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6493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3333333.docx

社会学概论3333333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论社会

(1)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物,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上发生的各种生产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特征是劳动。

人类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社会现象,是人类自己的创造,其他动物社会群体的结合是生物现象,是本能行为。

(3)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重大区别的特殊领域。

二什么是社会:

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理解:

社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

这群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社会规定的关系,人们按着社会规范发生交互行为,分工合作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

三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

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种种弊端暴露的时代。

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

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解释。

(2)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

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已取得许多重大成果,这就引导社会学家用精确的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社会。

(3)思想渊源: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孔德企图用物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中国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如此:

自1840年英帝国主义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革命斗争不断兴起,中国的上中层人物、知识分子中,为了救亡图存也先后出现了洋务派和维新派,其中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等首先介绍和讲解群学或社会学,可称为中国社会学的启蒙思想家。

从此可知中国社会学产生于中国的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空前动荡不安,产生于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要求。

四群学与《群学肄言》

群学是借用古代思想家荀子的说法,是在挽救国家民族于危亡的主张中,最为突出的,它以康有为为首讲,属“经世济民,治理国家”之学,是组织、教育群众之学。

《群学肄言》是严复翻译英国早期社会学家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的一个结论部分,1903年上海文明编译书局出版,书名定为《群学肄言》,即如何学习社会学的意思。

五社会学: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六社会学的主要特点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看待。

这个特征是从社会学创立以来,从一些古典社会学家就一直强调的。

至于近代,社会学愈来愈多地采用现代系统方法和观点,这个特征从方法上说也可以叫作社会学的系统观、整体观。

(2)社会学的研究是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的。

正象马克思研究人们的经济关系从商品入手一样。

人们的日常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

从人们的行为入手、相互关系入手,就是从最简单明白的活动开始。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社会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以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入手的方法论,导致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

社会学强调人们社会关系与行为的多因素分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入地探索社会诸方面的动态实况。

(4)社会学把社会性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户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

(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七社会学按其知识结构,在致分为三类:

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八社会学与历史维物主义的关系

(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2)社会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有区别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门哲学的历史观,属于哲学的范畴,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社会学是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对社会现象运用自己特有的方法进行具体的研究,找出社会构成和发展的具体规律。

(3)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源泉之一。

(4)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一般与特殊、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什么“替代论”、“取消论”是错误的。

九学习社会学的意义(功能、作用)

(1)学习社会学,掌握现代社会的基础知识,可以使人们更加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

(2)增长社会管理才干,为建立文明、健康、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做出贡献。

(3)学习社会学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4)社会学能为发展边缘学科和多科性综合研究做出贡献。

第二章人的需要

一社会需要及其特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1)需要的必要性:

需要得不到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或发展。

(2)需要的客观性:

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3)社会性:

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二社会需要的产生:

在人自身的生理、心理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的结合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

三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1)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人的行为追求一定的目标,包括物质利益、成长条件、社会关系和精神食粮,这些目的构成人们行为的动力,构成人们向自然和社会进取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2)社会需要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3)社会需要与人的劳动、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推动着生产和社会的发展。

四文化:

文化有广狭二义。

广义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

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

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和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产品,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文化有三个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认知文化)、社会综合文化(规范文化)。

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理论

(1)需要是人的本性。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要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前提下,就产生个人的需要并不只体现个人的意志,也是体现了个人需要的社会意义。

因为人从来就不只是指自然的人,而是指社会的人。

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所表达的需要,体现了人之所以谓人的本性。

(2)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其区别是人的需要的表现都是通过人的头脑,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一定程度的理智表现,而动物则是兽性、生理上的、本能的表现。

但人性与兽性却又不能完全分开,恩格斯说得好:

“人来源于动物的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也不能摆脱兽性。

所以问题永远只能是摆脱得多一些或少一些,在于兽性与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3)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类的生产首先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再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享受的需要,最后提高到为了满足高级的发展的需要。

这是人类生产发展的三阶段,也是满足需要的三阶段,更是人类为生存而斗争进步到为享受而斗争,再进步到为发展而斗争的必然过程。

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到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

(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

人的需求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

(3)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

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较低级需要得到部分满足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高级需要更能持久的激励人;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既是优势需要;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

(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

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七优势需要:

一般地说,人们的需要是从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但事实上人们的活动并不是同时只有满足一种需要活动,而是有几种需要活动并存的,不过在同时期内,只有一种活动占有优势,叫作需要优势。

八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则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

九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社会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规范需要。

第三章社会交往

一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二社会交往的意义

(1)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社会交往是个人成长的条件,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习得知识、形成自我概念并认识自己。

(2)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同代人交往可以扩大文化的享用语范围,不同世代间的交往可以传递社会文化。

(3)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人们通过共同活动或交往推动着社会发展。

三库利的“镜中自我”

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和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象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三个主要因素:

(1)能够想象得出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

(2)能够想象得出别人对这一形象所作的判断及评价;(3)能够对别人的判断及评价作出相应的反应。

四社会交往的类型

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根据交往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交往与间接交往;根据交往的性质可分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等。

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理论

(1)交往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

它既包括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又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既包括物质交往,也包括精神交往。

(2)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提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

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无以发生。

(3)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这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

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4)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

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

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

六符号相互作用论

(1)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是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它是一种解释人们相互作用的发生、作用方式与特征,强调人类交往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的重要性的理论。

(2)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相互作用得以发生的媒介是符号。

人们通过运用大家都能够懂的、表示共同意义的符号进行交往与沟通。

(3)语言是主要的符号系统,人们的交往主要借助语言进行。

(4)社会学家布卢默总结了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基本观点:

第一,人们是根据他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的。

第二,人们所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释。

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七托马斯的情境定义

也称情景定义,是社会学家托马斯用来解释人们社会互动机制或过程的概念。

情境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

它是指人们在行动之前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即他对这一既这情景所作的理解或所赋予的意义。

这种解释对人们采取何种行动有直接影响。

八人际关系的两个显著特点;直接交往和情感性

九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它反映的是两类社会成员相互的权力、义务及利益关系。

十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区别与联系

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人际关系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它是社会性的关系,因此也是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不但说该种关系是社会性关系而不是生物性关系。

而且这种关系是普遍的、两类社会成员之间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因此,社会关系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特点。

角色规范反映了社会关系的一般特征。

因此,当某些个辊的社会成员建立起来的关系模式普遍化为两类社会成员所遵守的行为规范时,这种人际关系才变成社会关系。

另外,人际关系又是社会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社会关系总是由具体的人来体现的,个人在表现某种社会关系时往往加进许多具体的、特殊的、情感的因素,这种特殊个人性的关系即是人际关系。

十一社会角色:

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十二复式角色与角色丛:

(实例)

十三角色扮演: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不角色扮演。

十四角色扮演的过程

(1)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2)培养角色意识;(3)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十五角色冲突:

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十六集体行为及其特征:

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体行动。

集体行为的特征:

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十七集体行为的成因:

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动者、社会控制力。

十八时尚的规律、形成条件与社会功能

时尚是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模式相互效法并广为流传的现象。

其流行的特点一般是:

自上而下传播;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具有循环性。

其功能表现为:

第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愉快。

第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第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第四,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

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二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并不是个人单方面接受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消极被动过程,而是人的需要与环境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变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

(社会化的实质)

三社会化的生物基础:

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的能力

四条件反射及其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五社会化的内容

基本社会化:

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人选

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特殊社会化

六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七再社会化:

(了解)

八人的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个性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九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

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和。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

在人的个性和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

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十内化;是指人把外界事物、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高级神经活动作用,转变为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与家庭

一社会群体:

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结在一起的共同体。

二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促使人们结成群体

三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1)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

(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3)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

四社会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也称初级群体或首属群体。

它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社会关系。

初级群体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来的,在库利看来,最重要的初级群体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

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初级社会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不是靠外力有目的的组织;第二,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之间具有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人格。

在长期交往中成员之间形成了多种角色关系,淡化了角色间的界线。

第三,初级社会群体一般靠非正式的控制来维持。

在初级群体中,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而是靠个人的自觉性来维持的。

第四,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关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人际关系亲密。

亲密是指情感上的依赖,这种依赖使初级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五,初级社会群体把满足其成员的需求放在首位,对于那些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满足的需求,初级社会群体总是想方设法加满足;第六,初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初级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1)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场所。

人的社会化的初始是在初级社会中进行的,为进一步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而且对个人的成长影响深远。

(2)初级社会群体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人们为了满足需要结成群体,但不同的群体满足成员不同的需要,家庭在衣食住行、结婚生子、养老送终等各种需要均可满足。

(3)初级社会群体是人走向社会的桥梁。

人们在初级群体中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必要的谋生手段,学会待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很快适应更大范围的社会生活,人们经过初级群体这个桥梁,沟通与社会的联系,并跨越这道桥梁走向社会。

(4)初级社会群体有助于实现社会控制。

人们对初级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愿意自我约束,不做有损于本社会群体的事,这就在客观上维持了社会秩序。

五家庭: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区别于其他初级社会群体的关键所在。

从家庭结构角度看,通常把家庭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家庭结构处于变化之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变化呈规模小型化、内部关系简单化特点。

六家庭的社会功能

家庭的社会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1)经济功能,包括生产与消费

(2)生物功能,包括夫妻性生活及生育(3)抚育和赡养功能,包括抚养和教育、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赡养(4)休息和娱乐功能,包括劳动能力的恢复与再生产、精神需要的满足。

另外,家庭还有宗教功能。

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家庭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上述全部功能,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有上述功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社会家庭承担着较多的功能。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专门化的部门来承担原由家庭承担的功能。

如学校、医院、文化娱乐组织。

这使得家庭的部分功能外移。

但是,这些功能并没有完全移向社会专门机构,比如在教育比较发达、学校众多的现代社会里,家庭的教育功能还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由此看来,时至今天,传统家庭的功能有些已经外移了,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发展。

但是家庭不可能将全部功能外移给社会,在某些情况下,家庭的某些功能还可能增强,这也就是家庭存在的理由。

七邻里:

是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群体。

八家庭结构:

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式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状态,通常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第二,家庭由哪些成员组成;第三,家庭成员按照哪种关系模式组织起来。

九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特征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家庭制度的进步

传统婚姻家庭特征:

(1)传宗接代是婚姻的目的。

(2)用包办方式缔结婚姻,当事人没有言权,完全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强调门户对,注重经济利益。

(4)推崇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权力原则。

妇女在家庭中没有地位。

(5)婚姻家庭的建立必须遵守一套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新中国成立后婚姻家庭制度的进步:

表现为

(1)婚姻自由。

(2)一夫一妻制(3)男女平等,新《婚姻法》的颁布,砸碎了封建制度在婚姻关系上的枷锁,推翻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夫权支配,代之以新的、自由平等的婚姻制度。

使男女在婚姻关系和一般家庭关系中,得到了法律上平等的权利。

第六章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一社会组织: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社会学中使用狭义这一概念,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

二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作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而成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具有如下一些具体要素:

(1)通过一定手续加入的成员

(2)固定的目标(3)规范性的章程(4)权威的领导体系(5)必要的物质基础。

总的来说,可以这样理解社会组织的要素:

它们都是为了把有不同背景的人组织起来去实现一定的目标所必须的,因为社会组织是一种事业共同体。

三社会组织的结构

简称组织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社会组织的结构可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正式结构是由社会组织的任务所要求,并由组织章程正式规定的组织各部分之间的稳定的关系形式。

非正式结构是社会组织中存在的各种非工作关系的总和,它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社会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二是在日常工作交往中因志投趣合而衍生出来的非工作关系。

四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社会组织的环境是影响组织生存、运行和变化的各种社会因素的总和。

主要指组织的外部环境,即影响组织的外部因素。

从本质上来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能量交换关系。

社会组织从环境中获取原料------人力、物质和信息,向环境输出产品-----受过一定训练的人、物质产品和更多的信息。

环境对社会组织生存、运行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由于社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所以,它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就是有专门部门处理同环境的关系。

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组织部门或增或减,或加强或削弱,这就是环境变化引起的组织结构的变化。

实际上,任何社会组织的变化也会对环境发生一定的影响。

五组织目标:

是该组织努力争取希望达到的未来状态。

包括组织使命、目标对象、时限和要达到的指标几部分内容。

六组织目标对组织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1)目标是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

(2)目标是不同类型社会组织之间相互区别的标准;(3)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4)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5)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标尺。

七社会组织目标的结构

(1)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

(2)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3)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4)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组织的目标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是一个多层面、多取向的动态系统。

多层面表现为组织目标可分为整体目标、部门目标(单位目标)、个人目标。

多取向表现为外向目标和内向目标。

前者指社会组织执行其社会职能,满足社会需要;后者指不但包括满足组织成员需要,而且包括组织的自身发展。

动态性表现为组织目标的时序特征,即随着时间的延续,上述各种目标都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近期、中期、长期的不同。

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合理的具有较高整合程度的目标系统是社会组织良性运行的必要前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