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7410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10 大小:526.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0页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0页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0页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0页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1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docx

西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合集

第1单元克、千克、吨

第1课时认识克和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和1千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难点:

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生活实践,感受生活中的质量单位

在家观察各种食物或器具的包装盒,或者在家长的带领下逛超市,通过调查完成下表:

二、交流课前收获,分享生活经验

1.教师谈话:

课前同学们在家长的帮助下走进生活,进行了一次有趣的数学小调查活动,不知道完成情况如何呢?

下面就请大家看自己的调查表,与其他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2.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随机把学生说的物品质量写在黑板上,如食盐350克一包,味精100克一包,大米20千克一袋……

3.揭示课题:

克、千克是国际通用的质量计量单位,也是我国法定的公制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要研究克与千克的相关内容。

(板书:

认识克和千克)

三、课中探索,认识“克”与“千克”

1.认识计量工具。

教师:

刚才同学们分享了这么多的收获,知道了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重量,那么有哪些工具能帮助我们称出物体的重量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各种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当学生辨认不出时,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名称,并作简单介绍。

2.认识“克”。

教师:

我们用天平来称出1克糖,大家看看这1克糖多吗?

学生:

很少。

教师:

你们觉得“1克”的重量怎样?

学生:

很轻!

教师:

“1克”到底有多重呢?

一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请每个同学拿出一枚1角的硬币,闭上眼睛,掂一掂,然后互相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教师:

再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学生1:

一颗药丸。

学生2:

3粒花生米。

学生3:

一颗纽扣。

……

教师:

从大家列举的物品来看,克是一个很小的质量单位,所以计量较轻的物品,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认识“千克”。

教师:

虽然“1克”很轻,但是很多个1克积累起来也会变得很重。

请大家拿出10枚1角的硬币,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受。

学生1:

变重了。

学生2:

因为1枚1角的硬币重1克,所以10枚硬币大约重10克。

……

教师:

很好,我这里有一个苹果,谁来掂一掂,猜猜它有多少克,然后我们再把它放到盘秤上称一称,看你是否能才对。

学生踊跃举手,教师选择两个同学上来掂一掂,再猜一猜。

学生1:

150克

学生2:

200克。

教师用盘秤称出苹果的重量,让学生读出指针所指刻度。

学生:

200克。

教师:

大家想想,5个这样的苹果它们大约重多少克?

学生:

1000克。

教师:

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重量是1000克?

学生:

一袋洗衣粉、两瓶矿泉水……

教师:

大家看看这袋食盐上写着重500克,那么两袋这样的盐就重……

学生:

1000克。

教师:

大家再看看这袋洗衣粉上标着净重1千克,我们把刚才的两袋盐和这袋洗衣粉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

天平平衡了。

教师:

这说明天平两端物品的重量是……

学生(齐答):

相等的!

教师:

因此我们就发现了1千克和1000克之间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1:

相等的。

学生2:

1千克=1000克。

学生3:

1000个1克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

教师:

大家说得很好,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教师:

下面我把这袋洗衣粉和两袋盐依次传下去,每个同学都感受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学生依次传递物品,并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教师:

说一说对1千克的感受。

学生1:

比1克重多了。

学生2:

掂的时候感觉有点吃力了。

学生3:

千克是比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1千克是1克的1000倍。

……

四、课外拓展,趣味延伸

教师: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有100千克重,它的一只蛋就有1500克。

(出示蜂鸟和鸵鸟的视频)课后请大家调查一下:

世界上最小的动物是什么?

有多重?

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

有多重?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以及学生的反馈情况,我有以下体会: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数据,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秤来计量物品的质量。

可以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体重,巩固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这一发现。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质量的存在。

2.以多种形式感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概念。

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枚硬币,让学生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还准备了很多小东西,在感知与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质量的概念,在学生得出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体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第1单元克、千克、吨

第2课时认识吨

【教学内容】

教材第3~5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并感知质量单位吨,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难点:

感知1吨的质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如下内容:

象群在草原上奔跑,鲸鱼在海里捕食,火车在运载货物,汽车在公路上载货行驶……

提问:

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或想法?

学生回答:

大象和鲸鱼都很大,火车、汽车都能运很多货物。

教师用下面的话引入新课:

大象、鲸鱼的体重,火车、汽车的准载量一般都是用吨作单位的。

其实生活中用吨计量物品质量的地方也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二、探究新知

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体重,教师与学生共同计算全班学生的体重和。

如果这个班的体重和约等于1000千克,就告诉学生全班的体重和约等于1吨,并板书:

1000千克=1吨。

教师让学生互相背或抱,感受25千克左右的物品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重50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提一提。

先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并说出感受。

教师出示一桶25千克的水,让学生提一提,并说出感受。

学生提水桶得出提25千克的水与抱25千克的人或其他物品的感受是一样的。

教师让学生计算出多少桶水的质量是1吨。

学生讨论计算出40桶水的质量是1吨。

教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地方。

学生回答:

大象、鲸鱼的体重用吨作单位,建房子时运来的沙子用吨作单位,自己家每月的用水量用吨作单位……

教师总结:

计量很重的物品时,往往用吨作单位。

三、巩固练习

教师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口令游戏。

其中一人以吨作单位,另一人以千克作单位。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页“填一填”,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3页例题4,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说出自己总结出的规律。

学生独立解决后,观察思考得出:

计算时,若单位不同应先换算单位。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

当计量很重的物品的质量时,一般用吨作单位。

学生总结自己的收获并与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了解1吨有多重。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并感知时利用现代化手段,不但使学生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而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探求新知架起了桥梁。

整节课下来,教师始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积极性、主动性都特别高。

由此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1.以学生身边的情境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单位就在我们身边。

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的数据,引出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秤来计量物品的质量。

可以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体重,巩固比较重的物体常用“千克”作单位这一发现。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质量的存在。

2.以多种形式感知,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概念。

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枚硬币,让学生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还准备了很多小东西,在感知与操作的过程中建立质量的概念,在学生得出比较轻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可以用克作单位,哪些物体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1课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口算。

2.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教材第8页情境图,说一说在这个动物乐园里发生了什么事?

(指名汇报观察到的信息:

小猫与小兔议论吃害虫的事;小猴与小鸡讨论有多少个鸡蛋的事;小熊、小象在买玩具……)

2.提问:

对于图中提出的这些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解答?

(1)学生独立思考。

(2)小组内合作交流,说说怎样列式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

(3)指名汇报。

(有的学生提出用连加的方法解答,也有的学生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但不会计算。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教师:

(课件出示教材例1)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有3箱鸡蛋,每箱20个,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教师:

你能列式解答吗?

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

②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

20+20+20=60。

学生2:

20×3=60,想:

3个20的和,也就是20+20+20=60。

学生3:

20×3=60,想: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学生4:

20×3=60,想:

因为2×3=6(二三得六),所以20×3=60(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性地板书)

(2)动手摆摆,理解算法。

教师:

你能根据算式的意义用小棒摆一摆,并说说口算方法吗?

①小组内讨论、交流。

②选出代表上台边演示,边讲解。

(3)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

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

2.学习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

教师:

(课件出示教材例2)仔细看图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指名回答。

(已知两只小狗各摆了一堆〖XCXSS1;Z*4;Y*4,JZ;P〗,每堆有13个〖XCXSS1;Z*4;Y*4,JZ;P〗。

求一共有多少个〖XCXSS1;Z*4;Y*4,JZ;P〗?

提问:

我们该怎样列式?

又该如何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学生独立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并试着口算出结果。

(2)小组内交流,并说一说口算方法。

(3)集体交流。

学生1:

13+13=26。

学生2:

13=10+3,10×2=20,3×2=6,20+6=26。

……

(4)摆小棒掌握算法。

想一想13×2的意义是什么?

(2个13相加)

根据13×2的意义,让学生独立用小棒摆出来。

小组互相说一说口算顺序。

学生边说,边动手操作。

(先拿出表示10×2=20,2个10的小棒是20,再拿出表示3×2=6,2个3的小棒是6,合起来是26,20+6=26。

教师板书:

13×2=26,想:

13=10+3,10×2=20,3×2=6,20+6=26。

归纳总结:

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9页例1的“试一试”。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观察计算结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教师强调:

一个整十数乘一位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2.让学生完成第9页例2的“试一试”。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什么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

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发现了一位数乘整十数和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学生2:

一位数乘整十数,可以把几十看作几个与这个一位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再添上1个0。

学生3: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知道了一个一位数乘整十数,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1个0。

学生4:

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可以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进行口算。

……

2.教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学会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知道一般采用转化成表内乘法或用数的组成进行口算的方法。

【教学反思】

在引入新课时,利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进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探究新知打下基础,使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发现,使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不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理念,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合作学习、探讨算法和迁移类推、发现规律的教学环节中,时间有限,因而留给学生探讨、交流的时间较少,因此,遇到类似的课时,尽量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同时,在学生运用口算方法进行口算时,教师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某一种方法。

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2课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2.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估算。

3.应用估算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并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正确地进行估算。

难点:

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后自由发言。

2.问:

爸爸摘的这6筐梨共有多少千克?

你会怎样做?

学生各自发表意见。

(把每筐梨都称一称,然后把每筐的重量加起来得出总重量;6筐梨的重量可以不是精确的数字,用估算的方法即可。

3.教师揭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1)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课件出示教材例3问题

(1):

“6筐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问:

你能列式解答吗?

把你列出的算式和计算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

①学生在答题纸上列出算式。

②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全班交流,说说你的算法。

学生可能说出的方法有:

学生1:

32×6≈180(kg),把32看作30来计算。

学生2:

因为32接近30,把32看作30来计算,即30+30+30+30+30+30=180(kg)。

学生3:

根据题意可以列式为32×6,因为只需要知道这6筐梨大概的重量,所以将32看成30,计算30×6=180(kg)就可以了……

(2)引导学生对比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第三种方法较为简便、快速。

问:

这里应该用“=”还是用“≈”?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

因为180是30×6的精确值,应该用“=”。

教师追问:

180对于这道题来说是精确值吗?

学生讨论,思考得出180是这道题的估算结果。

(3)问:

为什么把32看作30,而不看成40呢?

小组内讨论,并集体交流。

(因为30千克和32千克相差2千克,而40千克和32千克相差8千克,所以32最接近30,把32看成30的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实际重量,即越接近于32,误差便越小。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教师: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上面的估算方法解决问题

(2)?

(1)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推算出估算方法及结果。

(2)指名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3)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例3的填空。

3.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估算方法。

估算步骤:

找出两位数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用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

注意如果是所列算式的精确值要用“=”,实际是原题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页“课堂活动”第1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一个打字员1分钟能打89个字,一份文件他打了8分钟。

这份文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哪些问题?

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

这节课我们讨论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学生2: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一个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学生3:

采用一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进行计算。

学生4:

计算结果虽然是原题的估算值,但仍然用“=”。

……

教师总结: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在估算时,把两位数看成一个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计算。

计算结果虽然是原题的估算值,但仍然用“=”。

【教学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学习,本节课在教学估算方法时,学生能够马上找到和它接近的整十数,并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计算出结果,培养了学生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探究得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估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了学生在估算时根据具体问题选择策略的能力。

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中不足的是,在迁移类推和归纳估算规律的教学环节中,给学生探讨、交流的时间不够。

有个别学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

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3课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3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不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简单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的数学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

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提问:

(课件出示教材例4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由发言。

(2)质疑:

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后提出问题:

一共有多少个茶杯?

2.口述列式。

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茶杯,会列算式吗?

指名回答。

(教师板书:

12×4=)

3.尝试计算。

提问:

“12×4”该如何计算呢?

(1)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将其写或画在答题纸上。

(3)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学生讲解各自的思路。

(教师收集并展示,有选择性地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讨论比较算法。

讨论:

以上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说明原因。

(1)小组内讨论。

(2)集体交流,并说明理由。

(方法三和方法四都好理解,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方法一如果因数的个数多了,算起来会比较麻烦。

方法二不管因数是几都能计算。

2.合作学习,探索竖式。

教师:

从刚才讨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合的方法来算比较简便。

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三个算式组合起来写成一个竖式。

请同学们试试看。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把讨论结果写在答题纸上。

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

(2)教师指定学生板书讨论结果。

(3)让板书的两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1:

先用2和4相乘得8,再用10和4相乘得40,40加8得48。

学生2:

先用个位上的2和4相乘得8,把8写在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和4相乘得4,表示4个十,也就是40,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4直接写在十位上。

(4)评一评,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评论:

用乘法竖式计算更简便。

3.规范格式,归纳方法。

(1)教师:

(课件演示)

教师边用课件演示,边讲解: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4乘2得8,表示8个一,写在个位上;再用4去乘十位上的1得4,表示4个十,把4写在十位上(用虚线在个位上写一个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48。

因为积的十位上的4表示4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把4直接写在十位上。

(2)同桌互相说一说12×4笔算竖式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3页“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

2.集体交流订正,并说一说竖式计算的顺序。

教师强调:

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在计算时要注意:

先从个位乘起,用一位数依次去乘两位数每一位上的数,与哪一位上的数相乘,就把积对着那一位写,最后把所得的积相加。

2.列竖式的时候,一般要把两位数写在上面,一位数写在下面。

【板书笔记】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笔算乘法(不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师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新知。

同时学生在探究和交流的过程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在课堂上有效地让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练习的设计,既强化了算法的基础训练,又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反馈来看,效果较好。

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中花了较多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使本节课教学拖堂,需要改进。

第二单元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的乘法

第4课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1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意义。

2.理解并掌握进位的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进一步掌握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乘的顺序。

难点:

掌握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时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问:

(课件出示教材例5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1:

每盒装了20个玩具。

学生2:

每盒的外面还有4个玩具。

学生3:

每一份有1盒和4个玩具,也就是每份一共有24个玩具。

……

提问: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

一共有多少个玩具?

二、自主探究

1.由图解题。

(1)要求一共有多少个玩具?

实际上是求什么?

(3个24是多少?

)如何列式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4×3)

(2)教师:

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板书:

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探讨算理算法。

(1)学生独立探索。

请学生在练习纸上算一算,有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