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676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docx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及答案

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汇总

一、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小学阶段课程的特点:

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课程特点是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一)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二)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 

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

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1、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   

2、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  

3、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

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加强课程与社会联系、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结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高中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等。

三、简述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

1、行政方法 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

五、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

1、制度管理法 2、民主管理法3、学生自主管理法4、情感沟通法 

5、目标管理法

六、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1、民主性 2、整体性 3、高效性

七、怎样设计教育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

2、选择研究对象 3、分析研究变量。

4、形成研究方案。

八、简述教育研究的基本环节

1、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2、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3、成果的分析与总结

九、教育研究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系统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4、教育性原则   

十、小学生的卫生保健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保持正确姿势,组织适当的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

 

(2)保护牙齿,培养儿童良好的用餐习惯。

 

(3)眼和耳的卫生保健。

 

(4)保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5)注意用脑卫生。

十一、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   

十二、沟通在学校的管理作用:

传递信息、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十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心理辅导.  

十四、布鲁巴奇的反思方法 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

十五、教学原则定义及有哪几个原则?

注意事项

  答: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知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可分为两类:

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的知识。

   

2、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主动性、欲望和兴趣,汇集和发展为推动学习的持久动力。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要求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最早见于朱熹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德智体发展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与擅长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的因材施教。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十六、常用的小学教学方法:

答: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等。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一、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二、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方法。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2)讲授要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三、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用以演示的对象要有典型性;(3)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4)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四、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3)严格要求。

  

五、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要做好讨论小结。

十七、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答: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历史上还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和道尔顿制等。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系统的传授知识。

(4)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的质量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主要表现在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而且学生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其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3)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决定。

学生的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缺乏独立性。

(4)教学内容、时问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5)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使教学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

十八、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与国际交流。

十九、简述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特点。

 

(1)从顺从别人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

 

(2)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优缺点进行价。

  

(3)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直到高年级,他们进行抽象性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

  

(4)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其抽象概括性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在迅速发展。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二十、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

皮亚杰认为:

(1)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3)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4)人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是认知发展形成几个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二十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心理辅导.

二十二、小学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二十三、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二十四、常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 5、给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二十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型 3、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十六、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生理基础;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其作用不能夸大。

  

(2)环境: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功能,例如加速个体发展、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等得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二十七、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意义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二十八、简述小学教师反思的基本内容  

1、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2、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3、对教学特色进行反思  

4、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 

5、对教学有点反思 

二十九、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

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

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

第三阶段:

“好孩子”取向。

第四阶段:

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年和成人的道德推理就属于这级水平。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三十、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几点?

1、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情境生成学习材料问题

2、巧妙设计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3、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寻找知识经验的联系,创设情境。

  

4、教师本身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情境   

三十一、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具体应用

1、借助实物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2、借助动作(活动)创设教学情境(操作、表演、演示、活动)  

3、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朗读、描述、比喻) 

4、借助新旧知识观念的关系和矛盾创设教学情境 

5、借助背景创设教学情境 

6、利用儿歌谜语创设教学情境  

7、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8运用想像创设教学情境  

三十二、简述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1)必须从小抓起,从儿童抓起。

家长应注重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2)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建立三结合教育网。

学生除受学校教育影响外,还受家庭、社会的影响,因此,应建立三种教育力量结合点,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有利条件。

  

(4)要有科学的管理与评价。

三十三、简述激发小学生动机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恰当进行奖惩:

  

(2)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增强对成功的期望:

  

(4)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成功的自信心:

  

(5)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6)注意个别差异。

三十四、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

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

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运用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阐述人和人类社会起源的观点,从恩格斯的“劳动在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人类本身”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推断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十五、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十六、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十七、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和规定,是一个国家为教育确定的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作用有:

1、导向作用

 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

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目的是一种结果指向。

人类的活动既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那么也就应该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就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十八、简述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条件  

1.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2.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3.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4.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三十九、编排教科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2)教科书的内容阐述要层次分明;文字表述要简练、精确、生动、流畅;篇幅要详略得当。

        

(3)标题和结论要用不同的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图表、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

 

(4)字体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薄要合适,便于携带。

四十、什么是陶冶教育法?

运用陶冶教育法的要求有哪些?

  

概念:

陶冶教育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基本要求: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基本内容

维度

领域

基本要求

  

专 业理念与师德

(一)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三)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专业知识

(五)小学生发展知识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1.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

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

 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六)学科知识

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七)教育教学知识

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八)通识性知识

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专业能力

(九)教育教学设计

36.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3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8.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十)组织与实施

3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0.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41.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3.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44.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5.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6.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十一)激励与评价

47.对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