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3178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自然第八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硫磺等六种矿物颜色、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2.会用观察、实验与比较等科学方法搜集六种矿物的资料。

3.学会用制作“穿孔资料卡”的方法整理六种矿物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六种矿物显著特征资料搜集。

难点:

“穿孔资料卡”的制作与使用。

教学准备:

矿石实验盒、小铁钉等

教学过程:

六种矿物显著特征的资料搜集

1.出示:

六种矿物标本盒。

设问:

这些都是从地壳中挖掘出来的矿物,它们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2.观察:

颜色、气味、光滑度等

3.实验:

硬度、磁性等

六种矿物显著特征的资料整理

1.展示:

穿孔资料卡

2.制作:

穿孔资料卡

3.统购示范后,学会用“穿孔”法寻找矿物的资料。

总结

归纳、总结:

六种矿物的不同特征;运用整理资料的科学方法去认识常见矿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煤的一般特征。

2.初步知道煤干馏时能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及他们的特征。

3.初步知道煤的用途,要节约用煤。

4.学会做煤的资料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煤特征资料卡的搜集和整理。

难点:

煤干馏与煤的综合利用。

教学准备:

煤、酒精灯、试管等

教学过程:

煤的特征

1.出示:

煤标本

2.设问:

煤是怎样的矿物,有什么特征?

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去搜集煤的特征的资料。

3.用“穿孔资料卡”的方法去整理煤矿物特征的资料。

4.学生自行归纳出煤的一般特征。

煤的利用

1.设问:

人们是怎样利用煤的?

2.演示“煤的干馏实验”,使学生了解煤的用途广泛。

3.阅读“煤的用途示意图”

4.介绍:

我国煤资源状况,使学生初步懂得“煤是工业的粮食”,要节约用煤。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煤的成因。

2.初步知道煤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煤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

煤标本,木条干馏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煤石油古代植物变成的

1.设问:

煤是有什么变成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议论。

2.出示书上插图,学生观察后产生“煤可能是由植物变成的”想法。

3.演示:

木条干馏实验

4.通过议论,归纳出:

煤是由古代植物变成的。

煤是怎样形成的

1.设问:

古代植物是怎样形成煤的?

2.观察:

煤成因示意图。

讨论“煤形成的过程及条件”,使学生知道煤的成因。

煤的开采

设问:

地下的煤怎样开采出来?

观察:

书上两幅开采图,使学生知道煤的开采有:

“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方法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石油的一般特征。

2.初步知道石油的成因。

3.初步知道石油的用途,注意用油安全。

4.会做石油的资料卡。

5.知道我国是发现与利用石油最早的国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石油的特征和成因

难点:

石油的成因

教学准备:

石油、石油成因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

石油是怎样的矿物

1.出示:

石油标本,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

2.指导学生观察石油的:

颜色和气味,从中搜集资料。

3.学生实验:

水比石油重的实验;教师演示:

石油容易着火实验。

4.制作石油的“穿孔卡”整理资料。

5.学生自行归纳:

石油的特征

石油的成因

1.设问:

石油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观察:

石油形成示意图,使其了解石油的成因。

石油的用途

1.设问:

石油有什么用途?

学生讨论。

2.观察:

石油用途示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石油产品的用途。

3.介绍:

石油在我国的使用历史、资源分布和使用、存放汽油、煤油的注意事项。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生铁、铁、钢、铝和铜等金属由不同的性质。

2.初步知道金属用途广泛。

3.初步知道生铁与钢的冶炼过程。

4.会做金属资料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金属由不同的性质

难点:

钢铁的冶炼

教学准备:

生铁与钢的冶炼过程示意图、天平、小刀等

教学过程:

生铁和钢的冶炼

1.出示:

生铁与钢制品。

设问:

生铁与钢是怎样得到的?

2.介绍:

高炉炼铁的过程。

3.观察:

炼钢示意图。

4.归纳、小结。

认识几种金属的性质

1.出示:

铁、铝和铜的标本,设问:

这些金属各有什么性质?

2.学生搜集资料

3.归纳小结。

金属的广泛用途

1.设问:

金属有什么用?

2.观察和讨论“金属制品图”认识到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性质。

3.回顾总结本单元内容。

塑料

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塑料的共同特点。

2.初步知道几种常见塑料的不同特点和主要用途。

3.初步知道一般塑料的简单加工方法。

4.初步知道塑料生产的简单常识。

5.初步学会运用阅读、整理科普资料的方法获得有关塑料特点的知识。

单元课时:

3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塑料的共同特点。

2.初步知道五种常见塑料的不同特点及主要用途。

3.初步学会通过阅读、整理资料的方法获取有关塑料简单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取有关塑料的简单常识。

难点:

对通过阅读获得的资料进行记录整理。

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生锈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各种各样的塑料

出示各种各样的塑料制品。

通过“你知道这些生活用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的设问,使学生认识“塑料一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各个方面。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关“塑料”知识的要求。

塑料的共同特点

1.设问:

“这些塑料有什么共同特点”,指导学生从对“不同塑料”以及“塑料与其他材料”的比较中寻找塑料的共同特点。

2.讨论比较结果;阅读课文。

使学生认识:

“塑料是一种性质优良的材料,用途非常广泛。

五种塑料的不同特点

1.处是“五种塑料的制品”,设问:

这些塑料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2.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有关塑料特点的资料。

3.指导学生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填表记录,从中初步认识到“不同的塑料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特点的塑料有不同的用途。

4.指导学生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总结,初步认识“塑料是一种怎样的材料”

5.设问:

你还知道那些塑料?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启发学生交流这方面的知识。

向学生提出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塑料”资料的要求。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般塑料的简单加工方法。

2.初步知道塑料生产的简单常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知道塑料生产和加工的简单常识。

教学准备:

待加工的塑料片与块、水盆、热水等

教学过程:

塑料的生产

通过对塑料生产流程的介绍,使学生达六得了届“塑料是用石油作原料,现在化工厂里制造出塑料粒子,然后再将他加工成塑料制品。

加工一般塑料的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一、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利用有些塑料受热易变形的特点,可用加热的方法将这些材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

2.演示实验五,使学生初步了解,利用有些塑料受热会熔化的特点,可用加热的方法来粘合塑料。

3.演示实验三,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化学药品也能将塑料粘合起来。

4.介绍:

实验四。

使学生初步了解:

利用有些塑料会熔化在化学药品里的特点,可将塑料原料加工成塑料制品。

5.总结:

塑料加工容易。

不同的塑料有不同的特性。

不同的特性的塑料,加工时采用的方法也不相同。

生锈和防锈

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金属生锈的危害。

2.知道金属生锈的环境条件。

3.初步知道实验报告的写法。

4.初步知道一些常用的防锈方法。

5.初步学会写实验报告。

单元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钢铁生锈的危害。

2.初步知道其他金属也会生锈。

3.知道钢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钢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条件。

难点:

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钢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条件。

教学准备:

生锈与没有生锈的的钢铁、铜、铝、锡等金属等

教学过程:

金属大多数会“生锈”

1.出示情景:

铜、铝、锡等金属制品。

设问:

这些金属制品的表面有什么不同?

2.学生观察、比较金属制品的表面,得出:

金属大多会生锈。

钢铁、铜、铝会生锈,锡不易生锈。

钢铁制品生锈的危害

1.出示严重生锈的钢铁制品。

设问:

生锈对钢铁有什么影响?

2.通过观察、比较“生锈与没有生锈的钢铁制品表面”,的除“钢铁制品生锈后,会失去金属光泽,表面生成一层暗红色的铁锈。

3.学生实验“敲击、刻划严重生锈的钢铁制品。

”得出“铁锈质地松脆,生锈会损坏钢铁制品。

钢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条件

1.设问:

在怎样的环境条件中,钢铁制品容易生锈?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2.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设问提出预想。

3.指导学生通过讨论,设计出验证的实验方案。

4.通过演示实验“钢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条件”和课外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得出结论“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或与盐、醋接触,容易生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些常用的防锈方法。

2.初步知道实验报告的写法。

3.初步学会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实验报告的写法。

难点:

学写实验报告。

教学准备:

常用防锈方法的挂图

教学过程:

钢铁制品生锈的环境条件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汇报、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或与盐、醋接触,容易生锈。

写实验报告

1.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课文,使学生初步知道写实验报告的意义、内容和一般方法。

2.设问:

怎样写出上节课所做实验的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

3.阅读范文,组织学生讨论、修改集体写实验报告。

常用防锈方法

1.设问:

怎样防止铁制品生锈?

2.讨论、观察课文插图得出结论:

“防止铁生锈的办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在铁的表面涂上保护层隔绝与空气的接触;二是改变铁的性质,制成不锈钢。

3.讨论:

你能设计一个小试验验证某个防锈方法有效吗?

4.鼓励学生课后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温度的变化

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容器内水和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

2.初步知道阴天、晴天和四季中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对实验中的水和沙的温度变化进行连续观察、记录。

4.初步学会根据实验中测定的数据会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分析、概括出水和沙温度变化,气温变化的特点。

单元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容器中的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

2.初步学会连续测量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3.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绘制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连续测量和记录水的温度变化,并绘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

根据折线图分析水温变化的特点。

教学准备:

温度表、烧杯等

教学过程:

研究课题的提出

1.出示:

水加热,冷却实验装置。

2.设问:

加热一杯水,水温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让他冷却,有将怎样变化?

预测水温变化的情况

1.对“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

”问题展开讨论。

2.师生共同对各种预测的整理,归纳出可能发生的几种变化。

组织实施实验,收集、记录温度变化的数据

1.出示:

水加热,冷却实验装置。

使学生明白实验的要求和操作步骤。

2.分组实施实验,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根据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出示会有“时间——温度”投影片使学生认清纵横坐标的意义,明确记录温度的方法。

2.各个小组根据各自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分析统计图得出结论

1.观察和讨论水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从中了解水温变化的趋势和温度变化极慢的情况。

2.指导学生将统计图与实验前的预测对照,得出结论。

水加热后温度逐步升高,开始温度升得快,以后越来越慢,达到100都市,温度不再上升。

热水冷却时,开始温度下降的快,以后下降的越来越慢,逐渐接近气温。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容器内沙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

2.初步知道水和沙温度变化的异同点。

3.初步学会连续观测和记录沙的温度变化。

4.初步学会利用实验中测到的数据,绘制沙的温度变化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连续观测、记录沙的温度变化、并会制成折线统计图。

难点:

比较沙和水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温度表、烧杯等

教学过程:

容器内的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情况。

1.设问:

容器内的沙在加热后,温度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让加热的沙冷却,温度会怎样变化?

2.分组讨论,提出预测。

3.实施实验。

4.绘成折线统计图

沙和水温度变化的比较。

1.出示:

沙和水的折线统计图。

设问:

他们在冷却和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2.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水和沙加热后,温度都会逐步升高。

沙的温度开始升的慢,后来升的快,而且能持续上升到很高的温度。

冷去后,水的温度逐步下降,而沙的温度开始一段时间还会升高,过一段时间,也会逐步下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晴天和阴天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2.初步学会根据现有的数据,绘制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现有数据绘制,分析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折线图投影片、四季中各一天气温变化折线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规律

1.设问:

晴天和阴天,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通过讨论,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预测晴天和阴天,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3.组织学生运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绘制晴天和阴天一天中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4.出示:

晴天和阴天,一天中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的投影,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得出:

晴天,一天中气温变化较大;阴天,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较小。

一般来受,一天中,早晚气温较低;午后2点左右气温最高。

四季中,各一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1.设问:

一年中各个季节气温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通过讨论,让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

3.组织学生运用教材提供的数据,绘制四季中各一天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4.出示:

四季中各一天气温变化折线统计图的投影片。

通过组织学生对其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得出:

一年中冬天是气温最低的季节,夏天是气温最高的季节,春天和秋天气温比较温和。

四季中每天气温变化的规律是相似的。

保温和散热

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和散热的常用方法。

2.知道保温瓶能保温的简单道理并理解日常生活中保温散热的事例。

3.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获取数据,经过资料的整理分析,认识水保温和散热的方法。

4.初步学会用身边材料作杯子的保温套。

单元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水保温的常用方法,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保温事例。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获取资料,并经过整理分析,认识保温的常用方法。

3.初步学会用身边的材料为杯子做保温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水的保温方法。

难点:

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

玻璃杯六只、易拉罐、温度表等

教学过程:

水保温的常用方法

1.出示:

小孩着棉衣的投影片。

设问:

冬天着棉衣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对问题展开讨论。

2.出示“热水一杯”组织学生提出“使热水冷的慢”的方法的设想。

3.指导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出验证设想的实验方案。

4.指导学生分组实施比较实验。

5.组织学生将设想与实验数据进行对照。

从而得出结论:

玻璃杯的保温性能比铝杯好。

在玻璃杯口加盖;北外保棉花;杯壁涂白色,都可以使热水冷的慢,提高保温性能。

保温方法的应用

1.出示“日常生活中保温措施”的投影片。

设问:

这样做是否能保温,原因是什么?

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能对日常生活中保温事例做出解释。

3.启发学生交流周围生产、生活中的保温方法,以开拓学生视野。

4.指导学生用自备的保温材料,做一个杯子保温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保温瓶的结构和保温道理。

2.初步知道一些常用的散热方法。

3.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水的散热。

教学重点难点:

保温瓶的保温道理和常用的使水散热的方法。

教学准备:

普通热水瓶、大口冰瓶、温度表等

教学过程:

保温瓶保温的道理

1.出示情景:

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玻璃杯中。

热水,一会儿变冷了。

设问:

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

2.通过对保温瓶食物的分结合保温瓶剖面图观察,使学生明白保温瓶由:

瓶壳、瓶胆、瓶塞三个部分组成。

3.通过对实物和投影片的进一步观察,使学生知道保温瓶的材料和结构:

玻璃制的瓶胆、软木的瓶塞;瓶胆有夹层,且空气已抽去;瓶胆壁镀成银色。

4.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懂得做保温瓶的材料是热的不良导体,能起减缓热传导的作用;抽空的夹层和瓶塞能起防止热的对流作用;瓶胆壁涂银有反射热的作用,可减少热的辐射或吸收。

5.指导学生从保温瓶组成部分的材料、结构和颜色三方面完整的说出保温瓶保温的道理。

加热水散热的方法

1.出示情景:

“一杯热水”设问:

“怎样才能使热水冷的快一点?

2.组织讨论,使学生提出“加快水散热的方法”,并且设计验证的实验方案。

3.教师实验是“水散热的实验”,使学生认识:

用金属杯盛,电风扇吹,用两只杯子来回对倒热水,热水杯浸入冷水光中等方法,都可以加快热水冷却。

野外自然考察

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野外自然考察的内容和方法。

2.初步知道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3.初步知道土壤、岩石标本的制作方法。

4.初步学会制作简单的标本。

5.初步学会撰写考察报告。

单元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野外自然考察的主要内容。

2.初步知道野外自然考察的基本步骤。

3.认识一些常用的考察工具及其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野外考察的基本知识;认识部分考察工具

教学准备:

图片、幻灯、常用的考察工具等

教学过程:

野外考察的内容

出示p53、p54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认识野外考察的内容。

怎样进行野外考察

1.设问:

怎样进行野外考察?

使学生初步知道进行野外考察的五个基本步骤。

2.通过观察和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些考察工具并知道它们的用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对采集的标本进行编号、记录和加工

2.初步知道植物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3.初步知道植物浸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4.学会做一枚腊叶标本。

教学重点难点:

植物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

标本记录卡、叶、华等实物

教学过程:

对采集来的实物进行编号、登记

1.讨论:

怎样整理野外采集到的实物?

2.对叶、花、昆虫、矿石等实物的观察、记录,指导学生学习编号、登记的资料整理方法。

植物的干制标本

1.通过教师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干制标本的制作加工方法和步骤。

2.让学生自治一枚腊叶标本。

植物浸制标本

通过观察和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植物浸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昆虫干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2.初步知道动物浸制、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

3.初步学会做一个昆虫针刺标本。

教学重点难点:

昆虫干支标本的制作

教学准备:

昆虫、昆虫针、展翅板等

教学过程:

动物浸制标本

1.展示请经“各种动物标本”使学生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通过观察现成的动物浸制标本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动物浸制标本”的制作过程。

动物剥制标本

通过展示现成的鸟类标本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了解剥制表本的制作过程。

昆虫干制标本的制作

在教师演示、讲解昆虫标本的制作过程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学会“昆虫针刺标本”的制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土壤标本的制作方法。

2.初步知道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土壤标本的制作

教学准备:

各种土壤、岩石、卡片

教学过程:

土壤标本的制作

1.展示请经“各种土壤”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找出“土壤在颜色、颗粒大小上的不同点”

2.通过演示“不同土壤含沙量”的比较实验,让学生知道“不同土壤的含沙量也不相同”。

3.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使学生初步知道“制作土壤标本的方法及步骤”

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岩石(矿物)标本的制作方法、过程和用途。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考察报告的基本内容。

2.能以考察动物园或植物园为对象,初步学会制定考察计划。

教学重点难点:

制定简单的考察计划

教学准备:

考察报告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怎样撰写考察报告

1.通过阅读范文和组织讨论,使学生了解考察报告的主要内容。

2.通过将结合实例示范,让学生初步知道怎样写考察报告。

制定考察计划

选择考察动物园为对象,通过学生间的讨论,共同制定一份考察计划。

组织野外考察活动

动物的种类

单元说明

单元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

2.初步知道无脊椎动物的基本特征。

3.初步知道脊椎动物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4.能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认识动物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单元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动物分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初步知道常见无脊椎动物;河蚌、蜗牛及乌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3.初步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4.能运用分类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河蚌、蜗牛及乌贼的形态特征

教学准备:

常见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1.出示情景“各种动物”设问:

那些动物与我们人体一样也长有脊椎?

那些没有脊椎?

2.通过观察,指导学生在对动物个体认识的基本上,进行比较、分类。

3.指导学生通过分类,归纳出:

动物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1.出示情景“各种无脊椎动物”。

设问:

常见无脊椎动物有哪些?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导论对“软体动物”的研究。

2.指导学生观察河蚌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

河蚌、蜗牛及乌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3.通过对河蚌、蜗牛及乌贼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的比较,使学生归纳出:

软体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昆虫的基本特征。

2.初步知道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3.能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对节肢动物的特征进行比较、概括。

教学重点难点:

昆虫的基本特征与节肢动物的关系。

节肢动物体型结构

教学准备:

各类动物的挂图

教学过程:

昆虫基本特征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回忆起“无脊椎动物的特征”

2.出示情景“四种昆虫”,设问:

这些动物的身体有哪些共同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3.指导学生用填表方式对昆虫的身体、触角、足、翅四方面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通过组织学生对表格记录内容的归纳,得出结论:

昆虫的基本特征。

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1.出示情景“各种节肢动物”,设问:

这些动物是昆虫吗?

2.指导学生将这些动物与昆虫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

3.指导学生通过对观察结果进行表格式整理,归纳得出结论:

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