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387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docx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

讨论音乐教育必要性论文三篇

 

  篇目一:

用心倾听,感悟音乐——谈如何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

  社会在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幼儿园的硬件设备也在日趋完善,很多幼儿园都配置了录音机、钢琴、dvd机和丰富的音乐磁带,以此来丰富我们的音乐课堂。

然而,当我漫步在各个幼儿园时,你是否常能听到孩子们毫无动感的歌唱声,看见孩子们那面无表情的单调又机械的律动神态,以及对于每天播放的音乐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的场景呢我们不禁要问:

难道我们的音乐教育只造就了这样的孩子吗难道音乐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如此不具感染力吗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孩子们的成长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呢

  然而如果说我们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缺乏生动性、枯燥刻板的话,那我们的音乐教师就太冤枉了,我们现在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手段是如此丰富:

有用投影仪的、用录像机的、用vcd机的、更甚者还有用最现代的电脑课件上课的;教学内容上也实现了与相关科目、内容的有机整合,极力做到生动活泼,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效果不明显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所以不断总结和提炼教育实践中有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提高音乐对幼儿的长远影响的教育,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是刻不容缓。

  著名的音乐家艾伦科普兰曾经说过:

“你要理解音乐,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了”,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在任何一种音乐活动中,都不可能没有听觉的参与,也可以说听觉是音乐艺术的“专利”,这是其他任何艺术门类所无法比拟的。

“听”的对象即是声音,声音又是大千世界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无声即不成世界。

而“美妙动听”的乐声与“烦躁刺耳”的噪声之间并无太大本质上的区别。

我们若问孩子“你喜欢什么样声音”孩子们真实的回答一定是“不确定”,就让我们也用同样的问题,自我思考一下,你将也会发现:

对声音的感受是如此的奇妙,声音对人情绪的影响每每都显得格外直接,我们无法用贴切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所谓语言的尽头,正是音乐的开始。

这是因为音乐与其他艺术相比,它不像绘画、文学那么具体,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具有很强的表情性。

正如黑格尔说的:

“音乐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灵魂中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程度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表现所特有的领域。

  音乐作为一种声音艺术,音乐美感的获得和人们对音乐内容的把握需要欣赏者积极的联想,通过联想使音乐与自身的一切相联系,进而把象征性的音乐具体化。

这就需要听者在音乐中的联想必须是一种高级思维,是他在对作品感受、听想作品内涵的基础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经历、知识与作品所表达的内涵相联系,进而认识、理解作品的过程。

而音乐有其特殊的语言——音区、音色、节拍、节奏、旋律、速度、调式、和声等各要素。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音乐的特征,懂得“音乐语言”,没有什么比倾听更直接有效了。

没有“听”就没有音乐艺术,这是我们学前音乐教育的根本所在。

  在音乐教学中,本着培养孩子们倾听音乐的能力的目的,我们作了一些尝试,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整个“听”活动下,进步是十分明显的。

  一.创设自然和安静的环境,让孩子“静听”。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

在每次倾听活动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每个幼儿情绪状态,大致了解幼儿的情绪后,先请幼儿稍稍休息,可以用语言暗示他们:

“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他们保持基本情绪稳定,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有比较宽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请幼儿一同整理活动空间,将室内空间尽量腾空,所有课桌椅移到走廊,并关上门窗,防止外来干扰,并提供人手一块小座垫,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人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

“请小朋友找个宽敞的地方,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其间,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尽量避免相互影响,让幼儿保持平静的心态进行倾听活动。

  二.提供符合幼儿特点的乐曲,让孩子“爱听”。

  提供给孩子听的曲子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歌曲和乐曲。

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歌词的曲子他们容易听得懂,因为歌词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

比如《祝你生日快乐》、《找朋友》、《摇篮曲》,这些歌曲通俗易懂,歌词也比较浅显,就是唱孩子们身边的事,孩子愿意听。

  其中可以穿插着让孩子们听一些描摹性的、形象鲜明的乐曲。

比如《玩具兵进行曲》、《小狗圆舞曲》等等,孩子较容易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待孩子们有了一定的听辨能力后,还可以拓宽“听”的范围,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课外的曲子,如《月光(班得瑞)》、《野蜂飞舞(里姆斯基克萨克夫)》等乐曲,让孩子们“认真听一听,这音乐是怎么样的,听到这音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呢最想做什么呢”总之,孩子们从带有暗示性的听转向富有个性的自我欣赏中,都需要好的音乐素材和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乐曲,它们激发了孩子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

  三.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孩子“乐听”。

  然而若只是提供安静的场所和适宜的素材,而没有一定的指导,恐怕还只是浅尝辄止,无法做到深入地理解音乐。

教师的作用此时就显得犹为重要。

  1、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问题

  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若干问题,这样可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幼儿分心。

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

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位老师上的课,她给幼儿们听《野蜂飞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仔细听听乐曲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动物,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结果有个幼儿说出了这样的答案:

“一只小兔在拼命逃,一只大灰狼在后面紧紧地追它”。

当时老师表扬了这个幼儿:

想象力真丰富。

这个幼儿的音乐感觉很敏锐,虽然他的答案与乐曲原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紧张、急切的心情所致,“不停地追与逃”不正是乐曲连贯、急促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

“小兔子在逃跑时心情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幼儿的共鸣。

  2、让幼儿学会倾听“音乐语言”

  马克思说过:

“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说明,如果幼儿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幼儿所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也会黯淡。

当人与人交流时,我们关注的最多的肯定是对方谈话的内容,也就是语言的魅力。

同理可证,当我们倾听音乐的时候,被吸引的其实也就是其旋律、音色、节奏等音乐的语言。

那怎样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语言呢那就是抓住音乐较突出的语言特征,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体验、欣赏能力,帮助孩子逐步听懂音乐的语言,如:

我在给幼儿听舒曼的《梦幻曲》时,就让幼儿用手画线条,当时我这样引导:

“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音乐,用手来给这美妙的音乐画线条。

你们可以用直线或曲线的形式,看看哪种更能表达这首乐曲的情绪。

”结果我发现孩子们大多数都用曲线来表达音乐,我不禁为孩子们叫好。

此时再问他们为什么画曲线,答案很明显:

乐曲悠扬、带着淡淡的忧伤。

还有一次我给孩子听《士兵进行曲》,同样情他们用线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结果孩子们都用直线、折线来表达音乐感受。

  我们始终认为,孩子们能积极参与“听”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孩子们所表达的就是“一个不受干扰地浓缩了主观和客观经验的地方”(马拉古奇说)。

我们力求每次的“听”都在孩子们自然的环境中进行,通过反复“听”活动的开展和开放性的指导教学,关注每次“听”的过程,更多的去欣赏孩子们自我展现的、富有个性的“听”,强调每次的活动孩子们都能“乐于其中”,哼唱、模仿、舞蹈、甚至是沉默,只要是快乐的,只要他们体会到的,是真实的感受,那就是我们所要做的。

  篇目二:

音乐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前儿童生活、学习和成长中不可缺少的领域。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增强儿童对音乐美的敏感性,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前儿童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体验音乐的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经验。

  幼儿可塑性大,此时生理心理发展很快,长知识、长身体,且智力发展和道德规范的形成与他的审美的情趣和审美的判断培养的相关程度比学龄期更为密切。

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丰富的物质营养,促进他们身体骨骼、肌肉、大脑的发展,还必须给予足够的精神食粮,使他们在智力、品德、营养、审美体验方面都健康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

  苏霍姆林斯基说:

“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和审美的需要和兴趣,这些都是在他们积极活动的过程中发展、形成和满足的。

”音乐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它是与幼儿同步发展的,因为喜欢音乐可以说是孩子的天性,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孩子积极愉快、活泼、欢乐,他们的身心都会得到陶冶和发展。

  一、促进孩子身理心理的发展。

  1、音乐――促进脑功能的高度发展。

  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左脑的发展,轻视右脑的发展,其实经现代国内外科学家研究表明:

二半球大脑只有共同活动、互相合作,才能得到高度发展。

爱因斯坦从小喜欢音乐,他的“音乐”给了他最佳的思维能力,就足以证明音乐能促进大脑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小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

  2、音乐使孩子活泼、好动的个性得到满足。

  孩子天生活泼、好动,什么事都想动一动,他们喜欢模仿解放军,雄壮的旋律、鲜明的节奏能唤起孩子“动”的欲望。

当孩子随着音乐旋律合拍的动作,情绪是愉快的,他们模仿解放军,好似在开展游戏,在音乐声中他们获得了极大的听觉。

  3、训练孩子的听觉。

  孩子的听觉是一生中处于最灵敏的阶段。

音乐又是发展听觉的重要途径。

因为音乐的要素如:

丰富的音色,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等与孩子的听觉关系密切,多听音乐能提高孩子辨别声音的能力。

他们从欢快跳跃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中联想到的是小朋友欢乐的游戏,喜庆节日的场面和人们欢舞共庆胜利的情景;他们听到高而明亮的音乐就模仿小鸟飞舞,小兔蹦跳;听到低而粗哑的音乐又会模仿老狼、黑熊走路、狮子出洞等。

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的许多要素来训练孩子的听觉,从而领悟音乐。

  4、音乐促使孩子想象,使孩子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和开阔。

  音乐作品不管是歌曲、乐曲,它都具有形象性,它围绕一个主题,刻划一定的形象。

形象为孩子感受、理解后,给他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5、音乐能发展孩子的情感。

  丰富多采的音乐活动离不开心理活动,如:

听觉、记忆、语言、想象等,除此以外,因为音乐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它可以发展孩子的情感。

  幼儿期的情感在不断发展,高级的社会情感也初步发展。

生动鲜明的音乐形象易为孩子理解和感受。

如:

孩子听到歌曲《客人来了》的亲切柔和的旋律,愉快热情的演唱感情,使孩子自然感受了音乐形象。

孩子懂得了应亲切、友好、热情地代客的道理,再通过孩子们的演唱,使他们这一社会性动机行为受到积极的情感检验而得以巩固。

“以情育人”、“以情动人”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和强化功能,用音乐的旋律、节奏、情绪,用老师充满感情的演唱,感应出孩子相应的积极情感产生共鸣。

只要我们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情绪性的音乐活动,孩子们的积极情感就会随之丰富起来。

  二、在音乐中能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展望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生产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和发展速度的惊人,必须要求有创造性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就给我们培养人的“奠基工程”提出了高要求。

我们要立足于培养孩子具有细微的观察能力,富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勇于发现探索和创造的能力,这种教育思想应该渗透在对幼儿的所有的教育中。

  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应首先让孩子感到愉快,能理解感受音乐,会想象出创造表现音乐。

教学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以前在教孩子律动时,往往单纯要孩子模仿,有时还用“一、二、三”的口令来训练孩子的动作,孩子犹如是老师操作的机器人,等孩子动作跟会了,再跟音乐。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更忽视了孩子的创造性。

教歌曲也是如此,念背歌词、一句句模唱,老师说轻就轻,说响就响,在孩子反复练唱中把这些要求强化下来……孩子难道只会模仿,而不会创造吗

  1、引导幼儿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反映音乐。

  孩子天生好动,动作常常是感情和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让孩子动是感受音乐的一个好办法。

音乐的表现力是十分强的,每一首乐曲由于节奏、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存在都有其特点,优美的、雄壮的或是活泼的等等,它们都表现不同的情绪。

我们应让孩子真正理解感受音乐的情绪,并且让乐曲的情绪通过孩子自身的动作再表现出来,让孩子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听。

有一次,我给孩子放了《士兵进行曲》,听着音乐,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的在教室内动了起来:

神气地走步、敬礼持枪、望远、吹号、扔弹,各人做各人的动作,都像一个“小兵”。

音乐引起了孩子原有潜在的音乐能力。

  在“摘果子”律动教学中,首先,我让幼儿倾听音乐,体会乐曲欢乐、活泼的性质进而让幼儿多听,熟悉音乐并让幼儿拍拍手、跺跺脚掌握其节奏。

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让幼儿知道这段音乐可以做“摘果子”动作。

接着再出现“在果园里”一幅画,再让幼儿听音乐,孩子就产生想象活动了,同时也加深了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但要孩子随音乐做摘果子动作还有困难。

我又通过老师自身动作来丰富幼儿的视觉形象,特别让孩子看手怎么抓住果子,手腕怎样转动,果子才被摘下,孩子获得了这些基本的东西以后,也就是有了音乐和与音乐形象相应的视觉形象,便可让孩子随音乐做摘果子的动作了。

在活动中,孩子随自己想象创造了许多动作,大家各不相同,孩子们自得其乐得摘着果子,动作把音乐的节奏和欢乐、愉快的情绪表现出来了,在表现中也反映了每个孩子对音乐理解、感受、表现的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启发孩子根据对音乐的体会来表演动作,又要引导帮助孩子用他们自己的动作来解释音乐,表达对音乐的体会。

  2、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创造性地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

  人与生俱来就有表现心中情感的欲求,尤其是幼儿更满怀着各种机会,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热情,演唱歌曲是一项艺术实践,也是幼儿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歌曲教学中,要让幼儿感受曲子,理解歌词,从而启发孩子表达,这种表达也可称为是一种创造。

  在《摇篮曲》教学中,我引导孩子创造性的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

先让幼儿听摇篮曲安静、缓慢的特点,又运用摇篮和娃娃启发孩子想象音乐表现的形象,孩子们说出许多感受:

“我好象走进一间安静的房间,看见妈妈在摇篮边摇着娃娃睡觉。

”“娃娃睡在摇篮里好象睡在荡船里,摇啊摇啊,闭上眼睛睡着了。

”音乐唤起孩子们一些鲜明的表象,大家愿意按自己的意愿表达歌曲的形象。

  3、鼓励幼儿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

  即兴地给简短的歌词配小曲唱,随意改动歌词,用熟悉的曲调唱,都是饶有兴趣的,我们要积极组织这些音乐活动,鼓励孩子做出创造性的反应。

  三、寓德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重培养激发孩子的情感,使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音乐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音乐教育不同于说教,它是诉清情感的一种特殊教育方式,音乐对幼儿情绪影响很大,它能使幼儿激起同歌曲或乐曲中的艺术形象相一致的情感。

  首先,在教材上把好点,选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教育针对性较强的教材,这样便于孩子感受音乐形象,产生与其相一致的情感共鸣。

如歌曲《好娃娃》,它刻划了一个知道爷爷、奶奶年纪大,会帮他们端凳子的懂事的好娃娃,孩子在学长歌曲的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为形成尊敬老人的好的行为表现奠定了基础。

  其次,品德教育过程就是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几方面的发展,其中,情感和意志起着桥梁作用。

音乐教育就是从陶冶人的情感入手,它在认识向行为转化过程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在“三八”节时,我给孩子门欣赏一首歌《画妈妈》,然后让孩子为妈妈画像。

孩子们的观察和刻划都很细致,能把外形特征画出来,有的幼儿把妈妈脸上的痣也表现出来了。

  音乐是哺育幼儿成长的精神乳汁,孩子们不能没有音乐,就像不能没有游戏和童话一样。

我们应该明白音乐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好的通过音乐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篇目三:

在反思中调整——《我的身体会唱歌》音乐活动的剖析

  言引导的有效性——

  音乐活动是一种相对比较活跃的教学活动,容易引起幼儿情绪的激动使活动失控。

因此语言的正确有效使用是极其重要的。

在《我的身体会唱歌》音乐活动中,我对鼓励幼儿“探索身体能发出声音的地方”的语言设计是这样的:

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地方也会发出声音呢让我们试一试。

还没等我说完,孩子们就兴奋得跺开了脚,我喊也喊不停,玩得津津有味的孩子们也不去寻找其他的发音方式了。

当时我很着急,就设想如果调整成肯定式引导可能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安静下来后我决定再尝试一次:

我们身上还有许多地方也能发出奇妙的声音,大家比一比谁找到的办法多。

这种肯定中带有挑战性的要求效果立竿见影。

脚步声少了,幼儿之间互相倾听、观察、尝试的表现开始显现。

  小计谋,大效果——

  在尝试发出“滑稽声音”环节,幼儿开始发出尖锐的怪叫声,幸而声音不是太响,于是我选择了其中一个幼儿嘴巴发出的“吧吧”声作为听音乐有节奏地发出声音的活动要求。

音乐开始后,我却听不到声音了,原来是幼儿对自己的不自信造成的。

我临时采用了“老师来听听你滑稽的声音”的办法,我把耳朵凑到孩子的嘴巴边,一路听过去,这时孩子们又期待、又兴奋、又控制地跟着音乐玩起来,在后来的鼻音及其他滑稽的声音表现中都能做到有控制有节奏有兴趣地进行。

  老师要保持和幼儿之间的亲切感,让孩子们在老师亲切、学习、探密的表情动作中感受自己的成功,觉得自己有大的本领,这种互动的形式得到了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抓亮点,共提高——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幼儿教师和幼儿也不例外。

活动设计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尝试用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上,一点都没有想到设计声音的表现方式。

在落实过程中,俊仪的一个动作点醒了我,他边拍手,边用嘴巴发出“咋吧咋吧”的声音,这个可爱的调皮鬼让我如湖提灌顶:

多种发生方法的组合使用可以增加幼儿的活动兴趣,让幼儿在探索的基础上有整合的提高,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学习的神奇效果。

我很高兴将这种方法推而广之,接下来的游戏活动就顺理成章地掀起了又一个高潮。

使活动在幼儿恋恋不舍的情形下结束了。

这也给以后的延伸活动,家园亲子活动留下了伏笔。

  在这次活动中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如音乐的选择,一定要选择那些中速、节奏感清晰的、乐句简短反复的幼儿音乐伴奏带,有利于幼儿把握节奏。

我采用了小班音乐〈拍手歌〉,清新的音乐感受给活动增添了平和、温暖的气氛,大家都很享受这样的环境。

  遗憾也有很多,如果一开始就把作为引子的“拍手”也以,《拍手歌》的节奏出现,那么在后来的第一次探索活动中是否可以让幼儿自觉地有节奏的发出声音呢

  在制止幼儿跺脚的策略上,我采用了强制的方法,我说“小朋友真聪明,跺脚能使脚发出声音,但是现在我们有30小朋友,都跺脚就太吵了,所以方法虽然好却不适合现在做游戏,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做跺脚游戏”。

〈纲要〉说,“要在合适的时机采用合适的方法”。

不知道我运用的带有强制性的方法会否打击幼儿的积极性。

  一个活动的成败是由很多小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需要老师在设计活动时尽量考虑周全,并在实施过程中灵活调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