以州政府主管州长为组长,州旅游局、四县主管旅游、文化工作的副县长及各县旅游局、旅游公司为成员单位的海北州“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工作小组,全面协调解决规划实施期间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开展和落实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目标落到实处。

真正形成主要领导统筹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