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766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字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字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字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字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字报告.docx

《文字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字报告.docx

文字报告

目  录

1前言1

1.1工程概况1

1.2勘察依据1

1.3勘察等级1

1.4勘察目的任务2

1.5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2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

2.1地理位置2

2.2气象条件概述2

2.3地形地貌3

2.4地层岩性3

2.5水文地质条件4

2.6区域构造及地震4

2.6.1地质构造4

2.6.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5

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6

3.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6

3.2不利埋藏物6

3.3地基土原位测试成果统计及物理力学性质评价7

3.3.1原位测试成果统计7

3.3.2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7

3.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7

3.5地基土均匀性评价8

3.6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8

3.7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8

4地基基础方案论述8

5结论与建议9

5.1结论9

5.2建议9

附表

1、勘探点数据一览表

2、标准贯入数据统计表

附图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工程地质剖面图

3、钻孔柱状图

1前言

1.1工程概况

拟建攀枝花市全科医生培养基地位于攀枝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侧,设计单位为四川八佾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拟建建筑物主要结构特征如下:

红线面积为7265.10㎡,地上总建筑面积为7260㎡,其中A区3100㎡,B区4160㎡,地下建筑面积221.84㎡。

建筑高度22.50m,其中A区建筑为5F,长约43m,宽约17m,B区建筑6F,长约34m,宽约17m,建筑结构形式未定。

该项目勘察任务由四川八佾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与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攀枝花分公司联合中标得来,其中勘察任务书由四川八佾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冶金工业部华东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承担了此次勘察工作。

1.2勘察依据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4、《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BJ87-92)

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1.3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本工程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复杂程度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综合评定该工程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4勘察目的任务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拟建场地岩土工程条件,为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依据。

本次勘察主要任务为:

1、查明建筑场地内各岩土层成因、时代、地层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岩土的性质,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的分布,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查明岩石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基本质量等级和风化程度;

2、查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腐蚀性、初见及稳定水位;提供季节变化幅度和各主要地层的渗透系数。

3、对地基岩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地基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各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论证采用地基基础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建议。

4、提供基础变形计算所需参数,评价基础土质均匀性。

5、对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提出意见,并提供所需计算参数。

1.5勘察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1.5.1钻探工作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中的相关规定,按建筑物拐点、边界线以及挡墙边界线布置钻孔,共布置22钻孔个,勘探线13条,勘探点间距8m~25m。

钻孔点测放采用全站仪测放。

野外施工于2012年10月11日~2012年10月17日完成,共投入钻机2台。

野外钻探过程中完成原位测试,岩土样采集工作,内业资料整理于2012年10月28日完成,室内试验委托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岩土测试中心完成。

1.5.2原位测试:

勘察期间对拟建场区内对拟建场区内强风化花岗岩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根据测试数据分析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能。

1.5.3室内试验:

本次勘察对中风化花岗岩取样,并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

1.5.4本次测量工作采用1980国家坐标系,高层采用黄海高程系。

1.5.5工作量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共完成工作量表1。

工作量统计表表1

工作内容

数量

单位

备注

钻探

234/22孔

m/孔

标准贯入试验

9/8

次/孔

室内土工试验

7/7

件/孔

绘制工程地质勘察平面图

1

1:

500

绘制工程地质剖面图

13

1:

200

绘制钻孔柱状图

22

1:

100

编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

2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理位置

拟建项目位于攀枝花市东区攀枝花市中心医院北侧,场地东侧紧邻益康街,北侧紧邻攀枝花大道中段,交通极为方便。

2.2气象条件概述

攀枝花属亚热带立体气候,根据攀枝花市米易、盐边、仁和三县区15年以上气象资料,并结合各海拔高度区的植被群落结构和自然类型分析,区内由低到高有准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等五个气候垂直带谱,与水平气候带不衔接,故又称岛状式立体气候。

气温四季不分明,干湿季节明显。

气温日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垂直差异大,小气候复杂多样,年平均气温20℃。

日照年日照充足,长达2361小时~2749小时;辐射强,热量丰富,干燥炎热。

降雨量年降雨量776.3毫米~990毫米,集中在6月~8月,最短71天,最长153天,平均119.9天;雨季4个月平均年降水660.6毫米,占全年降水86%。

干季最长278天,最短217天,平均245.3天;干季8个月降水103.8毫米,占全年降水14%。

多夜雨,年降夜雨量542.5毫米,占总降雨量70%,降夜雨77.2天,平均每夜降水7毫米;白天降水总量232.8毫米,降雨62.3天,平均日降水3.7毫米。

蒸发量蒸发量大,除8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以外,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3.2倍,2月蒸发量大于降水量148.1倍。

风速年平均风速不大,谷地年平均风速0.9米/秒,最大1.9米/秒,秋季风速最小0.6米/秒。

风向受地形控制,多东南风,稍偏南北,频率8%;大风日多在春季,静风日多在夏季。

冬春季谷地难见霜雪,海拔1400米以上山地每年12月至翌年1月中旬均有霜日,年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

霜期随海拔升高,霜日增多,寒冻强度增大,海拔2200米~2400米山地为常年积雪线。

冰雹仅在局地成条状危害。

2.3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主要属于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单元,原始地形为一南北向山脊。

现在地形地表高程在1113.86~1125.71m间,相对高差达11.85m。

.

2.4地层岩性

根据钻探和调查得知,拟建场地钻探深度内分布的岩土层主要有:

第四系全新统杂填土(Q4ml),

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dl+el)粉质粘土,③第一、二间冰期河湖相静水沉积(QlⅠ-Ⅱ)昔格达组泥岩夹粉砂岩层,

1早三叠世T1(γ)强风化花岗岩,

2早三叠世T1(γ)中风化花岗岩,各地层分述如下:

第四系(Q4ml)杂填土层:

杂色,主要由粉质粘土以及碎石、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组成,未完成自重固结,松散,稍湿。

该层在大部分场地内有分布,钻孔揭示厚度在0.3~3.5m。

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Q4dl+el)粉质粘土:

黄褐色,主要由粉土颗粒、粘土颗粒组成,刀切面较粗糙,稍有光泽反应,韧性一般,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可塑,稍湿。

该层只在钻孔ZK22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2.3m。

③第一、二间冰期河湖相静水沉积(QlⅠ-Ⅱ)昔格达组泥岩夹粉砂岩层:

黄褐色、灰黑色、灰黄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泥质弱胶结,层理清晰,半成岩状态,节理裂隙发育,部分节理面可见鉄锰质侵染,岩体破碎,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遇水易软化、崩解,稍湿。

该层只在钻孔ZK22有揭露,钻孔揭露厚度2.2m。

1早三叠世T1(γ)强风化花岗岩:

灰白色、黄褐色、肉红色,呈强风化状,粗晶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构成矿物有石英、正长石、辉石、云母等,岩体极为破碎,岩芯呈沙土状,岩石RQD为0,稍湿。

该层在场地内均匀分布,钻孔揭露厚度在0.7~5.2m。

2早三叠世T1(γ)中风化花岗岩:

灰白色、黄褐色、肉红色,呈中风化状,粗晶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构成矿物有石英、正长石、辉石、云母等,岩体较为破碎,岩芯多呈短柱状、碎块状,少量呈长柱状,岩石RQD为30%~40%,稍湿。

该层在场地内均匀分布,钻孔揭露厚度在5.7~11.2m。

2.5水文地质条件

2.5.1地表水

拟建场地属于金沙江水系,金沙江从场地东北侧通过,距场地垂直距离大于5km,对场地影响较小。

场地附近无其它地表水分布。

2.5.2地下水

勘察期间,在钻孔内均未发现有地下水出露。

经分析,拟建场地内无成层分布的地下水,在雨季时,仅有少量地表水沿花岗岩裂隙下渗侵入而形成基岩裂隙水,而该场地内的花岗岩层裂隙闭合性较好,连通性较差,所以水量极小。

其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随降雨量的多少而波动。

在旱季则无基岩裂隙水分布。

2.6区域构造及地震

2.6.1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在区域构造上处于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中段西侧与滇、藏“歹”字型构造复合部位,区内构造复杂,褶皱、断裂发育,以南北向构造为主。

拟建场地主要受南北构造断裂带影响。

昔格达断裂带该断裂带属川滇南北向构造的西支部分,北起冕宁磨盘山,南经昔格达、红格和元谋,止于云南易门附近,全长460km。

该断裂带在区内呈南北延伸略有弯曲之势,走向在北北东至北北西之间,倾向北东或北西,倾角55°~75°,破碎带宽20~30m,东盘以会理群变质岩系为主,西盘以闪长岩为主。

断裂属压扭兼平推性质,为全新活动断裂,历史上曾多次活动,晚第四纪该断裂有明显的活动显示,特别是鱼鮓至新九段,是本区内发震断裂之一。

该断裂于2008年8月30日再次活动,震级为6.1级,震中距拟建场地约50km。

倮果断裂走向北35—40°东,倾向北西,倾角60—80°,长26公里,破碎带宽数米至10米,属压扭性(反扭)。

纳拉箐断裂南起云南阿拉地,向北东经纳拉箐,于二台坡与西番田断裂相交,全长80公里。

走向北15—35°东,倾向南东,倾角40—80°。

破碎带宽几米至27米,最大达200米,具体构造位置详见区域断裂构造展布图(图2.5.1.1)。

拟建场地距昔格达断裂垂直距离约25km,距倮果断裂垂直距离约5km,距纳拉箐断裂垂直距离约3km。

三条断裂带距离拟建距离相对较大,对拟建场地影响较小。

故可不考虑断裂对拟建场地的影响。

2.6.2场地地震效应评价

(1)地震活动

根据攀西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分析图》可知,拟建场地位于盐边--永仁基本稳定区内。

该区域内根据历史记载,未发生过7级以上地震,据场地最近的地震有1955年的鱼鲊6.7级地震,1955年云南华坪6.0级地震,以及1995年云南武定6.5级地震,2008年8月30日发生了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场地属地震波及区,地震时均有明显的震感。

但在2008年8月30日攀枝花-会理6.1级地震时发生过明显的破坏作用,但破坏作用较小。

见图2.5.2.1。

(2)抗震区划

根据我公司在临近场地中的钻孔波速资料,拟建场地中的

杂填土的剪切波速值约为160m/s,为软弱土;

1强风化花岗岩的剪切波速值约为450.0m/s,为中硬土,

2中风化花岗岩的剪切波速值约为550.0m/s,为岩石。

依据公式: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

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厚度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层土的剪切波速

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据

选取ZK4、ZK10作为计算钻孔:

ZK4钻孔等效剪切波速估算结果表2

深度

(m)

地层

Vsi

(m/s)

Vse

(m/s)

覆盖层厚度

(m)

土的

类型

场地

分类

场地类别

0.00~0.40

杂填土

160

473

0.40

中硬土

中硬场地

0.40~1.10

强风化花岗岩

450

1.10~12.30

中风化花岗岩

510

ZK10钻孔等效剪切波速估算结果表3

深度

(m)

地层

Vsi

(m/s)

Vse

(m/s)

覆盖层厚度

(m)

土的

类型

场地

分类

场地类别

0.00~1.20

杂填土

160

407

1.20

中硬土

中硬场地

1.20~5.50

强风化花岗岩

450

5.50~12.60

中风化花岗岩

510

根据表2、表3,拟建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为440.0m/s,小于500m/s、大于250m/s,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3划分,按不利组合考虑,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其中填土为中软土、强风化花岗岩为中硬土)。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划分,该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当场地开挖到基础底板标高处,地基土层主要为中风化花岗岩,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4.1.6划分,剪切波速≥500m/s,属软质岩石,场地类别为Ⅰ1类。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表5.1.4-2条规定,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综上可知,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0年版)的有关规定,拟建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Ⅱ类建筑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抗震一般地段。

开挖至地基础底板标高后,地基土为中风化花岗岩,为软质岩石,场地类别可按

1设计。

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根据钻探揭露,拟建场地范围内未见饱和粉土、砂土,故不考虑砂土地震液化问题。

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拟建场地北侧和东侧存在两段挡墙,北侧挡墙距用地红线最短距离为2m,东侧挡墙紧邻用地红线,挡墙内部边坡坡体岩性为花岗岩,为已支护边坡,主体建筑设计时需验算拟建建筑物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施工时需特别注意对其做好保护措施,以免影响建筑物安全运营和正常使用。

除此之外,场地附近无其它断裂构造、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场地整体稳定,适宜建筑。

3.2不利埋藏物

经调查,场地亦无防空洞、古墓、不利埋藏物,但在拟建场地的北侧有一锚杆挡墙,施工时需特别注意埋于地下的锚杆,在场地中央有一东西走向的输气管道,施工时需特别注意,场地南侧上空架有很多输电线,施工前需外迁。

3.3地基土原位测试成果统计及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3.3.1原位测试成果统计

本次勘察对强风化花岗岩进行了标准贯入试验,对中风化花岗岩取样进行了室内土工试验,试验统计成果见表4、表5: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表4

岩土名称

频数

n

平均值

μ

子样

极大值

子样

极小值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统计修正系数

γs

建议值

1强风化花岗岩

7

34.8

40

30

3.397

0.098

0.928

32.2

中风化花岗岩物理力学指标数理统计表表5

物理力学指标

频数

n

范围值

平均值

μ

标准差

σ

变异系数

δ

统计修正

系数γs

修正值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比重Gs

7

2.58~2.63

2.60

0.01

0.01

1.00

2.6

800

天然密度(g/cm3)

7

2.49~2.55

2.52

0.02

0.01

0.99

2.51

软化系数Kd

7

0.75~0.82

0.79

0.02

0.03

0.98

0.77

天然

单轴抗压强度(Mpa)

7

23.56~28.83

25.09

1.79

0.07

0.95

23.77

弹性模量(Gpa)

7

1.51~1.53

1.56

0.04

0.03

0.98

1.53

饱和

单轴抗压强度(MPa)

7

18.11~22.56

20.21

1.79

0.09

0.93

18.89

弹性模量(Gpa)

7

0.97~0.98

0.97

0.01

0.01

1.00

0.97

抗剪

强度

天然

内聚力C(Kpa)

7

110.0~130.0

120.86

7.17

0.06

0.96

115.55

内摩擦角φ(°)

7

40.0~46.0

43.43

2.23

0.05

0.96

41.79

3.3.2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评价

根据现场原位测试评价场地内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杂填土:

分布较广,未完成自重固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未经处理不得作为拟建建筑物的地基基础,建议施工时将其清除。

粉质粘土:

可塑状,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N=12.9击,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特征值fak=150kPa。

此土层分布于场地钻孔ZK22内,分布范围小,厚度薄,不推荐作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昔格达组泥岩夹粉砂岩:

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N=17.9击,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特征值fak=220kPa。

此土层分布于场地钻孔ZK22内,可作挡墙基础持力层。

1强风化花岗岩:

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N=30~40击,平均值34.8,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特征值fak=400kPa。

是理想的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2中风化花岗岩:

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承载力特征值fak=700kPa,是理想的建筑物基础持力层。

3.4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根据标贯试验以及室内土工试验的统计计算结果,结合本地区建筑经验,各层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如下表6所示:

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表6

指标

名称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

(kPa)

杂填土

/

粉质粘土

150

昔格达组泥岩夹粉砂岩

220

1强风化花岗岩

400

2中风化花岗岩

700

3.5地基土均匀性评价

房屋部分:

拟建建筑分为A区、B区,A区建筑地基持力层基底标高的坡度大于10%,为不均匀地基。

B区建筑地基持力层未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较小,属低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基底标高的坡度小于10%,为均匀地基。

挡墙部分:

拟建挡墙分为三段,分别为D1~D8、D8~D11、D12~D16段,其中在D1~D8段,建筑物跨越了不同地貌单元,为不均匀地基。

D8~D11段挡墙地基持力层基底标高的坡度大于10%,为不均匀地基。

D12~D16段挡墙地基持力层未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较小,属低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基底标高的坡度小于10%,为均匀地基。

3.6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本场地未见地下水,周围亦无污染源,结合我公司本地区勘察经验,判定本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7边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边坡分为三段,分别为D1~D8、D8~D11、D12~D16段,D1~D8段边坡高度在2m~4.8m,D8~D11段边坡为回填边坡,高度在0m~6m,D12~D16段边坡高度在4.7m~5.6m,现选取剖面1-1’、4-4’、7-7’简要分析边坡稳定性。

计算时考虑如下因素①垂直开挖;

花岗岩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按表5选取,杂填土按地区经验值;

7°地震工况。

边坡开挖后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下表7所示: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7

代表剖面

现地面标高(m)

地坪设计标高标高(m)

边坡

高度

(m)

边坡坡度(°)

稳定系数K

边坡岩土构成

自然状态

7°地震工况

1-1’

1124.75~1125.61

1120.20

5.41

90

2.567

2.446

杂填土、花岗岩

4-4’

1114.03

1120.00

5.97

90

0.712

0.673

杂填土

7-7’

1122.01~1124.79

1120.00

4.79

90

2.759

2.630

杂填土、花岗岩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知,本工程自整平标高垂直开挖至基础底板标高,D8~D11段边坡对应的4-4’断面存在6m左右素填土,存在边坡失稳垮塌问题;其它由杂填土、花岗岩构成的边坡在垂直挖深时均呈稳定状态,但由于花岗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将会产生掉块现象。

建议对回填边坡素填土采用土钉墙或衡重式挡墙支护,对花岗岩边坡采用毛石挡墙或锚杆挡墙支护。

4地基基础方案论述

拟建场区地基影响深度内主要分布杂填土、粉质粘土、昔格达组泥岩夹粉砂岩和花岗岩地层。

房屋部分:

拟建建筑物为两栋5F、6F建筑,杂填土结构松散,建议施工时将其清除;花岗岩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挡墙部分:

拟建挡墙分为三段,分别为D1~D8、D8~D11、D12~D16段,其中在D1~D8段,杂填土结构松散,建议施工时将其清除;昔格达组泥岩夹粉砂岩和花岗岩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均可做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在D8~D11、D12~D16两段,杂填土结构松散,建议施工时将其清除,花岗岩地层物理力学性质较好,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

当拟建建筑物的基础置于不均匀地基土之上时,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设计时予以考虑,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基础及上部结构的刚度。

必要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使用。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场地北侧和东侧存在的两段挡墙,北侧挡墙距用地红线最短距离为2m,东侧挡墙紧邻用地红线,主体建筑设计时需验算拟建建筑物对其稳定性的影响,施工时需特别注意对其做好保护措施,以免影响建筑物安全运营和正常使用。

拟建场地北侧已存在的锚杆挡墙,施工时需特别注意埋于地下的锚杆,在场地中央有一东西走向的输气管道,施工时需特别注意,场地南侧上空架有很多输电线,施工前需外迁。

除此之外,场地亦无防空洞、古墓、不利埋藏物,场地附近无其它断裂构造、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场地整体稳定,适宜建筑。

2、场地附近未见地表水和地下水,周围亦无污染源,结合我公司本地区勘察经验,判定本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0年版)的有关规定,拟建场地土属中硬场地土,Ⅱ类建筑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抗震一般地段。

开挖至地基础底板标高后,地基土为中风化花岗岩,为软质岩石,场地类别可按

1设计。

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抗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根据钻探揭露,拟建场地范围内未见饱和粉土、砂土,故不考虑砂土地震液化问题。

5.2建议

1、房屋建筑部分建议采用花岗岩作为拟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挡墙部分建议采用昔格达组泥岩夹粉砂岩和花岗岩地层做基础持力层,基础型式建议采用条形基础。

当拟建建筑物的基础置于不均匀地基土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