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8945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docx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中文稿

目录

摘要1

前言1

一上课怎么教?

1

(一)中国1

1中国上课内容:

学会学习1

2原因2

(二)美国2

1美国上课内容:

学会学习2

2原因3

二上课怎么教?

3

(一)中国式课堂3

(二)美国式课堂4

三课堂氛围5

(一)中国5

1师生关系5

2纪律6

(二)美国6

1师生关系6

2纪律6

四教育成果7

(一)成果简介7

(二)分析原因8

五总结9

参考文献10

中美课堂教育比较

摘要: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都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美国的教育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因此我专门针对于中美课堂教育差异做了研究。

我的研究着重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课堂内容,上课的方法,上课氛围,包括师生关系与纪律问题。

关键词:

课堂;教育;中国;美国;教育改革

前言

教育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美国教育是世界上公认最好的。

那你是否想知道为什么美国的教育如此成功?

他们在课堂上教什么,又是怎样教的?

我们中国的教育方式又与美国有什么差别?

在这篇论文中,我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有些研究分析。

在比较了中美课堂教育差异后,我认为虽然在某种层面上,我们需要互相学习。

当时这些年的教育成果不得不令我们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做一些教育改革。

 

一、上课教什么?

(一)中国

1.中国上课内容:

学会考试

在中国,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抓着教科书不放,把书上课文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分析得很彻底,所以上课内容一般不会跑出课本,即使是复习时也拿着课本列提纲,并要求学生要牢记在心。

而通常,他们分析的课本内容也都是源于教师用书的注解或是一类参考书,例如《课文全解》之类的书在中国是很畅销的,所以每个老师讲的自然是千篇一律,甚至有时会解释不清楚后生搬硬套。

最令人无法理解的是,有同学把语文考试中的一篇文章和题目寄给其作者,那些题目竟使他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可见老师上课的内容是何其空洞,没有意义。

当然,上理科科目时并不是只看课本的,而是着重在于作业本和试卷了。

老师通常讲一会儿理论知识,然后就开始不停地讲题目,黑板上满满的都是各个题目的解决方法。

除此之外,老师上课常会教学生怎么挤时间来背课文,做习题,要求学生都利用课余时间都做课外习题,掌握每一种题目的解决方法。

总而言之,就是督促学生把全部的时间用在背书、做题、订正上,至于自由拓展时间在老师教导下纯属浪费。

所以中国学生在课堂中只学会怎么做题,怎么应付考试,怎么用所有精力去掌握课本与作业习题中的内容,渐渐地就陷入题海中。

2.原因

在中国,每个人都认为高考能决定一生,全社会把文凭看得十分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看到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教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学生为考试埋头苦读,除了学习就无事可做。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因为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和升学依据,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为一条习惯老路,非走不可。

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英语成绩要好。

学生只能针对考试而学习,上课只能跟着教师围着考纲转,认真听教师讲一些英语语法等内容,仔细做好有关课本知识的笔记。

极少花时间去考虑教师讲的是否正确,课本知识是否已经过时等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问题。

而且,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不仅教育家,包括国家统治者,在谈及教育问题时,都倾向于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

他们不是不重视教育,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

现代教育界对教育的理解仍与教育史上对教育的理解相似。

在我看来,将来的失败者不是那些没有丰富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把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提高我们入学考试的体制。

在今天这样高速发展的世界,我们不应该只注重分数,而应注重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能力才是国家发展所需要的。

(二)美国

1.美国上课内容:

学会学习

不同于中国,美国课堂内容正好相反,他们基本上是把课本丢在一边的。

其实上过外教课的同学都知道,我们可以不带书,只需在上课时活跃地讨论某些问题。

所以,美国课堂中,老师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书上那些死板的知识,其实更大程度上,他们在教学生如何学习,教学生他们真正需要的,用于终生学习的技能。

他们的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老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明白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老师也不知道很多东西,也有错误观点。

而他们需要走出老师要求的范围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如多读课外书和研究论文之类的等等,最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在生活的各个方面运用这些知识。

老师还特别强调学生要多思考,多做研究,无论自己的想法多荒谬,都是有价值的,都值得去研究,而不是书上写着什么就去学,甚至不懂也去死记硬背下来,要不断去质疑。

而且他们注重音体美,轻数理化。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他们还讲究做人的根本,即做人的自信,诚实,善良,公正等品质。

这也是中国学生的数理化课程学习成绩普遍高于美国,而在人文文学方面、在感知世界和生活方面,我们的学生却又显得相当的局促和狭隘的原因。

  

美国课堂不教书,那具体会上些什么呢?

“10岁的孩子被送进了美国学校,上英文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论文,题目居然大得冲天:

《我怎么看人类文化》;上历史课,老师让孩子扮演总统顾问,给国家决策当高参;在中学的物理课上,作业竟然是一个市政研究项目城市照明系统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从让孩子们爱护小动物开始,最让我开眼的是儿子根本没有教科书!

”这是一位中国妈妈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小学的经历,这上课内容令她十分震惊,甚至怀疑自己的选择是错误的,充满忧虑的中国妈妈最终还是去找了老师,但是那个金发碧眼的女教师弗丝女士看了她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的数学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

我可以告诉你,6年级以前,他的数学是不用再学了!

一时间,她真是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中最蠢的一件事。

其实这应该是所有中国父母的态度,这也是能理解的,毕竟中国文化已根深蒂固。

总而言之,美国课堂上所教的内容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诸如“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放原子弹持什么意见?

”一类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就是上课重点,当然也没有准确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答案都是正确的。

其实换句话说,他们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2.原因

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的。

翻开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一词,英语为Education,原语由拉丁这Educare而来,意为引出。

言引导儿童之固有性能,使之完全发展也。

这是西方教育对教育的最早理解,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更注意教育的引导作用。

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论及教育问题时,都提倡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的杜威,教育的引导功能被他们发挥到了极致。

除此之外,在美国,教育不仅是为了个人利益而且是社会需要。

通过教育,要获得知识,技能,态度和能力来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并提高社会地位。

美国人认为国家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

二、上课怎么教?

(一)中国式课堂

首先让我们都来看看中国数学课和历史课

数学课上:

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之后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老师在孩子们中间巡查,不时点拨,整个教学不乏启发诱导。

历史课上,教师讲关于国民党发到内战的阴谋,讲重庆谈判,讲政治协商会议,最后讲内战的爆发。

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课堂很安静,学生很认真,即使回答问题也是书上的现成的答案。

我想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

是的,中国课堂上通常是静悄悄的,而老师上课内容学生也都知道,因为课本或参考书上都有。

如果预习过的话,学生既带着问题来上课,也对于老师的问题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回答问题通常很流利,老师上课也很顺利。

我想,这也会让很多人想起中学时老师和学生一起“造假”的公开课,其实那时我就怀疑为什么领导都喜欢这样安排好的,一切都循规蹈矩的课。

至于老师的讲课方法,通常是罗列提纲与重点,然后分析一遍,仅此而已。

而学生则整节课一直在抄笔记,这是上课最重要的任务,不管懂不懂,先抄下来,到时候记也要记住,甚至如果老师不板书学生就不知道要干什么。

常常老师讲得满头大汉,学生抄得筋疲力尽。

所以,在讲和抄之间一节课过去了,学生收获的最多也将就是那密密麻麻的笔记。

然后,老师会问:

“同学们都懂了吗?

”回答可想而知。

然后带点自欺欺人的性质,一堂课结束了,老师和同学都很满意。

总之,中国教师上课大都属稳重型。

他们认认真真备课,逐条逐点解释,课堂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许多学校将这一条写进了“教师守则”),讲究课堂秩序,打手势等非言语表达方式,只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掌握得比较“有分寸”,极少有什么夸张动作,也就是说,原定的计划要比一时的灵活性发挥重要得多。

(二)美国式课堂

同样的,我们也来听听美国数学课和历史课。

数学课:

老师让学生带来零食,老师说,下面同学们开始吃自己的零食,也可以与同伴交换吃。

小朋友们开始津津有味的吃起零食来,老师看着孩子们互相分享,特别开心。

离下课10分钟,老师开始询问每个同学吃了多少,还剩下多少。

对话举例如下:

老师问:

“你带了什么零食?

几块?

学生答:

“带了10块饼干。

“吃了几块?

“自己吃了4块,别的小朋友吃了3块。

“还剩下几块?

“还剩下3块。

一问一答,自然流畅。

最后老师总结说: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

”哪一个课堂更令孩子们喜欢呢?

不言而喻。

历史课:

老师说:

“有好多同学考试不及格,没关系,只要谁愿意给我5美元,我就可以让谁及格。

但是只有白人学生行,黑人学生不行。

”黑人学生开始找老师理论,有的用课本砸老师,有的用水枪喷射老师……老师也拿着水枪与学生对射。

课堂简直乱作一团。

最后总算安静下来。

老师说:

“今天的课上完了,我想你们已经明白了,南北战争为什么会打起来,那是因为不公平。

美国的孩子坐在课堂上感受亲临内战的战场,那种感受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

是的,美国的课堂强调结合实际,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强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讨论合作。

有时候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们也会要求学生动手去学习。

另外,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问多多益善。

提问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他们认为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好的、有意义的。

他们一贯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

而这恰恰是中国教育所不提倡的,在中国教师眼里,这些都是多余的,因为与考试无关,而且钻牛角尖的问题没有价值,由此中国学生不敢问,而美国学生很好问,有位北京教师到美国去上课,一节课学生一直问着有关中国的问题,他就整节课回答着问题,备好的教案一点也没用。

美国学生除了好问,他们还积极参与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

美国学者认为:

学生参与发言越多,说明教师上的课就越成功。

所以那位北京教师的课虽然简单,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成功的。

当美国教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总是诚挚地说:

“对不起,我不知道,让我们讨论一下。

”不施瞒天过海之计,必定使学生异想天开。

还有一点,学生在上课前根本不知道老师要上什么内容,在上课过程中一出现问题,学生就会提出来,许多突发的疑难问题常常老师也回答不出来,这时,老师就会说“我也不知道,大家自己课后去研究一下,些一篇相关论文。

”于是,学生就利用各种渠道去找答案,最后的论文让老师都佩服不已。

因为他们认为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基本的教育过程。

这使学生充分发挥了创新能力,培养了活跃的思维方式,收获是无形的,更是无限的。

除此之外,美国的课堂教育讲究合作探究学习。

美国老师在课堂上空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给他们空间来扩展想象空间,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

目标在于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挑战,去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合作意识与技能,促进学生主体性和社会化发展。

学会听别人的观点,学会表达别人的观点。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渐渐增长。

为其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活动内化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摘自《课堂教学设计》)。

而探究式学习不仅推动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为创造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堂氛围

(一)中国

1.师生关系

在中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思想使老师总是高高在上,与学生不等位,学生总以老师为权威,老师说的总是对的,所以也就造成了中国学生不敢提问,甚至上课不懂装懂来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进而使上课过程中只有老师在讲,学生并没有发言权,即使偶有个问题,老师也只做简短的回答,为了节约时间,还常会使老师有些不耐烦。

实际上,中国课堂上也有奇怪的问题。

譬如,学习《邱少云》一课,学生问:

“烈火在邱少云叔叔身上熊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而他身上背着枪带着手榴弹,为什么没有炸响呢?

再如,学习《聂耳》一课,学生问:

“课文说聂耳在雨里拉着小提琴,发出悠扬的琴声。

可是,雨打湿了琴弦,琴声怎么还会悠扬呢?

”(摘自《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可是这类问题得到的回答呢?

通常是全班哄堂大笑,老师无奈地摇头走开。

几次这样的情况,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对于问问题有畏惧感,怕被老师厌烦。

2.纪律

因为对老师的这种尊敬,中国学生总会好好地把手放在桌前,当然,也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做些小动作,交头接耳讲话,而后果就是被老师批评,受惩罚之类的。

所以课堂纪律真是非常好,好到麻木。

说到上课纪律问题,美国教育一直都令中国学生向往。

上课时总有学生在想:

如果我出生在美国,那我现在就能聊天吃东西了,不用在乎考试成绩!

(二)美国

1.师生关系

在美国,师生是等位的,所以学生总能活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甚至装懂来问老师一些刁钻的问题,为了和老师更好地交流,他们上课常坐的横七竖八的。

老师也很喜欢与学生打成一片,而不像中国的老师,总是不苟言笑,一副威严的样子。

2.纪律

因为这种等位的关系,在美国课堂,“黑人学生开始找老师理论,有的用课本砸老师,有的用水枪喷射老师……老师也拿着水枪与学生对射。

课堂简直乱作一团。

最后总算安静下来。

”这样与老师打闹的现象应该是正常的。

或许在中国,这种现象应该连领导看了都会把老师训导一番,之后老师训学生。

最重要的是,在美国,书本不是权威,老师更不是权威,学生都喜欢质疑老师的说法,提出一个个意料之外的问题,甚至会说:

“老师,你不回答我的问题,这个课我上不下去了。

”而在中国,这估计就是对老师不敬的表现。

当然,如果老师真的不知道,那也会诚恳地说:

对不起,我不知道。

”这样就使学生培养了好思考,好问,对一件事追根究底的好习惯。

其实这并不是纪律不好,而是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能充分开动脑筋,真正地学会思考。

四、教育成果

(一)成果简介

说到成果,先说两个有趣却令人深思的故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写了

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部分有一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大有“我因我

而不同凡响”的意味。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还在

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

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

都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轻数理化。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

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

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

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结论:

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

可以这么预言,再过20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

他们在看了

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也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里也有一

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

否则轻易不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臂放在身后,室外活动

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7点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

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教师的解释,它是学校作业在家庭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结论: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

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一个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

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看了这个报道,我想许多人都感触颇深。

中国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其努力的过程是大家有目共睹,甚至有所体会的。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仅仅在1979年到1999年的20年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

2003年共产生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占了半数左右。

但是中国呢?

除了在国际奥数竞赛上获了若干奖,还有多少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呢?

(二)分析原因

是中国人智力不如美国人吗?

当然不是!

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出天才,美国出大师。

”是的,中国人确实很聪明,在幼儿园就会背唐诗,算数等,而美国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还在数手指计算。

但是为什么中国就难出大师级人物呢?

 其实在报告中可以看出,美国学生体现出了“天无我大”的自信和对创造的强烈渴望。

而具有强烈的自信和创造欲望,正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

而这,却是我们眼中近于失控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却是那如火如荼的“音体美”培养出来的。

他们的教育重视音体美,也许就是因为认识到了音体美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更利于引导学生勇于创造、乐于创造、善于创造。

所以当两个学生进行考试,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好。

但是当用一些工具等手工活,美国学生就明显比中国学生好。

或许表面上看,中国学生更善于规划开发大脑,但当我们比较怎样运用知识,怎样传播想法时,美国学生明显比中国学生强。

此外,由于美国重视文化音体美教育,美国学生绝不受各种时尚和欲望的支配,而是恒定地坚守着对经典作品的深情,对人类精神遗产的厚爱,以及对自己用心灵去体认世界的渴望。

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儿童在玩的时候用尝试和错误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是真正科学的方法。

这种信念为他的追随者们提出“将游戏作为教学方法,”“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等口号提供了依据。

科学方法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运用智慧,这要学生积极参与。

说得通俗一点,美国课堂培养了孩子的玩心。

“我们对飞机最早发生兴趣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

我们玩一个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是它飞入空中。

我们就照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

”(摘自《我们是怎样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

是的,是他们的玩心产生了创新,是美国教育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不断探索,而不至于被考试所埋没。

 对比之下,美国对中国教育的考察报告体现的却是中国教育观念的陈旧,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对学生动手能力、发问精神和自由支配时间权利的剥夺。

中国学生坐姿统一,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表面,要求学生整齐划一,最终却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

自然不能培养出有独立思想的大师,有创造力的科学家。

五、总结

总的来说,通过中美课堂教育的比较,中国教育更加固定,美国教育更加灵活。

中国教的更加基础,而美国教的更加综合。

从某种层面上说,他们该互相学习。

但是,中式教育多以应试为主,所以上课内容和方法都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地向孩子们的大脑中灌输知识,强调背诵,记忆和反复地练习,把考试的内容,思路研究得一清二楚。

而在美国,他们提倡让学生动手去探索,用脑去思考,勇敢地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至于内容则是无边无际的,渐渐地学生的思维就得到很好的开发。

虽然说中国式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事实证明方法有许多不足。

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训练高智商和善于考试的学生。

结果使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被限制。

事实上,知识是一个三维的概念,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知识来自创造并且我们应该把它应用于实际中去。

在美国,学生的好坏并不是用成绩来衡量的,而是根据他们独立的品质,创造力和理解能力。

中国教育强调知识的建设,但美国教育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虽然两个国家各有优点,需要互相学习,弥补不足。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们需要教育改革,我们迫切需要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良方。

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家为教育改革费心费力了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

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新鲜空气之时,又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

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

这本来是没错,却又因为中国激烈的竞争,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还有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而扭曲了:

更高的教育质量的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于是,中国课堂上为考试而学的习惯其实从未改变。

我国还提出了“十二五”人才战略发展规划,充分说明人才和教育对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

发展规划可以很完美,但是,如果没有上下各级的对战略规划精神的精准理解,切实贯彻下去,到头来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但是,教育改革对于中国来说真的以迫在眉睫了!

参考文献

[1](英)B.霍尔姆斯.比较课程论[C]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孙云晓.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3]郭成.课堂教学设计[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陈清容.美国课堂里的规矩——我的美国教育见闻[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年10期 

[5]卢瑞玲;张应亮.制约中小学课堂运用教育技术的因素分析——美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环境调查报告[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5期

[6]ChenQingRong.TheUnitedStatesintheclassroomthecustomoftheAmericaneducation-Iknowledge[J]primaryschoolteaching(mathematicsversion)the10thperiodin2011

[7]LuRuiLing;ZhangYingLiang.FactorsthatProhibitUseofInstructionalTechnologyinK-12Classrooms:

AnalysesofAmericanSchoolTechnologyImplementationEnvironment.ChinaEducationalTechnology&Equipment,the15thperiodin2011

[8]Huffman,MaxineF.InsideU.S.cultureandlife[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1~37

[9]CurtainHelena.Languagesandchildren:

makingthematch,newlanguagesforyounglearner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10]Spring,Joel.Americaneducation[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83~91,122~1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