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172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docx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朱良春

(2009-09-0322:

30:

20)

转载

标签:

师传

《内经》

望诊

朱良春

中华

文化

分类:

名医之路----中医继承与发展

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朱良春

2008-11-24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人才培养计划”讲课录音整理

今天,我来参加颜德馨老主持的同济大学“中医大师人才培养计划”,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

因为在座的各位同道虽然年纪轻一点,但是你们与时俱进,你们的知识很广博,我们的知识虽然老的东西多一点,但是有些东西已经落后了。

所以能够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教学相长,相互切磋,我想,你们得益,我们也得益。

因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学无止境,学海无边,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越学越感觉到知识的无穷无尽。

我们所知道的东西仅仅是沧海之一粟,很少很少。

知识的海洋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特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这门科学,值得我们去很好的学习、探索。

今天中午在吃饭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畅谈,特别是大家庭中医药管理局于文明副局长、裴钢校长发表很多很好的意见,对我们很有鼓舞。

透露一个消息,你们10位当中有7位博士、3位主任医师,于文明副局长表态了,要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你们10位从今天起就开始进站了。

经过和裴校长商量,就这么搞,我们、包括颜老,大家都很高兴。

你们10位应好好学习,你们将来的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你们一定会超过我们,胜过我们。

很多名老中医如邓老、颜老多次提到:

学我者不但学我、像我,还要超过我。

超过我,是后来居上,不然的话,你跟着我永远是跟着我。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你们才会登上知识最高的颠顶。

这也是我们这些老中医所希望的。

刚刚中午,华润集团一再表示,今天支持大师班,今后还愿意继续拿出更多的钱支持中医中药事业发展。

只要大家有课题,大家能做出成绩来,钱是不成问题的。

当然钱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人才,有了钱没有人去做,那还是白搭。

现在钱有了,人有了,问题就是干的问题。

怎么去干?

踏踏实实,干出成绩来,去回报学校、回报这些支持中医药事业的有心人。

这样我们这个队伍就越干越有劲儿,越干越辉煌。

这次,颜新教务长在电话里请我跟大家讲一次课,“随你讲什么”。

所以我就很难了,不知什么内容是您们最需要的?

这次是泛泛而谈,作为一个开端。

以后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针对重点的专题而谈。

今天讲的题目是《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

望文生义,一个是学好经典,一个是做好师传,最后一个更重要,就是临床实践。

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成为一个很完整的、很全面的好医生。

因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需要继承、创新两个方面,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家,没有个一不是在学术上精研经典、勤求古训,才有所创新,我们的仓公、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以后金元四大家、李时珍以及清代的温病学家,都有师承,都是精研经典的,所以才能成为一代名医,在学术上推演发扬、革新创造。

因为学术是不断更新的,没有一个静止的东西。

学术是要不断的向前发展、推演,我们的学术才会提高。

另外一方面呢,师传授业,不光光是读死书,还要有个人领领路,那么老师就是领路人,就是帮助我们走得更快一点,不走弯路,这就是老师的作用。

不然,老师就不能为人师。

为人师者,必然要在学术上、经验上对后一辈的同道有所帮助、有所提高,这样才叫老师。

一方面有学术理论,一方面有老师指导,汇合起来,要靠通过实践。

就要多临床、多实践,多体会、多心悟,才能把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之后,就无形当中得到一个飞跃、得到一个提高。

所以,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经典是基础。

中医药学,如不熟读经典、跟随名师、深入实践、融会贯通,是不可能得其精髓而有所造诣的。

所以,自古医家出经典。

我们医学史上的,我们的前人没有一个是不熟读经典的、不是不深入探索的,而且是通过深入思考、通过心悟,再结合实践,把理论深入到脑海里去。

不光是今天理解了一段经文,治好了几个病,而且在这个基础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可以得出新的东西。

所以自古医家出经典,古人提,我们现在也要提。

古代医家读经典,现代医家要不要读经典?

不深入经典,那是很肤浅的。

只有深入到经典,才能得其精髓。

你才能在你的理解上融会贯通。

但是经典的学习是比较艰辛的。

特别是《内经》,可以说是文简义博,理奥趣深,文字很简洁,意义很广博,道理很深奥,一旦你融会贯通了之后,其乐无穷,趣味很浓。

那么我们要熟读经典,怎么读?

首先要通读原文,主要的原文。

通读完,全部通读一下子,理解全书的主要精神。

特别是分清精华和糟粕。

《内经》十万多字,不是字字都是真言,也有一部分是可以不读的。

我们要选择精华,熟读警句,把最好的精华部分来熟读,掌握他的精髓。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学医是因为生病才萌发的。

一开始,读中学的时候,因为生病,辍学,后来由于吃中药吃好了,我因此就决心学习中医。

我开始跟孟河医派马培之先生的孙子马惠卿先生学医。

马老先生,我跟他的时候,他已经65岁了,上午门诊,下午出诊,晚上处理社会事务,有很多纠纷啊,很多家族里的问题啊,都晚上来请教他,因他是族长,都请他来处理。

他没有时间来教我们读经典,教我们的都是大师兄。

三年毕业,他已经读了两年了。

那时候我们读书比较辛苦,都是读木板的书,没有句点,大师兄帮我们圈点、断句,第一天1页,第二天2页,最多三页,你必须会背。

会背了,再圈点下面的。

所以,这样你必须熟读。

开始熟读的过程中,内容不理解。

就问大师兄,“这句什么意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了多少遍?

“20遍”“那早啦,再读”。

那时候没有《新华字典》,许多字不认识,都是查《康熙字典》,逐渐逐渐理解了,尝到了甜头。

所以“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一定要多读。

对主要的、精辟的、好的段落一定要熟读。

慢慢的,他的内涵、精义就慢慢理解了。

我认为,《内经》并不是纯粹的医书,里面有许多道家的思想,而是道与术的结合体。

《内经》的很多东西都是从《易经》当中来的。

道是中华文化的终极之理,是最高的,所以必须以道论医,也就是,从哲学、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学习、去解读《内经》。

这样子,才会把《内经》读懂、读通、读透,从而才能领会其精髓这里举几个例子。

《灵枢?

五色篇》:

“阙上者,咽喉也”,阙,两眉之间谓之阙,也叫印堂。

这六个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南通这个地区,白喉大流行,一下子发病4000多人,因为建国之初,白喉血清供应不上,这样西医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求助中医和针灸。

那时候,我当院长,市里成立了临时防治站,因为还没有传染病院,把患者隔离。

中西医结合,我们一方面用中药如神仙活命汤、养阴清肺汤等,同时我们根据这两句话,就用短针在印堂(阙)上一寸向下平剌阙上穴留针,然后用胶布粘起来,既不疼,也不出血,止痛快,针刺了之后,奇迹出现了,半个小时咽部疼痛、不适的感觉就好得多了。

半天后发热开始下降,肿痛的情况也进一步好得多了,第二天,白喉伪膜开始脱落了。

这个奇迹出现后,许多的白喉病人都来找我们中医治疗,我们共观察l37例,痊愈l33例,治愈率达97.1%。

白腐脱落平均不超过3天,退热平均2天。

这个例子说明,《内经》里很多精辟的东西,我们发现的还很少,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索。

又如

《灵枢?

五色篇》“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指鼻尖,中央为王,面王以下,指人中,主膀胱,主子处。

所以人中又叫水沟,“膀胱者,州都之官也”。

指出“面王以下”与“膀胱、子处”的关系,也就是说“膀胱、子处”有病,可以从“面王以下”的部位表现出来。

膀胱指泌尿系统,子处原指子宫,实质是指男女生殖系统。

在临床上通过望诊,确确实实,发现人中和泌尿生殖系统的关系。

60年代提倡针灸麻醉。

三年自然灾害,在农村,子宫脱出的病人比较多,另外一个,提倡计划生育,节育手术,男女结扎手术。

我们就用人中麻醉,用短针,一针从(人中)这边刺下去,一针从(人中)这边刺上去,10-20分钟后做结扎手术,可以不用药物麻醉。

他这个止痛麻醉的效果就这样好。

再一方面,人中对于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子宫位置、大小的情况,都非常明确。

一般每个人“人中”的长度是和自己同身寸是相等的。

经常在临床上看到,妇女来看病,一看,这个妇女的人中啊,明显的短于她的同身寸,她也不说是什么病,我就说,“你是不是有痛经啊”,她说“对”。

因为那种幼稚型的子宫容易出现痛经,特别是人中沟深的都是子宫后屈的。

如果人工沟浅的,子宫都是前倾的,也容易痛经。

妇女在生育年龄阶段,有没有痛经?

有。

再问她生育情况。

子宫有前倾、后屈的,也不容易怀孕。

已经结了婚的,叫她去妇科检查,以便印证。

没有结婚不能进行妇科检查,可以用药给她调整。

我的一个学生是福建的,名叫林纬芬,在临床上观察了150例男性,150例女性,都是正常人,经过观察后,人中形态、色泽的变化,再到男科或妇科检查,符合率在85%以上。

《内经》就这么几句话,值得我们仔细去琢磨,细心去观察。

会得到很多启发,很多理解。

古人说,“望而知之谓之神”,神在哪里?

神在你多体会,多掌握。

你掌握的越多,你的敏感度越强。

你的预知性就越强。

再如《内经?

疟论》:

“日下一节”,就这么四个字,以前的理解,就是疟疾不断的在发作,不断的在下移吧。

怎么下移,都不知道,后来啊,就通过实践,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发出号召:

把医疗工作放到农村去。

那个时候我就带队,到农村去。

农村的疟疾发病率很高,西药有奎宁,中药有柴胡、常山这一类的,效果很好。

我们从这句话中,找了一些疟疾病人,不要告诉我发了几次,我们就从大椎开始,往下按,疼不疼,不疼,再往下,疼不疼,不疼,第三个,疼不疼,疼。

那我们就知道,他发作过2次,第三次将要发作。

那就从胸椎脊突旁开1寸,按揉10分钟,感到周身发热,要出汗了,这是好现象。

大概按揉半小时,当然我们没有时间,叫陪着他的家里人记住这个地方,给他按揉。

揉个半小时,全身出汗,告诉他,你疟疾第三次不会发了。

你回去以后,让家人继续反复揉按,每天两次,很多人疟疾就不继续发了。

检查血液,疟原虫也找不到了。

因此,“日下一节”不是每一天向下移一节,而是发一次向下移一骨节。

所以很多东西,你要去琢磨,才能有所发现。

要不然,一略而过,就不会有所得。

自己琢磨后才能知道,才能找到解决疟疾的办法。

又例如药物方面,这是《神农本草经》里面的庵榈子,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说得很明显,五脏都有瘀血,肝脾大,心肺肾亦有瘀滞存在;“腹中水气”,有腹水啊,《别录》谓其“疗心下坚,膈中寒热”,心下指哪里?

横膈膜下面坚硬的东西是什么?

肝脾肿大呀,这不是具体指出它擅治肝硬化腹水吗?

“膈中寒热”,慢性肝病,都会有慢性发热。

我们把这几段连起来分析,他就很完整的说明了慢性肝病,肝硬化腹水。

所以在临床上遇到慢性肝病出现肝硬化腹水的,都可用庵榈子,当然庵榈子的剂量要用的大一点,一般的人都用10g,15g,我一般要用30g,再加上一个楮实子30g,这两味药再加上辨证的药,疗效可显著提高。

以上仅仅是举几个例子,以后有机会再细谈。

所以中医的经典尤其是《内经》、《伤寒杂病论》特别重要,要经过刻苦钻研,下一番苦功夫,去心悟。

程钟龄不是有《医学心悟》?

读书不只是放在嘴巴上读,更重要是脑子去思考。

因为我们中医所说的心悟,不是血肉之心,而是神明之心,“心主神明”。

血肉之心是主循环的心,神明之心是指大脑。

当心一点、用心一点,不是血肉之心,而是神明之心。

所以要心悟,要用脑子思考,这样才有所得。

中医经典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中医经典的内涵可以用“伟大的真理,科学的预见”来概括。

中医确确实实里面有很多超时代的真理。

有一种非常超时代的预见,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发现了很多好东西。

而我们今天,却弄不清它的真缔。

确确实实是正确的东西,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还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才能得其真谛。

超时代的智慧结晶,还有很多宝藏没有被发现,没有被阐明,应当继续学习,不断的去发掘弘扬。

这是我们的责任。

今天,以颜老为首的同济大学办这个班就是这个目前,就是团结一批有很好基础,愿意为这个事业奋斗终身的人,去学习阐述,发掘弘扬。

最近在《光明日报》,2008年10月16日,钱学森的亲属钱学敏教授,人民大学的教授写了一个长篇报道,阐述钱学森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

所谓大成智慧,集其大成的智慧,就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的东西很好的发掘,很好的弘扬,我看了以后,对我们中医有很大的帮助。

如“大成智慧就是把宏观和微观很好的结合”,整体思维与细部组装相结合。

既不只谈哲学,也不只谈科学,要把哲学和科学技术统一的结合起来,哲学要指导科学,哲学也来自科学的提炼,集其大成才能得智慧。

对于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弘扬中医来说,很有指导意义的。

这个说的很明确,中华传统文化既谈哲学,又谈科学,把哲学和科学统一的结合起来。

因为古代的哲学思想可以指导科学,因为哲学也是来自科学技术的积淀。

下面他还强调了“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我们学习中医、研究中医密切相关,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特别尊重和提炼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精神财富。

在人类知识体系这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外围,有大量一时还不能纳入体系中的古往今来人们对世界的探索、认知、初步的哲学思考以及点滴的实践经验、不成文的实际感受、直觉、顿悟、灵感、潜意识、能工巧匠的手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甚至梦境等等,这些都是前科学知识库里的瑰宝。

在中医里边有许多理论,好像说不通,好象是不成文的事情。

这些感受,这些直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象我们中医里的望诊、脉诊,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有谁能把望诊的精髓说的那么透?

还没有。

有谁能把脉象说的那么具体?

没有。

很多老医生在临床上很多年,有很多自己的感受,有一种直觉,有一种顿悟,有一种灵感,有一种潜意识,就知道是肝强脾弱,是心脾两虚,是心肾不交。

知道了脏腑的强弱盛衰,症状也就出来了。

这些东西啊,当代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院士能把古代的哲学思想融汇起来,对我们中医学术探索、发掘、弘扬,都是很有帮助的。

他下面又强调:

“这些无数的瑰宝流动、变化很快,云蒸霞蔚,有的只是一闪念,转瞬即逝,仿佛没有什么逻辑,但在我们头脑中有,归根结底也是实践的产物,通过人们主动地、有目的地在实践中反复比较、鉴别、分析、综合,可以逐渐将其中有价值的初步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纳入到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使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智慧不断丰富与发展,……它是科学知识和艺术创新的源泉,是我们终身都需要认真学习、积淀,注意汲取、历练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于中医学习的指导很实在、很具体。

那篇文章建议大家有机会去读一读。

我这里仅引证了几段。

刘力红教授是广西中医学院的教授,写了一本《思考中医》。

主要是学习、研究《伤寒论》,学习经典,深入领悟。

当然有一些观点有些偏执,这是允许的。

我发现,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

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的“偏执”。

各有各的主打观点,下面我介绍一下李可老先生,我们相交了好几年了。

李可是山西灵石县的老中医,他一生坎坷。

两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一次被打成右派。

他是离休干部,解放之前就参加革命了,这个人很聪明,个儿比较小,身体比较弱,但脑子很灵。

解放前在大西北参加革命,从山西到了甘肃,他也参加过土改,那时候阶级斗争为纲,有的地方就过火了,他就提了一些意见。

一下子就打成现行反革命。

他原来是党员,后来被开除。

党籍开除后被送去山区进行劳改。

也坐过一段时间监牢。

坐监牢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地主出身的中医,一起被关到同一间屋子里。

他一看那个中医文绉绉的,是个文人,于是李可就向他请教。

那个中医祖上是大地主,他本人是医生。

但祖上留下来的田产就是他继承,继承田产就是地主。

所以就被关起来了,但他没有血债,因此就和李可关在一起。

李可就向他请教,说我这生可能再要参加革命恐怕没有希望了,就想跟你学习中医。

行啊!

他就写了几个书名,象《内经知要》啊,《伤寒论》啊。

这条子送出去,叫人买。

书买回来,那老中医就指点他读。

他就通过这么一段时间学习了中医基础。

后来,释放了,把他送在深山老林里,进行劳改。

因为他个儿小,很瘦,劳动,重的东西提不动,稍微一跑就满头大汗,农民看着他也可怜。

哎呀,你能会点什么东西?

我有点文化。

你有文化有什么用?

文化在我们这里没得用的。

你最好想办法学点东西。

他脑子很灵的,因为在监牢里边读了医书,山里有很多野生的草药,很多。

他就采草药,比如:

马齿苋,治疗痢疾。

一枝黄花,治疗感冒退热,效果相当好。

谁感冒,抓一把,煮煮水,第二天病人热退了,不咳嗽了。

胆囊炎用蒲公英,等等。

他一共抓了几十味药,治好了不少病。

后来,大队里面说,就做我们的医生吧。

那时候,还没有赤脚医生的名字,就做土医生。

这样子,他就有机会读书,读了不少的书。

当然也订杂志,我1963年、1964年在《中医杂志》上发表《虫类药的应用》文章,他看了,很容易懂,受到启发。

乡下的虫子很多,屎壳郎、蚯蚓、地鳖虫到处都是,他就收集这些东西,一用,效果很好。

那时候,他脑子里就说:

这个朱良春是我的师傅。

哪一天我遇到他要拜他为师。

7-8年前,我们遇到,他满头白发,也70多岁了,拉住我的手“老师、老师”,我说:

你是哪一位?

我叫李可。

吆!

你可是大名鼎鼎,《李可老中医医疗经验集》我就知道你。

这本书也应该好好读一读。

这是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他一个学生整理的。

李老是火神派,善于用附子,不光用附子,干姜、肉桂、细辛,都是大剂量,附子不是10g,20g,30g。

最少是50g,多的时候用到500g,用于回阳救逆。

我也吃过他的药,广东省中医院吕院长等都吃过他的药,都是大剂量的。

我说他们也不阳虚啊。

广东那个温热地带,他能吃吗?

没什么!

我感觉李老这方面是有丰富经验的,他配伍得好,特别是危急重症,屡起沉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通过学习经典,就接近了这些大师,把我们造就成了雷公、少俞、少师。

这是学习经典最根本的意义。

以上说明了,学习经典是一个基础。

第二部分:

师传是关键。

中医古代的教育模式就是师带徒,是老师带徒弟。

徒弟和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这样子,对一个学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学生象老师,比如学生写的字象老师,生活习惯也会有所感染,例如老师是不抽烟的,学生绝对不抽烟。

老师喜欢喝酒的,学生多少也会喝一点。

当然这是生活上的问题,在学术上,老师对学生是不断的感染、渗透,不断的心悟、不断的体会才能得到。

师传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修行还是在个人的,但师傅的引导是很重要的。

所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雨露教授说过:

中医要想真正学好,就应当师传,需要一个老师指导。

现在,你们是非常幸福的。

现在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有很多是很尽责的,不光光上课,传授知识,阐释经典中的奥义,下了课之后呢,还会帮助同学指导他怎么去进一步学习,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

这样才是一个好老师,言传身教。

尊师爱徒。

你尊重师傅,师傅才会爱护你这个徒弟,才会把心掏出来,把自己真正的经验告诉你。

要尊崇、要弘扬这方面的美德。

要找到名师以后,以虔诚、勤奋的态度去学习请教。

这样往往能举一反三。

有的老师善于表达,会把经验很完整的表达出来,有的呢,不善于表达,言简意赅,就说这么一两句话,全靠你去理解、体会。

今天上午,颜老也提出来。

学问吧,不懂就去问,只要你不懂去问老师,老师不会拒绝你。

我看现在许多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实习漫不经心,就知道抄方。

其实,你跟着老师看这个病人,就要看老师怎么望诊、怎么问诊,怎么把这么多症状归纳形成一个证候,然后从证候当中立法用药。

仅去抄这么几个方药,是不得要领的。

要用心去学习,才能够举一反三。

举我自己师承的例子。

章次公先生是我终生难忘的恩师,他是镇江人,与我同乡,在上海读书、工作。

1955年到北京卫生部当中医顾问。

章次公先生大我13岁,他成名很早,不到30岁就是当代上海的名医了。

他是一个革新家,在1929年,就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观点。

发皇古义是继承,融会新知就是创新。

在我毕业的时候,章次公先生送我一方印章,上面刻着“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当时我一下子,不能完全理解,就问老师是什么意思?

又是英雄、神仙啊,又是菩萨,还有儿女情长,是什么意思?

不懂,我就问老师。

老师说这四句话是教你作医生的四个准则。

第一,性情要温柔,对待病人要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温和、温柔,要体贴病人。

第二,英雄肝胆:

治病要有胆识,该出手时就出手,该用大剂的要用大剂。

不要优柔寡断,错失时机,当用则用,这叫英雄肝胆。

神仙手眼,你要明察秋毫,知微见著。

看得很细微的症状,就要预计到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病?

要看得清,辨得明。

菩萨心肠,要关心、体贴病人。

像向菩萨那样的慈悲。

我听了后,懂了。

不但作医生这样,做人也应该这样。

我1938年毕业,到现在70年,虽然我谨遵师训,但离章公的要求还很远,还要不断学习,我现在也没有放松学习。

我每天用眼睛的时间也还有十几个小时,因为我这个人很笨,很愚钝。

人家过去说我是书呆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很少参加娱乐活动。

娱乐在哪里,在书里头。

我感到,书中有无穷无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领会。

我一天不看书就觉得浪费年华,觉得对不起自己。

早上起来,送过来的报纸浏览一下,有关的东西摘录一下,然后处理各地读者的来信。

电话问病的,还有通过各种关系,在我不上门诊的时候,来我家里看病的人。

现在我一个礼拜上三个半天的门诊。

除此以外,我也没得时间去享乐。

有些人退休了,到老干部的活动室去下下棋、打打牌,去娱乐娱乐,我无福消受,也不愿意去占用我的宝贵时间。

虽然这样子做了,还是很不够,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还要兢兢业业,抓紧时间,不断的去学习。

那时章老师对学生非常客气,不叫我朱良春,而叫我“朱世兄”,很亲切,把老师的架子淡化了,让人感到非常温暖。

他非常关心每个学生的思想,关心每个学生的生活。

那时候,我在上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我从苏州来到上海,我带了100多块银元,我父亲在南通,长江封锁了,上海是孤岛。

住宿老师帮助解决了,住在一个学生的家里。

吃饭呢,交通呢,都是要钱的,老师看见我很节约,5分钱也吃一顿饭,3分钱也吃一顿饭,朱世兄,你怎么能这样,以后来我家吃饭。

一天两天可以,怎么能老在老师家吃饭呢?

后来,(章次公先生)就介绍我到红字会医院去座诊,是一个慈善机构,专门给难民看病,我就半天给难民看病,半天到章先生那里抄方学习。

工薪12块钱一个月,我包括交通费共用去8块钱,多4块钱就买书。

章老师对学生这样关心体贴,我就感觉到更应该好好学习。

后来临毕业了,送这个印章给我,是鞭策、鼓励我继续学习和工作。

我们要尊重老师,他的一个方药,一个治疗法则,都要去领会,才能得起要领。

否则,随便抄几个方子,抄几个药,是不行的。

因为每一位老中医,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都有独到的经验,这些活的经验是很宝贵。

我们不但要好好的继承,还要发扬光大,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今天你们就是肩负了这个责任。

当然,你们10位可能会轮转,不是固定。

这样子好,你跟了张先生,他跟了李先生,都各有收获。

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这样兼收幷蓄,必将取得广博的知识财富。

我身上放一个小本子和一支短铅笔,过去没有原子笔,看看哪一位发言,确实好,马下记下来。

或者在哪里,听到看到哪一句好,马上记下来,回去以后整理。

往往在这里头得到很多启发。

“勤笔免思”,勤记录,免掉你以后的思考。

某一个人读书多了,他治这个病,喜欢用什么药,一下子记不起来,如果有记录,一查就知道。

“有闻必录”,有好的东西就把他记录下来。

这样子,汇集起来,就是一个丰富的经验记载。

老中医随便说的一句话,在临床看病时有机会用的时候用上去,是很有用的。

这就是第二部分。

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要好好领会。

第三部分:

实践是根本。

这个问题,今天上午,颜老谈了很多。

中医的生命在于理论,理论的根源来自临床实践。

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实践多了,形成一个规律,就出现了理论。

归根结底,中医的生命在于实践。

检验实践的水平是看疗效,疗效是一切医学终极的目的。

不管你是西医中医,是哪一科的,没有疗效的医学都是空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的总结提高。

实践出真知。

只有实践才能根本的、得到发自内心的体会。

如某一先生治疗某一个疾病,他的基本原则是用什么药,在辩证的指导原则下、什么情况下加什么药,什么情况下减什么药,都有一定的规律。

他是这样做,我们拿过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