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414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docx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

人教社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相关资料及所有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说明

一、课程目标

1.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2.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3.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化经典,理解古人的现实处境,从中汲取人生智慧;学会以现代观念审视古代文化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中寻找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4.学习古代文化作品,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选文原则

1.本教材主要从历代文化经典论著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既展示儒、释、道三教的经典以及历史、伦理、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又反映思想的流变和文化的发展。

因此,书中各单元同时兼顾两条线索:

一条是历史发展的线索,从第二单元以儒道发端,到第十单元的近代文化转型结束,大致构成一个有始有终的时间序列,反应中国文化由古到今的发展脉络;另一条线索则是从经典的性质着眼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两条线索相互结合,力图使学生在选修了本课程以后,对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论著有相对来说较为系统的学习,进而初步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

当然,由于篇幅所限,或者是为了照顾学生的接收能力,某些中国文化发展阶段上的重要著作没有过多的涉及,比如魏晋玄学的著作、清朝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著作等。

2.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阶段已接触过一些中国文化论著,本课程充分考虑了与必修课的衔接,在相辅相成的基础上,加深对经典论著和此前必修课所学相关课文的理解,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自然的延伸。

在篇目选择与讲授角度上,还充分考虑了语文课的特点。

具体篇目以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难易适中、便于讲解为主。

三、全书框架

全书整体框架设计用表格图示如下:

时期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代表作品

对应单元

专题

春秋战国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

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老子》《论语》《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荀子》等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哲学一

春秋战国

两汉

在先秦大变动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史学的基本精神。

两汉大一统的政治局面下,出现了具有宏大规模和皇朝史格局的纪传体通史。

《尚书》《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西汉

中国古代重视礼法,礼书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

《礼记》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哲学二

两汉

隋唐

佛教传入中国,并且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

《百喻经》《坛经》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哲学与宗教

唐代

清代

与历史著作的发达相关,史学的研究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总结了中国古代的史学传统,对研究其他相关学术,也有启发意义。

《史通》《文史通义》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史学

唐代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治”。

《贞观政要》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宋代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朱子语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哲学三

明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潮。

《焚书》

先秦

明代

在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自成体系,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也产生了科技类著作。

明代则出现了一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

第八单元

科技之光

科技

明清之际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了早期启蒙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明夷待访录》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政治学

《日知录》《文史通义》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学术

思想

近代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在文化领域,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西方理论的引进,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是这一转型期突出的任务。

《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文学

思想

四、全书体例

1.题解

对本课所涉及的专题名目、代表论著及其作者、课文的基本情况等作简单的提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2.经典原文

从有关论著中节选约一千字左右的章节,附以较详细的注释,供学生细读,藉以了解本专题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论著。

3.相关读物

节选与单元主题相关的其他经典,字数在千字左右,加以简明的注释,供学生在课下扩展阅读。

这些文章,或者与“经典原文”形成对照,引导学生发现某一思想的发展流变;或者是对“经典原文”的有益补充,可以丰富和深化学生对本专题的认知。

4.阅读指南

围绕单元专题和经典文章而设计,形式为问答式。

或者介绍本专题的概貌,或者介绍所选文化经典的背景知识,辅助学生阅读,并引导学生领略文化经典中蕴含的思想魅力。

5.思考·讨论·练习

练习的设计主要关照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课文所涉及的重大文化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思考题的设计尽可能与必修课所学内容相关联,如在第六单元“思考·讨论·练习”第三题:

古代有不少著名的文学家都曾因进谏而受到贬谪等处分,如屈原、欧阳修、苏轼、韩愈等人都是如此,请将以前所学过的他们的作品找出来,再温习一遍,也许对古代的君主政治和这些文人的心路历程会有更深的体会。

另一方面,围绕文言文的学习,设计一些文言词汇积累性的练习题,目的是为了与必修课相衔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同时,避免选修课与高考完全脱节而使师生缺乏教学积极性。

6.大视野

节选一到两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现当代文化论著,或者阐释经典的现代意义,或者与经典的文化精神相对比,目的在于增强本教材的时代感,启发同学思考古代经典与当代精神文化的联系。

7.知识链接

以名词解释的形式,对一些重要的文化背景及相关资料作扼要的补充说明,有时增加一些古人的轶闻逸事,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起到活跃版面的作用。

五、各单元编选说明及教学建议

对本课程的教学,先提几条整体的教学建议:

1.以经典阅读为中心,不可脱离文本做天马行空式的讨论与探究。

阅读经典,重在领会精神,抓住思想核心,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

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互相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2.加强诵读。

本教材所选的很多经典篇章,文质兼美,逻辑谨严,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诵读,可以更好地体会篇章的深刻内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积极联系现实,思考经典本身的现代意义。

可在课程开始,设计一个关于经典论述与其现代意义的表格,引导学生每学习完一个单元,就进行总结,并填写表格,期末进行汇总。

可参考以下表格。

单元

思想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第六单元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4.应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考察文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口头、文字、图表、图片等多种形式展示考察成果。

5.对学生的学习展开多方面、多种形式的评价。

考察学生是否认真研读经典原著,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把握是否正确,能否借助注释、工具书、参考资料自主学习。

对学生阅读经典著作所写的读书心得或小论文,以及文化专题探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展示、比较,做出总体评价,也应兼顾学生在参加研讨会、报告会、讲座、调查考察等活动中的表现。

评价中应对学生的探究意识、参与程度、探究方法及探究结果进行综合考虑。

6.课时安排如下,仅供参考。

单元

建议课时

单元

建议课时

第一单元

2课时

第六单元

3课时

第二单元

4课时

第七单元

4课时

第三单元

3课时

第八单元

3课时

第四单元

4课时

第九单元

3课时

第五单元

3课时

第十单元

3课时

复习

4课时

总课时

36课时

以下是分单元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了四个问题: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本单元学习儒家文化经典,“经典原文”为《<论语>十则》《<老子>五章》,“相关读物”分别出自《孟子》《庄子》两书,反映了儒道的基本精神。

《论语》和《孟子》在前面学过的教材中多所涉及,学生对其思想应该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并体会他们的前后相承关系。

对于孔子的思想,重点把握几个关键词:

“仁”“礼”“义”;孟子的思想,重点把握“仁义”这个关键词。

《<老子>五章》应该是这个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多花一些功夫学习。

因为:

一、《老子》的原典作为中学语文课文,这是第一次,学生前面的积累很少;二、《老子》一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形而上的东西比较多,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注释疏通文意,再谈谈个人认识,教师根据情况选择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儒道互补”作为本单元的标题,学生根据“阅读指南”的内容稍作了解即可,不必作过多的探讨。

“大视野”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绪论》(节选),此文概述了现代学者对中国文化及其影响的重要观点,虽不尽全面,有些地方也难免有些苛责之处,但可供学生讨论。

第三单元春秋笔法

本单元以历史著作为中心,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史家的重实录、讲褒贬的撰述原则与表现方式。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可供学生参考学习。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本单元“经典原文”和“相关读物”分别节选自《大学》和《中庸》。

这两本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单元的学习,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引导他们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

“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让学生明了“三纲”的内容之间,“八目”的内容之间,以及“三纲”与“八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节选部分,逻辑谨严,线索清晰,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课文,并加强诵读,对课文主要内容可以有个大致的了解。

但对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需要扩展学生的视野,介绍儒家的一些相关观点、主张,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探究其中的意思。

《中庸》中的有些概念,如“性”“命”“道”,比较难理解,教师可以多做一些讲解,扩展学生思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

对《大学》《中庸》中所论述的思想,应该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积极探究,分析其中合理与不合理的因素,探讨它们在历史上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论述它们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否应该继承和怎样继承的问题。

“大视野”所选《院士谈做人》,反映了现代中国人对传统道德修养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科学研究中实践这些做人的准则,值得学生借鉴。

第五单元佛理禅趣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佛教虽然从根本上说是唯心主义哲学,但基于它对中国文化及民族心理的深刻影响,我们这门中国文化经典课程,似不可缺少了佛教这一家。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佛教的东西无处不在,完全回避并非良策。

如果选文得当,又加以合适的引导(如在“题解”和“阅读指南”中,我们都加进了有批判色彩的话),应该不致于引起令人担心的副作用(如果讲副作用,儒、道思想也严重存在),所以在这方面过虑是不必要的。

不但如此,学生如果对正统的佛教有所了解,对邪教功之类的邪教更能提高鉴别能力。

另外,佛教经典与汉语词汇也有密切关系,这也是在语文课中有必要设此单元的原因之一。

本单元所选的《坛经》和《百喻经》都是佛教的经典,之所以选择这两部经典,一是相对于其他佛经拗口的语言、繁琐的经义,这是两部比较浅显且有趣味的佛教经典,适合中学生阅读;二是由于《坛经》是佛教史上汉人高僧所著唯一被尊为“经”的著作,此书确立了唐以后中国禅宗发展主流的基本框架,把“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推到一个新的高峰,因而在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三是《百喻经》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的方式,可为学生借鉴,且其中论述的道理,如果剔除宗教的外衣,也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得到有益的启示。

在教学中对佛教的教义不要讲得太多,如果实在绕不过去,要做充分的辩证分析,使他们能够扬弃糟粕,吸收精华。

可以通过介绍一些佛教史的知识或者通过一些通俗的佛教故事,比如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求法的故事,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重点介绍一些佛教教义中的积极思想,比如重视个人修养、导人向善、救助他人等。

对于禅宗的介绍,也尽量不要在教义上下很大的功夫,可以通过一些有名的禅宗公案,引发学生的兴趣,训练其思维,并使其直观地了解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等特色。

“大视野”选择了袁行霈的《诗与禅》,也含有将学生的注意力从宗教上面引开,并注其正面的文化影响的意思。

第六单元家国天下

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课文分别选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和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都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文化的经典作品。

前者体现的是君主专制框架之内的治国之术,唐太宗作为一位开明的君主,能够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后者则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课文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既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存在合理性,又要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并从中汲取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的东西。

两篇文章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学习课文的时候除了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阅读指南”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之外,还要学习课文的论证方式,像《求谏》中丰富的论证方法、《原君》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等。

“大视野”所选吴唅的《海瑞骂皇帝》与单元主题有关,也是在当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文章。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本单元学习的专题是理学。

在中学课本所选的鲁迅等人的著作中,理学和理学家常常以僵化可憎的面目出现,这影响了我们对于理学的辩证认识和评价。

实际上,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最高水平的集中表现。

它只是在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之后,才逐渐走向了僵化,成为套在知识分子头上的枷锁,但其思想本身仍然包含着可以为今天的文化建设所借鉴的有益的质素。

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理学当然有其落后的、应该批判的一面,而且一定的文化批判有其健康的合理性,这对于中国文化的自我反省有积极的意义。

但批判理学并不是要简单地否定理学,而是要作深刻的文化反省,并从今天文化发展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评价。

要对理学做出合理的评价,必须首先认识理学的发展及其基本精神,扭转过去那种理学即“存天理,灭人欲”的片面认识。

本单元编选的目的即在于此。

朱熹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人物,所以,“经典课文”选择了《朱子语类》中的三则语录。

课文的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

三则语录分别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帮助学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才能领会它们真正的涵义。

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就理欲问题、义利问题,以及如何认识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等问题,进行讨论。

理学在明代受到强烈冲击,李贽则是当时倡导个性解放的杰出思想家,“相关读物”所选的也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的《童心说》。

阅读这篇文章,要明确它所出现的思想史背景,即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李贽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大视野”所选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等大问题。

第八单元巧夺天工

本单元所选的古代科技方面的经典。

“经典原文”《稻》《治铁》两篇选自《天工开物》,分别涉及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虽然行文简单,但也可以反映古代说明文的一种面貌。

课文较简单,不必做过多讲解,可由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体会古代科技著作的语言特点和叙述风格。

之后,可把学习重点放在讨论、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上。

“相关读物”《麻叶洞天》节选自《徐霞客游记》,视野开阔,文笔优美,富有情趣,与《天工开物》的质朴无文相映成趣。

本单元选读的两部古代科技著作,反映了明代以前中国在农学、手工技术和地理学上的科学成就。

这些科学成就,是在几百年前被总结描述出来的,与现代科学相比,当然有它落伍的一面。

所以,教学这个单元,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科学史的角度看问题。

一方面要看到这些科技著作在当时世界范围内的领先之处,另一方面要学习科学家在艰苦恶劣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当中勇于求索的精神。

要把学习的重点放在“科学人文”的探求上,真正了解中国科学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以及它永不磨灭的文化价值。

学习本单元,如果能结合所学内容,做一些社会调查或实地考察,比如,调查一下《天工开物》中所记述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哪些至今仍活跃在民间,游历一下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山川名胜,作一些地理(或地质)考察。

若能把这些调查或考察的结果总结出来,形成文字,必然会增进学生对科学文化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由于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水平有不同认识,本单元特别将所谓“李约瑟难题”引入讨论话题,并在“大视野”中选录“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的调查报告,激发同学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

第九单元经世致用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大型学术札记,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精神。

教学时,首先应该参照“单元介绍”“课文研读”“有关资料”部分提供的说明或资料,简略介绍顾炎武的生平事迹,着重从时代背景、学术背景方面阐述顾炎武“经世致用”的思想。

可以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话题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指导学生对照注释通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学力著成的史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

《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中很有分量的一篇,集中论述了作者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充分表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

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致用的思想贯穿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本文宜以学生自学为主。

教师同样需要作一些必要的背景提示,对章学诚与顾炎武的学术源渊、立论异同作简略概述,重点揭示他们学术思想的共同之处,即“经世致用”。

也可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比较两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和论证风格,以为写作借鉴。

“大视野”所选王瑶《鲁迅论读书》也与单元主题有关,提供给学生以读书的借鉴。

第十单元人文心声

本单元涉及的是近代文艺经典。

所选的三篇课文《<人间词话>十则》《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都是处于晚清末期的文艺学作品。

它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的诗学理论的同时,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与学术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型,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王国维是第一个系统地运用西方哲学思想研究中国文学的学者,也是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

他的《人间词话》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但在理论上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境界说”为核心,广泛触及了文学创作中的诸多规律性问题,把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推向一个新高度;他的《红楼梦评论》运用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探讨《红楼梦》的精神实质,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先河。

黄遵宪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可谓领风气之先。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阅读指南”,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精髓,领会文章的要义,了解王国维和黄遵宪的文艺思想。

课文后涉及的练习,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各篇文章所涉及的文艺学观点的基础上,致力于运用,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改进文学表现形式,增强语文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大视野”所选丁守和《论文化的继承、吸收和创新》(节选)带有总结性的意味,引导学生在课程结束后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

但阅读经典,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阅读经典当然是为了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