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8875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docx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

作者:

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金融银行论文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问题研究艾蔚,朱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摘要:

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内部收益率远高于记账利率,可被视为现行制度对参保人养老投资在积累阶段低回报的补偿,同时,它也是个人账户不可持续性的集中体现。

个人账户对参保人养老投资在积累阶段低回报的补偿方式包括与预期余命相关的补偿和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相关的补偿。

综合考虑余命延长和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测算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内部收益率,可清晰地呈现个人账户制度未来的不可持续性,并为个人账户制度优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预期余命;养老金调整中图分类号:

F832.6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9031(2016)07-0022-06DOI:

10.3969/j.issn.1003-9031.2016.07.04基金项目:

本文受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RK006——应对未来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的政策选择研究,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3BJY042——推迟养老金支付和退休年龄问题研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发展专项-高水平项目培育专项项目2012gp47的资助。

收稿日期:

2016-05-02作者简介:

艾蔚(1976-),女,河南新乡人,经济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朱萌(1976-),男,湖北黄石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育部讲师。

一、引言与文献回顾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备受诟病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记账利率过低,现有记账利率根本无法抵消工资增长率、经济增长率,甚至通货膨胀率,这导致个人账户能够贡献的替代率几乎可以被忽略,但也有观点认为个人账户的养老投资回报率并不低。

那么个人账户养老投资回报率到底如何?

涉及个人账户的研究成果丰硕,但由于基本养老保险运行现状,国内多数研究都将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融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针对个人账户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个人账户空账、个人账户养老金缺口、个人账户制度参数、个人账户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展开的,由于利率是其中的关键变量,所有围绕个人账户展开的研究都会设定静态或动态的利率。

内部收益率是个人账户制度及其运行中的内生变量,但目前研究大多通过赋值方法进行,这显然是不够的。

近期出现了一些关于个人账户养老投资的回报率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大相径庭,如李珍等(2009)认为个人账户养老投资收益过低,个人账户的存留值得考虑[1],杨俊(2014)的观点认为因计发月份表、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等,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应是不低的[2];薛惠元等(2015)估算出的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高于记账利率、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等[3]。

此外,国外关于养老投资收益率的研究,几乎都是以私人养老计划、终身年金为研究对象的,这与我国公共养老金计划中的个人账户有显著差异,本文不再赘述。

以上内部收益率相关的国内文献的研究方法虽不相同,但均是基于静态分析的,不能展示内部收益率的变动趋势。

本文将从微观层面,以参保人个人账户收支平衡为基础,综合长寿、现行个人账户养老金调整机制以及个人账户制度参数,呈现个人账户养老投资回报率及其变动趋势,并辨析未来个人账户制度调整的方向。

二、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形成的背景与影响因素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它们的制度构架基本一致,都包括个人账户,且个人账户的关键设计大同小异。

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运行时间最久,运行管理细节更清晰,后文主要以它作为分析对象。

(一)个人账户运行现状与特点在缴费环节上,自缴费比率降至8%,个人账户缴费完全由参保人承担,依照记账利率的增值,保留参保人缴费和增值信息。

此时,个人账户的私人产权属性清晰可见。

在运营环节上,个人账户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计息方法,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免征利息税。

其次是个人账户养老基金使用方法,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被整体挪用,与统筹账户中的资金被混为一体,用于当期基本养老金给付。

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被挪用,还使其失去了获取更高投资收益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一年期定期银行存款利率。

即使是黑龙江等开展个人账户做实试点的13个地区,其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也未能考虑参保人的投资意愿,而是根据做实账户基金来源选用不同的管理运营机制。

更重要的是,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增值部分与参保者个体无关联,因为参保人个人账户积累额的保值增值仍采用制度设计的记账利率。

所有参保人的个人账户被视为一个整体,个人账户私有产权性质被弱化,这是因为个人账户的投资管理与收益分配都未能兼顾参保人意愿,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或是被挪用以满足当期基本养老金给付,或是被统一投放在低收率的金融产品上,即便是统一投资并获得较高收益,其收益也与参保人缴费的增值无关。

在给付环节上,个人账户还有两个特点。

首先是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核定方法,就是用个人账户积存额除以参保人退休年龄对应的计发月份。

虽然计发月份表制作曾融入的预期寿命、利率等因素,以期维护个人账户收支精算平衡,但预期寿命、利率等都是持续变动的,且从宏观层面分析它们的变动都具有一定的趋势性,尤其是预期余命,一次性制作多年采纳的计发月份表早已与个人账户收支精算平衡无关。

其次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调整方法,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调整采用与统筹账户一致的方法,即根据职工工资增长和物价变动等情况,统筹安排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调整。

在实际养老金待遇发放过程中,个人账户养老金也是与统筹账户养老金融合起来,一同调整的,如从2005—2015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连续11年以年均10%的速度调整,最近的一次调整幅度为6.5%。

这样的调整方法更多地考虑了基本养老金整体的替代率水平。

以上两个特点使得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不受积累额的制约。

所以,从缴费、运营管理与给付三个环节分析,个人账户私人产权属性依次减弱,最后在给付阶段蜕变为现收现付制,并背离保险原则。

(二)影响个人账户给付阶段内部收益率的因素现行制度为参保人带来潜在损失的同时,也给予了诸多补偿,它们包括个人账户记账利率相关的损失,和与预期余命相关的补偿、与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相关的补偿。

记账利率在个人账户整个存续期间都会发挥作用,较低的记账利率意味着在开始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较低,因为之前增值速度过慢;在给付阶段,较低的记账利率意味着个人账户积累额以较快的速度被消耗完[4]。

个人账户预期余命的相关补偿主要体现在计发月份与可继承性两个方面。

首先,计发月份表中预期余命低估使得参保人可适用较小的给付月份,这使得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较高,另外,参保人的实际余命远超过个人账户制度内预设的余命①,这意味着个人账户将进行更长时间的给付,即使是在个人账户已透支的条件下。

其次,可继承性保证了所有参保人的个人账户养老投资的回报率不会过低,尤其是实际余命较短的参保人。

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相关的补偿主要体现在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逐年参照工资与物价水平的某种组合进行调整。

在高工资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个人账户养老基金收益率的条件下,若养老金待遇调整更多地参照工资增长率,则个人账户会更快地进入收不抵支状态,而个人账户透支程度越高意味着参保人养老投资回报率越高。

回顾个人账户制度建立与发展历程,中国恰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状态,且个人账户积累额参照较低的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

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工资增长率,若按照现行调整机制,未来个人账户被透支的程度还会加深。

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如何?

后文将在利率、余命与调整机制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预测个人账户在给付阶段内部收益率及其变动趋势。

三、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测算

(一)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的内涵内部收益率是令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是根据项目的现金流计算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项目的内在特征。

以参保人开始领取养老金时刻为起点,综合投入额(开始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积存额)和给付额(以开始领取养老金时刻为准的参保人领取的所有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现值),就可得到给付阶段上个人账户的内部收益率。

(二)测算前的准备参保人开始领取养老金时的实际余命可被理解为个人账户养老金给付次数,是内部收益率测算中的关键因素。

为能呈现内部收益率变动趋势,需要未来不同年份分性别分年龄的预期余命,所以,本文使用Lee-Cater模型预测了未来不同年份分性别分年龄的死亡率,并推算了未来不同年份分性别分年龄的预期余命[4]。

死亡率测算采用了1995—2013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的全国分性别分年龄的年均人口、死亡人口、死亡率数据。

为简便起见,仅罗列了全国男性分年龄的预期余命①。

(三)测算方法以实际寿命等于开始领取养老金时预期余命的代表性参保人作为研究对象,以开始领取养老金时刻为起点,衡量给付阶段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

假设所有养老金缴费与给付都发生在月初;假设所有开始领取养老金的月份都是1月份,即忽略参保人在一年的死亡率分布;令wx为x岁开始领取养老金对应的计发月份;yx,t为基于死亡率推算的年开始领取养老金时代表性参保人的余命,即参保人个人账户的预期支付月数,后文会将其简化为yx;iy为内部收益率,为计算简便起见,内部收益率对应的贴现因子为为t年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调整幅度,截去小数点向上取整。

我们将任一参保人在开始领取养老金时个人账户积存额都是为1,只考虑其给付速度。

在第一年中,代表性参保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月标准为其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在第二年中,依据现行调整机制,个人账户养老金上调?

渍t比率,个人上账户养老金待遇水平为;在第三年中,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水平为;随后,以此类推。

以开始领取养老金时间为起点,代表性参保人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总额如下:

将n年间的所有给付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现值加总,并使其等于1,然后设定各年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调整幅度,结合特定的预期余命和计发月份,就可得到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

(四)测算结果与数据分析将计发月份wx,预期余命n,调整幅度?

渍的值带入式(8),即可得到不同年份的分年龄分性别代表性参保人在个人账户给付阶段获得的内部收益率。

其中,wx的取值来源于个人账户计发月份表,n为测算的不同年份分年龄分性别的预期余命,?

渍根据可能的调整幅度进行预设,取值包括3%、5%、7%、9%、10%等。

然后,可得不同年份分性别分年龄参保人获得的个人账户养老储蓄回报率,也即给付阶段上个人账户的内部收益率。

表2是基于退休年龄、退休年份、个人账户养老金调整幅度预测的参保人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

从预测数据可知:

1.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远大于其记账利率,以2015年60岁开始领取养老金的男性参保人为例,即使养老金年均调整幅度仅为3%,其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也已达到9.434%,其他调整幅度下,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都超过了10%。

与同期商业年金产品收益率、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国债收益率、股指平均回报率,甚至与经济发展速度比较,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都是不容小觑的,若考虑到近十余年个人账户以年均10%的幅度提升,并继续延续这一调整,则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将超过15%。

2.参保人个人账户的内部收益率随着开始领取养老金年龄增加而升高。

在现有制度参数条件下,越晚开始领取养老金,个人账户的内部收益率越高,这是因为预期余命延长与制度参数中隐含着的晚退休激励两个因素将叠加提升了个人账户内部收益率[5]。

3.退休年份越晚,也就是对未来的养老金领取人而言,内部收益率越高。

这主要是由余命延长引起的。

平均余命延长是死亡率持续下降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客观事实,因而个人账户制度参数应适时调整或者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4.个人账户养老金调整幅度能显著提升内部收益率。

若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