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738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房地产市场展望.docx

房地产市场展望

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展望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一直以来,我们不是置身事外的预言家。

我们是房地产市场的服务提供者,是房产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也是房地产变化的忠实观察者,我们试图探寻房地产市场发展规律,并形成观点。

回望2015,人民币国际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资本市场动荡,房地产在不被看好中,销售额超越2013年,创造历史新高。

但市场已然见顶,库存去化、城市分化、ROE下滑已成常态。

开发主导的黄金时代挥手告别,以资产运营、资产证券化、金融服务为核心内容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大幕开启。

无数房产企业重新出发,探索未来。

也许一时道路昏暗,崎岖,磕绊,反复,退步,但看清趋势,选对方向,坚持到底,终将到达理想彼岸。

如《道德经》所言“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ei)”。

2016年,城市价值回归的趋势依然会延续。

回顾2015年,城市分化的行情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线以深圳为典型,股市暴涨之后,换房、上车、炒房、资产配置等各种需求大爆发。

深圳超过1500万居住人口、500多万个家庭,对应不足150万套的商品住房总存量,以及年轻化、移民化、充满创新创业活力的城市环境,房产俨然已牢牢打上抗跌、优质的资产标签,北京、上海亦如此,只要这些城市的人文、就业机会、公共配套等软环境继续提升,就像磁场一样会吸引外来人口持续流入,有限的供应对应旺盛的需求,长期来看,资产的故事仍将上演。

2015年,大多数的二线城市也跑赢大市,随着城市价值的回归,起决定因素的,是影响这个城市住房需求的第一推动力——产业创造财富的能力。

比如杭州,作为中国的电子商务之都,受益于互联网浪潮的兴起,软件、信息技术等服务业成为对杭州GDP贡献度最大的产业,互联网经济和民营经济日益活跃,目前杭州在国内和海外上市的公司总数已经突破100家,仅次于北上深、排名全国第四。

类似于这样的城市,因为产业转型的成功、城市竞争力逐渐在向一线看齐,加上拿地成本和门槛低于一线,未来会成为开发商的主战场,因此,二线城市增量的故事远未结束。

三线城市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围绕深圳、上海、北京、杭州、武汉、南京等周边区域,与核心城市之间有便捷的交通、有特色化的产业,主动“傍大款”,能吸引核心城市的外溢人口,也有不错的市场,比如深圳周边的珠三角城市惠州、东莞、中山,也受到深圳客户的青睐。

而远离这些具有辐射力的核心城市,仅靠单一的内生需求,大部分中小城市依然会是艰难的去库存,因此,三线是选择的故事。

2016年,价值回归、城市分化的行情继续上演,房企回到大中城市的趋势亦不变。

房企转型深化的趋势依然会延续。

规模见顶、结构分化的市场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平静湖面下的暗流涌动,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服务商,在传统增长模式下的生存法则就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对开发商而言,销售为主导的模式下,拿对地就意味着成功了90%,反之,亦然。

一方面,市场风险在加大,另一方面,行业平均利润率还在下滑、已低于10%,融资成本的分化也越来越大,大部分三四线城市的中小房企可能会不复存在。

过去的一年,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坚定的重新出发、寻找新的增长点。

如果说美国房地产行业的今天会是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明天,那么作为一个总人口3.4亿、年房屋销售套数约500万套、年房屋交易额约8万亿元(人民币)的成熟经济体,美国房地产行业孕育了市值超过3500亿元的西蒙地产、依托地产服务跻身美国500强的CBRE和Realogy,以及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改进了行业信息非对称性的Zillow、CoreLogic,等等,他们从某些方面即是中国房企可以借鉴的美国榜样。

毋庸置疑,房地产行业的内涵要远比现在更加丰富、更加多元。

“地产+金融”模式会是行业未来的大趋势。

回顾2015年,中国平安大手笔布局地产板块、已经成为隐形的地产大鳄。

相比黄金时代的土地增值和高利润率,分化市场下,开发商纷纷重回大中城市、进一步推高了土地价格,地价涨幅高于房价、利润率下行的态势使得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增大,引入外部资金、合作开发,对房企而言,既能降低融资成本、又能分摊风险,地产金融化趋势会进一步加强。

另外,预计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也会在2016年加快,近几年来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一直在开展,包括2015年位于深圳前海、以万科前海企业公馆项目的租金收益权为证券化对象的鹏华前海万科REITs获批,预期投资回报率约为8%,与香港上市REITs约7%收益水平比较接近,虽然这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公募REITs,但这些尝试将构成中国房地产下半场实现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分化、转型、金融化,这些变化会对未来房地产市场产生根本性和趋势性影响,并为行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不变的是,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定调了2016年行业整体政策环境依然会正向刺激。

短期来看,降低首付比例、降息降准以及放宽公积金政策,这些鼓励购房消费的需求端措施仍有松动空间;中长期来看,城镇化建设、户籍制度改革、不合时宜的物业使用行政限制的消除、省域内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的配套建设和协同发展、一线城市创新性解决白领和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等等,会更注重从制度层面推动供给侧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尤为值得期待的是,农地确权、土地流转一旦全面实施,那么所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对整个行业和中国经济提供的驱动力将超出想象。

展望2016年房地产市场的短期走势,城市价值回归、市场分化深化的行业演变趋势下,占据全国销售额近50%份额的大中城市,需求依然无忧。

世联行的成交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一线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改善性需求占比在提升,刚需亦受市场回暖的带动、成交总量在增长。

2016年,供应层面来看,开发商从2014年底开始重回一二线城市、核心城市的土地成交量依然在正常水平,因此,明年这些区域的推盘货值仍会保持稳定;需求层面来看,目前的首套房首付比例和按揭利率、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均在低位,居民家庭的储蓄余额在2015年上半年股市大幅震荡之后,向银行回流的趋势更加明显,人均储蓄余额同比增速接近10%,购买力依然存在。

加上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短期内稳定住房消费、鼓励购房需求的政策环境不会改变,因此,大中城市的上车需求、换房需求依然会持续释放;深圳、厦门、南京等供需矛盾较突出的城市,量价双涨的局面依然可能会出现。

但对三四线城市而言,除了核心城市周边继续承接需求外溢的卫星城,和具有独特资源、环境等优势的城市,大部分三四线的需求增长继续乏力,对这些城市而言,去库存仍是一条漫漫长路。

整体而言,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量略高于2015年是大概率事件,总量维持高位之下,市场分化、房企并购整合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格局会进一步加剧。

展望1:

经济稳增长,房地产投资或触底回升

(一)外部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2015年以来,世界各大经济体的复苏情况总体较为疲软。

美国基于国内较好的经济基本面,率先复苏、进入加息周期,而欧元区、日本的复苏则较为疲软。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则面临下行压力。

在全球局部的反恐战争愈演愈烈、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升级、美元加息及欧元区和日本的持续量化宽松政策的大环境下,明年世界经济的持续复苏仍存在较大的挑战。

对中国而言,出口、汇率和资金流向等方面仍可能呈现波动性,经济运行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考验,房地产投资筑底回升对中国经济稳增长意义重大。

1、美国经济复苏,率先进入加息通道

从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来看,2015年美国的GDP、就业、消费者信心指数等数据在持续好转。

从GDP增速来看,前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0.6%、3.9%和2.1%,表明其经济运行逐步向好。

从消费和投资的角度来看,国内个人消费支出稳步上升,第三季度的增速达到了3%,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投资者信心指数总体也处在较高的水平。

从房地产走势看,新屋销售面积和成屋销售量11月的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3.9%和6.2%,且住房价格不断攀升,成屋库存也在不断下降,市场总体形势在不断的好转。

就业市场的持续复苏,失业率的持续回落,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美联储12月加息的决定。

2015年12月FOMC会议上,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市场预期得以兑现。

联储预计2016年底利率可能达到1.375%,所以按每次加息25个基点来计算,2016年可能加息四次。

此次加息周期的启动,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之前美国通过QE释放的庞大流动资金将会回流一部分,对全球资金成本会有推高的作用,对其他经济体而言,一是增加了资金的外流风险,二是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将遭受更大的下行压力,增加了其他经济体通缩的风险。

但对于中国来说,其带来的影响是有限的。

其原因一是近期的外汇市场已消化了较多加息带来的影响,且我国经济基本面仍处于稳健状态,人民币近期虽存在一定的贬值压力,但长期来看并不会出现大幅度的贬值;二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未完全开放,资本的进出相对可控。

2、欧元区仍处于弱复苏状态,增长乏力

总体上看,欧元区整体经济一直在改善,复苏程度也较为温和。

近期欧洲的通胀水平、经济景气指数正在逐步好转,2015年第三季度的GDP同比增长1.6%,较一季度上升0.3个百分点,与第二季度持平,其中德国和西班牙的增速表现较为强劲。

PMI和工业生产指数基本企稳,CPI数据显示核心成员国的CPI增速大多数徘徊在0%,增长势头较弱,表明欧洲央行实行了一年多的量化宽松政策未能刺激到通胀,总体需求依旧低迷。

制约欧元区经济复苏最主要的还是欧元区各国的经济复苏差异大,财政及货币政策难以协调各国,使得量化宽松计划在欧洲央行内部难以统一意见,雪上加霜的是劳动力市场僵化、美元的加息以及希腊的债务危机将进一步增大其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预计2016年欧元区经济仍会持续弱复苏状态。

3、日本经济复苏缓慢,内需萎靡不振

2015年,日本的各项经济数据表现并不如意,整体经济仍然呈现下行的趋势。

安倍晋三为刺激经济而推出的货币宽松和财政扩张措施均无法重振日本低迷的经济,第三只箭——结构改革也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消费税上调改革重创了国内的消费意愿,使得通胀仍然处于低位水平,而日本央行最近又将2%的通胀目标推迟到了2017年3月,表明了“三只箭”政策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近几个月外部环境的不断恶化,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及美元的加息,日本经济复苏在2016年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如果不能重振国内的私人消费,一味地加大财政和量化宽松政策只会徒增总体风险,中国对日本的出口也将遭受日元持续贬值的冲击。

4、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迎来更大挑战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开始放缓,以俄罗斯、巴西为代表的资源出口国经济下挫严重,2015年三季度俄罗斯和巴西GDP同比分别下降4.1%和4.5%,通胀情况也十分严重,分别高达15.77%和9.5%。

主要原因是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对其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考虑到美元的加息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行,这些依赖资源出口型的新兴经济体在未来将会遭受到本国货币贬值的压力和资金外流的风险。

(二)中国经济稳增长,房地产仍发挥重要作用

2015年,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第一年,回顾经济发展状况,总体呈现出低通胀、低增长的特点。

数据显示12月CPI同比增长1.4%,持续在低位运行,PPI同比下降5.9%,连续45个月为负值。

受经济的低迷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整体通缩风险较大;12月中采制造业PMI为49.7,持续走低,PMI指数连续五个月低于荣枯线,制造业投资累计同比增长8.1%,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虽然上半年的GDP增速仍达到了7%的增长目标,但三四季度增速均破“7”,全年增速下降至6.9%,经济运势持续下行。

具体来看;投资下滑明显,2015年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同比增长12%,较去年下跌了3.1%;进出口双双受挫,全年进口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4.1%和2.8%;消费增速持续放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7%,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了1.3个百分点。

从“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率来看,2015年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累计同比的贡献率持续下降至23.5%,而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则上升明显,这是由于固定投资和出口的下滑幅度较消费大,所以造成消费支出贡献率提升。

201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长16.1%,而2015年三季度的累计同比则下降至10.3%。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对GDP增速的贡献大,但其增速的下滑也会直接拖累经济的增长。

而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23.5%,其三季度的增速为3.81%,较2014年同期下跌接近9个百分点,下滑在三大投资中最为显著。

由此可见房地产投资下滑是GDP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

展望2016,消费增速难以在短时间内爆发,增速仍可能继续放缓。

加上欧元区和日本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地区,在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持续疲弱的环境下,明年的出口仍可能继续拖累经济的增长。

所以中国经济的稳增长最终还是会由固定资产投资来承担。

考虑到制造业产能过剩庞大,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出清和转型,明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可能持续下滑,而基建投资增速仍会保持在相对的高位。

我们认为,2016年房地产仍会在中国经济的稳增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在一季度探底,并于二季度开始筑底回升,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增长。

展望2:

供给侧改革下的六大政策着力点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其中“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被列入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内容。

这表明国家解决房地产库存问题的出发点从需求端的刺激开始转向了供给侧的改革。

我们认为,2016年的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将延续宽松,短期内仍以运用货币、金融和财政政策从需求端刺激为主,而中长期将在制度层面对供应端进行改革。

(一)从短期来看,需求端政策仍将发力

1下调首付比例.

经过2015年首付比例的调整,目前我国首套房和二套房的首付最低比例下调到25%和40%,但从中国家庭的资产负债表状况上看,仍有加杠杠、降首付的空间。

2降准降息

2015年全年央行一共进行了5次降准降息,展望2016,降准降息仍有可能,但空间不大。

3个税政策,房贷利息抵个税

(二)从中长期来看,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鼓励农民工进城

2014年7月30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规定,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但在务工地自购房的农民工仅占1%。

我们认为,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同时,应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如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降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住房成本,把购房和落户契税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挂钩。

(三)加快农地流转,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缺钱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农村人均住宅面积37.09平方米,按照我国农村人口6.7亿推算农村住房总面积近250亿平方米,宅基地市场价值(含农房及其附属设施)超过20万亿。

一旦农民土地、房产能够依法流转,将为我国农村人口带来大量财富,形成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661个地级市中,近630个三四线城市占据了全国商品房交易额的50%。

随着我国农地确权试点的不断扩大,农村土地“两权”流转的放开,农民财富的增加将为这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带来不可小觑的增量。

对于开发商而言,慎重选择、择机进入三四线城市或值得期待。

(四)一线城市推进租赁市场资产证券化,解决白领生存问题

由于一线城市的房价不断上涨,生活在一线城市的白领压力越来越大。

以深圳为例,我们的数据显示,深圳上车盘的总价为285万,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仅为7449元,按照3成首付后进行按揭贷款的月供来看,大多数白领首次置业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城市的发展与人才的流入息息相关,但一线城市高企的房价和租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才的吸引和流入。

在解决城市人口居住问题上,成熟的市场已有应对的策略,如香港的公屋和美国纽约的租金管制制度。

对此我们认为一线城市可以打破划拨用地、工业用地等入市障碍,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和管理,扩大租赁市场,进而满足白领的租房需求。

(五)从省市层面上看,加快区域的协同发展

对于一线城市及人口流入较多的部分二线城市,基本不用担忧去库存的问题。

库存真正严重过剩的是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

在解决这些城市的库存问题上,单纯通过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深化住房制度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缺少产业的支撑,城市配套设施不完善,人口净流入少导致房地产的需求不足是这些城市的问题所在。

解决这些城市的去库存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到产业的发展,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上。

我们认为,对于处在城市群核心大城市周边的三四线小城市,必须依托核心城市进行发展,一方面要通过大城市的产业迁移引入更多的产业,做好产业功能的定位,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设施配套的建设,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和完善与周边城市间的交通体系,形成区域一体化,带来更大的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进而拉动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纵观日本三大都市圈的发展历史,正是由于良好的城市布局规划、城市间的产业定位及交通体系建设,三大都市圈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国土,却集聚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和经济总量。

(六)从企业层面做足功课

对企业而言,要在三方面做足功课:

1、拿地

拿地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企的生死存亡。

从我们监测的库存来看:

在住宅方面,非核心城市群的三四线城市库存较严重,所以开发商在三四线城市的拿地需更有选择性;在商办方面,全国的库存普遍严重,一线城市也不例外,所以商办用地的购置需更慎重。

2、产品

从产品的角度上看,一方面,开发商需精准定位,提升产品品质,将产品配套做好做全;另一方面,一线城市产品豪宅化趋势明显,以深圳的数据来看,200平米以上的大户型供应量大幅增加,产品开发的功能,空间尺度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所以在豪宅开发方面,可借鉴国际化大都市(香港、纽约等)成熟的豪宅市场经验。

3、营销

在互联网大潮来临之际,房企的营销也需从传统模式转向“互联网+“模式,如大数据营销、场景营销、O2O营销等。

展望3:

201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稳中前行

展望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同比放大的预期仍然存在,但增长速度将放缓。

从房地产政策面看,2015年短期刺激政策基本见底,2016年政策更倾向于长期的制度性构建,预计明年房地产政策仍将延续正向刺激的基调。

从市场供求面来看:

(一)提高城镇化率、户籍制度改革及开放二胎政策,中长期带动新增需求

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

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

要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要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

要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放开二孩政策有利于扩大人口规模,增加城镇新增人口,同步增加劳动供给,延长人口红利期。

同时,相应会带动住房需求的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即城镇常住人口/总人口)已达54.8%,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在80%左右,我国实际的城镇化率依然偏低,相当于日本40年前,美国50年以前的水平,城镇化率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5%左右。

2014年我国人口为13.6782亿,在不考虑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下计算,未来将会有约3.4亿人口需要“进城”,城镇化建设的提速中长期将会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持久的需求动力。

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也逐渐形成。

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约有4.3亿户家庭,平均户规模由上世纪50年代的5.3人下降至3.02人,目前我国一人户、二人户家庭占到总量的43%。

而根据该报告的预测,中国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仍在持续,2040年中国的家庭户数量将达到5亿户,在2045年才达到峰值(5.04亿)。

这也有助于形成未来房地产市场需求上升的预期。

从近几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指标来看,近十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保持在8%-16%增长幅度,近十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保持在稳定的增长幅度,较高的居民消费增长为城镇化建设提速确立了良好的基础。

(二)从人口结构来看,改善型置业需求的释放仍将持续

根据UNdata(联合国数据库)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统计及测算,2015年、2020年、2025年,中国25-34岁的人口(即首置型购房者集中的人群)分别2.4亿、2.4亿、1.9亿,分别占总人口比例为

17.3%、17.3%、13.6%,整体呈现下行趋势。

而35-49岁的人口(即改善型购房者集中的人群)在2015年、2020年、2025年均达到3.1亿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保持在23%的高位,表明未来10年,中国房地产改善型置业市场容量将会持续放大。

我们把产品类型按面积段做如下划分,90平米以下为首置型户型、90-140平米为首次改善型户型、140-160平米为再次改善型户型、160平米以上为高端产品户型,世联行的全国代理楼盘成交数据显示:

今年,五次降息、降准的货币政策及“3.30政策”、“9.30政策”信贷政策相继出台后,一线城市高端产品户型成交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上升,160㎡以上的户型占比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二线城市首置型和再次改善户型成交占比出现抬升趋势,90㎡以下、140-160㎡的户型占比上涨了3.61和0.39个百分点;三线城市首置型户型成交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趋势,三线城市90㎡以下上涨了4.54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一二线城市改善型、高端产品置业出现了向好的趋势。

(三)从供求对比来看,2016年房价依然有上行压力

从市场供求关系看,我们用供销差模型对市场供求关系及价格进行分析,即:

供销差=实际需求-潜在供应=销售面积-滞后1.5年的新开工面积,实际需求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