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500534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3.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docx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

NewlycompiledonNovember23,2020

 

高铁学院示范性特色专业总结报告

机车车辆

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

项目建设总结报告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二0一五年十月

概述

机车车辆专业开办于1989年,已培养23届,3000多名毕业生,现有在校学生1325人,是学院建设湖南省示范性学院的主干专业。

通过3年的努力,现已圆满完成了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实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本专业通过与广铁集团及其相关车辆段、机务段、动检所进行校企合作办学,成立了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增强了专业办学活力。

以服务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多种模式并举,推进了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依托校企间的紧密合作,专业大力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开发了项目任务引领的模块式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支具有视野开阔、技术领先的教学团队;建成了满足人才培养要求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实施“工学结合、企业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较好地将机车车辆专业建设融入铁道车辆产业发展,提高了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及关键指标增长情况

(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本专业根据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任务要求,以对接铁道车辆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服务国家铁路建设“十三五规划”为发展思路,以建设校企共同举办专业的体制机制为突破口,经过3年建设,完成了30多项建设任务,任务完成率达100%,建设效果较好达到了湖南省示范性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

与广铁集团建立了行业指导委员会,并担任了行指委委员。

新增了来自广铁集团系统的技术专家15名,充实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完善了定期到机务段、车辆段及动检所进行调研、邀请铁道车辆行业专家来校开展技术讲座的制度;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专业动态管理,新增加了机务与驾驶2个专业方向,更新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2.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

机车车辆专业长期与广铁集团及其子公司、香港地铁、长沙地铁、深圳地铁、厦门地铁、成都地铁等企业开展深入校企合作办学,并与厦门地铁、成都地铁建立了多个订单班与多期短期培训班。

此外,机车车辆专业广铁集团公司下属各机务段和车辆段、广州动车段、长沙地铁、广州地铁、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厂都有实训场所。

特别是在株洲车辆段衡阳运检车间、衡阳检修车间等车辆,建立了常态化实训机制。

3.“工学结合、企业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采用“+0.5”的教学组织模式,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递进认知规律组织学习,构建了“工学结合、企业顶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全面施行“多证书”制度。

本专业依托所建成的网络学习平台与世界大学城、铁道论坛及其相关招聘网站,构建了以用人单位为主,行业专家、毕业生参与的开放、多元质量评价体系。

4.课程体系建设

本专业成立了由企业资深开发人员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经过3年建设,完成了9门专业课程建设,并依托所建成的世界大学城平台共享课程。

完成了省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新成功申报了省级教学改革课题2项,院级课题5项。

5.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教师管理制度建设

制订了教学、育人、科研等项指标构成的《教师工作考核方案》、《专业技术职务聘用管理办法》,对教师的职务职称实行动态管理。

结合铁道行业的实际要求,制订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进教师准入实施细则》,完善了《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专业骨干教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聘用标准》,增加《软件学院关于教师挂牌授课的暂行规定》等制度。

(2)专业带头人培养

培养了专业带头人1名,副教授2名。

专业带头人共参加国内外培训12人次,人均获行业培训证书3个、下企业实践锻炼月/年;主持院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8篇;为铁道车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11人次,开办新技术讲座6人次。

(3)专业骨干教师培养

新培养专业骨干教师13名骨干教师共参加国内外培训42人次,人均下企业实践锻炼月/年,人均获得行业资格认证证书2个;承接应用技术开发项目6项、发表论文20篇。

(4)教师双师素质培养

新培养双师素质教师2名,人人参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共参研横向课题及企业技术攻关项目3项。

(5)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了12人的企业兼职教师库。

对兼职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培训,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课题研究等工作,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有15名兼职教师获高校教师资格证。

兼职教师参与学期项目、综合实训项目等实践教学,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人均年完成教学工作量160学时左右,兼职教师担任专业课学时达52%。

6.实习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室建设

新建6个实训室,其中有2个实训室能组织理实一体化教学,正在新建1个地铁模拟驾驶实训室

(2)建设校外实训基地

本专业新建广铁集团公司下属各机务段和车辆段、广州动车段、长沙地铁、广州地铁、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厂都有实训场所,并新建了成都地铁与厦门地铁2个实训场所。

(3)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为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校企合作制订和完善了《顶岗实习巡查办法》和《实训室管理制度》等7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7.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在世界大学城网络平台上,完成了20门专业课程学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新增涵盖机车、车辆、动车鱼地铁的典型零部件故障分析案例20个,利用职教新干线、网络学习平台和软件工程实训平台开放了16门课程教学资源,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8.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制修订了《教学常规管理》等16个常规教学管理制和《班级教学反馈表》等8个用于监控教学过程的班级管理文件,健全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强化了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督导制,对教师进行考核。

制定了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细则,试行学业导师制。

建立了以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其中,课程考核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利用世界大学城、微课和在线学习平台对教学和顶岗实习进行质量监控,形成了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9.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培训能力建设

本专业3年内开展车辆专业职业技能培训项目3项,为行业企业开展钳工等培训项目4项。

分别与长沙车辆段车辆电工技能培训,同时与广州动车段开展了实训教材编写合作。

(2)服务行业

成立了省级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轨道交通行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与地方铁路车辆专业技术工人培训基地3个基地。

10.示范作用建设

(1)课程资源共享建设

通过与企业共组课程开发团队,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了7门课程教学资源,使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达到20多门,其中16门课程的教学资源都通过世界大学城和学习平台等教育服务平台,向全省职业院校免费开放,推进了全省同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进程,提升了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建设质量。

(2)召开专业建设成果发布会

2013-2015年本专业建设成果分别在广铁集团行指委研讨会上进行发布与推广,受到了与会专家、教师的好评,指导广铁集团行业内4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二)关键指标增长情况

经过3年建设,本专业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校企合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其关键指标增长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关键指标增长情况表

内容

采集点

单位

原有基础

建设目标

目前水平

一、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1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人数

10

15

15

2

来自行业专家人数

4

10

10

3

调研专业对口企业

5

12

13

4

新颁及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

6

6

二、校企合作机制

5

有合作协议企业

5

12

12

6

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

6

10

10

7

聘请合作企业兼职教师人数

3

12

12

8

专业教师到企业现场培训(或挂职)人数

4

10

10

9

校企合作开发完成项目

6

12

12

10

合作企业对本专业投入(或捐赠设备)资金

万元

62

200

三、人才培养模式

11

合作企业订单班人数

50

200

196

12

本专业毕业生“双证书”获取人数

2550

3000

3000

四、课程体系改革

13

专业总课时数

课时

3002

2772

2772

14

其中:

理实一体化教学课时

课时

916

1104

1104

15

生产性实习实训课时

课时

638

1192

1192

16

顶岗实习课时

课时

468

476

476

17

专业总课程门数

45

37

37

18

其中:

核心课程门数

5

6

6

五、专业教学团队

19

专业教学团队人数

20

35

35

20

其中:

双师型教师人数

15

30

29

21

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课时数

课时

528

674

674

22

专业教师到企业和生产一线实践

人次

40

100

110

23

本专业教师承担省级以上教研教改(或科研)课题

1

4

4

六、实践教学条件

24

校内专业实训(实验)室

3

6

6

25

校内专业实训(实验)室工位

20

60

60

26

专业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万元

1200

1785

2010

27

专业校外实习基地

7

12

12

七、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

28

本专业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课程

2

2

2

29

拥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专业课程

12

18

20

30

全面实行数字化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

2

5

6

八、教学管理制度

31

教学管理制度与文件

4

12

12

32

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九、社会服务能力

33

本专业当年在校生人数

1005

1258

1258

34

本专业当年毕业生数

184

210

210

35

当年毕业生年终就业人数

180

205

205

36

其中:

对口就业人数

178

203

203

37

开展社会培训

人次

1120

1600

1701

十、示范引领作用

38

指导同类专业建设的院校

2

4

4

39

培训相关院校专业教师

人次

100

300

307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根据省教育厅有关职教项目建设管理的要求,按照“科学规划、专家论证,分级管理、责任到人,全程跟踪、定期检查、绩效考核、奖罚兑现”的工作原则,学院成立组织机构,落实工作责任,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评价,确保工作分工到位、目标责任到位、资金落实到位、管理措施到位,做到项目建设科学规划、管理规范、有序推进、效益显着。

(一)建立组织机构

1.成立示范性特色专业群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有关院领导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和建设单位负责人组成的省级职教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全面领导项目建设工作。

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指导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审定年度建设计划;负责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安排、监督、评价;定期听取建设情况汇报,检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研究制订推进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接受上级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审计;向省教育厅报送项目进展情况,申请项目验收。

学院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省级职教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项目建设的统筹与协调,主要职责是:

组织编制、报送和实施《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监控和检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与成效,并进行绩效考核与信息通报;汇总并向教育厅报送项目建设进展、资金使用等项目建设情况;组织接受上级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阶段性成果进行监控、检查和审计、评估与验收。

2.项目管理组

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学院成立由教务处、组织人事处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项目管理组,对项目建设进行归口指导和管理。

项目管理组的主要职责是:

根据本管理组辖管的建设内容指导项目建设组制订《建设方案》和《建设任务书》;审核建设内容的总体计划和分年度建设计划;督促实施建设计划,并对建设进度与质量进行评价;研究项目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制订相应的方针、政策、监控与评价办法;按内容与时间要求,向建设办报送相关材料。

3.项目建设组

项目建设单位成立项目负责人为组长的项目建设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工作。

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主要职责是:

负责编制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分解建设任务,确定子项目负责人,组织项目实施,保证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定期报告项目建设进度;严格执行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自我监控;及时整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按要求进行项目总结验收;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情况。

(二)健全管理制度

学院制定了《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以及专业调研报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各项建设内容的规范与标准,加强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过程监控

1.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将建设方案与任务书确定的各建设内容与指标进行分解,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具体任务明确,完成时间明确。

各管理组和建设组制定本单位实施方案,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资金落实、措施落实,按照建设进度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2.定期开展检查评价,推进项目建设

学院以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为依据,每年年底开展项目建设进展和成效的阶段性检查评价,及时总结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成效,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各项目有计划、按步骤认真实施,确保建设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学院每学期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例会,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不定期召开项目建设研讨会、推进会,确保建设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

(四)健全保障机制

1.建立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学院多元投入机制

以省财政进行引导和推动,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加强学院自筹资金的配套,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根据项目进度,确保了各项资金投入足额按时到位,确保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上无任何障碍。

2.强化绩效考核,落实工作责任

以绩效考核的形式,定期报告建设进度,开展阶段性检查监控,督促项目管理部门与建设单位履行工作职责,提高项目建设工作效能。

落实学院项目建设工作责任制,使项目参与者认真履行职责,预防建设过程中出现工作懈怠、违法违纪的行为,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

3.加强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学院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专款专用、专账管理,学院财务处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

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定期检查、审计制度,管理部门、建设部门自觉接受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和学院建设办的监督和检查。

4.加强内部审计与廉政监察

对项目建设工作有关各项经济活动及其经济责任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实施内部审计监督,对专项资金进行全过程审计,防止挤占、挪用、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通过开展廉洁教育,预防项目建设过程中违反行为规范、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行为,保证项目建设专项资金得到公开、合理、有效的使用。

(五)加强信息交流

1.利用网站、世界大学城等线上活动加强网络信息交流共享,自觉接受省教育厅和社会的监督

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任务书开展项目建设,及时将项目建设的阶段性工作进展及建设成果上传到专门空间,即时反映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实现建设工作成果的社会共享。

一是建立项目建设专题网站,开辟专栏宣传项目建设。

二是在世界大学城开辟专门空间,用于项目展示与成果交流。

三是通过建立公共微信平台和校内、校际项目建设交流QQ群等,交流项目建设工作信息,沟通工作思路,传递工作文件,讨论难点热点问题,开展业务咨询建议等,提高工作成效。

2.积极参加政府、行业、企业等的相关会议

项目建设工作小组通过积极参加教育厅组织的各类专业、课程建设会议,如:

参加国家精品共享课程建设研讨会、专业技能抽查标准修订等会议,参与行业协会组织的各种技能比武。

3.加强兄弟院校交流

加强与广铁集团内部4所兄弟院校全方位技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并与其它兄弟院校进行积极的教学合作,3年来,进行各种专项研讨会30多场次。

三、贡献与成效

(一)主要的建设成果

1.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建设

依托建成的科职软件园、嘉兴校外实训基地、软件工程研究所等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定期选派骨干教师赴湖南拓维、湖南创博龙智等省内知名企业调研,邀请专家来校进行技术讲座等途径,跟踪软件技术领域的新技术,实时调整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完善适应软件产业和轻工行业发展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从主动适应软件产业和轻工行业的发展需要出发,对产业新技术、新岗位进行认真调研,针对当前行业最前沿云计算、移动应用、物联网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动态增设软件开发与智慧建筑2个专业方向,实现将行业新领域、新知识、新技术引入现有课程体系中,进行教学内容更新,实施专业动态管理。

2.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扩充理事会,扩大校企合作平台

本专业为进一步丰富专业教学资源,从技术研发、信息推广、课程开发、实习实训、人才供需等方面的权益合作着手,引入湖南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公室加入理事会,与其合作主要解决学院办学面向轻工行业,服务社会和技术输出问题;引入湖南力维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加入理事会,该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深厚的教育背景,与其合作,主要解决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课程体系开发、师资培养、技术研发、实习实训与就业问题;引入嘉兴东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加入理事会。

嘉兴东软属于浙江嘉兴市科技创业中心的软件支柱企业,地处长三角中心地带,与其合作,主要看重其实训场地设备条件对人员规模的承载容量大、实习生活消费水平相对偏低、公司本身及园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量大、地域适中对长三角辐射就业安置便利,可解决学生到长三角区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问题。

(2)建成“一园、三校、两中心”,创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本专业通过与理事会成员共建的“一园、三校、两中心”,实现了将专业融入到软件产业链,创新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一园、三校、两中心”是指:

“一园”即“科职软件园”。

本专业依托湖南轻工职业教育集团,与湖南创博龙智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科职软件园”,园内有场地面积3000㎡,工位356个,以“零租金”的方式邀请了理事会成员、软件企业等10家软件企业入园,由企业带设备、技术和项目入园,成立企业的园内项目部,在项目部内由企业专家、教师、学生组成开发团队,承接企业的应用项目开发;在园内成立了教师工作室10个,提升了教师应用技术研究与承接应用项目开发的能力,完成了27个应用技术开发项目,合同总金额万元;在园内组建学生创业公司10家,提升了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建设成了园区基础网络和园区数据服务中心,改善了“科职软件园”基础平台。

在校企合作部领导下,在园区成立“科职软件园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数据服务中心、实训部等职能部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规范各项工作流程。

设立了“科职软件园创投基金”,鼓励教师学生创业,建立园区与合作企业沟通联络机制,理顺了信息渠道,保障了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进行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要求与教师的培养问题。

“三校”即3家“厂中校”。

本专业在湖南力唯中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创博龙智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嘉兴东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建成“厂中校”,突破了软件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学生进行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合作就业的难题。

“两中心”即“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和“湖南轻工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本专业与湖南力唯中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了“软件工程实训公共服务平台”;与湖南省轻工行业管理办合作,共建“湖南轻工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合作开发了“湖南轻工信息网”,实现了将专业融入产业链。

(3)通过所建成的校企合作就业网络,提升了毕业生对口就业和订单培养比例

本专业以所建成的科职软件园、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纽带,加强了与软件企业、轻工行业的联系,扩大校企合作就业规模,形成了以省内为重点,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的毕业生合作就业网络。

同时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机构,在长三角区域以嘉兴实训基地为就业的桥头堡,针对重点合作企业有专人对接,经过3年建设,毕业生对口就业与订单培养比率明显增长。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依托校内外软件园,构建了“双园轮换,工学迭代”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建成科职软件园、“厂中校”、软件工程研究中心、湖南轻工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基础之上,与长沙软件园合作,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构建了“双主体”的“双园轮换、工学迭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该人才培养模式采用“面向对象程序开发能力→桌面应用软件开发能力→Web应用软件开发能力→企业应用软件开发能力→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能力”的“迭代递进”训练策略,逐步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于2012年获得省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2013年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评测数据显示,本专业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3803元,较全国骨干校同类专业毕业生平均收入高出近700元,本专业2013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其中对口就业率达%;在教育部、工信部和江苏省联合举办的“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全国高职高专组第2名)、三等奖1项;2011-2013年,在湖南省程序大赛中荣获三等奖2项,在全省高职院校排名中位居首位。

图1“双园轮换,工学迭代”人才培养模式

“双园轮换、工学迭代”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2++”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如图2所示。

第1学期,学生在校园内学习专业基础与开发技术,在实训室内进行编码实训,培养了规范化编程能力、系统开发环境搭建与维护能力;

第2学期,学生在校园内学习数据应用、窗体编程,在科职软件园内进行桌面应用软件开发实训,培养了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沟通能力;

第3学期,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网络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在科职软件园内进行Web应用系统开发,培养了详细设计、单元测试、团队合作和文档写作能力;

第4学期,学生在校园内学习软件工程、组件开发技术,在校内外软件园进行企业应用系统开发,培养了概要设计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

第5学期,在校内外软件园中围绕不同应用领域,选择典型的真实项目,在专兼教师共同指导下进行综合实训,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并使学生积累项目开发经验、掌握应用领域中的行业背景知识;

第6学期,学生在校内外软件园中进行真实项目开发,培养了学生项目管理、项目优化能力,学习行业应用背景知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实现由“学生”向“员工”的转变。

图2专业人才培养实施流程

(2)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推行“多证书”制度

积极与工信部、软件行业协会、ORACLE公司等合作,引入“程序员”、“软件设计师”、“OCA”、“SCJP”等职业资格认证,将认证考核标准或课程融入专业教学中,推行“多证书”制度。

经过3年建设,毕业生“双证书”获证率达到100%,“多证书”获证率达到40%。

(3)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机构参与的多元质量评价体系

利用职教新干线、网络学习平台和软件工程实训平台,对学生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