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270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1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docx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

(一),表内乘法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

(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左右

(七)、统计(3课时左右)

(八)、数学广角(2课时左右)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包括:

“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用刻度尺量、画线段”四个部分。

其知识内容是在上常年学习了“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学情分析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认识,并能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

目标导向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法与学法

先让学生在实际情况中感受用不同的物品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接着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了解1厘米、1米有多长,建立起厘米和米的表象。

可以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达到目的;最后在教学线段时,直接描述线段,不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

约4课时

 

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页例1,“做一做”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人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

闭关学生初步估测的意识。

突破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尝试指导法。

学法:

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

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

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

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

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

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

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

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

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主要策略是通过用不同的物品量统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不一样;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有时量出的结果一样,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进而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量的练习中,先是用同一样的物品一个接一个摆着量,再是用同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后者有一定的难度。

课前让学生自带硬币或曲别针,在活动过程中,感觉操作活动组织还不够有序。

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

如果能在小组活动时,教师准备好学具,每组四样,学生组内每人选一样来摆,对比起来学生的认识会更直观,也便于组织教学。

因为活动中进程不紧凑,处理练习时,第二题没来得及量。

第三题学生估测有一定难度,课上也没处理完。

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3页例2,练习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在实际测量与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测物体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

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直观的印象。

突破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谈话、演示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

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观察尺子上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

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

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

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

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

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材第4页例3及第5页“做一做”和第6~7页练习一第4~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到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通过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突破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难点:

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突破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讨论、演示法。

学法:

自主探究、小组研讨法。

教具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测量?

(2)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宽约1厘米?

(3)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宽约多少厘米?

桌子的长、宽约多少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测量黑板的长。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感觉很累、很麻烦)

对!

我们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如:

黑板的长,教室的长、宽,课桌的长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课题:

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1)请同学们猜一猜1米有多长,并用手势比划比划。

(2)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教师拿出准备的卷尺和米尺,比一比,看和米尺是不是一样长?

刻度是不是一样?

(3)体验。

A、小组互相量一量,从脚底起,1米到了身体的什么位置?

B、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学生回答

2、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1)教师演示米尺与长20厘米的学生尺,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20厘米。

(2)小组讨论1米有多少厘米。

(3)归纳汇报。

(1米是100厘米,教师演示1米中有5个20厘米,就是100厘米。

教师板书:

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3、用米量。

(1)简单介绍卷尺和皮尺。

(2)用卷尺或皮尺测量。

(分组活动)

(3)教室的长、宽,黑板的长,学生的身高等。

(4)汇报测量结果。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

(对的画“”,错的画“”)

(1)铅笔长15米。

()

(2)课桌高70米。

()

(3)一棵树高16厘米。

()

2、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的1、3题。

互相帮助,测量身高和课桌的宽,并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四、质疑问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亲自测量知道了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并且学会了用米测量较长的物体。

真是了不起!

相信你们将来不仅能学好数学,还能用好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体会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课始,我创设了让学生量黑板的长这一环节,让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受到厘米作单位太麻烦,从而产生学习较大长度单位的兴趣。

接着我出示了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米尺和铅笔、身高以及桌面长边的长度相比的活动,建立1米的表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

再让学生通过比比、看看、数数等活动,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四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教材第5页例4,第7页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2、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画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能用刻度尺画和量线段。

突破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

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突破方法:

通过交流、讨论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尝试指导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在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每次接到任务时,他们为什么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因为从铁管上滑下来比走楼梯快)

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铁管很直,而走楼梯要拐很多弯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1)感知线段的特征。

出示线段

..

.

..

.

..

这些都是线段,你们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它们都是直的且都有两个端点)

像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2)通过实例理解线段。

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黑板出示:

.

A...B..

C...

(3)寻找身边的线段。

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还能在教室里找到线段吗?

(如黑板的边或门、窗的边等都是线段)

2、量线段的长。

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是可以测量出来的。

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那么怎样测量线段的长度呢?

(测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物体的长度一样,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或几米)

请同学们先估计三角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再测量出来。

教师巡视指导。

3、画线段—教学例4。

(1)尝试。

让学生自己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画完后在小组内展示,并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评价。

(2)讨论。

让学生展开讨论:

画一条指定长度的线段应注意什么?

点拨:

右手拿铅笔,把笔尖从“0”刻度画,左手按着尺子不动,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并标上两个端点。

(3)演示。

教师演示画法:

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着笔,从“0”刻度开始画,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

(4)反馈。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再让小组的同学互相检查,评一评。

二、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完成练习一第7题。

2、完成家庭作业第3页第1、2、3、4题。

三、总结提升

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让我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线段的特征:

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

量线段

画线段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

单元教才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生对两位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笔算的计算过程及方法的理解。

单元课时安排:

1、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法)

教学内容:

教材第8~10页例1、例2,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意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习新科知识的兴趣。

2、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

坚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突破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

笔算的计算顺序。

突破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

演示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观察教材第8页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

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全班汇报发现。

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

学生说想法及理由。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

36+30=

36

+30

66

2、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

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板书:

35+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