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8081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docx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年级2009年春季

专业教育管理层次本科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目录

写作提纲…………………………………………………………Ⅰ

摘要…………………………………………………………Ⅱ

一、教师要深刻认识心理品质教育的现实意义……………………1

(一)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1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1

(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

二、开展好心理品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2

(一)坚持学生为主体……………………………………………………2

(二)实现自我完善……………………………………………………2

(三)强化活动和训练………………………………………………………3

(四)利用各种教育途径………………………………………………3

(五)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4

三、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终生受益……………………4

(五)认识自我、调整自我……………………………………………5

(六)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5

(七)更好地适应环境…………………………………………………………6

参考文献…………………………………………………………6

 

写作提纲

序论

中心论题:

“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加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是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这一时期进行健全完美的人格教育与培养,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写作意图: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缺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很高。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水平,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同时对这一方面必须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本论

一、加强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开展好心理品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一)坚持学生为主体

(二)实现自我完善

(三)强化活动和训练

(四)利用各种教育途径

(五)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三、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学生终生受益

(一)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二)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三)更好地适应环境

结论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当今初中生成长进步的迫切需要,是提高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今天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定会取得极大的成效。

摘要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由侧重品德与行为教育改为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这是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迎接挑战,在实践中寻求规律,努力提高教育实效,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学生应在学会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学会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学会更好地适应环境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我教育,以期妥善处理、解决可能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关键词:

初中生新时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

作者简介: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国民素质,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等同重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是现代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是在总结我国教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缺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近几年,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很高。

因此,加强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水平,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历史重任,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

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教育规律,同时对这一方面必须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

一、教师要深刻认识心理品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

从心理品质教育与学校德、智、体、美、劳等其它各方面工作的关系来看,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各育综合来完成,在各育中确立明确的心理教育任务,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教育是新时期教育自身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所以,加强心理品质教育,将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心理——伦理的有机统一,知——信——行的统一,可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同样,心理品质教育为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增强、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劳动技能的形成等都起着促进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同时,在过去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教育重知识、轻能力,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很普遍,盲目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等,容易导致学生心理焦虑、失衡,但以升学、高分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根本没有顾及这些问题。

新时期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学校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使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协调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生心理品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新时期教育的客观要求

(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据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检测,发现有32%的人具有心理异常表现,中学生心理素质合格率仅为17%;而据南京市脑科医院心理门诊有关医生统计,在就诊的人数中,青少年学生占50%左右。

这些数据无情地告诉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许多学生面临着心理缺陷的困扰。

作为个体案例,一位初一的学生,有一天竟因为母亲未准备好午餐,让他吃方便面而想不通去自杀;一位数学课代表,因为数学考试不如他人而辍学;一位初三的学生在父母离异后,经常逃学、打架、破罐子破摔……这类事例,常常见诸报端。

可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开展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已刻不容缓。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不稳定,处在小学生“听老师、家长的”和高中生“听自己的”的中间阶段,这时的学生身心发育迅速,但容易表现出生理的成熟与心理发展比较滞后的矛盾,加之社会经验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对在生活和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不善处理、难以调节,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行为方式的选择等,特别需要良好的心理教育,也就是说,这一阶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佳时期,必须通过比较系统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能力,帮助他们避免和消除由种种心理问题造成的心理障碍,增进其身心健康。

(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和现代社会的要求,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具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当今时代的健康概念必须是生理和心理都要健康。

改革开放以来,心理卫生运动在我国日益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心理热线、心理咨询等心理卫生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因此,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进入课堂,让所有学生受益,已成为必然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给了人们更多的自由与选择,同时也给了人们更多的约束与烦恼,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负荷也在增加,人类群体中心理不平衡、不健全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中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和成人一样,中学生同样感受着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因此,全面把握中学生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当今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开展好心理品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教师必须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迎接挑战,在实践中寻求规律,努力提高教育实效。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

教师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关心、学习国家大事,通过报纸、广播等途径了解新中国五十七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结合学生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初中心理品质教育既不同于心理学教育,又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它是要让学生打开心锁,强调学生自身的心理成长,以自我教育为主,学生的心理从“不适应”到“适应”,从“幼稚”到“成熟”,从“不健康”到“健康”,是学生自身的成长。

因此,课堂教学或教育活动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或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心理品质教育是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的。

相反,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机能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可以增强其自我动力,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二)努力实现自我完善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先要做到心理健康、师德高尚。

有的专家曾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而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80%在于家长,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70%至80%在于教师。

确实,在实际工作中,有时教师很随便的一句话,就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较大伤害。

因此,作为教师,在心理品质方面,要涵情养性,培养自控能力,即把握自己、调节自己、支配自己、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在动机、情绪和行为上培养控制自己的能力,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稳定是教师情感健康、人格成熟的表现,是教师良好心理品质的反映,是教师坚持学习、精心锤炼、修身养性的结果。

总之,教师应该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要保持一种积极、乐观、向上、平和、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给学生以感染,用自己健康的心理去影响学生,是最有说服力的,反之,常把自己个人失意的情绪、偏执的看法带进课堂,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

同时,要让心理品质教育收到实效,教师既要当良师,更要当学生的知心朋友。

各科教师,应当经常和班主任一起组织、参加学生活动,课间、课后与学生“聊天”,时间长了,学生办事就会主动来征询教师的意见,有了心事愿意与教师谈,这样教师不仅能及时了解情况、疏导学生,而且也增加了师生情感,更增添了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感。

(三)强化活动和训练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知识理论,宣传心理健康理论,可以采取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每天一句心理健康名言等形式。

使学生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心理问题,并尝试解决心理的障碍。

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

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他们面临的问题上好活动训练课。

活动内容包括:

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

也可以采取辩论、讨论、唱歌、跳舞等形式。

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习到介绍自己及与别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

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心理品质教育需要改变过去课堂以灌输为主,课后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方式,否则,学生即使在课堂上懂得了许多名词,考试中能写出正确答案,但并不能解决心理上实际存在的困惑,遇到问题仍然不会妥善处理解决。

要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必须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敞开心扉,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盲点和心理上的症结,利用专题或综合性活动,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创造条件,强化学生训练,让学生解决困难,面对现实,找到平衡。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经常采用针对一个方面问题,开展专门训练的方法加强教育和引导,如“我有缺点,但我仍然很可爱——如何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吃不到葡萄,葡萄并不酸——如何消除嫉妒心理”、“我为什么说话就脸红”等,这种“解决问题”活动训练法,学生积极性高,自我教育针对性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利用各种教育途径

要切实加强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单靠政治课是不够的,而且,课堂的集体教育氛围有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将心理品质教育向课外延伸,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要做有心人,在课内外都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变化,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注意利用课外宽松、平等的师生交流氛围开展个别谈心,个别教育,以“真诚、热情、耐心、保密”为原则,吸引学生向你交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克服心理偏差。

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心理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教育的导向,就可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

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此外班主任可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网络给社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网络又是把双刃剑,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不善取舍,在给学生带来有利信息的同时,也能传播大量非健康资讯,严重威胁着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很多学生长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之中,有的已出现了网络病症,导致学生对网络的严重痴恋,荒废了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可以开展“文明网上行为”等活动,通过各种措施,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通过各种培训,加强网络知识教育,给学生充分的“网上空间”。

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门设立宣传正面信息的网站,比如,学习、交友、就业、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学生感兴趣的形式,为学生服务,凝聚学生。

适应网络时代的学生社会化特点,重点培养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学会鉴别,学会选择。

要在思想上为学生修筑一道“防火墙”,让学生形成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养成道德自律。

对学生进入网络社会进行法律保护,有校的预防学生犯罪。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要根据各年级心理辅导的不同内容与目的,布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如举办气象观测地震预报、动物饲养、考察山川地形等活动。

活动内容及介绍该项科技活动的普通知识,又介绍它的最新发展,并强调把所学的知识用于时间,这样既能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又能提高其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

学校德育工作部门,要重视加强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其出现的问题不能上纲上线,防止把问题复杂化;要加强宣传,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开展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

(五)营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分析现在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不难发现,有的是因为学生自身,但更多或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环境影响:

家庭的过度保护或者过度忽视;学校长期实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社会上过分重视物质和金钱等负面影响。

因此,在加强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时,一方面要教会学生适应环境,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如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创造健康的环境,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中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学校,要通过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通过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通过校园景点设计、环境布置,给于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情;同时,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更多地给正面的影响和指导。

三、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使学生终生受益

初中心理品质教育要求加强“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学生应在以下三个方面提高认识,加强自我教育,并以此妥善处理、解决可能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

(一)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即是要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反映和评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现在的我,如自己的整体条件、经济条件、社会角色、责任、义务等有清楚的认识;自我认识与别人心目中对自己的评价要基本吻合;在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能适度调整自己的动机、欲望和行动;当与环境发生矛盾、遭受挫折时能进行自我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自我的认识、自己的心态都比较稳定;精力充沛,行为有效率;能发挥自己的潜能,有现实感、安全感;是一个快乐的人……要真正做到这些,对初中生来说,并非简单的事。

首先,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外界环境、学习要求有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影响学生的自我认识;到了初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产生急剧变化,很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却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罪恶感、恐惧感,他们往往感到不知所措。

其次,当今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可以理解,但过高的期望值使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要么过高估价自己,眼高手低,要么压力太大,过低估价自己,惧怕失误,悲观抑郁。

另外,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感受的竞争压力也在加大,他们在考试、升学、竞赛等各个方面往往患得患失,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自信心不足,很难愉快地接受自己,接受现实。

因此,在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要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要学会调整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要适当,要对自己负责。

总之,通过教育活动,要教会学生放下包袱,设法排除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学会感受、体验快乐,以轻松、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之中。

(二)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

健康完美的人格表现为个人的需要、动机等与行动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

人格结构内在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与意志行为协调;需要、欲望与目标协调;动机与行为协调;行为与环境协调。

相反,如人格结构内在不协调,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会出现人格异常。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各方面影响,当代学生产生人格异常,其内心冲突常常有以下几种:

(1)情绪与理智的冲突。

初中生情绪很丰富,感情色彩浓厚,而理智不够,容易“跟着感觉走”,这是心理发育相对滞后的表现。

(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自我期望值太高,而一旦考试不理想、竞赛未获奖,就会产生深深的失落感。

(3)自尊与自卑的冲突。

既认为自己不比别人差,现实中遭受挫折后又产生自卑心理。

(4)独立感与依赖感的冲突。

初中生自认为已经长大,能够独立,而在实际生活中,又十分依赖老师、家长,显得十分矛盾。

(5)冒险意识与求稳心理相冲突。

有竞争赶先的意识,又怕承担风险。

(6)人际交往愿望强,大多腼腆、羞涩,内心产生冲突、焦虑。

(7)进取心与追求安逸的心理相冲突。

既不想无所事事,但又追求舒适安逸,不想吃苦。

(8)求知欲很强,但鉴别能力差。

他们从各种渠道,了解各种观点,但自己却无所适从。

西方人格理论家认为,健康人格的主要特点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统一。

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不仅有高尚的理想和追求,而且认知、情感、价值、道德、审美等要素整合良好,身心系统经常处于平衡稳定状态,人格和谐统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践证明,人格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和教育因素影响下,人格可以改变。

因此,心理品质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通过活动,甚至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学生内心的冲突。

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值得重视的是,中学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一旦人格固定成型,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这个时期打好基础,加强健康完美的人格教育与培养,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三)更好地适应环境

个人适应环境是指个人能承受各种社会刺激,能习惯地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个人的言行符合社会的要求,个人的需要能从社会中获得满足,具有安全感、稳定感,当环境不能满足个人需要时,能积极地适应环境,发挥主动性。

如个人不适应环境,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很容易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焦虑、烦躁等心理反应。

现在,初中生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例较高,表现在:

(1)对家庭环境的不适应。

如有的父母离异或重组家庭,孩子无法接受无情的现实,造成心理异常;有的由于父母下岗后心情不好,家庭生活困难,孩子无法承受这样的变化,出现逃学、厌学等现象;还有的家庭过于富裕,但富有的物质生活与无人关心的精神生活产生落差,也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人际关系问题。

如有的学生结交朋友讲哥们儿义气而不辨是非,出现帮人打架出气,一起违纪、互相包庇的现象;有的在与老师、家长的交往中,十分渴望老师、父母的理解,但自己却并不理解老师、父母;还有的在人际交往中有嫉妒心理,影响进步和友谊;有逆反心理,不辨是非,固执己见;有盲从心理,缺乏创新意识与独立见解等等。

(3)对社会环境的不适应。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到开放,现代社会给予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父母、老师的谆谆教诲,社会给予他们的选择多、诱惑也多,但学生出现了选择上的困惑,升学、就业等竞争加剧,给学生的压力增多,学生稳定感不够,信心不足;另外,由于开放带来的一些社会问题,学生难以辨证地去认识这些问题,出现过于偏激等不适应现象。

因此,在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中,要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所处的环境,要让学生懂得,人离不开社会,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要学会面对现实,适应环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心理平衡,同时要敢于发挥自身的潜力,努力改善周围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初中生心理不健康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诱发了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期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当今初中生成长进步的迫切需要,是提高21世纪人才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相信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初中生心理品质教育定会取得极大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郭勇: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分析》,1999年版

(2)李新:

《心理学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张向葵:

《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王景英:

《教育评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6次印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